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历法

2024-05-17 14:05

1. 我国最早的历法

农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夏代就被创立所以又称之为夏历
今年是农历开元4713年丙申猴年,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3丙申猴年(西元2016),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既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请采纳

我国最早的历法

2. 中国最早的历法

夏历,即农历。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3. 中国古时候最早是什么历法

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该有原始的历法。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

成文的历法从周未到汉初的《古四分历》开始,经过多次的历法改革,在改革和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使用传统的阴阳历,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仅是年月日时的安排,还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节气的安排等。

历法的改革,包括了新的理论的提出,精密天文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的改进等。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时候最早是什么历法

4. 中国最早的历法

3早期历法编辑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5. 历史最早的历法是什么

问题一:中国最早的历法叫什么  依次为夏历、殷历、周历、黄帝历、颛顼历、鲁历。所以,最早的是夏历 
  
   问题二:世界上最早的历法是什么  玛雅历法 比古巴比伦历法还早 
  
   问题三: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  玛雅历法 
  玛雅历法是一套以不同历法与年鉴所组成的系统,为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所使用。 
  这些历法以复杂的方式互相同步、并紧密结合,形成更广泛、更长远的周期。 
  玛雅历法系统本身建立在通行于当地的历法系统上,而该系统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6世纪,与其他中美洲文明所使用的历法享有许多共同的特徵,虽然中美洲历法并不源自玛雅文明,但其後续的延伸以及去芜存菁的手法是最为精密的。 
  在阿兹特克历以外,玛雅历同样是文件最齐全、最能够完整理解的历法。 
  
   问题四:中国最早的历法  夏历,即农历。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问题五:中国的历法最早是谁发明的  《黄帝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大量历史典籍记载是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原历规则佚失,从一些古籍上约知一些:《黄帝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北斗斗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为一年开始。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表达阴阳五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中国历朝历代的历法几乎都沿袭这种历法基础一直传承至今,也就是今天的农历。 
  
   问题六:我国最早的历法是什么??  伏羲历也称“上元历”、“太初历”,或者“甲历”。 
  “上元”指的是“上古纪元”,也是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 
  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1]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 [2] 。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说:“伏羲木德,初造历,……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 
  此外,伏羲又名疱牺氏。宋王应麟的《玉海?历法》称:“伏羲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古三坟》也称:“伏羲氏,木王月命臣,龙潜氏,作甲历。”在华夏传说中,伏羲也是教导人们烹饪和畜牧的祖先,同时也是教导人们天文历法的祖先,而考古学发现,人类开始畜牧和关注天文的时代,恰好是在距今五万年这一时段,因此说,伏羲纪年是有据可依的 [3] 。 
  具体说来: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 
  举例而言,西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数=N×60+1 
  而:53461=891×60+1 
  本书所采用的伏羲历是一种纯阳历,这种纯阳历也是干支历的原型,均为华夏上古圣人伏羲所制。 
  伏羲历以太阳回归年中的包含节气冬至 [4] 的一天(以下简称冬至日)为正月初一 [5] ,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均气法的具体方法是: 
  设每年有十二气月(因为此划分是以节气和十二地支为主要依据,接近月球的一次朔望周期,故简称“气月”或“支月”,出于习惯简称“月” [6] ),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应当说,本书采用伏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也就通常所说的“西元”)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 
  
   问题七:中国古代历法最早是有谁提出的?  对四分历的第一次改革,当属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由于汉武帝下令造新历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部历法即叫做《太初历》。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又43/81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问题八:中国历史上一直用什么历法  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称为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夏历属于一种阴阳历,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行一周作为一个月,平均月长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叫作“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夏历、殷历和周历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周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 
  历代之历法: 
  古六历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干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

历史最早的历法是什么

6. 我国最早的历法出现在哪个朝代

最早的历法是“夏历”,相传是夏代.

夏历 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称为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 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7. 中国最早历法

夏历,即农历。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中国最早历法

8. 我国从什么时候就有了历法

很早就有了,不过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也就不知具体年代了。现今有文献记载的有古六历,是曾行用于战国时期的6种历法。《汉书·律历志》中说:“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上述6种历法,除颛顼历曾在秦及汉初行用,现已从考古发掘中获得了一些资料外,其余五历仅能见到零星的记载。如唐代《开元占经》记有这些历法的上元积年,《后汉书·律历志》和《新唐书·历志》中记有它们的历元资料。从这些资料分析,古六历均属四分历,彼此之间的区别只在所求历元和所用岁首不同。
史料中有完整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历法是太初历,创制于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将先前沿用的误差较大的颛顼历改为太初历,由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这部历法规定,一年为365.2502日,一月为29.53086口,将原来的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等二十四节气中偶数位的节气)的月份为闰月,由此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太初历在刚刚行用时.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为了验证太初历是否符合实际的天象.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项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具优越性,于是得以长期沿用,直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前后应用了189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