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2024-05-17 15:22

1.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存款是短期的,贷款是长期的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2. 基金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什么意思

河北稳升为您服务。
期限错配举个例子,负债是短期的,而投入的资产是长期的,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负债是长期的,资产是短期的,可能出现收益覆盖不了成本,这种不常见。一般期限错配指前一种。

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有哪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款,不能自主定价,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对公和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90%以上,是其负债的主要来源。由于存款利率受人民银行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自主定价权,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存款。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缺乏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据银行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调节负债结构比例,或根据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势预期,主动调节银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较低,且缺少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资产类型趋于多元化.债券投资大幅增长,但信贷资产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很低,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导致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债券资产以无信用风险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但是目前以银行、保险为主的主力投资机构均以资产配置为目的,采取买入并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同样难以大量变现。同时.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债券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难以通过现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释放。  
  三、资产负债管理环境欠宽松,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如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规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应该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和经营管理。但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和重大金融事件,并不是从宏观上实行监控,而是实行审批制,即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必须报经中央银行和银监会批准才可实施,否则视同违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很难占有先机,对资产负债I管理的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不合理且缺乏补充渠道,随着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资本充足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部分,在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之后,再来看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部分为注册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股本),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缺乏长效补充机制。而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以工商银行为例,资产总量从1999年末的35398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5694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97%。这两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为消化巨额不良资产,又必须把每年经营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作为风险拨备进行计提,使得通过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转化为注册资本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努力也无法付诸实施。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商业银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降低。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有哪些?

4.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错配的现象逐渐显现。商业银行这种“短存长贷”现象,即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5. 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与资产组合的期限结构相比有何特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款,不能自主定价,缺少主
动负债工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对公和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90%以上,是其负债的主要来源。由于存款利率受人民银行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自主定价权,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存款。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缺乏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据银行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调节负债结构比例,或根据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势预期,主动调节银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较低,且缺少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资产类型趋于多元化.债券大幅增长,但信贷资产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很低,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导致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债券资产以无信用风险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但是目前以银行、保险为主的主力均以资产配置为目的,采取买入并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同样难以大量变现。同时.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债券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难以通过现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释放。
三、资产负债管理环境欠宽松,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如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规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应该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和经营管理。但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金融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和重大金融事件,并不是从宏观上实行监控,而是实行审批制,即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必须报经中央银行和银监会批准才可实施,否则视同违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很难占有先机,对资产负债I管理的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不合理且缺乏补充渠道,随着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资本充足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部分,在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之后,再来看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部分为注册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股本),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缺乏长效补充机制。而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以工商银行为例,资产总量从1999年末的35398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5694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97%。这两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为消化巨额不良资产,又必须把每年经营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作为风险拨备进行计提,使得通过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转化为注册资本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努力也无法付诸实施。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商业银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降低。

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与资产组合的期限结构相比有何特点

6. (回答好的追加分)银行怎样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灵活配置来应对流动性紧缩的挑战

  这是复制的。你看看对你有没能用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而流动性又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要求,因为银行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资产组合是否具有流动性,是否能够保证支付。所以它要求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能够做到总量上均衡,结构上对称。比例上协调,期限上匹配。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的商业银行,尽管所处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管理各异,但其资产负债比例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据统计,全球80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均围绕100g6左右波动,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对比率处在70%—90%之间,准备率处在1.0%—3.0%之间,流动资产率一般在20%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各国商业银行都在自觉地采用资产负债比例进行最优化管理。然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匹配状况还很不理想,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短存长贷”现象,负债的流动性远高于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隐患较大。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被动性较大,同时广大居民对于金融资产又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需求,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监管当局.银行经营管理者以及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拟从金融创新.主要是债券业务创新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利用现有资产和业务优势,进行产品和业务创新,开发新的资产和负债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从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弥补资产负债匹配缺口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配及其潜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增长情况

  从1998年以来,在新增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见下图);而且,在定期存款中,一年期定期存款也占了相当部分。这些变化的综合结果,就是存款的流动性显著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变化情况

  众所周知,1998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银行业曾一度出现了被社会所诟病的“惜贷”现象.各项贷款的增长速度均相当缓慢,但是,进入2002年以后,贷款增速突然提高(增长近10个百分点),其势头一直维持到现在。

  与此同时,在贷款的期限结构方面,也出现了几点极为显著的变化。首先,中长期贷款比重稳步上升。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和当年新增额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23.85%和28.4%提高到了2003年的35.7396和51.4%。其次.短期贷款比重相应下降。在同样的时期中,短期贷款占贷款余额和当年新增额的比重,分别从66.07%和59.0%下降至,j52.62%和34.3%。最后,票据贴现贷款发展迅猛。无论是占贷款余额的比重还是占当年新增贷款额的比重,贴现贷款在2000年都微不足道。但是到了2003年,这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5.77%和12.3%。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到,最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负债的流动性不断提高(主要归因于活期存款比重上升和存款平均期限下降),而与此同时资产的流动性则在不断下降(主要归因于中长期贷款比重上升和贷款平均期限延长),这说明中国银行业长期面临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现象正日趋严重。

