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是不是缺乏公共道德

2024-05-19 03:46

1. 我们的社会是不是缺乏公共道德

社会公共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如车站、码头、商店、公园、影剧院、网吧、候机室、公共食堂等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在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礼貌待人,履行诺言,讲究信誉等等。
 就当前形势而言,社会公共道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开车不愿礼让,都想抢先争道,不懂得与人方便与己也方便的道理;乘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抢位置;不懂照顾老弱病残者;只注重小家庭的卫生和美化,而随意糟蹋公共卫生;家庭伦理道德沦丧,不赡养老人,弃婴,视离婚为儿戏,离婚后不关心子女成长;在开会、看文艺演出时使用手机或电话,甚至打游戏、睡觉;看望朋友、同事、上司不预约时间;接电话不愿先报自己的姓名;至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说脏话恶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更是常见。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市民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我们的社会是不是缺乏公共道德

2.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良好公民道德?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历史代价,经历了反复探索的历程,终于形成的基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新体系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做到以上这些你一定是一个好的社会公民

3. 社会公德对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公德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更为重要。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功能,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体现着他尊重人、关心人, 以及文明交往的风度和艺术。讲文明礼貌,能促使人们之间团结友爱,既有利于社会,又可 以美化生活。  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多,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又一基本要求。对于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纪律观念强不强,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  ⑴ 共同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 群众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 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社会公德对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

4.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良好公民道德?

信念是主观的判断,科学信念是建立在自然科学法则规律基础之上的信念。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以一种思想道德准绳对自己的教育,鞭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树立科学信念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逻辑上密不可分。 


引 言: 1、研究背景:当今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交融产生强烈冲击时代。 2、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从改革开放以后,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一种是否继承传统,科学信念处于独立于道德之外的情况。通过论述,研究希望明确二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本文探讨了科学信念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叙述了如何树立科学信念,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得出了只有坚持客观科学态度,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达到目的的结论。 
正 文: 
在现在社会中,提高树立科学信念,提高自我思想道德培养,最好方法应该是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客观的融入现代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标准,同时明确科学信念的真正含义,毫不动摇地维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信念: 信念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的真挚信仰。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识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动机。信念是后天的, 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观点、原则、理论和事业经过鉴别和选择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和某种事业是正确的,是真理,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了信念。这些信念大多数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某种认识。所以,信念是带有主观性的,并不能客观地反映每个人的思想和想法。 
(首先明确一个悖论,我们往往说某某事物是科学的,就表明此事物是正确的,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科学不等同于正确,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科学信念不是指信念是“科学”的,而是指科学的信念,科学的信念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前提,以科学真理为依据建立的,因此.它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推敲。我们学的是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要树立科学信念,以科学信念为基础,坚定自己的学习动机和方向。但是在提高树立科学信念的同时,要对科学信念有明确客观地认识。比如说,现在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定义信念和科学信念: 
信念,它强调的是实践当中的信,或者说强调的是坚定的观念。共产党人信仰的信念是什么?是马克斯主义。信念在实践当中分为科学信念和非科学信念,什么是科学信念呢?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就是科学的,我们实践当中说的,宗教、迷信、封建就是非科学性的。 
这个论断本身就是有悖科学信念的。科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而是随着不断的研究探索,扩大其适用范围。所以现在未知的,或者当今科学上不能解释的事物或现象,未必在今后的科学发展中仍然不能被解释,所以,上述论断就是违背科学原理的。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日心说在布鲁诺时代就是伪“科学”,但是到了后期逐渐得到的“科学”的认证,成为了当时的“科学”,可是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恒星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日心说最终被确定为非科学的观点,但是符合当时发展方向,有进步意义。 
所以树立科学的信念就要有科学的态度,而科学的态度的形成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修养。 
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由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准绳。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儒家学说里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古人把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为人处事的准则,流传并且教育后代,使大家以同一种规则准则要求自己,衡量别人,慢慢形成了所谓的道德标准。这种确定下来的标准,绝大多数仍然符合现在社会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提高新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就必须接受、传承这些教育。明白这些道理,不是把他们当作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而予以摒弃。 
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商业交往,还是社会交际,这些品德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得到社会肯定的法宝,也是一个人作出判断的坚定依据。也就是做人的信念。这些信念和科学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为学的人,一定要志存高远(仁),尊敬他人(礼),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义),诚实守信(信),实事求是(智),这些都是科学信念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体现。 
提高传统道德就要知道传统道德属于什么范畴,传统道德是依附于传统文化而存在的,要理解传统道德的真正含义,就要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文化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就要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对古代道德启蒙教材的学习是最好的途径,下面是长春市实验中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段时间后一个同学的日记: 
(长春市实验中学一年21班学生张阳的"心情日记" ) 
从小到大,我总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父母的关爱,朋友的体谅,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于是,我常常发小姐脾气,。。。粗声粗气,丝毫没有感到歉疚之意。。。"中华传统美德"这门课。。。走进了我们的教室。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 的为人准则,理解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修养,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表现。。。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中考那几天,父母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我们在考场答卷,他们在外面鼓励,烈日当空却始终不肯离去。。。在我重病的那些日子里,母亲日夜的守候。是爱让他们可以为我们牺牲,是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可以为了我们风雨兼程。对于这样超越了人生感情的来之不易的关怀,我们怎么可以不去珍惜,不去用爱来回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美德不正是我们应该展现出来的吗?"亲所好,力为具"不也是我们有能力做到的吗?今天,我帮母亲洗了碗,给身体不好的父亲捶了背。望着他们嘴角绽放的笑容,眼中饱含的爱意,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美德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爱的回报。"君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 
是什么让一个少年对做人的认识产生了前后如此剧烈的差异,就是传统文化的熏染。有人质疑说,这种文化过于腐朽,不适宜现在的竞争性社会。这些顾虑是值得考虑的。因为传统的东西中并不都是百分之百的好,有一些糟粕,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就不能盲目的尊崇传统,应该以科学的视角来审视观察,也就是我们说的科学信念。但是这些事情其实是不用过于担忧的,因为一种文化只要根基是好的,即使叶子黄洛了,或者虫蛀了,还会再生新的、健康的枝叶。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只要树立正确的科学信念,就能够辨别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正如论语所说:“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就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经典适用的一个判断标准:择善而从。这样,以科学信念作支撑的思想道德,才是现代的思想道德。 
总而言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首先要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同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科学信念,明确科学和科学信念的真正含义,以科学的信念为人处世,以高尚的道德作为科学信 
念的精神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毕竟,历史上没有缺德的科学家,更没有缺德的大医。同时提高与进步,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5. 关于提高公民道德意识,你感觉应该先从哪方面下手?

