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

2024-05-08 18:47

1. 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

因为投资可以抵扣一些政府的征收项目,也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经营收益。所以实质上投资就相当于储蓄了。只不过这类资金不是以现金的形式存放在账户里而已。如果说存款是真金白银存到银行,那投资就是变相减少真金白银从账户里流出去。拓展资料: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与中国不同,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以个人为考察单位的话,个人的实际储蓄(实际是指名义量除以物价水平,下同)就由个人实际金融资产的增加以及实物资产的增加来表示(实际储蓄=M1/P1-M0/P0+B1/P1-B0/P0+K1-K0),当中个人实际金融资产指的是个人的实际现金持有量和实际债券持有量,实物资产的增加则是指个人用于净投资的那部分支出,由于经济的总体数据是若干个个体数据的加总,所以加总个人实际储蓄之后就出现如下的情况:在不考虑与国外经济联系的情况下,个体A的实际债券持有就是A借出的实际资产,有借出的人就有贷入的人,设为个体B,于是个体B的实际债券持有就是A持有量的负数,推而广之如在不考虑有外部联系的情况下整个社会中的实际债券拥有量在任何的时点总是为零的;此外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持有量受它所支撑的经济的产出(Y)以及持有它的成本--当下的名义利率(i)共同决定,鉴于我们仅仅考虑的经济中实际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所以可以假定这两个变量(Y、i)是不变的,于是实际货币的持有量也是不变的,于是加总之后就可以得到所有的社会总的储蓄都体现在实物资本存量的增加上,也就是实际储蓄等于净投资。实际总储蓄=M1/P1-M0/P0+K1-K0,M1/P1=M0/P0,所以有实际总储蓄=K1-K0,),这里之所以不是实际储蓄等于投资是因为实际储蓄作为没有被消费的产出----这里的产出必须是净产出,即剔除折旧之后的产出,所以实际储蓄就等于净投资。这种实际储蓄不仅包括个人实际储蓄,还包括公司实际储蓄、政府实际储蓄。储蓄的内容有在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及手持现金等。

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

2. 储蓄等于投资

在封闭经济中储蓄是等于投资的,这是因为:
Y=C+I+G+NX,y是国民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封闭经济中NX=0。
所以,I=Y-C-G。
国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和政府收入,剩下的就是国民储蓄。所以储蓄等于投资。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3. 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

Y=C+I+G+NX,y是国民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封闭经济中NX=0。
国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和政府收入,剩下的就是国民储蓄。所以储蓄等于投资。

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

4. 什么是储蓄投资?

储蓄投资
通俗一点,钱还是要放在银行里
但是回报率要比同期储蓄要高
举两个例子:
1、储蓄国债:今天,11.6号国家刚发行的5年期国债,利率5.32%每年,就是时间长一点。
2、存抵贷:   也是一种储蓄,但是针对在银行有房贷的,活期的灵活性,但是按照贷款的利率付你利息,还是不错的。
==

5.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怎么理解?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它和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储蓄等于投资是两回事。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事后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不管宏观经济是处于经济萧条还是通货膨胀状态,它描述的是账面上数字收入与支出的一致性。
宏观经济均衡中的储蓄等于投资是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相等,但现实生活中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并非自然达到均衡,如果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不相等,就会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它解释的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均衡状况。

政府作用
宏观经济学指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怎么理解?

6.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你是怎么理解的?

   投资永远是一种储蓄。如果买股票算投资,为什么不买国债呢?如果买国债算投资,为什么不储蓄投资呢?这时候宏观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他们说的投资不是你说的投资,他们说的储蓄也不是你说的储蓄。在宏观经济学家看来,把钱存入银行就是储蓄,用钱购买国债和股票也是储蓄。简单地说,在金融资产中流通的货币被认为是储蓄。那么什么是投资?就是用这笔钱购买不能直接消费的机器、设备、工厂等实物资产。根据宏观经济学家的这个定义,储蓄=投资意味着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储蓄等于投资是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或高宏业的西方经济学中看待的。如果是后者,那么首先,储蓄等于投资的公式假设社会只有两个部门,家庭和企业。为什么我们会把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做比较呢?这就是我们讲的一个原因。 

    我的理解是,首先,投资和储蓄是商品市场的概念,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今年经济生产300种产品,消费100种,政府使用100种。那么剩下的100种是储蓄和投资。宏观层面的投资和你在日常生活中说的不完全一样。

