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什么措施刺激经济增长

2024-05-18 02:59

1. 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什么措施刺激经济增长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是降息。

  2008年11月下旬做出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的举动,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政策当局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忧充分体现出来,但是下降利息的作用还没有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降温的政策需要累积一样,反降温的升温政策要将企业与居民的情绪点燃,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政策能量的持续加温。因此,市场与政策的博奕过程中,降息的预期仍然会持续,直到经济运行中已经不再因为信用短缺而出现货币信用流失的时候。当居民和企业对未来预期还不明朗的时候,当大家对货币的需求停留于保证足够的现金流时候,彼此的信用消失就会表现为流动性下降与货币乘数下降的两重吸纳货币的作用,降息的效果因此比较正常经济运行状态会打折。

  2008年冬天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降息不仅是为了弥补国内企业与居民的作用消失危机,更是为了弥补国际资本撤离或者撤离预期对市场流动性萎缩的反动作用。在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下,如果说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是为了应对美元泛滥的推动的人民币1:6.5倍以上投放而出现的通货膨胀威胁的从紧举措,2008年冬天开始的货币政策,应当具备反美元回流而出现的6.5:1通货紧缩威胁,以美元标价的外资流出多少,央行积极向市场“注入”多少。因此,在降息的同时,放开信贷限制是理所应当的举动。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个大动作放开信贷额度。

  从紧政策背景下的信贷额度控制并结合窗口指导,导致了2007年秋天前中国企业流动性紧张。伴积极财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萎病”。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向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官方公布的PMI在11月出现急跌,就是实体经济信用萎缩后,经理人对未来预期的悲观表现。因此,为应对来自国际的金融危机的威胁,以积极财政政策来抵消外需萎缩,从为生产而生产的第一部类入手,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将基建、有色、钢铁、水泥、能源、交通等行业将形成生产需求,这种需求必须有配套资金的支持。我们预期,从2008年冬天开始的高速铁路为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这种持续的资金需求,必然随着投资规模因为地方的积极响应而扩大,从而形成对货币信贷额度的冲动性需求。

  冲动性需求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鉴于对经济危机可能形成对经济下滑的威胁,经济下滑将导致失业率上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面积滑坡,迫使在结构调整没有完成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当有政府信用做担保时,商业银行将乐于积极合作为政策性项目放贷。不断扩大的信贷规模,将直接持续地为上游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和政策性力量的强力促成下迅速摆脱“危机”的压力,但最终需求因为外贸和内需不足而迫使经济再次回落,从而形成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资料过剩,这种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效益保证,最终迫使银行以商业利益为目标而收缩信贷。这种预期的潜代词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走出一个W底,即中国经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很快速地走出危机,但却可能受到内外需求萎缩的反向力量的拖累而再次回归到经济规律的基本面,换过话说,中国经济已经浓度界入全球经济循环的时候,我们的积极的政策作用还会受到国际力量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抵消这种消极影响,货币政策上就得运用汇率工具了。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大动作应当是人民币主动或者变相贬值。

  如果说1998年为了亚洲经济的稳定,中国以牺牲自己利益为前提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如今,当中国外汇储备已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成为美国第债主的时候,防止美元贬值而保卫国家利益的直接有效办法就是人民与美元比赛贬值。当前,国家政策上对人民币贬值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出口退税率,从而为相关企业出口提供政策性保护。这种政策性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政性的货币贬值,但出口补贴越多,实际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其它国家居民补贴越多。这种补贴政策并不能鼓励企业利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如果直接采用贬值的措施,即大量地向市场注入货币,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范围,主动地贬值,形成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统一,则中国不仅可以抵消美元战略性贬值对外汇的侵蚀作用,还可能因素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外移。鉴于中国国内巨大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压力、三农需要巨大资金的投入,对外贬值的压力是现实的。一旦这种压力与国家大规模基础建设结合,对外主动贬值的通货膨胀盈余将有利于国家货币政策改革:即人民币逐步向完全可兑换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是中国地产业金融创新的升级阶段,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自然与地产业相联系。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四个大动作地产业货币政策。