  如表1所示,从存贷款的剩余期限情况来看,2002—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同期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却出现了重大的变动,其当年新增量占比由2002年的51.096上升至2003年的94.5%;而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则从89.0%上升至90.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严重错配,将导致其流动性缺口加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所引致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以短期负债支撑长期资产的所谓“短存长贷”现象,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资产负债期限搭配合理是加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偿还期较短的负债适合作为期限较短资产的资金来源,期限较长的资产应该对应偿还期较长的负债。商业银行一般应遵循长存长贷、短存短贷的原则,如果大量短期负债被用作长期资产的来源,那么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就会降低,一旦出现储蓄存款减少或发生“挤提”,就极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发生支付危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

  (一)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较低,且缺少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资产类型趋于多元化.债券投资大幅增长,但信贷资产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很低,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导致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债券资产以无信用风险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但是目前以银行、保险为主的主力投资机构均以资产配置为目的,采取买入并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同样难以大量变现。同时.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债券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难以通过现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释放。

  (二)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款,不能自主定价,缺少主动负债工具。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对公和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90%以上,是其负债的主要来源。由于存款利率受人民银行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自主定价权,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存款。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缺乏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据银行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调节负债结构比例,或根据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势预期,主动调节银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三)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不合理且缺乏补充渠道,随着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资本充足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部分,在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之后,再来看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部分为注册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股本),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缺乏长效补充机制。而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以工商银行为例,资产总量从1999年末的35398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5694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97%。这两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为消化巨额不良资产,又必须把每年经营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作为风险拨备进行计提,使得通过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转化为注册资本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努力也无法付诸实施。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商业银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降低。

  (四)资产负债管理环境欠宽松,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如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规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应该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和经营管理。但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和重大金融事件,并不是从宏观上实行监控,而是实行审批制,即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必须报经中央银行和银监会批准才可实施,否则视同违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很难占有先机,对资产负债I管理的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债券业务创新——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的现实选择。

  对于如何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学术界和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很多方法和建议。如陈颖(2000)提出要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银企关系,通过债转股、核销呆账等手段,转化风险资产,以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吴茂林(2000)则提出要放宽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贷款余额考核;同时中长期贷款的比例要根据不同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确定。上述方法均立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自身结构的调整,在目前严格监管的金融环境之下,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金融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通过负债业务创新,自主进行产品定价和主动负债,可以控制负债的期限和品种,调节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期限缺口;通过资产业务创新,如资产证券化等,可以控制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对资本金的依赖;通过交易方式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资产负债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避免金融风险向银行系统的过度集中。通过金融创新,还可以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政策障碍,使商业银行得以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还有助于丰富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塑造品牌形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而债券产品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许多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都是源于债券。我国商业银行从1994年开始进入债券投资领域以来,债券投资规模急剧增长,成为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从目前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02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余额合计达30655亿元,债券投资收益占各行业务净收益的比重,都达到20%以上*。工商银行2004年末债券资产组合面值达到11340亿元,占总资产的21。2g6。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针对这种状况,通过大力开展债券业务创新,来解决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们将债券业务创新分为资产类业务创新、负债类业务创新和债券交易方式创新三种类型,各类创新所实际包含的内容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列表说明如下:


  四、进行债券业务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创新的过程,既是新产品、新业务、新手段和新技术得以应用的过程,也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发展理念发生变革的过程,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通过债券业务创新可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点都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几年非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增长较快,但在全部收入中信贷业务收入依然占了较大的比重,风险的识别、监控和化解也主要是围绕信贷资产展开。债券业务的资产负债管理功能、收益提升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仅被作为降低超额备付率,减轻资金运用压力的渠道。通过创新,债券业务的各项功能将被充分发掘出来,并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必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由传统的以信贷业务为主,向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与非信贷业务并重转变。

  (二)通过债券业务创新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内控与管理机制的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内控主要是通过授权与转授权来进行,强调对业务准入的严格限制;管理机制上也只侧重于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刚刚起步,产品管理尚未列入日程。由于现有的内控机制和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创新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因此债券业务创新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内控与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内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保持业务准入控制的同时,以产品为线进行管理,主要审核分行设计、营销以及交易产品的资格。在管理机制方面,首先应该强化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识别、防控机制;其次则要打破目前业务管理条块分割的格局,根据产品创新的特点重新设置管理层次和管理流程。

  (三)通过债券业务创新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实现资产与负债管理并举,提高管理水平

  虽然我们始终强调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比较被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负债管理,因此一直是在进行“瘸腿”的资产负债管理,即只能管理资产,无法管理负债。金融债券、大额定期存单和短期票据等产品作为主动负债工具,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改变当前负债管理能力偏弱的状况。

