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如何发挥地勘人的作用

2024-05-06 11:54

1. 浅析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如何发挥地勘人的作用

1能源资源需要自力更生,地质工作者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应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将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突出紧缺战略性资源,切实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地质工作者要紧跟国家资源战略方针,紧盯紧缺战略性资源,紧抓科学技术突破,打破资源瓶颈,去除资源枷锁,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绝对安全。【摘要】
浅析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如何发挥地勘人的作用【提问】
你好,浅析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如何发挥地勘人的作用,内容如下【回答】
1能源资源需要自力更生,地质工作者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应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将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突出紧缺战略性资源,切实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地质工作者要紧跟国家资源战略方针,紧盯紧缺战略性资源,紧抓科学技术突破,打破资源瓶颈,去除资源枷锁,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绝对安全。【回答】
2进入新时代,地质工作者也有了新要求。在找矿的同时,要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必须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精神”的同时,更加坚定新发展理念,善用新科技手段,探索新找矿模式。在找矿过程中,最大满足生产需求,全力保护生态环境,时刻顺应时代潮流。【回答】
3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必将成为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踔厉奋发,为国找矿的行动准绳和动力源泉,必将掀起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高潮。【回答】

浅析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如何发挥地勘人的作用

2. (二)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国有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壮大的,几十年来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具有地质找矿无可替代的优势。
他们不仅占有我国绝大多数的地质技术力量和地质技术装备,而且占有大量地质信息资料。这些资料对找矿区块的优选,进而对地质找矿的大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有地勘单位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当国有地勘单位摆脱旧体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国有地勘单位的优势
当前国有地勘单位优势主要表现:一是掌握有长期工作积累的大量、系统的地质资料信息;二是具有比较完备、先进的地质勘查工作技术手段和装备;三是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齐全的、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在当前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中,这些优势已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地勘单位在这些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最关键支撑要素。
2.找矿突破中的主力军作用
各省(区、市)地质找矿突破、整装勘查工作都是建立在地勘单位长期工作提供的资料信息基础上的。
(1)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信息成果
甘肃省地勘局建局50多年来,在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和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现和评价了格尔珂、早子沟、大桥等超大型金矿,石板墩大型磁铁矿,尤其是国宝山铷矿等具有超大型规模前景的重大找矿成果,有望成为国家级稀有金属勘查开发基地。
西藏自治区国有地勘单位在驱龙铜矿、甲玛铜矿等重大发现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承担了大量的地质找矿项目
各省(区、市)在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整装勘查中,绝大部分勘查项目是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各地勘单位也把主要勘查工作要素投入到整装勘查、找矿突破工作中去,许多地勘部门把三分之二的力量投入其中,真正起到主力军作用。
青海省国有地勘单位在实施地质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矿产勘查项目,探索实施探采一体化,效果明显。
西藏自治区国有地勘单位在推进改革、走企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地质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在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青藏专项、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河南省属地勘单位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矿产勘查项目,找矿效果明显。同时,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各国有地勘单位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10多个资源丰富的省(区、市)建立了资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区已取得找矿突破。如在新疆哈密、内蒙古探明了两处特大型钼矿;在新疆西昆仑西段查明了一处特大型优质铁矿;在西藏当雄、嘉黎一带查明了6处大中型矿产地,获得一大批银铜铅锌资源储量等。
(3)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承担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企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勘单位,也是地质找矿效果比较好的地勘单位。地质找矿投资和地质找矿技术劳务的结合,在一个企业的主体内,或者在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企业对企业的连接,才能形成高效的地质找矿机制。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就是这方面的良好例证。他们现有从业人员194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4人(地质人员318人)。“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各类地勘项目240个,投入地勘费6.18亿元,累计圈出水系沉积物异常501处,磁法异常118处,普查基地16处,提交可供开发矿产地10处,新增资源量:金98 t、铁矿石2.9亿t、铜铅锌206万t、银1092 t、钴2万t、钨1.1万t。
甘肃煤田地质局是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4)积极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
河南省积极走向非洲、美洲、大洋洲、中亚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在几十个国家进行矿产勘查,其中多个国家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如几内亚铝土矿勘查,累计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超过我国铝土矿保有资源量总和;利比亚铁矿勘探,已探明铁矿资源量为特大型规模;坦桑尼亚维多利亚金矿普查,矿床规模已达大型以上等。
海南省地质局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有关国家开展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工作,努力实现探、采、选、冶及深加工一体化经营。目前,该局已在国外申请获得矿权50多个,面积1600多平方千米。

