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些是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作品?

2024-05-17 18:42

1. 下列哪些是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作品?

高山流水(古筝曲)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

《碣石调幽兰》是汉族古琴名曲
《酒狂》:古琴曲。晋代阮藉所作

下列哪些是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作品?

2. 跪求!简述古琴音乐文化的历史代表性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有七根弦,木头是用的梧桐木,弦是丝线。又叫七弦琴,中国的古典书都称之为丝桐。琴是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古琴就是音乐当中的一部《易经》,就象哲学一样。古琴代表中华民族的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中国是有很好的音乐的,中国的琴就是一部哲学, 也有人说应 该叫作音乐艺术, 叫作道,琴道。
我们讲孔夫子, 他的理想是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以礼乐来治国,和平外交。现在我们正是这样的了,礼乐治国。历史上写中国是礼乐之邦,乐是最有代表意义,所以周总理说昆曲好得很呢,昆曲是戏曲当中的浪花。我说音乐也好得很,但是七弦是音乐当中的浪花。你只有学了之后,才能够理解,不会弹,你还不能一下子理解,它的声音讲究韵味,不追求好听。我弹一曲《平沙落雁》,我只追求自然界平沙的味道,我自己就好象……掺入它的当中,浑然一体了。我要弹出那种味道来,自己有那种意境,那样一种感觉,我就和这个琴合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修身养性。
弹琴十个指头老是在运动,十指通心。想老了不痴呆的话,弹点琴还是好。手指头在动,说我弹不出好曲子没有关系,这个琴本身随便拨了两下,它就好听,它就是这么好。陶渊明不会弹琴,我们但不把他作为一个琴家来看,他就是无弦琴,没有弦,他不会弹,他说每天摸摸琴也觉得舒服。思想境界到心里头去了,一样达到养生的目的。嵇康就说你好好弹琴,再结合到饮食起居,你的寿命可以自己掌握。
嵇康就是写了《秦赋》,是写得很好的,“殷殷琴德,不可猜忌。”这个琴的德教,太深奥了,不可猜度。琴本身是个很美的东西,美学。美的享受,外国人美的享受是维纳斯,裸体像,中国人美的享受是认识,境界高,境界很高的。
文字介绍
文字介绍
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相见。我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主要研究遗传进化,也就是研究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栽培植物的起源,古琴则是我的业余爱好。据我所知,在我之前,已经有几位专家在这里做过讲座,如陈长林、李祥霆和许健,后两位都是音乐学院的古琴教授。他们从开始就研究古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业余爱好,不是真正研究古琴的,但是我非常喜欢古琴,到了只要有一张古琴就满足了的程度。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很有名气的教授,现在已经90多岁了,我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到中国来之后就爱上了中国古琴。他来中国本来是搞中英文化交流的,但是他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买了一张很好的古琴,回到英国之后,就专门研究中国唐代音乐。他来的时候才30几岁,现在90多岁了,仍未结婚,就只爱一张琴。关于古琴,好多人都不认识它,有些电视和电影里把古琴放错位置,出了一些笑话。我今天介绍古琴,只能说是浅谈。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前面有好多专家学者都已经介绍过,我只能是谈一谈我对古琴的认识。
先简单介绍一下古琴。现在所说的古琴,就是有很古老历史的琴。它有七根弦,又叫七弦琴,琴身用的是梧桐木,弦是丝弦。关于丝弦,以前杭州有一个回回堂,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都在做七弦琴的琴弦,但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了,现在要想恢复丝弦很不容易。因为做古琴用的是丝弦和梧桐木,所以琴又叫丝桐。现在叫它古琴,是因为它历史很古。古琴的历史很悠久,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久,它的历史就有多久。相传在伏时就有了,后来神农、黄帝以至历代君王,他们没有一个不会弹琴的。我们想想神农、黄帝那个时代,除了种植五谷果蔬,同时他们也需要娱乐,他们就拿一个木头板子,绑上几条绳子,那时的绳子是什么样呢?大概就是皮筋吧。后来到了黄帝时期就有了丝,就用丝来做丝弦,丝弦一直用到今天。就是说很简单的一个板子,在上面绑上几条丝线来弹,这就是最早的琴了。开始究竟是几条弦呢?在尧舜的时候是五根弦,后来到了文王、武王的时候又加了两条弦,这就是七条弦,就叫作七弦琴。
