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有哪几次,以什么为代表?

2024-05-05 23:34

1. 工业革命有哪几次,以什么为代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革命,其标志为瓦特改进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 电气革命,其标志是家用电器的产生和 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第三次 工业革命引发了电子计算机、生物克隆技术、 航天技术等新科技。

工业革命有哪几次,以什么为代表?

2. 安顺市发展金刺梨加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深秋十月,普定县上下按照抓具体、抓深入的要求,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着力把一块块黄土地培育成农业现代化样板田、试验田、示范田,全县秋后坝区产业兴旺、频传捷报。
当前,位于马官镇的金刺梨基地迎来丰收,集中连片的果园内,金刺梨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果香沁人心脾。这个丰收季,基地里的采摘农户忙个不停。基地的工人任清娥手上的剪刀在金刺梨林里穿梭,一颗颗金刺梨应声落入筐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她就是得到实惠的农户之一。“我在这里务工,一天就有70元,中午还供我们一顿饭,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了。”任清娥说得很简单,也很朴实。
思路决定出路。马官镇金刺梨基地围绕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任务,旨在进一步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强一二产融合发展,把企业建设在基地旁,产销得到就近解决。
据介绍,马官镇金刺梨基地有金刺梨1000余亩,从2012年开始种植以来,经过6年多的精心管护,金刺梨经济效益凸显,每年可产100多万斤,产值可达250万元以上。
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激活农村活力。在此基础上,产品销售将采用“合作社+果商”模式,由当地合作社组织群众采收,果商到产地收购后外销。同时采用镇政府组织平台公司帮助销售、农户自行零售、网络销售、金刺梨深加工企业收购等多形式促进销售。
在企业收购方面,以贵州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该公司董事长杨梦海告诉记者,我们对金刺梨的采摘种植、施肥、施药方面进行全程指导,收购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进行订单式的采摘收购,这样所有的合作社和农户都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产销利益对接机制是非常完美的,尤其在种植管理方面都加大了力度,促进金刺梨产量增加,不仅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网络销售方面,我们通过平乡邮、黔邮乡等互联网来订货,还有当地的金刺梨加工企业春归公司等工厂到这里来收购,销路上是不成问题的。”马官镇马官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忠说道。
近年来,普定县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以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聚焦重点产业和优势品种,重点支持,率先突破,加快形成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3. 归纳一下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特点及影响(越详细越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压迫,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逐渐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里自己的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日益贫困,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时在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兴起。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兴起。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扩展资料:

革命评价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得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学术上,出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参透的新特点,新的学术与科技思潮不断涌现。
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新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给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次工业革命

归纳一下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特点及影响(越详细越好)

4. 工业革命爆发首先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十八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的?

原题
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拆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答案
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希望对你有帮助

5. 工业4.0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他以什么为主导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就确立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绿色发展指标的国家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投资,包括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1.70%上升至2010年的3.94%。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大会报告和党章之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宣言书。这势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开创一条绿色工业革命的新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扩展资料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式: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
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
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他以什么为主导

