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启不死,崇祯没当皇帝,历史会有变化吗

2024-05-17 18:29

1. 如果天启不死,崇祯没当皇帝,历史会有变化吗

没有什么变化,只会更糟。

首先要说天启不是皇帝,甚至不是人。他是明熹宗朱由检的年号。

“天启”皇帝号称木匠皇帝,数十年不上朝。造成宦官魏忠贤专权,朝政腐败不堪。

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勤勉的君主。只是生错了时代,他自己又有极大的性格弱点——疑心重。袁崇焕被冤杀,他在位17年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宰相)。

崇祯之所以为亡国之君,还有不可改变的客观原因:首先就是女真崛起,外敌实在强大;其次就是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外有强敌,内有战乱。崇祯失了天下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如果天启不死,崇祯没当皇帝,历史会有变化吗

2. 明朝崇祯皇帝真的没能力吗?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母亲刘氏。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明熹宗朱由校病逝,同年,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
  
 从刚上位就能使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倒台来看,崇祯是一位较有能力的君王,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没能力呢,“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大约有这么几个原因让人觉得他没能力
  
   一、百姓民不聊生。  
  
 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1633年) ,“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自崇祯元年(1628年) 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学过 历史 的都知道气候对某些 历史 事件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左右,往往王朝末期都会出现气候问题。而且崇祯十三年(1640年), 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1641年) 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 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十七年(1644年), 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崇祯十七年(1644年) 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崇祯朝的时候就有疫情蔓延,当时的防疫水平低下,百姓民不聊生,朝不保夕。这是后世人对崇祯朝的印象,所以自然认为他没什么能力。
  
   二、杀了袁宗焕。  
  
 1622年,眼看大明朝形势危急,后金已经严重威胁到大明朝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此时,袁崇焕被提拔进入兵部。当后金攻破广宁之后,大明朝更是危在旦夕,大家都在商量应该派谁去镇守山海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夸下海口“只要给我足够的兵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这个夸下海口的年轻人就是袁崇焕,当时他只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文官而已,却敢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夸下海口,足以见得此人不是一般人,也正是因为袁崇焕的这种自信,袁可立十分看好,就开始大力支持袁崇焕去镇守山海关。崇祯当真了,把辽东地区的所有军事管理权都交给了袁崇焕,还赐予他尚方宝剑,可以斩杀不听使唤的奸臣,但是有要求就是要叫袁崇焕根据约定实现五年之内平定辽东的目标。此时的袁崇焕可谓是骑虎难下,无路可退,既然自己已经夸下海口,就只能跪着走下去了,走了一段时间之后,袁崇焕发现这条路貌似走不通,还是早一点想办法解决才是最好的,于是袁崇焕打算与后金皇太极达成合议,当时的皇太极也缺少粮食,对这个合议还是很感兴趣的,崇祯希望暂时赢得战机缓冲一下,也希望议和,只有东林党一群没有实战经验的文人觉得不应该议和,必须保持大明朝的江山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气度方可。袁崇焕刚杀毛文龙的时候,崇祯心里忍耐,也没法不忍,毛文龙已经被杀了,你这时候再替毛文龙报仇,把袁崇焕撤了,那金兵明天就得进到北京来,所以崇祯忍了。可是忍到皇太极攻打北京之后,崇祯实在是忍不了了,崇祯心想我给了你那么大的权力,那么大的信任,结果你是怎么回报我的?你一上台就把我左膀右臂砍掉一个,然后引金兵入关。虽然崇祯打心里也明白,袁崇焕这个人什么事都能做,但是他不可能反叛,但是事情出到这个状态了,国人皆曰可杀。满朝廷的人都说,是袁崇焕辜负了崇祯的信任,把皇太极给放进来了,这个时候的崇祯,他气愤交加之余就想把袁崇焕治罪了。袁宗焕究竟有没有叛变我不知道,但是大概率是没有的,所以崇祯是错杀了他,但是换位思考一下,我给你权力,你承诺五年平辽,你非但没做到,还让人家打到首都,这换谁都得气愤,明史中对袁宗焕大为夸耀,这使得崇祯昏君的形象更重了,但是明史可是清朝编的,其中的政治目的不言而喻。
  
   三、内患严重。  
  
 明末农民起义严重。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 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 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其实,明朝的内患也是时境不好,崇祯也是有心而无力。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崇祯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 孤立而炀灶恒多( 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 ;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崇祯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帝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 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所以说崇祯虽然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他是个可怜的人。

3. 崇祯皇帝继位后,明朝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崇祯的能力如何?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的朝代,每个朝代也都有很多位皇帝,说起亡国的皇帝,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一些昏庸残暴的皇帝,但是在明朝末期的崇祯皇帝却不是这样的,他在处理政事上也是兢兢业业,所以说崇祯皇帝的能力还是可以的。虽然说在最后却国破身亡,其实这也和崇祯皇帝在继位的时候,明朝当时的情况有很大关系。