据有关文献记载,从有文字的时候琴就出现了。就是说,在夏禹以前的石器时代,还是用石头做锄头时,就有了琴,同时也有了医,古书有记载。这两种东西:中国的医和中国的琴,它们的历史都是很悠久的。琴书上说:“琴之为器,创自伏,成于黄帝,法象乎乾坤,用宣乎妙道,古之明王君子皆精通焉。昔者师襄鼓琴,则有游鱼出听,六马仰沫,况于人乎。自古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全赖琴之正音是资。则琴之为道岂小技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历代有修养、有学问的人,无论干什么行业,特别是文人,像苏东坡、文天祥、柳子厚,都会弹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琴是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中国华民族有什么音乐呢?我们在电视上看的管弦乐队,那是外国来的;代表我们中国的音乐是什么呢?是胡琴吗?是琵琶吧?这都是少数民族创造出来的。《三字经》上写的清楚,“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匏是少数民族吹的笙,土就是埙,恐怕有人没有听到过,我带来给大家看一看,它也是一种音乐,是中国的八音之一。现在音乐学院有人会吹,各种调子都吹得出来,能和七弦琴配合。木是敲的木鱼,石是磬,现在考古出土的石磬是个新发现,它们大小不一,一排排和编钟差不多,可以打出各种音乐调子来。关于金的东西有很多,如编钟。再就是丝桐制的琴和竹子制的箫。八音是古代的八种音乐,在众多的音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庙堂音乐,从前的庙堂里举行祭祀的时候,就有琴和瑟,小者为琴,大者为瑟。瑟是五十根弦,后来瑟太大了,不好带,就把它变小了,就是电视上见到的筝,筝是已经变小了的瑟。在众多的音乐当中,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西洋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小提琴、钢琴,咱们的就是这个琴,这是我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六艺,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和《乐经》,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易》是中国的古典哲学,现在全世界都研究它,它是一部很伟大的著作。《易》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古琴就是音乐当中的一部《易》,就像哲学一样。怎么说呢?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一,万物起于一。”一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以前我听钱学森教授做报告时,他说,宇宙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呢?是一点“·”,还是一道“-”?他说物理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单位不是一点,而是一道。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中国最早研究宇宙起源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么一道“-”,万物起源于一道“-”,这就是八卦中的第一卦,即乾卦。“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横弄断了就是两道了,就是坤卦“--”。外国人说中国没有科学,他贬低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这里面仔细研究还是大有文章的。有的人说要琴做什么呢?拿到博物馆去陈列吧,它算什么音乐呢?其实琴也是很有味道的、有道理的。中国要有一种音乐,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的音乐,就是这么一道“-”。我今天就谈琴是怎么造的,很像“-”。有许多同志知道琴,但还有许多同志没有见过琴,有的人琴、筝和瑟都区分不开,其实琴就是一道,把它剖分成两下,就是上面一道,下面一道,上面是天,下面就是地了。上面是乾卦,下面是坤卦。我们的祖先研究音乐是大有文章的,我倒不是在贬低外国的西洋音乐。中国音乐史书上历代都有记载:琴的形制,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十三徽代表十二时辰……那就是说七弦琴本身就是《易》的具体形象化,细研究里面的文章多得很,现在这里不能展开来细说。
