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科大信息经济学考试问题答案

2024-05-17 20:07

1. 西科大信息经济学考试问题答案

系统: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信息管理系统:1、从计算机系统实现的角度出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2、从支持决策的角度出发,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空帮助的机遇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3、从人机系统的角度出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形结构:金字塔的底部表示结构化的管理过程和决策,底部是非结构化的管理过程和决策,中间则是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的半结构化问题。其所处层次越高,结构化程度越底,反之亦然。
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及结构上的运算或操作。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文件:把数据按某种书籍结构组织起来存放在外部设备上,就构成数据文件。(顺序文件,索引文件)
数据库操作:基本表的建立与删除、数据查询及更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网络介质,协议,节点,链路)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位置上所形成的几何构形。
关键成功因素法: 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然后在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BPR):重组企业流程,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原型法: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字典:内容,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的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数据的静态特性: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数据项的长度,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判断树:判断树是用树型分支图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的左部各分支代表条件,最右边一列表示应采取的决策或行动。
决策表(又称判断表):判断表是用表格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由四部分组成:左上角说明条件,右上角说明各种条件的组合,右下角是各种条件组合下的行动,左下角是行动的说明。
代码:代表书屋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一般用数字、字母或他们的组合表示。
概念模型(也是信息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P146)
数据模型(如网状、层次、关系、面向对象模型):相对概念模型而言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
关系模型:应用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数学理论来处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关系。
第二范式(2NF):指的是这种关系不仅满足第一范式,而且所有非主属性王全依赖于其主码。
输出设计:系统设计过程与运行过程正好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P154)
面向对象:人类从客观事物组成结构的角度认识并模拟客观事件,及建立适应一般思维方式的问题域描述模型的一种方法。
决策支持系统(DSS):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了解)
1.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指本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它们和本系统有信息传递关系。
2.判断表:判断表是用表格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由四部分组成:左上角说明条件,右上角说明各种条件的组合,右下角是各种条件组合下的行动,左下角是行动的说明。
3.管理业务流程图: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表明系统内部各单位及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4.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个符号综合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5.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开发从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开发是否必要和可行。
6.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指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7.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库,它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定义和说明。
8.判断树:判断树是用树型分支图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的左部各分支代表条件,最右边一列表示应采取的决策或行动。
1.功能结构图功能结构图是按系统功能的从属关系构成的图,图从功能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结构。最上层是系统目标,越下层功能越具体。
2.主文件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它需要长期保持并不断更新。
3.数据关系图数据关系图也称输入-输出-处理图(IPO图),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从哪里输入,经过什么处理,得到那些输出数据
4.周转文件周转文件是用于存放固定个体变动属性数据的一种数据文件。
5.多面码的特点多面码的特点是在码的各个部分上反映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征
6.模块化模块化是指在系统设计中人们将信息系统设计成由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的、易于建立和修改的模块的方法。
7.信息系统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反映了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它不仅反映了有计算机处理的部分,而且还包括了将来不用计算机处理的部分。而信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则是计算机处理的流程和人机接口部分。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要分析和确定人和计算机的分工和系统边界。
8.程序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包括: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功能、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