3. (一)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的基本态势

1.政府在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中的主导作用
地质找矿新机制一经颁布实施,各省(区、市)高度重视,他们从组织上、规划上、政策上以及创造良好地质找矿环境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推动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贯彻实施。
(1)建立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
各省(区、市)都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和领导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贯彻实施,如青海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挥部,下设专门的执行机构(图1),这个机构框架,从组织、领导和执行各个层面上,保证了青海省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全面实施。

图1 青海省地质找矿新机制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机构图

西藏自治区在国土资源部青藏专项(西藏片区)项目办公室下设整装勘查办公室,并设立专家委员会和技术总监。办公室负责整装勘查工作部署,编制整装勘查方案和矿业投资设置方案,并对资金投入强度提出统一要求,监管勘查区内各勘查主体按整装勘查方案要求统一实施,以保证整装勘查有序进行。
甘肃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2010年10月签署了《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协议》,制定了《甘肃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实施矿产勘查总体部署与实施方案》,健全领导机构,组织实施新机制,加大投入,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显著。
(2)制定地质找矿战略和规划、科学部署地质找矿工作
资源大省都围绕新机制和找矿战略行动的需要,有的新制订了地质找矿发展战略和规划,有的对原战略和规划作了修正,从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需要和可能等方面,作出了全面安排。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打造平台、优化环境、培育主体”战略。
1)准确定位是管理定位、工作定位、基金定位。管理定位是理顺关系、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维护权益、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定好自己的位,重点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工作定位就是具体抓好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向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基金定位是明确省级地勘基金要发挥分担风险和政策调控两大功能。
2)统筹协调是统筹部署全省地质找矿工作,统筹中央地勘基金、省级地勘基金、地勘单位、企业及社会资金,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发挥省厅的部门优势,协调省政府与市(州、地)及县(市、区)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企业以及矿业权人的关系,协调推进地质找矿工作,使各方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3)深化、完善和贯彻落实好新机制,重点在探矿权设置和出让上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探索矿业权管理和智力、技术与资本融合。
4)打造平台。打造新的制度平台,打造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平台,打造地质技术、信息、劳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的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平台。
5)优化环境。一要优化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环境,让利、松绑、出政策、解难题,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和推动地质找矿突破做好服务;二要营造良好的地质勘查环境,发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势,为地质勘查提供优势服务和有力保障。
6)培育主体。地勘单位是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主力军,应采取措施,让主力军真正成为工作主体。
(3)制定保障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的制度措施、调动地质找矿的积极性
在贯彻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中,各省(区、市)先后出台多项制度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的制度,以提高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减轻商业性地质找矿的风险;加强地质找矿、吸引社会资金的政策,特别是吸引大企业,加大地质找矿的投入;鼓励地勘单位,加强地质找矿的制度;构建良好的地质找矿社会环境的制度措施等。