  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和发行债券理财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债券资产进行调整,实现提高流动性,降低利率风险,化解评估风险的目的,大大增强资产管理的灵活性。

  (四)通过债券业务创新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

  债券业务创新为我国商业银行所带来的收益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有形的收益,还包括无形的收益。

  有形的收益是指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的收益,包括利润的增加、资产流动性的提高、资产质量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提高等等。债券业务创新中的许多产品和交易方式都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有的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比如通过发行短期票据降低资金成本;有的则可以提高资产的收益水平,比如通过品种互换提高投资利息收入,或者通过远期交易、预发行等锁定当期投资收益。而通过资产证券化则可以将流动性低的资产变成流动性高的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可以补充附属资本,增加资本金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理财产品等则可以减少高风险权重资产的数量,通过减少风险资产总额的办法.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除了有形的收益,债券业务创新更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不少无形的收益。创新行动更新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向着更合理.更现代的方向发展,债券业务创新为其他业务的创新,比如信贷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创新等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更有助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资金大行”向“产品大行”的转变,为今后建立资金业务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7. 银行同业买入返售业务的风险有哪些

买入返售,先买入某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进行回售从而融出资金。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规定价格返售给卖出方的票据、债券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也包括本行因证券借入业务而支付的保证金。其本质上相当于有抵押的拆出资金,因此并不占用信用额度,风险权重也与同业存放和拆出资金相同。计入该科目时一般以担保物的不同分别列示。买入返售的额度不受限制,但其期限受返售市场的约束。
同业业务最大的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即期限错配问题!期限错配指的是用短期的负债来匹配长期的资产,因为负债期限越短利率越低,那么将短期的负债不停的滚动着借下去就能降低整体的负债成本,就能取得利润的最大化,但是那是在非常理想的利率平稳的市场环境之下。利用期限错配套利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例如一笔6个月的票据买入返售的利率是6%,而同期6个月的同业负债的利率是5.6%,如果匹配的话只能赚40BP的利差,而同期7天的同业负债利率可能在3.0%,14天的在3.5%,一个月的在4%,如果是理想条件下,7天资金一直维持3%的水平,那么用7天资金一直错配下去就能获得300BP的利差,这就是错配的诱惑。
错配的风险在哪里?因为必须保证这笔资金到期后需要借到下一笔续上,如果续不上可能就要违约前一笔,而上一笔借给你钱的机构恰恰也是从别的结构借来的,这意味着一连串的违约,这对市场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会造成整体的信用缺失,有钱的机构也不向外融出了。此外如果资金利率高企,并且长时间维持高利率,可能出现亏损。

银行同业买入返售业务的风险有哪些

8. 投资货币基金需要弄懂哪些知识?

1.收益性选择存在误区
在收益性方面,投资者似乎很关注近期收益指标和近期规模变动。
在近期收益指标上,许多人只看其高低,并误以为目前较高的近期收益就好,其实这一观点较偏颇。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计算比较复杂,基本上是以持有组合的本身收益和买卖价差两大部分组成的。近期收益较高的货币基金,往往在其收益中包含了较多的买卖价差,相应会减少未来收益。因此,在同等条件下,购买近期收益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再看基金规模。目前各货币基金的规模差距已经拉开,而部分基金公司也会宣传自己的货币基金规模增长多么迅速,实际上,增长越快不一定收益越好。规模的变动对基金组合影响很大,货币市场基金大规模申购之后会持有“过量”的现金,需要重新投资,自然会影响到未来收益的提升速度。投资者应该关注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变动率,适当回避规模“暴增”的部分品种。

2.不能忽视安全性指标
货币基金投资者往往不够重视安全性指标,其实它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收益性指标。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货币基金仍然具备一定风险,到那时候,其安全性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在安全性方面,大家应注意两个因素:一是货币基金本身的流动性,二是货币市场基金组合的灵活性。一些货币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建议投资者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再做选择。
3.期限错配和货币基金久期不能混淆
投资者容易混淆“期限错配”和货币基金久期的概念。期限错配一般指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匹配关系。比如某机构购买了一年到期的资产,同时只配置了半年的负债,此时就存在期限错配风险了,即半年后可能会由于流动性紧张,无法足额吸收新的负债来偿还到期负债,造成资金链断裂。
而货币基金久期是指资产距离到期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值,既从客观上反映资产配置期限的长短,更重要的是反映利率风险。它表示利率每波动一个点,货币基金资产价格波动几个点。

4.货币基金资产剩余期限并非越长越好
一些投资者简单地认为货币基金资产的剩余期限和收益成正比,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相关性。
一般来说,剩余期限越短的资产,收益会越低,但也不一定是说剩余期限越长,收益就越高,实际上还是要看哪些期限的资金比较紧缺。比如市场近期最缺3个月的钱,那3个月的资产收益就最高,1个月的和6个月期限的收益可能都不如它。基金管理人要根据市场情况来配置久期,让基金能在满足大家流动性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收益,所以不会单纯地拉长组合剩余期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