咱们祖先提出宇宙起源于一,万物起源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此往后,产生了好多东西,许多名堂都在这里头。因此,两仪、四象、八卦,排列之后万事万物都可以得到解释,由两仪、四象、八卦,到最后这七根弦,你想弹什么曲子就弹什么,变化大得很呢,这也是一部《易》。我喜欢它所以赞美它,它确实非常有意思,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音乐。古琴的内容非常丰富。古琴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很有意义的音乐,它有气派,历史悠久,内涵非常丰富,代表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现在文化部也开始重视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把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多少年来,它没有位置,只有一些文化人和像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喜欢它。现在连联合国也承认它了,它在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中都占有了一席之地。
下面我说一说琴的声音。对于我们喜欢琴的人来说,它美妙得很,在不喜欢的人来说,它就像弹棉花,没啥听头。我国从孔夫子时就倡导礼乐之教,一个国家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候也得懂得礼,所谓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已复礼。光礼还不够,还要有乐,为什么要乐呢?要有修养就得有乐,孔夫子梦见周公,他做梦都想回到西周,那时家家都弹琴,唱歌,讲究乐,就像现在在外国家家都弹钢琴一样。
弹琴有什么好处?你只要一弹琴,心就安静下来了。现在人心浮躁,弹琴就让人不一样了。所以你看凡是弹琴的都比较平和,比较温和,因为这是礼乐之教,现在要好好宣传它了。我说的礼乐之教,礼是培养人的风格态度,风格要培养好要通过乐教,既然是乐教,如果只攀比好听,搞靡靡之音,那还谈什么乐教呢?一弹就想入非非,不行。中国古琴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乐器没有的: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弹琴先入静,不能有邪思妄念。什么人都可以学,八十岁的老头也可以学,修养嘛,养老嘛。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学,不是少年宫的一个五岁的小朋友弹琴得了奖吗?它本来就是教育性质的,和我们上学校老师按风琴教我们唱歌一样是美育。美学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素质教育,所以七弦琴是一种美育的具体措施。
在西周时候,家家都有琴,小孩子都弹琴;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下子把文化都毁了,所以礼崩乐坏,也不讲礼了,乐也没人学了,所以现在六艺只剩五艺--《诗》《书》《礼》《易》《春秋》五种,没有《乐经》。《乐经》的乐理讲些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是我们今天从各个方面还能了解一些,比如说《礼记》里有《乐记》;太史公也谈到一些关于琴的问题。《礼记·乐记》说:“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蔡邕在《琴操》中说:“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现在社会很复杂,活到一百岁的人很少了,按照中国的古文化传统,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是正常寿命。现在看哪个活到一百二十岁?很少,没听到过。嵇康说人活到千百岁没有问题,我们今天在思想、身体上应该怎样安息,劳逸结合,怎样安排才能做到?晚上睡觉都不安心,难得安宁,那怎么长寿呢?自己把自己就整垮了。汉武帝时有个人叫窦公,在天台,一百八十岁,汉武帝知道了,想长生不老,就把他找来,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他什么也不知道,就只知道弹琴,弹一辈子琴。他住在皇宫吃得好,喝得好,回去不久就死了。弹琴可以养生。小提琴虽好,声音大,贝多芬拉拉,把耳朵给拉聋了。中国的音乐不是不能做到大声音,咱们少数民族的胡琴、二胡不是响得很吗?琴的音乐声音比较小,但韵味好。我带来两张琴,一张是古琴,是元朝的,一张是新琴。什么叫古琴,什么叫新琴,大家都认识一下。我们是初学,一、两千块钱的琴就可以。你学会了,以后有缘份,自然有好琴。