信息与数据关系: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数据经过加工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的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
信息资源包括:人、物、财、设备、管理方法。
信息管理及发展方向: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的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网络化。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信息系统的类型:作业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关系: 物流:世事无流动的过程。资金流: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流动的过程。事物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与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行的软资源。
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1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2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3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4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金字塔结构),基于管理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综合。
信息处理与人的关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人的经验和智慧,把计算机和人结合器来,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努力保持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和谐,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信息处理和人的关系,还表现在系统开发和运用的过程中。
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书记手机、数据转换、数据筛选、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运算、数据的储存、数据的检索、数据的输出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拓扑结构:星状网、树状网、总线网、环状网、网状网
使用范围:公用网和专用网。
组织方式:分布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分布集中式网络。
网络的分布范围: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市域网
TCP/IP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接口、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1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近期计划。
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诺兰阶段模型包括,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
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确定规划的性质、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战略分析、定义约束条件、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未来的略图、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通过战略规划。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两种策略:自下而上的策略,从现行系统的也武装宽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有低级向高级建立MIS,首先从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方面的功能。自上而下的策略,强调自从整体切条和规划,有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偶那个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者之间的区别:(100)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由初级到高级建立MIS。而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是其基本特点,由全面到局部,逻辑性强,开发难度大。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优点,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适用于大型系统的开发。缺点,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那一世英环境的变化。
原型法及优缺点: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线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优点,贯彻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更易被用户接受。缺点,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不足。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合作不好,盲目就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任务是,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系统化分析的内容:分析系统目标,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汇总和分析,分析数据流程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数据储存分析,数据查询要求分析,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业务流程的分析过程: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优化业务流程,确定新的业务流程,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系统设计主要工作有:总体设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储存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代码设计种类问题: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
代码设计注意的问题:1逻辑上满足用户要求,在结构上应与处理方法一致。2代码要系统化,一个代码应唯一标志它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3代码设计时,要预留足够位置,以适应不断地变化的要求。4注意避免错误,不要使用易混淆字符。5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编码结构。6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小段,这样人们读写时不易发生错误。7了解代码总数计算。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依据: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影响时间,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处理方式,地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计算机硬件选择:取决于数据处理方式和药运行的软件。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应用软件的选择: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软件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软件是否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
数据模型按用应用的不同目的分类:概念模型(也是信息模型),数据模型(如网状、层次、关系、面向对象模型)。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采用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来编写程序。
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与面向对象分析法198有什么区别
面向对象的内容:对象、类、消息、继承。(P191)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的过程:问题域陈述、识别对象/类、确定对象的属性、确定对象的服务、对顶对象/类的关系。
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人机对话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
MRP II 的形成:解决库存量高问题,提高资金利用率,美国专家根据物料需求随机性大,提出MRP,后来研究者又在MRP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形成闭环MRP,又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MRP II。
MRP II 系统的工作原理:站在整个企业高度组织生产及一系列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有效地计划安排,实现统一管理。因而,MRP II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
ERP系统概念:企业资源计划,由MRP II发展而来。以制造为中心,核心仍为MRP,并体现了制造业通用模式。
ERP系统的结构:ERP除了具有MRP II的计划和控制功能外,还包括:1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2全面成本管理系统。3敏捷后勤管理系统。

西科大信息经济学考试问题答案

2. 为什么在实践中企业债务要比MM理论模型预测的要少。

MM理论模型是做了一些假设条件的,会导致与现实情况有些出入

3.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问题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例如,假设一位朋友请教你,他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你给他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他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他的决策。你的朋友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作出这种决策,他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通过比较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他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再举一个考虑边际量如何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有人会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美元。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正如这些例子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收益也高了。

对设计公共政策的人来说,激励在决定行为中的中心作用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往往改变了私人行动的成本或收益。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就会产生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不想要的效果,考虑一下有关安全带和汽车安全的公共政策。在50年代有安全带的汽车很少。现在所有的汽车都有安全带,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公共政策。 6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RalphNader)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所有汽车都有安全带,更多的人系安全带,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安全带拯救了一些人的生命。安全带对安全的这种直接影响正是国会要求有安全带时的动机。

但是,要完全了解这个法律的影响就必须认识到,人们由于他们所面临的激励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行为是驾驶员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当提高安全程度的收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

现在来考虑安全带法律如何改变了一个理性驾驶员的成本一收益计算。安全带降低了驾驶员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因此,安全带法律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收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一样枣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

这个法律如何影响开车死亡的人数呢?系安全带的驾驶员在任何一次车祸中存活的可能性更大,但他们更可能发现他们的车祸更多了。净效应是不确定的。此外,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以及没有系安全带的驾驶员)显然有不利的影响。他们会由于这一法律而有危险,因为他们很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而又没有安全带的保护。因此,安全带的法律倾向于增加行人死亡的数量。

乍一看,这种关于激励与安全带的讨论似乎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但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在 197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明了,实际上汽车安全法有许多这类意想不到的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而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驾驶员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佩兹曼对汽车安全的分析仅仅举出了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的一般原理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家研究的许多激励要比汽车安全法的激励更为直接。例如,没有一个人对向苹果征税会引起人们少买苹果感到惊讶。然而,正如安全带的例子所说明的,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就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即问即答列出并简要解释个人作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问题

4. 计量经济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它首先把经济理论表示为可计量的数学模型即经济计量模型,然后用统计推论方法加工实际资料,使这种数学模型数值化。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特点:①理论与观察资料相结合,赋予理论以经验的内容;②将随机因素对经济关系的影响纳入分析之中,得出的结论具有概率性。
缺点:
1、简单地用数学公式描述经济运行规律,对社会经济问题中难以量化的因素无法表现和处理
2、忽视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直接将模型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3、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数据有限或数据质量不高
4、对当前与未来条件的一般假设不切实际

5. 从经济学和现实角度思考,为什么将残差包含在模型中?

