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龙纹青花瓷器怎么鉴定真假

2024-05-07 04:17

1. 大清乾隆龙纹青花瓷器怎么鉴定真假

清代乾隆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一.从工艺角度看: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样式,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
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6、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7,乾隆青花六字款有明显的针眼感,青料部分仿拂针刺一样.
8,乾隆青花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二.从纹饰角度看:
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动物、植物均有,古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禄、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种寓意的图案中,成为以后各代工匠创作的楷模。其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如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等,则是乾隆统治60年的必然产物。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1,乾隆青花往往在果实,叶瓣部位用点青法上色,深浅层次差别鲜明.
2,乾隆青花云纹大多采用勾边拔白绘法,葡萄叶则采用勾边填色拔白绘法.
3,乾隆青花的松树大多为挺拔高耸的巨松,并且针状叶非常棉密,很少象康雍青花那样的片叶矮松.
4,乾隆青花中的鹤,大多为栖息松枝或漫步松下的懒鹤.
5,乾隆青花中的鱼尾巴极少开叉,象一块梯形木板,木板后面吊两根尾线.
6,乾隆青花中的鹿纹,大多在身上留有白点斑,仿拂梅花似的.

大清乾隆龙纹青花瓷器怎么鉴定真假

2. 元明清官窑瓷器龙纹怎么鉴定

明代:
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写“王”字,壮貌有余,凶猛不足。侧面龙,上颚较下颚长,鼻作如意头形,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龙作曲线三角形。

嘉靖的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万历:正面龙比嘉靖朝增多,头硕大,脸丰满,俗称“牛头脸”。鬃发非常浓密,以头顶中缝为界,向两侧纷披。万历侧面龙,龙头扁长,似鳄鱼,嘴巴开张度很大,吐出飘带形长舌,有的下唇胡须呈现竹叶状排列,有的系成蝴蝶状。万历闭嘴龙的下巴多向前伸,将脸部接长,双目圆睁。龙身的鳞多简化成锯齿形,黑色,龙腹部为青花宽线条。

明代崇尚火德,所以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三、清代:整个清代的龙爪均多少都带钩状,显得有力,4趾向前,4爪朝向一致,另1趾向后,龙爪方向与另4爪方向相对。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顺治龙纹:为鸡爪龙,“龙头”有凶猛感,背鳍稀疏,鳞作斑片状。官窑为五爪龙(民窑为三、四爪龙)。

康熙龙纹:龙鳞细密齐整体感强,它的整个造型像汉字的一个“弓”字。康熙龙纹,雄浑劲健的大型龙与细瘦干瘪的小龙并存。龙腿上粗下细,未区分出大、小腿,脚趾甲成尖状朝前的多;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画面有火纹和云纹,还有夔龙纹,青花海水夔龙盘。

雍正龙纹:雍正的鳄鱼龙,青花云龙,还有螭龙纹;青花螭龙盘,背鳍较圆钝,高低相同,四爪或五爪,其中三爪或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作逆时针排列。开光正面龙图案中密布火纹,均作飘动状,火苗多作四齿状,也有五齿的,其中必有一条火苗长与其它,有的火苗从底部烧上来。

雍正的海水龙,龙嘴上额向上翘,并外翻,三爪,脚趾有3个结节状,空白爪内靠趾处各有一短线条。海水中有多个漩涡,整个龙身为鱼鳞片覆盖,龙背上有留白锯齿。

乾隆龙纹:为老头龙,龙头有老人头的“无力”,或者“慈祥”感,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青花大龙,眼正圆,锯齿形背鳍。龙爪排列富于变化:同一条五爪龙,有的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逆时针与其对称;有的四爪作逆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顺时针与其对称。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五爪脚趾上以线条勾出无色尖甲。前腿的4趾甲作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后腿的4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逆时针排列。有的全部为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

嘉庆龙纹:龙爪及其排列继承前朝遗风,但趾很粗。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同治龙纹:细颈与粗躯形成反差,粗腿、细胫、尾上翘,状如走兽。

光绪龙纹:造型变化较多,光绪的点睛龙,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总之,龙在世人心中神秘、朦胧。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设计了大量宫廷纹饰,其中所用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3. 元代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龙纹作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在元代瓷器上的出现更加频繁,白地黑花、青白釉、卵白釉、青花、蓝地白花、釉里红、红釉、蓝釉孔雀绿釉等瓷器上均出现龙纹装饰。常见于壶、罐、瓶、盘、碗等器物的主要部位,作为纹饰的主题装饰。
详细可参考百度文库的《元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10年北京中嘉拍过一件25公分高的蓝釉堆白龙纹罐,成交价是900多万,但这只能作为参考,而且要看具体东西如何,不同东西之间天渊之别,很难说市场价。

元代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4. 清三代的瓷器龙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呢??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5. 元代明代清代的瓷器上的龙纹有什么区别怎么鉴定

