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银行转型发展

2024-05-05 11:14

1. 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银行转型发展

  目前,受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内外双重风险,给我国银行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许多变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做好、做强、做大,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对于推进银行业改革有序进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改革的关系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银行业改革的紧迫性与其制度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存在一定的矛盾,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解决银行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因此,改革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从而形成现代银行业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而是在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与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发展是有条件的,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硬发展,不是科学发展,从根本上对发展是有害的。银行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明确影响发展的因素,针对制约发展的具体因素做出具体分析,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银行业的发展应实现效益、质量、结构、规模和速度的有效、有机统一。同时,银行应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与稳定的关系作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其安全稳健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银行业的审慎有效监管,全面构建以惩治、教育、监督、防范为一体的案件查防长效机制,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定。同时,银行业要时刻树立安全稳定意识,高度重视银行安全,严控银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以免损害广大客户的根本利益;应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从规范经营和风险防范工作着手,防范和化解存在的风险点,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应对金融经济危机的能力。
  与经济的关系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就是推动经济建设,银行是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是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银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银行应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在支持经济建设中求得发展。同时,银行应把风险控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加强内部管理,严防信贷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与经济协调发展。
  与“人”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要进一步拓展以人为本内涵与外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银行来讲,其生存发展中所面对的“人”,包括个人股东、客户、员工、业务所及的社区居民等,这些“人”是银行的生存之本,以人为本,就要求银行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些人的合法权益,诚心依靠这些“人”来确保健康发展。具体地说,银行应积极维护股东权益,为股东实现丰厚回报;应始终坚持“全行为客户”的服务理念,尽力确保客户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应注重银行员工的素质培养,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金融创新能力;应关注自己以及业务所及社区居民的权益;应加强银行自身的文化建设,丰富员工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与国外同业的关系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已逐步全方位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呈现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关系。因此,国内银行首先应对自己的功能和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银行要主动与国外的同业展开交流合作,与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建立银行高级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学习国外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推进国际接轨,以适应监管规则的国际化要求;最后,我们也要结合实际,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金融服务,从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银行转型发展

2. 银行如何转型

  半年报数据显示,银行中间业务增速急剧下降,且低于整体业绩增速。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应当怎么避免对于利差的过度依赖,如何进行转型?
  奚君羊在接受「中国聚焦网」采访时告诉记者,中间业务目前只是银行存贷款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和传统业务一样,中间业务也面临着类似的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增速下滑自然难免。这只不过是银行本身的一种结构性的分配,整个市场有资金供应需求,汇总到银行来,银行或者以中间业务或者以传统业务进行处理。
  事实上,中国银行业所谓的中间业务更多是其传统业务的附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业务,比如管理费、咨询费,这些都是在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时派生的。
  银行要进行转型,避免过度依赖存贷差,一方面,从银行自身来说,应加强创新和产品的研发能力,通过一些新的业务品种去满足市场多种金融需求,摆脱对于传统业务的过多依赖。目前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偏弱的,对于中间业务创新的投入远远不足,其非传统业务部门比如理财部门等的人员,对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交易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从外部而言,要从政策层面逐步减少对于银行的过度保护。利差很大很好赚钱,银行当然就会一味地去拉存款,对银行的充分保护只会使之缺乏动力也没有必要去创新。应当逐步放松保护,让银行进行充分竞争,让它感到已经很难躺在过去那种靠稳定利差赚钱的模式上过舒适的日子,迫使它不得不去闯出一条新路。最后,还要逐步形成综合经营的金融体系格局。目前中国金融业还是以分业经营为主,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到处都是边界,创新的余地就很少。而所谓创新,实际上就是在各种金融需求与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以一种新的业务品种来满足这种需求。
  奚君羊还向「中国聚焦网」透露,对促进银行之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外界所能做的余地其实很小。因为银行毕竟是企业化的经济组织,不能施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只能对银行资金向非实体性、虚拟性的经济领域转移设立一定的界限,比如贷款不能用于炒股、炒作房地产等,不能用在明显偏离实体经济的其他地方。从政府、从外部来说,对银行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实际上,目前银行资金流向主要也还是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的并不算多。
  中国银行业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周期确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好比中国经济再想达到以前那样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不现实。银行业增速会放缓,但仍会有比较好的增长,因为政府对银行还有足够的保护,这种保护将逐步消除,但不会一下子取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的平均利润水平还会比其他一般的工商企业要高。换言之,银行股还是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3. 新形势下银行如何发展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了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复杂情况。这一复杂的经济形势对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主体都面临着经营风险提升、回报率下降、竞争主体多元化、金融风险复杂化、市场监管系统化严格化等一系列新挑战,银行亟需开展一系列业务创新发展来破解困境。而这些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导致了银行经营下滑。同时,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匮乏、市场需求变动等因素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在这种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银行如何主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常态下的银行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传统行业受到挑战