  下面的是试卷不是课后题目答案,课后题目和答案已发送到你邮箱!希望可以帮到你!


  计量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可以分两类,即:(      )
  A.间接最小二乘法和系统估计法           B.单方程估计法和系统估计法
  C.单方程估计法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       D.工具变量法和间接最小二乘法
  2.当模型中第i个方程是不可识别的,则该模型是(      )
  A.可识别的        B.不可识别的        C.过度识别       D.恰好识别
  3.结构式模型中的每一个方程都称为结构式方程,在结构方程中,解释变量可以是前定变量,也可以是(      )
  A.外生变量      B.滞后变量      C.内生变量     D.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
  4.已知样本回归模型残差的一阶自相关系数接近于-1,则DW统计量近似等于(      )
  A.0          B.1          C.2         D.4
  5.假设回归模型为 其中Xi为随机变量,Xi与Ui相关则 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     )
  A.无偏且一致       B.无偏但不一致     C.有偏但一致       D.有偏且不一致
  6.对于误差变量模型,模型参数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是(      )
  A.无偏且一致的       B.无偏但不一致     C.有偏但一致       D.有偏且不一致
  7.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法可用于检验(      )
  A.异方差性        B.多重共线性         C.序列相关           D.设定误差
  8.对于误差变量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应采用(      )
  A.普通最小二乘法    B.加权最小二乘法    C.广义差分法     D.工具变量法
  9.系统变参数模型分为(      )
  A.截距变动模型和斜率变动模型
  B.季节变动模型和斜率变动模型
  C.季节变动模型和截距变动模型
  D.截距变动模型和截距、斜率同时变动模型
  10.虚拟变量(      )
  A.主要来代表质的因素,但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来代表数量因素
  B.只能代表质的因素                 C.只能代表数量因素
  D.只能代表季节影响因素
  11.单方程经济计量模型必然是(      )
  A.行为方程        B.政策方程       C.制度方程         D.定义方程
  12.用于检验序列相关的DW统计量的取值范围是(      )
  A.0≤DW≤1     B.-1≤DW≤1     C. -2≤DW≤2     D.0≤DW≤4
  13.根据判定系数R2与F统计量的关系可知,当R2=1时有(      )
  A.F=1         B.F=-1        C.F=∞    D.F=0
  14.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之下,若DW统计量的下和上临界值分别为dL和du,则当dL<DW<du时,可认为随机误差项(      )
  A.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B.存在一阶负相关
  C.不存在序列相关             D.存在序列相关与否不能断定
  15.经济计量分析的工作程序(      )
  A.设定模型,检验模型,估计模型,改进模型
  B.设定模型,估计参数,检验模型,应用模型
  C.估计模型,应用模型,检验模型,改进模型
  D.搜集资料,设定模型,估计参数,应用模型
  16.前定变量是(      )的合称。
  A.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                  B.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C.外生变量和虚拟变量                  D.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17.如果联立方程模型中某个结构方程包含了所有的变量,则这个方程(      )
  A.恰好识别       B.不可识别      C.过度识别      D.不确定
  18.用模型描述现实经济系统的原则是(      )
  A.以理论分析作先导,解释变量应包括所有解释变量
  B.以理论分析作先导,模型规模大小要适度
  C.模型规模越大越好;这样更切合实际情况
  D.模型规模大小要适度,结构尽可能复杂
  1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生变量是非随机变量                   B.前定变量是随机变量
  C.外生变量是随机变量                     D.外生变量是非随机变量
  20.若一正常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则可断定(      )
  A.它具有不变的价格弹性                   B.随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