6. 什么是知识经济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之展望

摘  要:二十世纪末期,因为高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重点由过去以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型态转变至所谓「知识经济」的型态。国际社会主要国家大致认同,知识经济发展情况将关系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力。学者对知识经济有很多不同的定义,196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定义为:「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
知识经济能成为已开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有其发展的背景。近十年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革命性的突破,更孕育了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科技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轴,并讲求速度,这至少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及管理创新。显而易见,如果说没有创新就难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技术。
计算机科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科技、虚拟科技、数字传统产业不断创新,乃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领。知识经济将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其发展固然提供了提升经济成长的利基,但也会为国家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族群更不易翻身等等,将是不容易避免的现象。
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总体结构与产业环境的发展亦必须在体质上进行调整以求应对。这些调整包括:教育创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伦理建设、与法治变革等。过去,教育与研究是社会进步领先之指针;未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如何保持指针角色以带动社会的进步是值得大家关心探讨的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
一、前  言
1957年,苏俄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号」成功地进入地球轨道中运转,使美国受到严重刺激。「史泼尼克的震撼」使美国全国上下一心誓言要在太空科技竞争中,迎头赶上苏俄。果不其然,美国在1960年代结束前把第一批航天员送上月球,并顺利地将航天员送回地球,在科技竞备上超越苏联。
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Based Industry)的概念(李啸虎,1998),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主要是依据美国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将 (1)教育;(2)研究与研发;(3)传播业;(4)信息设备;(5)信息服务等五大领域称之为「知识产业」。
1996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完整定义如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同时亦主张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型态;知识已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信息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高度应用,世界各国的产出、就业及投资将明显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行政院经建会,2000)。自此而后,知识经济普遍受到各国学者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主轴
在传统的观念中,「生产」所代表的意义指向为经济,而土地、资本,及劳力,是「生产」的三大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工业的发达,「生产」已不能满足多元经济社会的发展,于是「经济发展」取代了「生产」,转而探讨的是六大要素,即六M:资金(Money)、机械(Machine)、物料(Material)、市场(Market)、方法(Method)、与人力(Manpower)(陈聪胜,1997)。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激发、扩散和应用之上的经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凌驾于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之上,成为支持经济不断发展之动力(行政院经建会,2000),从传统经济转向知识经济,重心也由劳力变为脑力,有形转为无形,制造导向转为行销导向,硬件融合软件,领导兼顾效果与效率。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心,无形的东西愈显重要,它是透过创新来创造各种不同的价值(施振荣,2000),只要不断创新,经济就可繁荣(高希均,2000)。如果繁荣是创新之果,那么知识就是创新之因,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在科技转换、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林垂宇,2000)。
是故,知识经济可说是以创新为主轴。创新是一种新思维、一种变化、一种风险、一种求新、求变、与求好之创见,而且对于成功与失败都要抱持接受和宽容的态度,鼓励由「内思」而至「外显」之创新。
三、知识经济的迷思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针对知识经济的普遍受到关切与注意,在知识经济巨轮起航迈进前,率先提出「知识经济的八大迷思」(张忠谋,2001) 。
自1960年代「知识产业」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早已存在于整体经济架构与产业技术的大环境之中。是故,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将重新予以定义,运用科技知识比拥有「科技的知识」更甚重要。而不论任何产业,应用技术实需要创新与冒险的思维,务使其转化知识为利润的真谛。
知识经济的建构不仅提升经济成长且能稳固其利基,然而我们也需要政治、人才、法制、社会伦理的相互配合,不只是提供社会福利,还要建立完整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因此,就法治层面言之,典章制度的修订与增列速度实不容忽视。
此外,除了探讨对于知识经济的反向思索之外,也思考更深入的社会核心价值。人们应要有反向思考、深入审视「知识经济」的本质真缔,以避免在「知识经济」冲击下迷失方向。
四、知识经济的特质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然来到,知识经济将是世界各国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契机。因而,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经济的特质,致使本身具备优良品质,且拥有掌控与驾驭知识经济的竞争优势。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特质,融合整理如后:(黄富顺,2000;施振荣,2000;高希均,2000;经济合作开发组织,2000;袁正光,1998)
(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运用为基础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显示我们对于知识在经济成长与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认知。所谓「具体认知」意指在转知识为利润之下,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的运用」,而一般论及的观点皆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非「以知识运用为基础的经济」。
(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