琴里面文章可多了,天文、地理、宇宙、人生,都在里头,中国的琴就是一部哲学。也有人说应该叫作琴文化,叫作道,道德的道。琴道,有如喝茶有茶道。茶有茶文化,琴也有琴文化。琴,好多外国人都喜欢它,我刚才说的我那个好朋友,剑桥大学的,他连老婆都不娶,就是一张琴,爱成那个样子。所以中国琴有中国琴文化。
昆曲据说要办个昆曲学院,古琴将来也要办学院,我们现在的领导也认识到这点了。要把乐学好了,就能修身治国,即所谓修、齐、治、平。人民的修养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好起来了。《史记》太史公曰:“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信,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此谓五音之和入耳而感动于心肝脾肺肾,而得仁义礼智信之正也。得其正则疹疠之气不入而寿矣。是琴德具有寿者相也。荀子亦谓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是皆养生之谓也”(《宋史·乐志》)。所以我就谈一谈琴在我们国家,在我们历史上的位置。
我们讲孔夫子,他的理想是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以礼乐来治国,和平外交。现在我们正是这样的了,礼乐治国。历史上写中国是礼乐之邦,乐最有代表意义,所以周总理说昆曲好得很呢,昆曲是戏曲当中的兰花。我说琴也好得很,七弦琴是音乐当中的兰花。你只有学了之后,才能够理解,不会弹,你还不能一下子理解,它的声音讲究韵味,不追求好听。我弹一曲《平沙落雁》,我只追求自然界雁群在秋天飞翔的味道,我自己就好像……掺入它们当中,浑然一体了。我要弹出那种味道来,自己有那种意境,那样一种感觉,我就和这个琴合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你想想那是个什么境界呢?还能胡思乱想吗?不可能。所以这就是修身养性,返其天真。把自己心里弄得非常的安详、安静,进入我说的“空无妙有”的状态,人就空了。但并不是消极,我这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是空并不空。所谓空,就是把身外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空了。琴里头修身养性就是这样的,你也能有这样的境界。我今天回到家里弹一弹琴,把自己空了,睡觉也不做梦了,做梦也做好梦,第二天上班精神很好,不是更好吗?做好本职工作,效果更好。弹琴如果有一点私心杂念,就弹不下去,至少弹琴的一点钟、两点钟你会空了。你每天这样空一下,就是养生之道,如果你能全部把自己空了,那就成“神仙”了。
琴的声音是清微淡远,声音很小,韵味很好,弹琴的时候是自己在享受,改造你的思想境界。空了之外,还汲取一些营养来养你的大脑。一个大脑白天得办公,好好地吸收些营养。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要有精神生活呀。对于精神世界,这个琴就很好。我以前建议过,希望小学里开古琴课,代替音乐课,小学生学这个多好啊。在少年宫有几十个学生,都是小孩,从五岁到十岁,都在学琴。我们今天带来个小朋友,才十一岁,一会儿让她弹,看她弹得多好。会琴的人都很肃静、很安祥。人首先要培养的,就是乐礼之教。中国的友人预言,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的思想教育,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之下的。马列主义是个大海,什么好东西它都要,儒家思想它也要,因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在都提中国文化,将来这种思想在世界上会起作用的,会起很好的作用的。现在我们正在提倡礼乐教育,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我的理解就含有这种儒家思想的因素。继承传统,文化传统不能丢。马列主义是继承传统,所以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少数民族音乐都让它蓬勃发展……
现在我说琴本身,琴的制造、琴在一个国家的作用。孔夫子是天天弹琴,把琴拿来当作做功课,就像天天读书一样,天天都整理自己的思想,朱熹继承孔夫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周公之后是孔子,到宋朝就是朱熹,这些人都讲究这种修养。弹琴是最好的气功,它能使人气血宣活,最后就达到一种境界。人和自然界浑然一体,高度协调,这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自然状态,有什么不好呢?别的音乐很紧张,一般的音乐有鼓动、有刺激的,琴恰恰相反,它要你安静下来,弹琴不为了追求好听,真正的琴,弹得自己进入入静状态,人就是天地的中心,你说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最后谈谈琴与美学。琴的美学内容丰富,所谓无极、太极、两仪、四象思想在里头都有。咱们中国的琴书,哪一个音配合宇宙间的哪一个星宿,都谈了。哪个音、哪个弦和天上哪个星宿对应,我觉得,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真是聪明和具想象力。