  C.随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                 D.需求无弹性
  21.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核心部分包括总需求,总供给和(      )
  A.建模时所依据的经济理论           B.总收入
  C.关于总需求、生产和收入的恒等关系     D.总投资
  2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某个解释变量对其余解释变量的判定系数接近于1,则表明模型中存在(      )
  A.多重共线性     B.异方差性           C.序列相关         D.高拟合优度
  23.关于经济计量模型进行预测出现误差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      )
  A.只有随机因素                      B.只有系统因素
  C.既有随机因素,又有系统因素         D.A、B、C都不对
  24.线性模型的影响因素(      )
  A.只能是数量因素                    B.只能是质量因素
  C.可以是数量因素,也可以是质量因素   D.只能是随机因素
  25.检验联立方程模型的综合性误差程度最好是作(      )
  A.事后模拟          B.事后预测         C.事前预测          D.返回预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6.在包含有随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可用作随机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有,此工具变量(         )
  A.与该解释变量高度相关              B.与其它解释变量高度相关
  C.与随机误差项高度相关            D.与该解释变量不相关
  E.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
  27.经济参数的分为两大类,下面哪些属于外生参数(         )
  A.折旧率              B.税率                  C.利息率
  D.凭经验估计的参数    E.运用统计方法估计得到的参数
  28.根据模型研究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性质不同,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为(         )
  A.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       B.发展中国家模型
  C.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模型      D.季度模型      E.地区模型
  29.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反映了(         )
  A.关于最终产品和劳务流量的国民收入和生产的核算
  B.关于社会经济中各种金融资源使用的资金流量的核算
  C.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核算
  D.关于存货和储备的增减的核算
  E.关于货币和劳务的中间流量的投入产出核算
  30.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方向是(         )
  A.用于经济预测         B.用于结构分析       C.仅用于经济政策评价
  D.用于经济政策评价     E.仅用于经济预测、经济结构分析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31.截距变动模型
  32.滞后变量
  33.K阶单整
  34.时序数据
  35.三大类市场
  36.非随机方程
  37.分段线性回归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8.回归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9.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
  40.非完全多重共线性可能产生的后果主要有哪些?
  41.简述样本相关系数的性质。
  42.试述判定系数的性质。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31分)
  43(10分)某人试图建立我国煤炭行业生产方程,以煤炭产量为被解释变量,经过理论和经验分析,确定以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和电力消耗量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变量的选择是正确的。于是建立了如下形式的理论模型:
  煤炭产量= 固定资产原值+ 职工人数+ 电力消耗量+μ
  选择2000年全国60个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数据为样本观测值;固定资产原值用资产形成年当年价计算的价值量,其它采用实物量单位;采用OLS方法估计参数。指出该计量经济学问题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错误,并简单说明理由。

