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七子”

2024-05-21 02:47

1. “三曹”与“建安七子”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一、三曹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二、建安七子
1、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2、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3、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4、徐干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山东寿光人,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著作有《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5、阮瑀
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6、应玚
应玚 [yáng](177—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7、刘桢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安七子

“三曹”与“建安七子”

2. “三曹”与“建安七子”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_、应_、刘桢。
一、三曹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_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二、建安七子
1、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2、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3、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4、徐干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山东寿光人,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著作有《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5、阮_
阮_(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_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6、应_
应_ [yáng](177—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应_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7、刘桢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安七子

3.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相信对于历史和文学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是非常有名的,他们直接代表着当时的文学高度,那么对于魏晋的建安七子具体说的是谁呢?接下来就来具体说一说。
当然,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主要指的就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相信这七人大家有的可能会比较熟悉,而有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可能以前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而第一位孔融可能大家都知道,之前可能也听说过孔融让梨的典故,相对来说也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事例。
当然,建安七子肯定有特别出众的地方,才会被大家所铭记,他们在诗歌以及文学面做出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而各自也有各自的特色,诗词歌赋上面的天赋是非常高的。
当然,在魏晋时期,除了建安七子之外,曹操父子也是非常出名的文学家,其中包括曹操,曹丕和曹植,而曹植的七步诗也是被我们广为流传的,当然,他们在诗词以及散文上面的造诣也都非常的深,对于当代的文学,也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以大家在平常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阅读他们的诗词和散文,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够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一定的矫正和修改。建安七子其实可以媲美江南四大才子,他们的文学功底以及创作思维都很好的,大家从他们的里面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4.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为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王粲极富文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年少时,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在混乱的事态局势下,王粲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时期。王粲十七岁时,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但王粲出于长安局势混乱并未赴任,之后,他前往荆州投奔同乡刘表,但事情并不如意,刘表见其相貌不扬,身体孱弱,又有过多拘束,所以并未看重他。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5. 历史对建安七子的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历史对建安七子的评价

6. 建安七子的历史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7. 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的结局如何?

东汉末年的时候,有7个人是非常有才华的,于是被世人称作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中的恐龙大家都比较熟知,小时候常听的孔融让梨,就是关于孔融小时候的故事。并且恐龙还是孔子的后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不过孔融并没有投靠曹操,更是对曹操你曹丕的有些做法表示非常的讥讽,所以在后期孔融也被曹操所处死。

陈琳也是东汉末年,建安七子其中之一,并且是比较年长的一位,和孔融的年纪差不多,但与孔融不同的是,陈琳投靠了袁绍。在自己的文章中,陈琳也将曹操痛斥了一顿,所以在袁绍兵败之后,曹操就将陈琳俘获了,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陈琳会死在曹操的刀下。但事实上,曹操因为爱惜陈琳的才华,就将陈琳留在了自己身边。

王粲与徐干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并且都在曹操麾下任职。而且这两人的去世时间也是差不多的,并且王粲出生名门家庭非常有声望,所以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才气了。建安七子里面最不出名的就是应玚了,但是也被曹操所任用了,不过最后和王粲与徐干一样,都是因为一场瘟疫而死。

建安七子中刘祯,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为曹操所用,而是辅佐曹操的儿子曹丕。刘真的主要成就还是体现在文学诗歌上面,特别是五言诗和诗歌上面,刘真的文学成就是比较高的,而且诗句也非常言简意赅,比较通俗易懂。但刘珍的死因也是和其他几位一样,是由于一场疫疾。在当时那年的一场疫疾,让建安七子中的几位人才都失去了生命。这也让三国鼎立之后,让建安七子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没有在流传出更多的事迹。 

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的结局如何?

8. 如何评价曹魏时代的“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成员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来源于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196220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建安时期有较高文学成就的他们为“建安七子”,孔融是七人里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
孔融是孔子后裔,曹操这人爱才又妒才,最后给孔融定了两罪:不忠不孝,被曹操所杀。
陈琳檄文写得非常有名,其中有《为袁绍檄豫州文》最为著名。
王粲,少有成名,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首,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徐干,著作《中论》,对后世统治者、教育、文学者影响深广。
阮瑀的儿子是阮籍,孙子是阮咸,皆当时名人,是“竹林七贤”中的两位。
应玚,是为将军府文学;诗歌亦见长,尤其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
刘桢,作品中创作了很多物象,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实,同时代除了“七子”,还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也是建安文坛的代表,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七子”与“三曹”继承了汉乐府后,由民歌而成为文人的文学作品,这些应该是七子是“七子”与“三曹”的贡献,掀起了文人诗歌的第一个高潮。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逐渐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与新的时代精神。
在散文、作赋方面,“七子”从后汉开始的大赋逐渐转向了小赋,这是赋史上的一大转折,也凸现出“七子”的重要性来。“三曹”中,曹操几乎不写赋,曹丕、曹植虽然写赋不少,但时间上要晚“七子”一些。在散文方面,陈琳、阮瑀的应用文和王粲、孔融的政论文在建安时期是独树一帜的。就散文而言,“七子”要比“三曹”更具代表性。
总之,在文学创作方面,“七子”推动了各体文学样式的发展,对后世文学有一定的贡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