琴的构造,包涵宇宙人生。一张合乎规格的七弦古琴,要具备九德:一奇,即泛音轻快,散音透澈,按音清脆,走音平滑;二古,恬淡中有金石韵,清浊适中;三透,清越响亮而不咽塞;四静,琴面弧度平正,任何一点上不起砂音和飘起的尖声;五润,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六圆,声韵浑然不破;七清,容易听清楚,少杂副音;八匀,散按、与十三徽按泛的音色统一而无差异;九芳,愈弹而声愈出,无弹久声乏之病。一张七弦古琴具备这九种条件即九德,从美学角度看,是美的。琴音色之美,稽康在《琴赋》中描写得非常耐人寻味,他说:“惜惜琴德,不可测兮;体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谁能珍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
古琴气韵是高雅的,在美学上是尽善尽美的,真可谓音乐中的兰花。
琴在美学上的意义,还可以通过成连如何引导伯牙到海上感悟而作《水仙》操的故事,说明琴之美在于移情。如不能移情,何美之有?大还阁伊桓序曰:“昔伯牙受琴于成连,三年不成,乃与牙俱至海上,连托故而去,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林岫杳冥,怆然感曰,先生能移情我情哉!援琴歌水仙之曲,遂为天下妙。乃知琴之道,通神明,协上下,以天授而非以人授;以神合而非以音合,不徒求之宫商律吕间也。”
美学教育的例子还很多。
你琴弹得好,水里的鱼都跳出来听你弹琴,正在吃草的马听到你弹琴,就扬起头来听你弹琴。这都是美学的教育,形容它感动人,也感动动物。
我的嗅觉不好,闻不到香味,我有时候在屋里弹琴面前摆一盆茉莉花,我这一弹,香味我能闻得到了。你说怪不怪呀,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另外一个可能不确切。我弹琴,桌子上摆一盆文竹,一弹琴,文竹的叶子就一动一动的,是不是桌子在动就不敢说了。但那个香味是确实的,开始以为自己是唯心主义,我搞了几次,不弹琴我闻不到香味,一弹琴香味就出来了。它能够感动物质。有个医学家研究琴的声音,哪种声音能够感动人,哪种声音能够感动物。并不迷信,浑然一体嘛,植物、动物都一样,身体发出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是可能的,可以解释的。这是说明养生、美学各种东西到现在其实是发展了。
我弹琴只能弹给自己听,琴能使我入静,心灵美,起到养生效果。我今天带来两张琴介绍。这张琴是尼龙钢丝弦,另一张古琴是丝弦,让你们认识一下,有机会看一看。你们看钢丝弦弹得多响亮啊,演奏效果要好一些;丝桐就没有这么响了,但音色韵味好一些。我在前面说过,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好听,追求的是修身养性,你们弹了就知道了。丝桐的丝开始弹不行,但是弹了多少个曲子、多少年以后,你就会理解了。
古琴发展到今天分成两个阶段。有人说丝桐就该拿到博物馆里去陈列了,早就该被淘汰了,这是走极端。说钢丝弦不是七弦琴,是钢丝弦琴,也是走极端。只要对国家建设好,对大家素质修养教育好,就都提倡吧。我是喜欢弹丝桐,从前就是弹丝桐。最早的时候,弹的是古琴,现在讲究唐朝的琴,唐琴、宋琴,我以前老师那里都是那种琴,那种琴弹起来,韵味真是妙不可言。总而言之,它是属于美学素质教育,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它跟旁的音乐不一样,你看它的历史记载那么丰富,我们不能把它丢了。我就谈到这儿吧,咱们来弹琴吧。
请小朋友王如来弹一曲《流水》。
(《流水》琴曲)
清朝张孔山是大琴家,给本曲加了七十二滚拂,把水声扩大了,在我们国内都是弹这个曲子,现在卫星转播的也是这个曲子,是老琴家管平湖弹的。这个曲子是比较高层次的曲子,一般琴弹得相当熟了之后,老师才让学这个曲子。我们这个小琴家,你们看她现在把《高山流水》弹得相当好。在琴曲里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学琴的人都喜欢这些曲子,对于懂琴的人这是美的享受,众位开始听,有点不习惯,慢慢地听就觉得有味道。
刚才《流水》写的是长江万里图,杜甫的诗:“花近楼台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弹流水的上游到锦江,那七十二滚拂是经过三峡。关于三峡,李白写的一首诗和郦道元写的《水经注》,都写得很好。李白的诗大家都很熟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三峡。琴曲到后边,就出了三峡,江面开阔得很。李白到黄鹤楼送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情画意都在里头。现在我弹《平沙》描写秋天,就是写雁群在万里长空飞行和起落情况,是个中小曲子。《平沙》要扩而大之就是《秋鸿》,明朝大琴家朱权作的那个曲子,很长,像二万五千里长征,气势磅礴。中国琴的曲子非常丰富。《平沙》是学琴的人都要弹的,雅俗共赏。