导语: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很多地区由于公民的道德意识比较差,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和孩子,被身体强壮的成年人欺负,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孩子让座,平时排队很多人会插队,在老人和孩子前面这些都是道德意识差的体现,那么提高公民意识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加强学生道德意识如果想要提高公民的意识,那么就应该在学校加强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如果学校培养出一些低素质的学生,那么未来整个国家都会是没有素质的人,所以如果要加强公民的整体道德意识,就应该让学校加强道德意识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道德意识想要提高孩子们的道德意识,你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加强教师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师德,缺乏道德意识,那么就很难培养出一些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所以学校在对教师的选择上一定要仔细选拔一批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师,让他们在平常给孩子们讲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三、提倡公民加强道德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想要让公民增强道德意识,那就一定要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多进行一些道德宣传教育活动。政府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公民们都积极的学习思想道德内容,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应该严厉的处罚或是批评,让大家都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大家都会自觉的增强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

关于提高公民道德意识,你感觉应该先从哪方面下手?

6. 关于提高公民道德意识,你认为应该先从哪方面下手?

重视和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让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真正走进头脑。特别是要宣传群众所见所感,通过讲身边的事、讲自己的事、讲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让群众潜移默化地看到人才和思齐,努力把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每个公民的内在道德品质,让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各阶级、各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

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将倡导与反对、引导与约束、奉献与恳求有机结合,培育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强化除恶权、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虽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应该如何遵守道德和社会公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没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任何行为都可能对人没有约束力,太多的叛逆现象甚至可能让循规蹈矩的人放弃原有的伦理道德。纵观世界各国,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就的国家都有相对完善的社会道德法律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公民社会道德建设时,应该加强公共道德建设的立法,对超出一定限度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付出太大的代价,使人们在公共道德行为中有法可依。

一些地方性法规,如公共场所禁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建立见义勇为资金奖励制度等,也是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营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领导干部要在社会公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八项规定”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重、自省、自警、上进心,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公民的个人素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它在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工人和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道德也是奉献、牺牲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

7. 谈谈社会公民德(或职业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事例,读后让我感慨良深。
  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个司机姓黄,这个模范的名字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份资料,内容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在北京的一个动物园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烧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烧熊杀手”都是一个人--- 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又是一篇关于社会公德的事例,却与上一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两个正反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那个司机的品质很好,为了不发生危险事件,在他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保证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个事例中的那个学生令人发指,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可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呀,怎么能说烧就烧了呢?难道这个学生就没有想到烧熊的后果吗?为了烧熊而犯法,这样值得吗?这可真是一个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的耻辱啊!

谈谈社会公民德(或职业道德)

8. 公共文明与公民素质的关系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只有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