  44(10分)选择两要素一级CES生产函数的近似形式建立中国电力行业的生产函数模型:
  其中Y为发电量,K、L分别为投入的资本与劳动数量,t为时间变量。
  ⑴ 指出参数γ、ρ、m的经济含义和数值范围;
  ⑵ 指出模型对要素替代弹性的假设,并指出它与C-D生产函数、VES生产函数在要素替代弹性假设上的区别;
  ⑶ 指出模型对技术进步的假设,并指出它与下列生产函数模型在技术进步假设上的区别;


  45。(11分)试指出在目前建立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时,下列内生变量应由哪些变量来解释,简单说明理由,并拟定关于每个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的正负号。
  ⑴ 轻工业增加值 ⑵ 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
  ⑶ 货币发行量 ⑷ 农业生产资料进口额


  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B          3.C          4.D          5.D           6.D          7.A          8.D             9.D         10.A         11.A         12.D         13.C    14.D               15.B                 16.A
  17.B         18.B         19.D         20.B          21.C         22.A         23.C         24.C         25.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AE        27.ABCD      28.ABC       29.ABE       30.ABD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31.
  由于引进虚拟变量造成回归模型参数不再是固定常数。若截距项发生变动,就称为截距变动模型。
  32.
  内生变量的前期值作解释变量。
  33.
  如果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K次差分后为平稳时间序列,则称这个时间序列是K阶单整的,记作I(K)。
  34.
  时间序列数据是同一统计指标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数据列。
  35.
  最终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和金融市场。
  36.
  是根据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法规的规定而构造的反映某些经济变量关系的恒等式。
  37.将样本资料按一定的变化规律分成不同阶段,引进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得到不同阶段的回归方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8.
  (1)如果模型中包含截距项,则一个质变量有m种特征,只需引入(m-1)个虚拟变量。
  (2)如果模型中不包含截距项,则一个质变量有m种特征,需引入m个虚拟变量。
  39.
  (1)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2)消费是收入水平的函数;
  (3)投资是利率与预期利润率的函数;
  (4)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
  40.
  (1)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很难精确鉴别;
  (2)模型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方差会很大,从而使模型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失效;
  (3)模型参数的估计量对删除或增添少量的观测值及删除一个不显著的解释变量都可能非常敏感。
  41.
  (1)r是可正可负的数;
  (2)r在-1与1之间变化;
  (3)对称性;
  (4)若X与Y相互独立,则r=0,但r=0时,X与Y不一定独立。
  42.
  (1)它是一非负的量;
  (2)R2是在0与1之间变化的量。
  43、答案:(答出4条给满分)
  ⑴ 模型关系错误。直接线性模型表示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与实际生产活动不符。
  ⑵ 估计方法错误。该问题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不能采用OLS方法估计。
  ⑶ 样本选择违反一致性。行业生产方程不能选择企业作为样本。
  ⑷ 样本数据违反可比性。固定资产原值用资产形成年当年价计算的价值量,不具备可比性。
  ⑸ 变量间可能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变量中有流量和存量,可能存在1个高阶单整的序列。应该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44、答案:
  ⑴ 参数γ为技术进步速度,一般为接近0的正数;ρ为替代参数,在(-1,∞)范围内;m为规模报酬参数,在1附近。
  ⑵ 该模型对要素替代弹性的假设为:随着研究对象、样本区间而变化,但是不随着样本点而变化。而C-D生产函数的要素替代弹性始终为1,不随着研究对象、样本区间而变化,当然也不随着样本点而变化;VES生产函数的要素替代弹性除了随着研究对象、样本区间而变化外,还随着样本点而变化。
  ⑶ 该模型对技术进步的假设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而生产函数模型的技术进步假设为中性技术进步,包括3种中性技术进步。
  45、答案:
  ⑴ 轻工业增加值应该由反映需求的变量解释。包括居民收入(反映居民对轻工业的消费需求,参数符号为正)、国际市场轻工业品交易总额(反映国际市场对轻工业的需求,参数符号为正)等。
  ⑵ 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应该由反映需求和反映成本的两类变量解释。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反映居民对衣着类商品的消费需求,参数符号为正)、国际市场衣着类商品交易总额(反映国际市场对衣着类商品的需求,参数符号为正)、棉花的收购价格指数(反映成本对价格的影响,参数符号为正)等。
  ⑶ 货币发行量应该由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反映经济总量对货币的需求,参数符号为正)、价格指数(反映价格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参数符号为正)等变量解释。
  ⑷ 农业生产资料进口额应该由国内第一产业增加值(反映国内需求,参数符号为正)、国内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增加值(反映国内供给,参数符号为负)、国际市场价格(参数符号为负)、出口额(反映外汇支付能力,参数符号为正)等变量解释。
  lin102938

从经济学和现实角度思考,为什么将残差包含在模型中?

6. 追加高分求助:计量经济学的选择题,请说明原因

2)以1978—2003年的时间序列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时发现,1991年前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Y对可支配收入X的回归关系明显不同。如果不加处理的在整个时间序列区间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会带来结果的偏差。可以考虑以下哪一种方法克服此问题:(     )。

A、虚拟变量方法                 B、分时段建立模型
    C、增加样本容量                D、采用滞后变量的模型

    3)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思路是(   b  )
  
A.回归分析       B.建立经济模型     C.最小二乘估计       D.统计推断

4)关于包含虚拟变量的模型,下列哪个描述不准确( c    )

A. 模型的解释变量可以仅由虚拟变量构成。
B.  模型的解释变量必须包含定量变量。
C.  模型的解释变量可以包含定性变量与定量变量。
D. 在季度分析模型中不能将四个季度同时作为虚拟变量纳入模型中。
7)回归分析中定义的(  b    ) 
    A.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B.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 
    C.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为非随机变量 
D.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

8)对于滞后模型,解释变量的滞后长度每增加一期,可利用的样本数据就会(   b   ) 
    A.增加1个              B.减少1个 
    C.增加2个              D.减少2个 

