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的养老恐慌才刚刚开始?

2024-05-12 22:24

1. 为何说中国的养老恐慌才刚刚开始?

为何说中国的养老恐慌才刚刚开始?缘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相当严重。60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22%,老龄阶段的人们占据社会的大部分。而且年轻户籍人口外流趋势明显,我们了解到的情况还只是表面,真实情形可能更严重。这还只是开始:老人寿命在延长,年轻人口在减少,加上生育率很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中国养老不容乐观,恐慌才刚刚开始。

考虑到未来人口形势,老龄化直接的后果,就是缴纳社保的人变少,交养老金的人变少,领退休工资的人变多。社保的口袋不进倒出当然很快就会见底了。这个趋势真的不容乐观。

目前为止,全国社保状况最好的是广东省,在职参保人员和领退休金人员的比例将近9﹕1,截止到前年,社保剩余超过1千亿人民币,累计剩余高达超过7000亿。短期之内,广东省不会有社保资金缺口的问题。而黑龙江省的情况则糟糕许多,参保和领养老金人员的比例是1.3﹕1。当年社保收支已经亏损,历史结余也所剩无几,养老金没有办法发出的难题如何解决呢?只好从外省调剂。但是这些资金调配到底是借还是给?也并没有官方给出正式的说法。


中央调剂全国养老金这一方法,其中直接的原因就是填东北这个大坑。放眼全国,一半以上省份都出现养老金不足的状况,只有沿海强省和一线城市还有充足的养老金结余。其实归根到底,调剂养老金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反哺,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的,仅仅只是缓解了一时的难题,一旦经济强省也出现窘境,那么该向谁要调剂呢?所以说,中国养老的恐慌才刚刚开始。

为何说中国的养老恐慌才刚刚开始?

2. 未来的养老危机有多严峻?


3. 中国式养老的现状是什么?

中国式的养老,现状其实并不是让特别乐观的。
中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这两种。从比例上来看,居家养老的又分为城镇和农村。两种情况。城镇的老人一般都有退休金。只要不是在物价高昂的一二线城市一般还是说得过去吧。勉勉强强的过着。
另外一种是养老院养老,这个养老院又分为公办和民营两种。公办的稍微正规一些但是条件也不会太好。在一些人性化的细节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而民营的一些养老院。他们的运营方式更加的精细一些。让人的感受比公办的要更加有人情味,但是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收费比较高。一民营的养老院他其实主要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在这个情况下他的收费自然会很高。我们本地,能自主生活的。每个月最少5000块钱才能进养老院。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多少钱人家都不收。
所以中国式的养老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基本上。延续了。古代中国的养老传统。这个和国外的发达国家是有。极其巨大的差异。

中国式养老的现状是什么?

4. 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呈持续上升趋势。老龄化的到来似乎比大家预想得快很多,未来靠什么养老,如何准备自己的养老钱,成为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2月10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财富总额突破7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但居民财富的60%为房产,占比仅40%的金融资产中还以现金、短期储蓄和理财等居多,养老财富储备面临较大挑战。面对养老困境,真正付诸行动并有完整规划的人却又寥寥无几。  国寿安保基金解析,通常来说,居民的养老保障有“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一般是由政府法律强制实施,旨在给退休人员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第一支柱为主体、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比较健全,第二支柱逐步发展完善但人口覆盖相对有限,第三支柱还处于起步阶段。  协会对7000多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依赖度很高。约83%的受访者选择了基本养老保险作为退休后收入的来源,而选择第三支柱(保险、理财、储蓄等)的占比远低于第一支柱。可见,居民对于第三支柱的认识还处于初期,同时也说明,即使居民对第三支柱养老有一定认知,而供给端却没有足够多样的产品来承接居民的需求。

5. 未来养老危机究竟有多严峻?


未来养老危机究竟有多严峻?