  这是因为地产业一手联运上游系列行业的兴衰,一手又与居民的消费需求及财富效应相联,中国为金融业相牵连。1998年开始的中国地产业革命是在以按揭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集团消费推动住宅商品化双重力量推动下实现的。2002年后,随着美元的倾销、中国WTO加盟而后形成的急剧的外汇储备推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的物价上升,地产业持续了市场主导的五年的繁荣。从紧货币政策、经济衰退、收入预期下降、物价下跌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地产业开始进入新一轮调整性的循环过程中。当前市场警惕并担忧的是,如果既享受了“社会主义”优惠政策又享受可以市场交易流动便利的“经济适用房”大量涌入市场,将会形成地产业的“大小非”即彻底打破了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从而对现在有房屋拥有者形成极大的财富缩水式打击。中产阶级的财富如果因为地产业的“经济适用”冲击,可能直接导致银行业的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地产业的金融创新过度,中国的地产业危机可能因为政策“创新”过度,进而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形成负面效应。

  相反,如果通过政策引导,将“社会主义”性的福利性住房计划与“市场经济”的商品性住房供求有机结合。人均十五平方左右的“社会主义”性的福利性廉租住房计划面向城市低收入者,分流需求从而对火热的需求逐步降温。“市场经济”的商品性住房供给,各城市应当有供地计划,使老百姓对未来供求有基本的了解,防止盲目追价引发房价非理性的大涨后大落。因此,货币政策对于廉租房的信贷支持应当积极有为。

  中国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首先在生产领域稳定自己,其次就得在消费领域稳定居民的财富信心,同时还得联合国际上其它货币区如欧元一起限制美元霸权。因此,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第一步是与日本韩国等亚洲主要国家联合形成亚洲货币结算单位,第二步在亚洲货币结算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亚元区,第三步与欧元、美元形成一种新型的特别提款权。通过上述过程逐步将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化,但又与其它货币形成联盟而不与美元直接冲突。


  上述四大政策的前景会如何?这是量与质的平衡与失衡过程,是中华民族能否在危险中把握机遇的问题。


  下面还有关于政策的具体描述:


  希望对您有帮助。

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什么措施刺激经济增长

2. 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出现了哪些问题?成因是什么?采用哪些政策措施来保持我国经济的增长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游资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一、国际经济失衡黄晓龙(2007)[1]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世纪末的20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2]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根据IMF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2006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43万亿美元,比1996年末增长约6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FDI)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中国从2005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达到3%,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7%。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亿美元。800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3.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却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却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城市、发展不均衡,农村、乡镇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调节发展是一个动力,市场保障需求满足是一个动力。2.中国是一个出口加工型基地产业和结构创新制造发展形结构,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出口平衡稳定对称。3.中国人民有一个热爱储蓄,适度消费的良好习惯保持了消费的均衡适度。4.金融为国家所掌握适时时度的进行调控、调整政策,保持了金融市场协调稳定。5.国家早期预测,早期布局,倾斜投入,早期预防,能伸能缩政策。5.人民币是国家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保持人民币兑换比对的相对稳定策略。6.国家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创新应用发展的发展战略。7.全党共同努力的智慧和决心,全国人民共同一致努力结果。8.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和谐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却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 (1)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这个认识是非常正确的。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发表这个结论的人,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有清醒的认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是让人钦佩的!
          下来我来试着解释一下:
1、金融危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西方提前消费的消费方式,能在暂时和短时间里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的矛盾问题。但是长期而言的分配不均,消费动力不足,是其经济危机的根据。金融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形式。这个爆发导火索形式,可以是金融危机,也可以是贸易危机,生产危机。金融危机造成国际生产和消费被破坏。表面上减少了我们的出口外贸,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2、实际上,这些都是外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合正在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不适合新形势下,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方式的变化要求。
3、从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经济模式沿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增长方式一直停留在提供原材料、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粗放型模式之上。举个例子来说,螺丝钉和螺丝帽的生产加工出口。日本和欧美国家对于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加入了诸多的科技元素。别看东西小,它是工业的基础。特殊材料,特殊钢材,特殊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生产的螺丝钉具有抗摩擦,持久耐用的优点。这点在汽车工业中很突出。原装进口的汽车,就比国内组装的耐用,故障率低。而同样使用一样发动机,国内组装的汽车,整体性能就较之进口的差很多很多开汽车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原因。
4、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低端产品附加值低,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污染高,性能差。这是经济粗放的问题。另外经济发展方式中,2008年前,过分依靠出口外贸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些都不是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所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单独谈发展经济,没有任何意义。GDP再好看,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最终都在国内的消费问题上。不彻底解决消费问题,财富分配问题,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陷入经济危机。靠外贸出口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对国际贸易依存度太高,于经济发展安全不利;靠投资拉动经济,只能造成低效率和生产过剩。对于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毫无意义。过去这个矛盾主要是生产不够,无法满足消费,而现在是生产过剩,消费购买力不足。
5、所以说,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冲击,实则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这个认识非常正确。