“公益先行”,加强基础地质工作。“青藏专项”是全国开展整装勘查工作的“试验田”,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在“青藏专项”的实施中创新机制,整装勘查,取得丰硕找矿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青海和西藏的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实现了地质找矿的快速突破,为全国地质找矿新机制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制定和实践提供了依据。2008~2010年,青海省共安排各类地勘项目839项,主要安排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累计投入地勘资金27.3亿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投入8.81亿元,占总投入的 32%;地方财政资金投入8.7亿元,占32%;社会资金投入9.74亿元,占36%。西藏自治区自青藏专项开展以来,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大大加强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1∶5万区域地质调查(含矿产远景调查)62607 km2、1∶25万区域重力测量136610 km2、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73626 km2、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52995 km2、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8810 km2、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10007 km2、1∶1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13420 km2、1∶5万水文地质勘查1504 km2、1∶5万环境地质勘查2530 km2,钻探7.06万m和槽探15.13万m3。随着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的加深,西藏自治区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提交矿产地32处。其中多龙铜金矿、亚贵拉铅锌矿、程巴铜钼矿等14处属近年公益性工作先行加大投入而新发现的矿产地;驱龙、冲江、厅宫等18处属在过去工作成果基础上发展的矿产地。
为顺利推进地质找矿工作,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地质勘查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改善勘查工作环境,还出台了一系列如草场补偿、生态环境复垦抵押金、收费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勘查工作后勤与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加强和谐矿山企业宣传等,为承担项目的勘查单位和矿业权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青藏专项”和区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地质调查和重点勘查区、重要矿种的矿产预查与普查,详查和勘探要引导社会资金开展。自治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规划勘查目标,根据成矿条件和工作程度划分区块,设置矿业权,全部面向市场,通过招标方式出让矿业权,优选竞标人。优选的条件是:①缴纳价款能力;②勘查作业能力;③勘查资金投入能力;④勘查实施方案合理性;⑤企业的业绩和资信程度等。
黑龙江省以往地质工作比较薄弱,近年来加强了基础地质工作,针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覆盖层厚,找矿难度大的特点,早在2008年即以省政府的名义,同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第一批合作项目大兴安岭12万km2调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8月又启动了小兴安岭的航测。在“十二五”规划中将进一步实施“基础地质”发展战略。
2.市场在矿产资源勘查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贯彻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以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开始显现基础性作用。
市场在地质找矿、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勘查资本的配置;二是对矿业权的配置;三是对勘查技术劳务的配置。
(1)一些省(区、市)勘查资本的市场配置
黑龙江矿产勘查资本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的,而政府主要是搭建“平台”。该省没有设置“勘查基金”,但是他们通过搭建“风险勘查平台”,用来吸引社会资金,已经走在了前面。这种平台虽然还不是常态的有形的市场,但确实起到了市场的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全省矿产勘查投入25.2亿元,其中商业性投入15.1亿元,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60%。此外,省财政出资的6.8亿元,也是按照市场需要的原则安排的,如果把它包含在内,则勘查资本市场配置率高达87%。
其他省(区、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资本的市场配置,可以分两个层次,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投资,已经全部由企业进行,并且全部市场化,即使政府财政出资,也要通过政府出资的国有或股份制企业、企业再投资的机制,实现市场配置;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投资,在普查阶段以前,以政府财政出资为主。
(2)矿业权配置总体上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矿产资源本身是通过使用权被勘查和开采利用的,而使用权即是探矿权和采矿权。当前绝大多数是通过“招、拍、挂”的形式,体现了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黑龙江的矿业权配置,除政府掌控的部分外,主要通过市场配置。政府配置矿业权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协议,用行政方法分配给企业或地勘单位;另一类是向市场投放,通过“招、拍、挂”出让。地勘单位自己拥有的矿业权,大多数小而分散,主要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与企业对接,这个过程中虽然体现了市场配置的原则,但缺少公开、公正的竞争。总的来看,黑龙江的矿业权配置,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常态的、有形的矿业权市场。