移动、互联网金融快速兴起,用户需求趋于个性化、多元化,新的客户群体衍生新的营销模式,“互联网+银行”冲击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开拓新市场领域和新技术产品领域,对传统行业的销售网络优势、资源优势形成直接冲击 [1]。

(二)顾客自主选择不断增强,服务质量要求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经济逐渐形成规模,电商平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移动支付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共享单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有P2P平台、远程教育、互联网金融等,可以说互联网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经济发展潜力、覆盖领域巨大,对传统的线下实体销售产生了巨大冲击,服务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品牌和服务已经成为银行重要的竞争手段,市场的竞争也不断从产品的竞争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2]。

(三)经营收入来源空间变窄,核心技术及产品亟待创新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经济下行、结构调整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银行收入渠道变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为了生存发展,银行必须将有限的资本、人力、技术等资源投入到高收益的产品或者市场内。而高收益必然要承担高风险,这使得银行亏损率上升。除此之外,创新也可以带来高收益,其风险相对可控。因此只有加大创新投入,在技术、产品以及市场上领先,抢占先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3]。

二、转变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理念

(一)转变经营理念

为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要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银行想实现质量及效益的统一发展,就需要建立起以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为主线的发展机制。在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发展的同时,银行在一方面要避免利润的片面最大化,建立起使银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以资本约束的方式来控制业务发展中的风险。在另一方面上,应建立全面风险的管理体系,对经营过程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

(二)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不同岗位、部门之间对风险的认识存在差异和矛盾,有些员工会认为风险控制与自己无关,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这样极大地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和内部的和谐统一。因此,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类风险警示教育活动,进行风险自我排查、相互互查,不断督促员工树立合规合法的经营理念。

三、建立健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机制

(一)加快完善技术及产品创新机制

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基于现有技术及产品的推陈出新已难以适应变化的节奏。要以独特性、适用性、完备性和效益性为出发点,完善创新体系和流程,建立健全创新容错与奖励机制。创新是实现发展的最大也最持久的驱动力,只有不断增强银行的创新能力,才能建立起核心竞争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领先于竞争者,不被市场所抛弃。

(二)加快完善银行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制度,处理好安全与自主、替代与转型、风险与创新三方面的关系,实现“从封闭向开放”、“从粗放向精细”、“从失衡向平衡”的三个转变。要重视制度建设,对制度进行经常性、规范化的梳理和检查,不断优化、修改与完善,以适应银行发展、经营管理和运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强化执行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流于形式,任何人不能搞特殊化,切实发挥制度对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三)加快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许多银行存在发展迟滞、风险增加的现象是由于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员工素质相对较低、人员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无论是技术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还是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无疑是银行最宝贵的资源,人这一要素也是创新的最终源泉。“挖潜”、“整合”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银行应该从机制和培训两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机制,加强业务层级和授权管理,同时要重视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培养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使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成为业务发展的推动者和风险防范的控制员。

(四)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银行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要保证盈利,获取高额的收益;但是收益并非银行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唯一影响因素。一个银行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仅仅依靠收益是不够的,银行应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银行在项目可行性以及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等关键指标上较为重视,但对于项目的风险测算以及收益风险平衡计算重视不足。因此对银行的投资及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也就成为了保证收益的一大重要举措,我国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另外,还应拓宽收入渠道,分散经营风险,做到收入多样化,提高自身风险控制水平。