5.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却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
2中国的出口产品的销售量的加大
3国外贸易对中国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加大
4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面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层断裂,不得不以低成本从外国(中国)进货。
5进口物品提价,导致国外贸易需大量引入
6国外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以满足群众需要,迫使要对外发展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却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6.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马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处于通货膨胀状态,CPI与PPI双升,当时政府采用升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流通量,以防止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下面是摘自某网站的央行发布内容:

2008上半年通胀压力仍较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是央行在报告中提出的。具体叙述为总体看,未来一段时期通货膨胀仍有可能维持较高水平。而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通胀指数CPI,已经在2008年开头给出了高通胀压力的信号。1月份CPI涨幅达到7.1%的11年历史高位,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理由是食品价格涨价以及节日效应和雪灾造成。对于通胀的理由央行似乎说的更为在理。央行称本次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更加复杂,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国内供给约束以及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等因素对价格产生了叠加影响。具体表现为外部价格传导、国内共给约束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并且通过央行调查统计得出,目前通胀预期较强,再者受翘尾因素影响,即使没有任何新涨价因素,2008年特别是上半年的同比CPI也会处在较高的水平上。

    央行指出,经过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内经济运行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呈现加快调整和释放的态势。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尚未根本缓解,通货膨胀风险加大。从紧基调不变、适时适度微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指出,从紧货币政策更加明确地向社会释放了未来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风险加大的警示信号和总量政策导向。而在面对目前的复杂经济情况下,央行表示将认真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并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此前由于国际金融形势的改变,尤其是美国经济下滑,市场纷纷对08年宏观调控从紧提出质疑,并且称从紧宏调有过度调控之嫌。央行此次的报告中明显提出,从紧调控基调不变,适时适度微调的立场。

    2008年央行调控方面,将综合运用对冲措施,合理运用价格型工具来调控,并且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平衡增长中的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另外,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也是央行在2008年提出的目标。央行同时指出,应当看到,以上对冲流动性及加强信贷调控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加大结构改革力度,尽快在平衡增长的治本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促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7. 简述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的重大举措

  新华报业网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1日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0年间,中国不断加强了金融风险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吴晓灵在北京举行的“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增强防御和抵御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加强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从拉美债务危机等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金融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对此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在已成立证券监督机构的情况下,又先后成立了保险和银行监督机构,落实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加强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进行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账和低效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中国金融体系风险。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对其注资并剥离不良贷款,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并推动银行上市。

  ——大力发展和培育金融市场。亚洲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缺少分散风险的渠道和机制,这是亚洲不能很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中国如今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市场体系。

  ——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灵活的汇率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中国不断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并在由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央行也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推进金融法律制度、监管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先后出台或修订了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反洗钱法、物权法等法律,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利支持。央行、证监会等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融市场监督架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大成就。

  ——加快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这是中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抵御危机的能力弱。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双重挑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正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中国已经对此采取了完善外汇管理、调整外贸政策、强化节能降耗、促进扩大消费等综合措施调整经济结构

简述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的重大举措

8. 面对目前国际、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式,我国应该如何抵御金融危机,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增长?

  科学发展观
  是应对和战胜金融危机的锐利武器


  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见底且继续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困难日益增多。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笔者认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破解经济危机。

  从国内趋势来看,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就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的行业和企业。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多的出口市场,随着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内进口商品的成本也随之加大。如果我国的企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不调整经济结构,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仍然采取简单、粗放、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势必要遭到淘汰,这次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和战胜危机的锐利武器。危机是发展不科学的苦果,应对和战胜危机的“药方”就是科学发展观。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可以说,保增长、扩内需是“治标”,是短期目标;调结构、促转型是“治本”,是长期目标,只有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应对危机方面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的方针,坚决抓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危机的深入影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不论危机影响大小、不管潮起潮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不能改变,保持较快速度和较大规模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保持解决就业、民生、社会稳定等问题的措施不能削弱,保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不能放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着力加快发展,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破解当前的经济金融危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