6. 中国养老面临的挑战

  产业的困境
  据民政部统计,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养老产业也成为10万亿+元的大买卖。目前包括万科、绿城、保利地产、远洋地产等龙头房企已将养老地产写入年报发展计划。
  然而,当前渴望摆脱以往销售模式的养老产业依然面对行业缺乏标准、服务经验缺乏、人员流动过快等问题困扰。尤其是行业如何赚钱依旧是个难题。目前来看,房租+护理费+餐饮等其他费用是养老机构的主要收益。
  专家分析,在日本,养老由政府扶植;在美国,则有医保、养老保险的进入覆盖,但这两点在中国都尚不具备。目前来看,养老客户的支付能力仍旧是行业的最大难题,推出养老保险或将是解决途径之一。但目前这也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能像传统养老机构那样,过分依赖政府的补贴。
  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养老行业不像医疗和地产那样,有长期的积累,社会还缺少养老服务方面经验;此外,由于居家养老占据主流,而政府保障性机构提供的又是基础服务,因此,对于中高端的养老需求,没有与之匹配的市场化标准。

7. 怎么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近来,关于“延迟退休”、“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养老金亏空”的话题不断。人保部官员放风“要延迟退休”,引起全社会广泛讨论与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在一直大力宣传和鼓吹计划生育的时候,口口声声说:“养儿养女都一样”、“独生子女好”、“国家包养老,养老不用儿”。刚刚不过几年,就变成了“国家养老不能持续”、“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必须延迟退休”了。这岂不可笑?当政者简直是拿国策当儿戏,耍国人玩。
讨论养老金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也就是伪命题。真正是问题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如果中国没有这么多的公务员、如果公务员都和企业职工同样缴纳社保、如果中国的公务员没有比普通企业职工高很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优厚得多的退休金待遇、如果社保基金管理没有那么多的漏洞和腐败,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还会有数万亿元的亏空吗?还用得着担心无力支付养老金吗?
中国真的非常奇怪,问题明明不在养老金本身却偏要去抠养老金的问题,这无异于缘木求鱼。不从制度上着力解决实在是舍本求末。主张或者讨论“延迟退休”的中国官员以及众多学者实在可笑!
我三年前写过文章,论述过建立中国新型养老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今天不妨再次重申:
第一、建立国家统筹养老基金。国家统筹养老基金来源:一、中央政府每年从国税中提取恰当的比例建立和补充国家统筹养老基金(我个人认为以10%-15%比较合适);二、加强央企红利收缴,每年从央企红利中提取30%-40%;三、出卖国有企业资产与股份。
第二、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建立地方政府养老基金。地方政府养老基金来源:一、地方政府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提取恰当的比例建立于补充国家统筹养老基金(我个人认为以10%-15%比较合适);二、加强地方国企红利收缴,每年从地方国企红利中提取30%-40%;三、出卖地方国有企业资产与股份。
第三、建立企业员工退休个人账户制度。设立包括国家统筹养老基金个人账户(25%)、地方政府养老基金个人账户(25%)、企业年金个人账户(25%)和个人缴费养老账户(25%)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建立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个人账户制度。包括两类:一、非中央级别机关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设立包括国家统筹养老基金个人账户(33%)、地方政府养老基金个人账户(33%)、个人缴费养老账户(34%)相结合的方式;二、中央级别机关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设立包括国家统筹养老基金个人账户(66%)、个人缴费养老账户(34%)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取消退休金双轨制,实行全国统一工资级别与退休金级别。
第六、对于因病或意外死亡而尚未领回个人账户总额的差额部分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既可以一次性结算清户,也可以转移至继承人个人缴费账户。
第七、对于养老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严格立法,实行管理人与责任连带人终生追责制度,杜绝黑箱操作与腐败发生。
中国只要按照我提出的方案来实施,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难题。
面对养老金的困境,现在相关管理部门和部分学者谈论“延迟退休”无异于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怎么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8. 为何说中国老人正在面临养老难的问题?

报道称,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去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3086万人,占比达16.7%,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人达15003万人,占比10.8%。

在谈及该养老院的问题时,专家表示养老本身就是个微利行业,要想长期发展,必须从连锁品牌的模式考虑,他们很快会有四至五家连锁店开业。此外,大量的社会义工和志愿者到养老院服务,也为其建立良好的口碑起了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

报道称,只是在中国的诸多大中城市,当高昂的房价在抹杀着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时,要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加入微利的养老产业无疑更需要政策的智慧。

此外,人均收入的制约也是一个硬伤。上述两家地处北京闹市区、且基础设施良好的养老机构,入住费用均在5000元上方;但对中国大多数地区的老年人而言,工资或许根本就不够支付养老院费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因此,如何让中国的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养,并能有尊严和快乐地生活,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