新形势下银行如何发展

4. 如何推进全面转型促进银行全面发展

几个转型方向
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受到的种种挑战,我认为,积极推动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将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其中,发展各类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准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迈出了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一步。工银瑞信是首批试点的三家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基金管理规模已达到五百多亿,跻身中国十大基金公司行列,成为资本市场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次是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和企业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推动相应的衍生产品创新。目前全球私募基金规模已非常巨大,几乎所有的国际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私募基金。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的总值在3.79万亿美元,其中通过私募基金方式主导的交易占并购交易总量20%,美国2006年十大并购案中有五宗由私募基金经手。中国有很多并购通过直接投资的办法来完成,将来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也可进行国际投资。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私募基金还没有非常好的法规,包括银行业如何从事私募基金业务还不够明晰;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相对过剩,但同时企业资本金严重短缺,不仅使得银行的一些贷款资本化,而且造成国内一些优质的项目大量引进国际私募基金。这就导致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国内金融机构难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超额利润,二是进一步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所以我们建议,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稳妥推进中国金融机构的私募基金业务,有效缓解上述矛盾。
企业理财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部分,也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商业银行实际上是有很多产品可以做成理财产品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品,我看将来会有一个几千亿、几万亿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银行大量的信贷资产完全可以通过证券化卖掉,销售给愿意承担较高风险并获取较高收益的投资者。此外还有“信托加理财”产品,银行设立专项的资产管理计划,资金富裕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信托平台直接将资金提供给有需求的企业。当然,这样一些产品都需要做产品风险的隔离和信用增级,需要信托公司承接和管理更多的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管理计划。
近年来我们自主开发的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多,除各类固定收益产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外,将来还会包括各类衍生产品,如基于信贷类固定收益产品的一些衍生产品、组合产品以及更有前途的一些利率、汇率的衍生产品等。
第三是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推动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富裕个人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根据美林对中国私人财富的调查,资产净值100万美金以上的个人有25万到50万。中国商业银行中100万美元净值的客户数量不多。原因是发展私人银行对服务、渠道和产品要求很高。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要求的主要是跟资本市场挂钩的产品。如果要拓展此项业务,可能需要能够直接投资到中国的股市、香港的股市甚至全球的股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非常好的专业团队,能提供投资建议,也需要我们有完善的产品线。目前,我们已计划积极尝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推动高端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第四是继续拓展完善资产托管服务。资产托管是资产管理业务必须的重要服务环节。随着基金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托管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最大规模的资产托管银行纽约银行在同梅隆银行合并之后,托管资产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资产托管成为其最核心的业务。随着我国基金等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量也相应增加,但绝对规模同国外相比来说仍然较小。工商银行是我国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托管资产1.24万亿,今年托管资产增加7767亿,增长率达168%。希望随着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工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能迅速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总之,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在法律层面加大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支持;二是希望将来银行在证券、投资银行、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公司等领域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拓展,通过加快资产管理发展来疏导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5. 如何推进全面转型促进银行全面发展

几个转型方向
    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受到的种种挑战,我认为,积极推动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将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其中,发展各类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准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迈出了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一步。工银瑞信是首批试点的三家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基金管理规模已达到五百多亿,跻身中国十大基金公司行列,成为资本市场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次是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和企业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推动相应的衍生产品创新。目前全球私募基金规模已非常巨大,几乎所有的国际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私募基金。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的总值在3.79万亿美元,其中通过私募基金方式主导的交易占并购交易总量20%,美国2006年十大并购案中有五宗由私募基金经手。中国有很多并购通过直接投资的办法来完成,将来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也可进行国际投资。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私募基金还没有非常好的法规,包括银行业如何从事私募基金业务还不够明晰;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相对过剩,但同时企业资本金严重短缺,不仅使得银行的一些贷款资本化,而且造成国内一些优质的项目大量引进国际私募基金。这就导致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国内金融机构难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超额利润,二是进一步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所以我们建议,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稳妥推进中国金融机构的私募基金业务,有效缓解上述矛盾。
    企业理财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部分,也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商业银行实际上是有很多产品可以做成理财产品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品,我看将来会有一个几千亿、几万亿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银行大量的信贷资产完全可以通过证券化卖掉,销售给愿意承担较高风险并获取较高收益的投资者。此外还有“信托加理财”产品,银行设立专项的资产管理计划,资金富裕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信托平台直接将资金提供给有需求的企业。当然,这样一些产品都需要做产品风险的隔离和信用增级,需要信托公司承接和管理更多的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管理计划。
    近年来我们自主开发的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多,除各类固定收益产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外,将来还会包括各类衍生产品,如基于信贷类固定收益产品的一些衍生产品、组合产品以及更有前途的一些利率、汇率的衍生产品等。
    第三是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推动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富裕个人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根据美林对中国私人财富的调查,资产净值100万美金以上的个人有25万到50万。中国商业银行中100万美元净值的客户数量不多。原因是发展私人银行对服务、渠道和产品要求很高。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要求的主要是跟资本市场挂钩的产品。如果要拓展此项业务,可能需要能够直接投资到中国的股市、香港的股市甚至全球的股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非常好的专业团队,能提供投资建议,也需要我们有完善的产品线。目前,我们已计划积极尝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推动高端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第四是继续拓展完善资产托管服务。资产托管是资产管理业务必须的重要服务环节。随着基金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托管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最大规模的资产托管银行纽约银行在同梅隆银行合并之后,托管资产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资产托管成为其最核心的业务。随着我国基金等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量也相应增加,但绝对规模同国外相比来说仍然较小。工商银行是我国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托管资产1.24万亿,今年托管资产增加7767亿,增长率达168%。希望随着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工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能迅速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总之,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在法律层面加大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支持;二是希望将来银行在证券、投资银行、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公司等领域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拓展,通过加快资产管理发展来疏导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如何推进全面转型促进银行全面发展