3. 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方面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有自己的曲谱——减字谱
2、曲目多——3000余首
3、古琴本身历史长——至少2500年历史,也可追溯到伏羲时期
4、古琴本身具有收场价值——出土的唐琴现在还可以用
5、琴曲文化底蕴深厚——如《酒狂》、《广陵散》、《流水》等都有自己的典故
6,、随技术进步而进步——改丝线为尼龙弦、制作过程中使用现代技术等

基本就能想起这么多了……

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方面

4. 中国古琴的历史记载

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汉族乐器。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中国古琴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古琴音乐具有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最擅长用“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丝桐”、“瑶琴”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5. 简述古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其代表曲目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千年以上历史
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先秦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

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甲骨文中有琴字,不过它可能从像箜篌这种中东竖琴发展而来,而箜篌最早出土样本是在新疆省且末县,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与琴相似的最古实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筑和十弦琴。筑长度与现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琴的一半,琴体较厚,琴面不平,无徽位。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琴头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有一足,很像单足的夔,有礼器的象征。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1]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而在先琴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当时琴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而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后人附会作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两汉

古琴(7张)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 此外还有刘向所著《说苑·琴录》,扬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和恒谭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乐谱可追溯到汉朝。
魏晋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嵇氏四弄”,现存同名琴谱载于明代琴谱,可能并非原作;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隋唐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唐代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期间著名琴人还有李白、白居易、韩愈、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元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1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耶律楚材和苗实等。宋季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明清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汪芝、蒋克谦、杨抡、严澄、徐常遇和乾隆等。[2]
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查阜西带领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等书,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传授琴艺。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历代琴书
古琴琴谱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古琴打谱,是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由于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只是记明弦位和指法,其节奏又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因此,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
打谱非常费时,所以琴界用“大曲三年,小曲三月”来形容这个过程。
从前的琴家,在打谱后会在琴谱上标注工尺谱以及断句。当代打谱已经结合西方的五线谱或简谱,这比工尺谱更快捷和易推广。
十大名曲
1.广陵散
2.高山流水(唐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酒狂
5.关山月
6.潇湘水云
7.阳关三叠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兰
11.忆故人
其他名曲
普庵咒
长门怨
阳春
白雪
长清
离骚
龙翔操
梧叶舞秋风
墨子悲丝
孔子读易
秋塞吟
雉朝飞
孤馆遇神
凤求凰
秋江夜泊
捣衣
鸥鹭忘机
乌夜啼
神人畅

名派
(一)浙派
派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始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三)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孔山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朱默涵、丁承运等。
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庵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七)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九)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述古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其代表曲目

6. 历史上周瑜算得上是古琴名家和音乐家吗?

算的上!
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其实周瑜气量很大,是个文韬武略诗词歌赋的大帅哥!音乐家算不上,但是长的帅有精通音律歌星肯定算!

7. 论述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我国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不同特征

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古代琴乐发展历史中,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秦时期古琴教育重乐教传统,汉唐时期出现了重乐教传统和重演奏技能的更替,到宋元时期形成了重乐教和重演奏技能的双峰对峙,到明清时期则发展为二者交汇融合。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在 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对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音乐生理、心理的功能至音乐审美心理特征,从听觉心理的特点至音乐创作和表演心理的规律均成为古代学者关注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蕴藏于古代音乐论著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是形成具有我国本土化特征的音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探究了我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以期呈现其整体轮廓。

论述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我国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不同特征

8. 急!!!!有关音乐古琴的资料(包括图片)

古琴——代表中国文人音乐的乐器,始自先秦时期,至今已达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音乐素以清、微、澹、远为主要的审美况味,其追求的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与超越物化层面之上而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进以契入天地间的广阔、空灵与无限。如是,观唐朝白居易《清夜弹琴》诗所云:“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本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可说是具为琴人追求形上思维的表征。  古琴音乐概分为琴歌、琴曲两类。琴歌,顾名思义,是以古琴所伴奏的一种艺术歌曲。琴歌在古代称为“弦歌”,如《论语·阳货》所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又《琴史·声歌》说:“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这段话相当契合《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说法,也就是说:“诗句是为表达思想情感而存在的,歌曲是配合语言的咏唱而形成的,乐器的演奏是依附于咏唱的,而音律的规范则是为了谐和乐器演奏的曲调。”(许健:《琴史初编》,页7)。所以琴歌艺术,是利用古琴弹奏的指法特点与乐器本身所呈现的音色特质作为伴奏,与诗词韵文等吟唱之声腔相互合拟,而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韵致。例如:用“滚、拂”指法抒发豪放激昂的情景,用低沈的“撮音”(即双音)渲染出庄严、静肃的气氛,用“绰、注、吟、猱”表现惊叹、愁思或哀怨的心绪,用“泛音”营造空灵、幽雅的意境……等。  琴曲者,即为纯以古琴独奏的乐曲。其音乐是属单音音乐,且以旋律线性的呈现为其特色,可说是一种声音层面、听觉上的线型运动。因古琴独有特殊弹奏的指法与音色,故于弹奏与聆听琴乐时,往往会发觉其旋律及音韵若隐若现、或有或无,而此种所谓“希声”的美学,正是琴乐的神韵与风格所在。在其疏密、断续等虚实相间的弹奏特色下,形成了琴乐特有的空间趣味与韵致,并且以最少的声音物象表现出最丰富的精神内涵,呈现无尽、无限、深微的境界,可谓除了实证老子“大音希声”哲理的具象外,亦深富禅理之“以简化繁”的妙趣!而庄子所云:“听琴者,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琴乐对人身、心、灵之效应,实乃千江有水千江月,如人饮水而冷暖自知矣……  人生的意识无限,心灵的内蕴无限,琴乐的声韵无限,禅艺的境界无限……  更多古琴资料请查看:  http://www.fanyin123.com/xue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