(3)勘查技术劳务的配置基本市场化
据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齐齐哈尔矿业勘查总院反映,他们当前的境遇比较困难,面对勘查劳务市场很难与个体经营者竞争。现行的勘查劳务收费标准已经很低,无利可图。可是个体经营者在压价1/3之后,仍可以承包。这种局面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增加了困难。然而如果不搞企业化,用事业机制去与个体经营者竞争,更是必败无疑。这实在是两难的选择。虽然地质勘查技术劳务已经市场化了,但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全国统一的有形市场,一些东部地区的技术劳务,由于缺少信息,仍然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3.企业在地质找矿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的主体作用是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最核心环节,没有企业的主体作用,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企业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上。面对市场信号,它能作出灵敏的反映;面对宏观调控,它能迅速作出应对;面对市场竞争,它能自动规避风险,提高效益;面对地勘投入,它能通过企业的资金循环,构建长期稳定的来源。
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已成为黑龙江省地质找矿的主要出资者。出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购买矿业权,自己组织找矿;或者与地勘单位合作,组成独立的公司,从事地质找矿。从全省范围来说,这些形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在省一级,由省政府直接出面,在省内外招商引资,主要吸引大型企业进入黑龙江,形成规模效应。为此,他们在20余家业务对接的企业中,根据经济实力、投资能力、矿业经济、专业技术能力等条件,选择了中国五矿集团、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中心、中铁集团、中冶集团和中国黄金集团等五家,作为整装勘查合作企业的试点,以推进企业在黑龙江地质找矿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在地勘单位一级,积极推进地质技术劳务与企业勘查资本的合作,省地矿局和有色地质局的所属单位,已经形成许多合作勘查项目,体现了企业的主体作用。
甘肃省地质找矿新机制推进过程中,商业性勘查工作在政府引导下,投资热情持续高涨,省政府引入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重点勘查区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全省直接用于地质勘查的各类资金,从2008年的5.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1.5亿元。白银公司60多年来,从资源供给、科技创新、人才输送及体制改革等方面,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其走过的兴—衰—兴道路及其改革的经验,对国有矿业企业改革有普遍的借鉴意义。首先,白银公司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探采分离(国家投资找矿,企业采矿),转变为探采一体化,一方面走出去到国外寻找接替资源;另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开展白银矿山周边及深部找矿,已获铜金属(333+334?)5万t,证实白银矿田深部存在第二找矿空间。2012年2月,公司与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签订了“白银矿田及其外围2012~2015年地质找矿合作协议”,公司每年提供0.8~1亿元经费进行矿产勘查,合作期限届满,有色地勘局力争提交铜金属量50万t、2~3处矿产勘查基地和3~5处找矿靶区。合同规定,公司按找矿成果给地质勘查单位一定股权和相应的货币奖励;其次,白银公司成功改制,引进中信战略投资,改制成“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从制度上解决政企分开问题等经验,为国有矿业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河南省在地质找矿中,企业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用资本与地勘单位的技术劳务结合,纳入企业机制运行之中,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新机制的前三句(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讲的都是勘查出资,而掌握技术劳务的在中国则主要是国有地勘单位。所以在新机制的实施中,这两个生产要素的主体,如何用企业机制有效结合,是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主要内容。对此,河南省已经创造了“嵩县模式”。近几年它又在“嵩县模式”的基础上,创造了“订单找矿”和“风险定投”找矿的新经验。
所谓“订单找矿”,是指地勘单位以自己所拥有的矿业权为目标,吸引对矿产有需求的矿山企业对其投资,以实现优势互补。被吸引的企业,一旦看中这个矿业权,愿意先支付一定的投资,让地勘单位自主地去继续开展勘查,并通过订单的形式,认购了这个矿业权。勘查完成之后,如果找到了预定者所需要的矿产资源,预付的投资者即可按评估价,优先获得这个矿业权。
所谓“风险定投”,是在“订单找矿”的基础上,把供给和需求双方都做大,构建坚固的信用基础。供给方是以地矿局为单元,不仅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有经济实力,特别是有很多矿业权(他们叫“综合矿业权包”);需求方则是有实力的矿山企业组建的投资公司,他们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业权有广泛的需求,一旦达到详查,即可收购。他们所需要的是地勘单位成果很快转化。为此,他们通过协议,愿意预付地质勘查资金给地勘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通过“风险定投”获得的资金总额将不低于10亿元,首度合作周期为5年。在这个合作中,供给方除了定向出售给投资公司的矿业权外,在矿业权的收益中,投资方还享有一定比例的优惠,作为对支持风险投入的回报。