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看到元代龙纹以粗细并用的线条勾勒出张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长条状的毛发分散飘扬,以富有律动的线条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风格。相同的龙纹也可见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虽然该器的壶口改用金质套管,肩上双系也已缺佚,但是壶身仍旧完好,表面除了有云头纹包围的缠枝花卉之外,正中处描绘一个龙纹,独自飞舞於波涛上方,龙纹的肢体灵活弯转,长须和毛发冉冉飘扬,从它的眼镜眼、鹰爪、吐舌、前额微凸、体施鳞片及分开飘带状的毛发来看,都是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徵。明代宣德朝所制作的青花葵口盘的局部特写,盘的内底以青料描绘一个昂首挺胸、跨步行走的游龙,身边缀以云朵,犹如在云中翻腾一般。龙首部份维持眼镜龙的形式,然而嘴巴闭上,唇部向上翘起,额头较平,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身体表面以青料涂绘一片片的鳞片,五根脚爪分布均匀,好似风车一样,整体风格显得颇为稳重。而这种眼镜眼、翘嘴唇、平额头、风车爪及成束往前飘的毛发,正是明代龙纹的最大特徵,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即有不少以龙纹为饰的钵、碗、杯、盘等器物,都具有上述的特质。不过,到了明代嘉靖时期以后,青花龙纹在绘画技法的改变下又有一些变化。明代龙纹绘於圆盘的内底,龙首仍是斜角侧视像,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张开的五爪如同风车,造形与宣德时期近似。但是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后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例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属於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徵。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此处因为缺乏青花龙纹图片,所以暂时用图四所示的黄地绿彩龙纹来做说明。

元代明代清代的瓷器上的龙纹有什么区别怎么鉴定

6. 历代中国古瓷器上龙纹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辽朝时期,基本上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
宋代龙凤纹在宫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元代龙纹特色很鲜明,元龙纹龙形蜿蜒细长如蛇,头比身躯小,头呈扁长形,上头鼻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两种。

平整行鼻尖两侧有龙须,但是很短,尖挺形则无。
龙光头无发或者有几缕飘在脑脖处。
龙张口,露齿,吐舌,额头高凸,两眼凝视前方,角和发朝向后方,龙角与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状如火舌,四足肌肉结实,关节弯曲,爪张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见。尾部渐细而尖,也有少数火焰状尾,一部分龙纹腹部呈环节状,犹如蛇腹,鳞片有多呈鱼鳞状,网格状,胸部和身躯间绘有火焰状条带纹。双龙戏珠纹珠子比较小。



五爪的
明朝的龙纹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的,其总体的特征是龙的形态整体看起刚烈凶猛,龙纹极具威严之气,散发出浓重的皇家气息。龙爪呈风火轮状,五趾间距几乎相等,第一趾与第二趾呈蟹钳状,后四爪同向。龙鼻多数上翘,特别是表现在夔龙上,夔龙鼻高翘并且翻转。


龙发明显,有一簇清晰可量的长竖发,状如火焰,有的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两根龙须飘扬,少数龙的龙睫毛比较明显,并且上扬。龙眼睛渐渐的清晰起来。龙嘴一般,上颚要长于下颚,俗称猪嘴,龙大多是尖尾,并且五爪龙居多。前期多数龙纹的龙角描画模糊。


明代早期:龙身比元代要粗大,龙爪如鹰爪雄健有力。龙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上,龙纹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独龙、双龙,还有九龙、十龙、团龙等,这些龙在海水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滞温驯得像宠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朝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统治阶级糜财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明代晚期:龙纹简化用笔草率马虎。这一段的历史情况是,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这段时期,龙纹在瓷器上,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早期尚能属阳刚之形,后期则属阴柔之态,龙身更细长,龙首变小,上颚伸出。龙纹简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马虎的程度历史上罕见。


进入清朝,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龙纹的那种威压霸气。
龙爪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
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了,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
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
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乾隆以后,眼睫毛现象普遍。
龙身曲度大,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其中,蟠龙戏珠纹和双龙抢珠纹在清代尤为盛行,与民间传说“龙爱珠宝”相契合,宝珠一般个体较大,状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龙的形体和形态具有明朝的遗风,比较威严。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毛发蓬松,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其栩栩如生之态也毫不逊色永乐、宣德。
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龙纹:状似威严实则毫无神韵。当嘉庆爷从他父皇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中国龙纹图案各个时期的造型风格是承上启下,代代相传,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和各自特点。我们鉴定的时候不要教条,应学习古人的创作构思、装饰技巧、造型特点,开阔思路。

7. 内府瓷器暗龙纹真品

内府瓷器暗龙纹,真品品种十分少见;真品收藏价值十分高的;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内府瓷器暗龙纹真品

8. 对什么人使用什么品种的龙纹瓷器也有规定

宋代龙成为统治的象征,皇帝用五爪龙,亲王用四爪龙,龙的形象也多起来,有立龙、侧龙、升龙、降龙等。 从元代始,元代可见到三爪、四爪、五爪龙,但规定臣民不准用双角五爪龙,这种情况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的卵白瓷上有充分反映。明清两代瓷器上的龙图案,多以云纹、海水相陪衬,通常称之为海水云龙纹,龙翱翔于云海之间,象征着封建帝王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威严气势。采用云海相陪衬,正是为了显示其威武磅礴,不可一世的气势。 明清两代的宫廷内部,对什么人使用什么品种的龙纹瓷器也有规定。例如黄地暗龙纹碗是皇后、皇贵妃使用的;黄地绿龙碗是贵妃、妃使用的;蓝地黄龙碗是嫔使用的;绿地紫龙碗是贵人使用的。皇家是五爪龙,王公大臣是四爪龙,一般臣民使用三爪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