在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明朝就已经变得非常的动荡,在内部也存在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各地的官僚和藩王勾结在一起,十分的贪婪,导致明朝的国库早就已经出现了亏空的情况,经济更是不用说,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可谓是苦不堪言。这个时候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但是又赶上了几百年一遇的天灾,导致农民们种植的庄稼收成大幅度的减少,让明朝爆发了很大的饥荒。

很多地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饿死了很多人,活下去变得也非常的艰难,所以也爆发了很多的反抗。比如像李自成等农民也在四处发起了起义,并且起义的规模也十分的巨大,在当时明朝是无法镇压他们的,只能任由他们起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明朝当时的情况已经令人十分的堪忧,难以应对,再加上满清政权入侵,让整个明朝的统治变得更加动荡。

并且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区形势也十分的令人担忧,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海盗和倭寇是十分猖獗的,一直不断的在骚扰周边的老百姓,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虽然说明朝也对这些海盗和倭寇进行了围剿,但是也没有彻底的清除他们的势力,再加上明朝后期国力的不断衰弱,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情况也变得更加严重。

崇祯皇帝继位后,明朝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崇祯的能力如何?

4. 崇祯和天启谁更适合做皇帝

天启和崇祯是明朝最后两位皇帝,前者在位六年,虽说辽东后金时时犯边,朝政也日益腐败,党争严重,可是内忧外患尚不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国力还算强大,以此时的情形来看,相信谁都不会想到大明王朝的寿命正在进入最后的倒计时;而崇祯在位17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成为中原的最大祸患,崇祯的确是勤政的,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可是劳心劳力多年,却是亲手将王朝葬送,这是其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天启是特别喜欢木匠活的一个皇帝,虽然年纪轻轻,显得有些任性调皮
在其治下民众和朝政也未见得就有改善,但是他还是能够维持王朝的正常运行,也不会为了钱粮而整日操劳,给人一种很懒散的感觉,却不至于令朝政出现乱子,在大方向上还是没有犯大错的,而崇祯和其比起来,真的就是一个劳碌命了,虽然崇祯迅雷之势除去了大太监魏忠贤,剪除了阉党,可是朝政却也被东林党这些伪君子所把持,导致政令越发的难以把控,至此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这些都是和东林党和其它朝臣利益小集团是息息相关的,为了一己之私,而废黜了贸易税、盐税、矿税等多元的税收来源,而变本加厉的加征农耕税,导致民不聊生
才会有源源不绝的起义,最终使得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相较于崇祯,笔者认为天启皇帝更懂得帝王的驾驭和平衡之术,天启利用和掌控魏忠贤,用魏忠贤的阉党势力来制衡朝臣的势力,如此在天启一朝,虽然太监无法无天,却也有效的抑制了朝臣的私立行径,这就叫以毒攻毒,以恶制恶,辽东后金并没有能形成威胁之势,天下尚算正常。难怪在天启弥留之际会将魏忠贤托付给朱由检,告诉他魏忠贤是可以托付大事的,相信天启皇帝凭借经验,知道用此种方法来掌控大势的确是比较省心而有效的
年轻的崇祯没有读懂哥哥的一片苦心,相信在崇祯自缢之前,写下那句“文臣人人可杀”的话语时已经了解的哥哥的初衷,痛恨剪除了魏忠贤吧!崇祯当时所面临的局面,是内忧外患、天灾不断、瘟疫横行……很多人只看到孙传庭、洪承畴等个别优秀将才能臣,却忽略崇祯身边绝大部分其实都庸臣、污吏,却忽视了整个早已崩坏的国家机器。这样糟糕的局面,即便交到历史上很多帝王的手中,都不见得做得比崇祯好。

5. 崇祯皇帝最后是怎么死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到大势已去,安顿了后事之后在景山找了歪脖子树上吊身亡。

崇祯皇帝最后是怎么死的?

6. 崇祯帝是怎么死的?他是哪个朝代的?