(一)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的基本态势

4. 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运用充分调动了我国各个方面地质找矿的积极性

能源和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对油气、铀、铁、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国内供给保证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面对这种形势,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了地质找矿新机制,并把它用在“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实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统筹协调各类资金,打造市场导向多元投资制度平台,主要利用市场力量,促进地质找矿的大突破。从两年多的实践看,这个新机制调动了五大方面的地质找矿积极性。
1.中央政府的积极性
近15年来,我国矿产资源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9年,消费石油4.08亿吨、煤炭30.2亿吨、钢材5.7亿吨、水泥14.7亿吨,各种矿石采掘量超过80亿吨。主要矿种对外依存度分别为石油53.6%、铁矿石61%、铝58.6%、铜72%、钾盐44%、镍7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氧化铝、铜、水泥、铅、锌等大宗矿产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今后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上新兴国家发展的提速期。按照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的分析,我国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居高不下,届时大宗矿产品的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与急剧增加的资源需求相比,我国地质找矿相对滞后。
面对这种形势,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并且在资金上给予了充分保证,这是前所未有的。战略行动的总体目标是用8年到10年时间,实现主要能源资源整装勘查、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及成矿远景区找矿发现,密切结合国家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源产业战略西移、海域与境外招标。形成一批能源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能源资源储备体系,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能源资源综合勘查评价,促进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推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可见中央政府这个积极性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从我们跟踪调研的几个重要矿产资源大省及了解到的几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自治区)看,他们对“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非常重视,把它列入省(自治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省(自治区)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具体抓,有规划、有具体行动方案、有组织机构、有保证措施。但是他们格外重视的目的与中央政府有所不同,即主要是为了推动本省(自治区)GDP的增长,因为一旦找到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包括财富增长效益,即矿产资源净价值所提供的社会财富,如陕北地区产油的县(市)、山西和内蒙古产煤地区的县(市),找到资源之后很快就富起来,经济发展效益明显;通过矿产资源,可以招商引资,在勘查期间、在建设期间或在形成生产能力之后,都会迅速增加本地区的生产增加值,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社会需求水平,拉动地方经济大发展。因此具有潜在矿产资源的地区,迫切需要地矿部门组织力量,摸清他们的家底,以便作出全面部署。为此,他们在要求中央支持的同时,本省(自治区)财政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建立了地方矿产勘查基金。
安徽省规定,社会资金不能直接同公益性地质工作对接,所有矿产普查预查项目,统统进入省地勘基金的“笼子”里,矿山企业要投资找矿,也必须通过与地勘单位合作,进入“笼子”之中。普查结束后,通过市场竞标方式出让矿业权,此时基金退出,商业跟进。由此可见,安徽省政府完全垄断了矿产普查之前的地质项目,从根本上掌控了矿产资源的配置权。企业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只能在政府掌控下,通过竞标获得。甚至可以说,省级政府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动用行政手段的程度。
3.大型国有非矿企业的积极性
大型国有非矿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资金雄厚,与政府的关系具有天然的紧密性,财大气粗。所以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讲,是强调他们原来不是从事矿业的实体经营,而是从事诸如电力、钢铁、经贸、铁路、建筑等产业。他们所以要进入矿产勘查,完全出于企业追求赢利的本能。因为进入21世纪之后,大多数矿产品的价格都上涨了2~4倍,而它们的成本增长远远低于这个幅度。所以矿业的利润率大多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一些资源大省(自治区),如青海、新疆、黑龙江、贵州、安徽、河南、西藏,都有这类大企业进入。有些省(自治区)政府还专门邀请。除了中央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外,地方的非矿大企业也纷纷进入,他们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型国有企业进入矿产勘查和开发领域,本来是推动我国矿业发展的大好事。但如果他们不是以发展实业为目标,而是通过占有矿业权待价而沽,就给我们矿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确定的因素。当然,从这些企业本身的动机来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从发展研究我国矿业形势这个角度分析,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找矿突破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的目标;把我国矿产品的产量拉上去,提高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增加资源上的安全系数,才是找矿突破的真正目的。
4.矿业企业的积极性
这里所说的企业与上面提到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是搞实业经营的,产出矿产品。对大多数矿产品来说,就是把矿产资源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因此这类企业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是绝对的、持久的。把商业性矿产勘查交给他们,对加强地质工作来说是万无一失的。各级政府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坚定不移地依靠这类企业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
矿产资源从根本上决定着矿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当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为每一个矿山企业的建立和持续,都是以探明可动用的矿产资源为条件的。这个条件一旦失去,不仅影响企业本身,而且殃及当地社会。大庆油田已经连续发展了50多年,就是靠不断地在矿区、在周边找到了接续的油气资源;大庆油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体系,而且这些体系所付出的成本,早已收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就近、就地解决接续资源,正是他们全力以赴所追求的。因此,把他们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主体,是最能胜任的。辽宁省红透山铜矿,也是个老矿山,并因开矿而立镇。前几年由于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直接造成该镇的生存危机,有些商家要搬走,房价大幅下落,无人问津;后来由于在外围、在深部找到了接续资源,不仅企业起死回生,当地居民也奔走相告,城镇已恢复了生机,房价大幅上涨。这些情况说明,在商业性地质找矿中,企业的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5.地勘单位的积极性
在地质找矿中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因为所谓地勘单位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号称“百局千队”。在计划经济时期,它主要靠国家财政拨付的地质勘探费存续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主要靠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矿产勘查投资,继续运作。因此,上述4个方面的积极性,都是它最希望看到的。上述4家的出资也就是他们的收入,4家出资越多,他们的收入越多。所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带有很强的依附性,因此他们自嘲是“打工仔”。
地勘单位的积极性,由于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追求的是地质项目的承包价款,所以具有短期性,对地质找矿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如果上述4个积极性的动机,都是追求地质找矿成果,而把勘查劳务当成一种手段,那么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则是把手段当成目的。而这正是地勘单位所坚持的事业性质所决定的。地勘单位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成为勘查投入的出资者,进而就必须实现企业化,由第五个积极性晋升为第四个积极性,即矿山企业的积极性。
上述5个积极性,确实把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的形势推到了最佳态势,从已经取得的地质成果看,也的确令人鼓舞,但其中也缺少“商业”味道,就是这些新探明的矿产资源如何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尚需努力。