在宏观层面,也是一种把产品藏在枕头底下的投资,叫做存货投资。所以如果你站在现在看过去的某个时间段,投资和储蓄永远是对等的。但请注意,还有一个更令人费解的点:这种投资称为事后投资。无论调查的时间段内商品市场是否平衡,事后投资始终等于储蓄。您可以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与事后投资相对应的概念称为计划投资,它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需求决定的投资。

7. 储蓄为什么等于投资(宏观经济学)

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它衍生出三大国民收入模型,即Y-E模型,LS-LM模型与AD-AS模型,成为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基石。
1、作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式,是会计恒等式。即从事后的核算看,该等式是由国民收入的定义决定的,无条件成立。 
2、作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总产出(总供给),C是计划消费,I是计划投资,G是计划的政府购买。而C+I+G就是总需求。由于企业有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使得计划投资往往不等于实际投资。
假设企业产出Y=100,打算卖出90,留下10作为计划存货。但是实际上C=50,G=10,那么就有40未卖出,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扣除10的计划存货,还有30是企业的非意愿存货。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Y(100)=C(50)+I(40)+G(10)。
但从考虑宏观经济是否均衡的角度看,Y(100)>C(50)+I(10)+G(10)。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不均衡。
因此,储蓄等于投资指的是宏观经济均衡条件,而非实际的会计核算等式。也就是说,只要该条件成立,经济将处于均衡稳态。

扩展资料
凯恩斯的C = α + βY消费函数中的 α并非常量。因为它要么是自己以前的储蓄存量,要么是祖上遗产,而祖上遗产也属储蓄存量。
由于储蓄来自收入,即与收入正相关,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固定常量,所以,它应该是关于收入的变量,于是,就可以写成C = αY + βY=(α + β)Y= KY。此即对库兹涅茨经验公式的理论证明。
对比中美两国的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中国收入低,但储蓄率高;美国则相反,这是事实上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断的否定。
C = α + βY消费函数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贷款方,即储蓄是如何转化为投资的。如果是存入银行,那么是间接投资;购买股票或债劵,则是直接投资,它们都需要货币回报,而非不断增长的存货。
因为货币性质变化了,从挖掘出的金银等非债务货币转为央行借贷出的债务货币,尽管央行印制货币成本低廉,但它需要还本付息,这是系统无法完成的,最后求诸于央行量宽购买与负利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储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投资

储蓄为什么等于投资(宏观经济学)

8. 储蓄为什么等于投资(宏观经济学)

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它衍生出三大国民收入模型,即Y-E模型,LS-LM模型与AD-AS模型,成为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基石。
1、作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式,是会计恒等式。即从事后的核算看,该等式是由国民收入的定义决定的,无条件成立。 
2、作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总产出(总供给),C是计划消费,I是计划投资,G是计划的政府购买。而C+I+G就是总需求。由于企业有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使得计划投资往往不等于实际投资。
假设企业产出Y=100,打算卖出90,留下10作为计划存货。但是实际上C=50,G=10,那么就有40未卖出,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扣除10的计划存货,还有30是企业的非意愿存货。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Y(100)=C(50)+I(40)+G(10)。
但从考虑宏观经济是否均衡的角度看,Y(100)>C(50)+I(10)+G(10)。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不均衡。
因此,储蓄等于投资指的是宏观经济均衡条件,而非实际的会计核算等式。也就是说,只要该条件成立,经济将处于均衡稳态。

扩展资料
凯恩斯的C = α + βY消费函数中的 α并非常量。因为它要么是自己以前的储蓄存量,要么是祖上遗产,而祖上遗产也属储蓄存量。
由于储蓄来自收入,即与收入正相关,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固定常量,所以,它应该是关于收入的变量,于是,就可以写成C = αY + βY=(α + β)Y= KY。此即对库兹涅茨经验公式的理论证明。
对比中美两国的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中国收入低,但储蓄率高;美国则相反,这是事实上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断的否定。
C = α + βY消费函数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贷款方,即储蓄是如何转化为投资的。如果是存入银行,那么是间接投资;购买股票或债_,则是直接投资,它们都需要货币回报,而非不断增长的存货。
因为货币性质变化了,从挖掘出的金银等非债务货币转为央行借贷出的债务货币,尽管央行印制货币成本低廉,但它需要还本付息,这是系统无法完成的,最后求诸于央行量宽购买与负利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储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