崇祯皇帝是上吊自杀的,死得非常有尊严。他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因为朝廷太过腐败,又遭遇天灾,农民起义军四起,与此同时北方的满清也虎视眈眈,崇祯皇帝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最终被闯王李自成攻破都城,无奈之下只得自尽。


第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历任大明君主,哪怕极为昏庸的,也不会选择与敌人妥协,在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崇祯皇帝继位后得到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因为之前处理魏忠贤,令大明王朝元气大伤,偏偏又遇到了连年天灾,大明的国力受损,在这个时候还要面对北方的多尔衮,崇祯皇帝也觉得有心无力。闯王李自成又是一个出色的农民起义领导者,尤其是在最初阶段,他所率领的军队取得了节节胜利,崇祯皇帝无处可躲,作为天子也不愿意四处奔逃,所以一把火烧掉了皇宫,并在煤山自尽。


第二,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在山海关与满清对抗,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正处在上升阶段,其国力十分强盛,而且拥有彪悍的骑兵,大明的军队无法与他们直接对抗,只能利用防守和红衣大炮,才能占据一定的优势,如果让满清政府的军队入关,大明王朝只会覆灭的更快,所以哪怕在最后关头,吴三桂都不敢抽出军队来救援崇祯皇帝。而后来的事情也证明,吴三桂的军队不如闯王李自成的军队强,但最强的还是满清政府的军队。


第三,表面上是闯王李自成攻破了都城,迫使崇祯皇帝自杀,实则是因为北方的满清政府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令都城的防御空虚,被闯王李自成钻了空子,所以满清政府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7. 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崇祯皇帝没能耐、好面子,有着超强的自尊心。更有着“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在皇城被攻陷的情况下,他还有别的选择吗?不自杀难道要被俘虏受辱吗?所以自杀才是痛快的、体面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面对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军队步步败退,败的不是军事比拼,而是心理,不战就败,这就是当初的明帝国的军队。很快农民军就包围了空虚的京城,这里早就没有了皇权的威严,崇祯皇帝的四路勤王令只有唐通一人相应,还是只有区区的8000人。树倒猢狲散,城内的大臣也早都跑的没了踪影,崇祯平日的为人在此时得到了反馈。
至此崇祯已经毫无期望,面对李自成的主动求和,好面子、自尊心强的崇祯拒绝了。他放弃了最后一次活的机会,不知道是他心灰意冷还是无力经营这个破败的明帝国。

农民军的素质不高,起义也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农民军所到之处可以用惨剧人寰来形容,烧杀掠夺、奸淫掳掠,甚至先奸淫之后再杀掉做军粮的事情都会发生!崇祯虽然没有能力挽救这个病入膏肓的明帝国,却也不希望有更多的子民因此而受难。他放弃了抵抗,却要保全自己的尊严。
他大开杀戒,杀的不是别人,全是自己的妻女,他下令让周皇后自尽、又让袁贵妃追随,接着砍杀了昭仁公主,又挥刀砍向长平公主,但是砍偏了,砍断了一只手臂,昏死过去,后来鬼门关逃生。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妻女不会被凌辱,放走自己的儿子,为明帝国留下一丝血脉、一点希望。

崇祯做完了最后要做的事,他已经彻底从无尽的阴霾中解脱出来,他带着御笔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皇家的禁地煤山,找了一个老槐树上吊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为了不被后人所误解,崇祯还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把亡国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满朝的大臣身上。这种没担当、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不敢苟同,但是对于他能赴死来遵循祖训的精神倒是很欣慰。

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8. 崇祯到底是个好皇帝吗?

崇祯不算是好皇帝,当然他就算是朱元璋、朱棣再生也未必挽回大明的覆灭。
崇祯17岁登基,快刀斩乱麻的消灭了魏忠贤,随后17年执政自杀而死。
抛去国家大环境不谈,崇祯这个人性格有问题。

他过于强硬,这从他最后宁可自杀也不逃亡或者投降可以看出来。
历史上,汉人王朝灭亡过一次,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徽宗钦宗都被俘虏;南宋灭亡,临安皇帝是投降的。
这些皇帝都没有死,然而崇祯是主动自杀的,宁死不受屈辱。
这说明崇祯皇帝性格的强硬一面,很有骨气。
但做皇帝,绝非刚硬就可以的,一定要有强大的军政能力,还有有政治家的特殊性格。
远的不要说,看看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都是能力超群,性格狠辣又极有谋略、城府之人。
而崇祯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能力不足,还不相信大臣,经常胡乱干涉。同时,崇祯生性多疑,经常有怀疑就擅自杀死或者废黜大臣,哪怕大臣在非常关键的岗位上。
这导致本来就混乱的明末政府和军队,更加混乱,最终彻底崩盘。

就用人来说,我们看看崇祯怎么回事?
以对付流寇农民军来说。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
区区13年内,竟然更换了这多主将。每个主将上台以后,指挥1年甚至不到1年就被替换。
而农民军的实力庞大,北方就有至少百万之众。区区1年时间,就是神仙也不可能将农民军彻底歼灭。
这导致围剿农民军政策,关键时候总是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再说崇祯干涉一线指挥问题。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隔行如隔山,非专业人士不能随便做专业的事情。
之前2003年伊拉克自由运动期间,某些专家对于战争惊呼搞笑的判断,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这说明什么?所谓的军事专家在电视上说说段子是没问题的,同打仗的军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而崇祯明明不是军人,却往往在关键时候干涉具体指挥,出现一系列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