6.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银行业务发展

1.外部发展环境相对狭窄。一是农发行业务拓展内容与社会认知度落差较大,造成信息不对称。近年来农发行已经步入全方位支农的新阶段,业务涵盖了整个大农业领域。如: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贷款、大中型水利工程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贷款、县域城镇建设非经营性项目贷款、新兴的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等等。农发行近年来拓展的新业务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较多群众知之甚少,形成了农发行业务拓展内容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农发行在支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随着支农范围、力度的加大,为确保农发行以雄厚的资本实力落实较优惠的信贷支农政策,还需要进一步遵循银行发展的规律来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特点和现实。

2.农发行所面临的区域性内在环境不宽松。由于农发行起步较晚,一些有潜力、有效益、低风险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项目,已经被农业银行、农信社等捷足先登,区域内拓展空间和可运用手段已透支较多,再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十分困难。经过筛选所剩余的项目,风险较大、效益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农发行业务覆盖领域仍处劣势,政策性金融特征决定了业务对象只能是涉农企业,贷款结构性矛盾凸现,严重制约了该行的利润增长空间。二是存款和中间业务发展步履维艰。首先,存在员工组织存款、开展中间业务意识不强;其次,根据目前的政策,存款客户来源较少,发展空间小,吸收存款的业务范围局限性太大,不利于存款业务的开展;再其次就是从地域范围讲,与商业银行比缺少竞争优势并且合作对象单一,影响和制约了保险代理业务的发展和推进。三是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发行的发展

7. 支行如何立足创新,提高办行能力 转型经营

一、客户拓展批量化。开展“六个一”的外拓营销活动,即一个单位、一家医院、一所学校、一个大型商家、一个专业市场、一个居民社区。从产品营销入手,抓好公积金卡、商友卡、烟草卡、信用卡、理财金卡等批量发卡工作,从源头上批量拓展个人客户。营销中同时力推理财、个人网上银行、个人贷款等产品,稳定、扩大中高端客户群。客户拓展注重联动营销,通过分、支行纵向联动,支行公司、个金部门横向联动,全面梳理对公有贷户、一类代发工资单位和个贷、大额授信客户资源,确定个人高端客户、大额授信、大额个贷目标客户名单;通过开展公私联动和私私联动,努力将公司、机构客户的股东、高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士,大额个人贷款客户、信用卡大额消费和大额授信客户发展成为工商银行高端客户。
二、机制建设合理化。完善客户经理考核管理机制。充分运用MOVA系统强化对客户经理考核,重点加强对客户维护频率、新增客户数量、客户金融资产增减的考核。建立客户经理退出和晋升机制,完善客户经理岗位等级升降机制。建立营销团队成员分润机制。完善理财经理、营销经理、大堂经理、柜台员工的考核办法,设置不同的分润比例,提高员工营销的积极性,提高团队整体协调配合的能力,促进业务全面发展。
三、员工培训系统化。制定全年培训计划,有计划开展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MOVA系统、信用卡、电子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以及营销技能、技巧等;坚持召开晨会讲评服务,定期举办理财沙龙。通过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技能比赛等活动,打造一支业务技能全面、服务水平高的员工队伍。组建培训师团队,抽调考取CFP、AFP证书的业务骨干组建讲师团队,引导并带动广大员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营销服务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引入先进理念,拓宽培训领域,完善服务管理。
四、检查落实常态化。在工作部署做到“三及时”:及时传达贯彻上级行工作会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工作要求;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及时动员布置工作任务,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工作推动做到“三落实”:任务分解落实,层层分解指标,签订目标责任书,与绩效考核挂钩;检查督导落实,支行行长、分管行长、大堂值班经理定期、不定期督导旺季营销活动的开展情况、方案执行情况、宣传落实情况、存款进度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等,坚持每日通报存款、贷款及中间业务收入等,分析到期理财产品、大额资金动向;考核讲评落实,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

支行如何立足创新,提高办行能力 转型经营

8. 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关键在于 转型 银行

1.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新兴产业、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主要体现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增加,制造业向高端和产业链上游转化。过去我国银行业存在过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行业与房地产行业的倾向,对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支持不足。随着传统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逐渐显露疲态,我国银行业须未雨绸缪,及时调整业务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对传统产业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积极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客户,开发符合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顺应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为银行业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银行业还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银行业应重点支持惠农支农项目,例如提供农机购置贷款、农户经营贷款等,重点关注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尤其是将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的可行性与运营模式,探索出一条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新路径。 
2.银行业需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业务比重的提高将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过程中另一显著特点。
3.银行业必须加速收入结构优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我国银行业应主动参与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中,在满足企业日常结算与信贷需求的基础上,为满足条件的优质客户提供直接融资服务。此外,新常态下生产组织形式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将带来企业的兼并重组。银行业可以积极进行包括财务咨询、并购重组在内的投资银行业务。
4.银行业应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鼓励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业态保持开放心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管理与经营活动中,提高机构信息化程度,提高数据归集与挖掘能力,建立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银行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