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圈层

2024-05-17 12:54

1. 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圈层

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扩展资料: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圈层

2. 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圈层

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扩展资料: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3. 地震震源在哪个圈层

考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专题:                             分析:    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地区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地壳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震源在哪个圈层

4. 地震震源在哪个圈层

 地震来源于地球地壳、软流层当中。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地震来源于地球哪个圈层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地震原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5. 地球的圈层有哪些?

地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三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1)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它包裹着地球。大气圈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由各种不同的气体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和氧。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最上面是星际空间。


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层,就是大气圈与岩石圈、水圈的交界处。人们常说“天高任鸟飞”,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鸟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飞行,只有极少数鸟能飞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大气圈中除了有鸟类和昆虫等能够飞翔的生物以外,还有细菌等微生物。此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孢子也漂浮在大气圈中,随风传播。


(2)水圈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5×1018吨,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源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3600米的水层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海洋生物还是聚集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据估计,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至少有15万种。其中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就生活在海洋里。海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植物仅藻类就多达4万种。


(3)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千米,最老部分则有100千米;大陆岩石圈厚一些,大都在100~400千米之间。岩石圈厚度和地球的半径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所以地质学家们把它们统称为岩石圈。它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岩石圈里生存着很多生物,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和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岩石圈的土壤表层下面,生活着蝼蛄、蚯蚓等运物,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总之,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里。


(4)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出现并受生命活动影响的圈层,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也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层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表面。


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地球的圈层有哪些?

6. 震源 发源于地球的哪一层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而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几十公里。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
1.浅源地震:0—60公里,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
2.中源地震: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
地震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7. 地震来源于地面下哪个层面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 。
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地幔中。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会发生在地下300-700公里处。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地震来源于地面下哪个层面

8. 地球的圈层有哪些?

地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三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1)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它包裹着地球。大气圈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由各种不同的气体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和氧。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最上面是星际空间。
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层,就是大气圈与岩石圈、水圈的交界处。人们常说“天高任鸟飞”,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鸟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飞行,只有极少数鸟能飞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大气圈中除了有鸟类和昆虫等能够飞翔的生物以外,还有细菌等微生物。此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孢子也漂浮在大气圈中,随风传播。
(2)水圈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5×1018吨,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源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3600米的水层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海洋生物还是聚集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据估计,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至少有15万种。其中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就生活在海洋里。海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植物仅藻类就多达4万种。
(3)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千米,最老部分则有100千米;大陆岩石圈厚一些,大都在100~400千米之间。岩石圈厚度和地球的半径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所以地质学家们把它们统称为岩石圈。它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岩石圈里生存着很多生物,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和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岩石圈的土壤表层下面,生活着蝼蛄、蚯蚓等运物,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总之,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里。
(4)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出现并受生命活动影响的圈层,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也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层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表面。
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