9)若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存在较强的一阶正自相关,则估计模型参数应采用(  d    ) 
    A.普通最小二乘法       B.加权最小二乘法 
    C.广义差分法           D.一阶差分法 
11)违背了下列哪条性质后最小二乘估计量仍然是BLUE估计量(     )
   A.线性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无偏性

12)如果误把非线性关系作为线性关系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会导致(     )
A.误差项均值非零          B.误差序列相关
C.异方差                  D.多重共线性

13)常见判别模型好坏的参考标准包括(         )(多选)
    A.节省性     B .数据优质性     C.可识别性     D.理论一致性

14)随机扰动项产生的原因是(     abcd    )(多选)
(A)客观现象的随机性(人的行为、社会环境与自然影响的随机性)
(B)模型省略变量(被省略的具有随机性的变量归入随机扰动项)
(C)数学模型函数的形式的简化
(D)数学模型函数的形式的误定
(E)经济数据的来源 
问题补充:判断改错
1、标准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表示了解释变量引起被解释变量的相对变化,而对数模型回归参数则表示解释变量引起被解释变量的绝对变化。(    f  )


2、如果存在异方差,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无偏的和无效的。(    f  )


3、当R2 =1,F=0;当R2 =0,F=∞。(      )


4、回归分析的结果要通过统计意义检验和计量经济意义检验后方可应用。(   t   )


5、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方程Y=β0+β1X1+β2X2+ε中的偏回归系数β2表示X2变化一个单位引起Y的平均变化。(    t  )

抱歉 有些题不会做

7. 为什么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增长速率大于结构化的数据?

通常用大数据(Bigdata)来形容数字化时代下创造出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无疑是未来影响各行各业发展的最受瞩目的技术之一。在2009年,全世界关于大数据的研究项目还非常有限,二从201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大数据将是未来发展不可规避的问题,到了2012年年底,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90%的企业都开展了大数据的项目。
 
    那么,大数据为什么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大数据带来了什么样的本质性改变?为此,我们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杜小勇教授进行了访谈。
   
     大数据带来了三大根本改变:第一、大数据让人们脱离了对算法和模型的依赖,数据本身即可帮助人们贴近事情的真相;第二、大数据弱化了因果关系。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人们不需要知道这些要素为什么相关就可以利用其结果,在信息复杂错综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效率;第三、与之前的数据库相关技术相比,大数据可以处理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这将使计算机能够分析的数据范围迅速扩大。
 
    计算机科学在大数据出现之前,非常依赖模型以及算法。人们如果想要得到精准的结论,需要建立模型来描述问题,同时,需要理顺逻辑,理解因果,设计精妙的算法来得出接近现实的结论。因此,一个问题,能否得到最好的解决,取决于建模是否合理,各种算法的比拼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然而,大数据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建模和算法的依赖。举例来说,假设解决某一问题有算法A和算法B.在小量数据中运行时,算法A的结果明显优于算法B.也就是说,就算法本身而言,算法A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然而,人们发现,当数据量不断增大时,算法B在大量数据中运行的结果优于算法A在小量数据中运行的结果。这一发现给计算机学科及计算机衍生学科都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启示:当数据越来越大时,数据本身(而不是研究数据所使用的算法和模型)保证了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即便缺乏精准的算法,只要拥有足够多的数据,也能得到接近事实的结论。数据因此而被誉为新的生产力。
 
    由于能够处理多种数据结构,大数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互联网上记录的人类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出现之前,计算机所能够处理的数据都需要前期进行结构化处理,并记录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但大数据技术对于数据的结构的要求大大降低,互联网上人们留下的社交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行为习惯信息、偏好信息等各种维度的信息都可以实时处理,立体完整地勾勒出每一个个体的各种特征。
 
    当数据足够多的时候,不需要了解具体的因果关系就能够得出结论。例如,Google在帮助用户翻译时,并不是设定各种语法和翻译规则。而是利用Google数据库中收集的所有用户的用词习惯进行比较推荐。Google检查所有用户的写作习惯,将最常用、出现频率最高的翻译方式推荐给用户。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可以并不了解问题的逻辑,但是当用户行为的记录数据越来越多时,计算机就可以在不了解问题逻辑的情况之下,提供最为可靠的结果。可见,海量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分析工具,为理解世界提供了一条完整的新途径。

为什么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增长速率大于结构化的数据?

8. 经济学模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