5. 要进一步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还需要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

从地质找矿新机制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所起的作用看,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地质找矿中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企业和事业(体制)的关系、勘查区块点和面的关系,力求协调推进,才能保证地质找矿本身的可持续性。
1.关于地质找矿中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地质找矿从总体上说,是为矿业的当前和长远发展作准备,即所谓“地质先行”。但地质找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它也有自己的当前和长远的布局。地质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这个特点决定了必须把探矿过程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规定出探明储量的级别(即判断的准确程度)。比如,通常运用的矿产资源预查、矿产资源普查、矿产资源详查和矿产资源勘探,就是反映了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把这些要求称之为地质找矿的阶段性结构。这个结构合理,可以保证地质找矿工作本身的可持续性,可以使地质找矿作为一项产业活动,能够得到稳步推进。这就是矿产勘查中的当前和长远结合。这种结合对全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大的省(自治区)、大的矿业集团,也是非常需要的。例如,大庆油田勘探把整体工作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评价勘探目标。主要指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规律已经基本认识清楚,勘探方法已经基本明确,并具有一定规模可优选的经济有效的可动用储量。这类地区要加强评价,尽快提交储量。
第二层次为甩开预探目标。主要指目前基本规律还没有认识清楚,勘探重点是盆地评价或区带评价为主,重点是认识地质规律,加强地质综合研究,打一口井研究一口,把节奏控制下来。
第三个层次为储备勘探领域。主要指对大的地质条件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证实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有效勘探和开发的领域。这类地区不能急于上工程,必须加强地质规律研究和工程攻关,寻求有效的勘探开发方法,为将来做准备。
通过这3个层次部署和实施,可以确保大庆油田地质勘探的可持续性。
但是当前在全国进行的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好像都处于同一个层次。从国家层面讲,提出以找矿突破为目标,既有定性的号召力,也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可行的。可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也把“找矿突破”作为自己的目标,就很值得研究了。“突破”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否是找到矿点、找到矿产地就是突破?这也太容易突破了。而且不仅在找矿目标上3个层次相一致,在工作部署上3个层次也都在搞“整装勘查”,都有自己的整装勘查区。在地质找矿中“整装勘查”的具体内涵也是模糊的。在我们调查的许多地方,“整装勘查”好像是“成片普查”的同义语,有的提出在整装勘查区还要“公益先行”,更把整装勘查变成了“成片预查”。有些省(自治区)反映,现在把全省(自治区)的公益性调查所提供的找矿信息都利用起来,形成若干个“整装勘查”区。这一茬做完了,还得从头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否则整个找矿过程就要“断档”。这就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因为从大的产业结构来说,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可动用的矿产资源、正在建设的矿山、已在生产的矿山,其结构应当大致相适应;以保持国内矿产品相对稳定的供给能力。从地质找矿这个角度,它的阶段性内部结构也应当大致相适应;否则必将出现地质找矿工作本身的不可持续。一旦出现大起大落,对我国矿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关于地质找矿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权的保护制度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是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突出特点。我国现实情况也是这样的,绝大多数矿产品的生产已经是市场配置,政府不再向矿山企业下达生产目标、配置生产要素。而地质找矿作为矿业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当然必须是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在哪儿找矿、不在哪儿找矿,找什么矿,不找什么矿,从根本上说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使用矿产资源的矿山企业决定的。