唯有透过知识的运用,才有「创新」的能力,也才能呈现知识经济的本质。过去,经济成长可以说是完全取决于劳力、土地、自然资源、资金,新经济的核心将系之于知识经济本质「创新」思维,使经济发展朝向无限发展的可能。
(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条件
劳力密集的年代,我们的人才培育莫过于着重训练,着眼于技能的熟悉度,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才培育我们亦将重新予以定义。我们所要培育的人才是以创新为主轴,使之足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先决条件。
(四)产业技术的研发速度决定企业竞争力
研究发展的能力是产业技术升级的不二法门,也是产业生存的基本法则。所谓商场如战场,产业特别讲求效率及效能,分秒不容忽视。因此除了研发能力之外,产业还必须在研发上要求「速度」,进而得以推成出新,及早掌握商机,否则将无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
(五)知识经济是多元化的全面经济体系
有人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产业已经没落,但实则不然。知识经济的产业架构是全面性、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包含各式各样的企业与不同产业体的结合,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发展多元化的全面经济体系。
(六)新兴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
这几年网际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电子与信息革命带动信息和通信产业在技术层面的大幅进步,活络了整个相关外围产业。新兴科技产业包括电子、电机,计算机、通讯、航天工业、电子商务等等,俨然成为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一股推动力量。
五、带动知识经济的新兴产业与技术
(一)新兴产业技术持续成长
台湾制造业在过去十年来,技术密集工业持续快速成长,其产值比由1986年的24%至1988年的40.7%;基础工业由35.6%降至35.8%,呈稳定比例;传统工业则由40.4%持续降至23.5%;机械工业于1989年较1988年成长约2.88%;同期自动化工业成长9.3%,航天工业衰退16.7%,运输工具业衰退8%。
(二)新兴产业技术带动知识经济
在电子与信息科技的产业技术方面,政府订有完整的研发计画,分为信息(硬件、软件)、通讯、电信、消费性电子、微电子、光电等六项领域,由工研院电子所、电通所、光电所、材料所、量测中心、中华电信研究所、信息工业策进会、中科院等共同执行。此外,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单位亦都积极投入相关研究发展工作。
计算机科技、信息科技、通信科技、网络科技、虚拟科技、数字科技等高科技新兴产业技术,卓越的知识生产绩效,成为带动知识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三)产业技术朝高科技、高附加价值方向发展
回顾台湾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在短短二十年间,由轻工业转型为科技产业,成果展现广受肯定。其中计算机信息产业的雄厚实力,该项产值多年来名列世界第三位,半导体产业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地。并有十多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如:晶圆代工、笔记型计算机、监视器、集线器、掌上型扫描仪、主机板、调制解调器等。基础及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值在八十七年占总出口值76.5%,而光电产业八十八年之产值与八十七年相比,有40%以上之成长;如以整体通讯设备产值,则较八十七年有29.2%之成长。足见台湾产业已朝高科技、高附加价值方向发展。
六、知识经济发展之道
观察美国经济十多年来的空前成就,主要是全国经济的高成长、低失业率、低物价及财政积余等,这些都是信息革命与技术创新所缔造的。目前台湾发展知识经济,有几点优势(行政院经建会,2000;陈光荣,2000;王弓,2000),将其重点整理如下:
(一)建全的新兴信息产业与科技制造体系
(二)优秀的人才素质构筑充沛的人力资源
(三)拥有充沛、丰富与活络的资本市场规模
(四)民众具有积极、旺盛的创业精神
(五)知识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已经具备
台湾虽有上述五项优势,相对的也有尚待努力发展的空间(行政院经建会,2000;陈光荣,2000;王弓,2000):
(一)信息科技与通讯技术之运用广度不足
(二)网际网络、信息,与通信基础建设速度须加强
(三)法规制度与行政管理面不能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
(四)人力培育机制与产业技术的成长配合度不够
(五)知识密集产业占生产体系比例低于先进国家
这五点指出政府在知识经济发展上应扮演火车头的角色,极需致力于发展相关的基础建设、法规问题、及人才培育计画等方面,为台湾整体环境奠基,有助于产业发展与技术研发的发展。莱斯特‧梭罗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提出十三项的基本准则,值得大家思索,其内容摘要整理如图(一)。
十三项基本准则依其主要内涵归纳区分为三。首先,「内化」原则,包括:创新系统思维、勇于挑战冒险、前瞻性的眼光、具创业家精神、掌握时机契机;其次,「外省」原则,包含:善用发展策略、居安思危观点、组织趋强避弱、重视生涯发展;第三,「目标」原则,含括:投入基础研究、尊重智能财产、环境也是财富。
金字塔结构代表知识经济的力量与韧性,因而以金字塔建立知识经济致富模式。其稳固的根基堆砌坚实,代表多元化、全方位的产业立基;立体构图转无形为有形,是知识经济创新之主轴;架构延展由下而上,构筑知识经济之展望;蕴藏内涵由内至外,达成知识经济之致富目标。
七、结  语
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其相关新兴产业与技术研发是未来科技发展之主流,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力发展与训练。透过人力资源的规划,进而实施各项改革:教育创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伦理建设、与法治变革等,是迈向知识经济须预先配合的首要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大宏观的视野与角度,过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镜与省思、当下的机会需要我们规划与管考、未来的愿景将是我们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契机。

7. 简述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化旅游的影响

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最终把人类推向近代旅游的新阶段。产业革命前,人们一直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来驱动交通工具,几千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产业革命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蒸汽机技术用于交通工具,从此人类有了机械动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和轮船。新式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运载量大,还具有票价相对低廉的优势。这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第一次成为可能。此外,产业革命也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加,大量中产阶级加入旅游的行列。在最早建成铁路的英国,商人们开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把大批游客运送到游览地。旅游需求逐渐形成社会化规模,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代他们处理从启程到返家过程中的一应事务。这意味着专门为旅游者服务、为旅游者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活动已有可能逐渐从其他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行业旅游业。可以说,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孕育于向近代转型的欧洲,最终由产业革命催生而成。

简述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化旅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