可是,当前在各地区的地质找矿中,政府不仅在具体组织实施找矿突破的战略行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在矿产普查阶段已成为真正的地质找矿主体。他们基本垄断了新取得的公益性地质找矿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划分找矿区块,作为设置矿业权的依据。进而把设置的矿业权纳入地区勘查规划,动用财政资金或地勘基金开展工作,取得成果之后通过“招拍挂”向社会出让矿业权。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公益先行、基金衔接、社会跟进”。这正好把已经理顺的基金和商业跟进的关系又颠倒回来了。这一颠倒就使在地质找矿中,不是市场配置资源,而是政府配置资源。当然,政府的配置也充分论证了市场的需求,也不是与市场配置相矛盾,但政府毕竟不是具体矿产资源使用者,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比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省同时开展几个大的铝土矿的整装勘查,同时要形成相当规模的铝土矿生产能力;而在另一些省(自治区)也在大搞铝土矿的整装勘查,进而也要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这些情况如果调控不好,必然出现重复建设的局面。到那时再制止,为时已晚,已造成大量勘查资金的积压。有人说,这可以作为战略资源储备。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无知。所谓资源储备,也是一种国家经济的安全需求,它需要大量财政资金的支持,由国家来购买。不是不能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变成了“国家储备”。
当前由政府配置地质找矿项目还仅限于普查及预查阶段,影响不会太大。因为矿产普查成果(探矿权)是通过“招拍挂”出让的,体现了市场配置。但应当认识到,普查预查这个阶段,对提高找矿效果很重要,市场配置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利用,而行政配置则缺少这种运行机制。
3.关于地质找矿中企业和事业(体制)的关系
当前在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推进中普遍存在事企并行的体制和机制,这只能是过渡时期暂时存在的一种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性地质勘查,其市场供给主体只能是企业,不能有其他性质的经济单位。否则市场规则便无法实现,公平竞争便无从谈起。
企业和事业根本不同点在于资金的循环上。企业是从货币投入开始,到货币收入终止,再进入下一个循环。通过这个循环,实现收回的资金多于投入的资金,追求资本的增值,也就是赢利。这种循环,我们国家高度概括为4句话,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商业性矿产勘查,无疑也必须经过这种循环。从总体上说,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就是由这个投入开始,经过资金循环,在矿产品销售环节收回资金,再进行投入的大循环。在这个大循环中,当探采分离时,通过矿业权的出让收回货币,再投入用于找矿,这是小循环;当探采结合时,形成的矿业权转化为本企业的资产,通过在消耗时折旧,再用于地质找矿,也是一种循环。可见资金的循环是商业性地质找矿的共同要求。而事业体制和机制在地质找矿中不存在资金循环的问题。他们的投入是财政资金拨入的,消耗之后按年度核销,在核销时不作投入、产出对比;他们的产出如果有收入,全部上缴财政,第二年需要投入,再由财政重新拨入,与其产出没有任何关系。
当上述两种体制和机制同时作用于商业性矿产勘查时,虽然都可能找到矿,但所付出的代价和形成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1)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事业体制和机制则相对差一些。而商业性地质勘查是充满风险的,特别是预查、普查阶段,风险更大。首先是自然风险,即能不能找到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的风险;其次是市场风险,即能不能找到市场所需要的矿产资源的风险,以及能不能找到所能接受的勘查成本的风险。因为找到的地质成果如果转让不出去,自己也无法利用,或者虽然可以利用但成本太高,造成亏损,都是企业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庆油田提出,没有效益的储量,一吨也不能要,可事业体制则根本没有这个约束。某省基金负责人说得很清楚,即使没找到矿,也摸清了地质情况,为别人避免了风险,算达到了目的。其实,用财政资金找矿,减少商业风险,对地方政府来说根本就是伪论。因为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矿业权,通过竞标拍卖,其价格远远高于企业用自己资金找矿所承担的风险。
(2)企业、事业体制机制并存于一个市场,根本就是不公平的竞争。首先,事业找矿初始探矿区块根本不用付费,是政府给定的,而企业找矿,即便是空白地也要通过竞标购买。所以双方一起步,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次,企业找矿所有的风险损失,都要进入已经取得的地质成果成本之中;而事业找矿,顶多只核算成功的地质项目成本。两者在争夺同一个项目时,企业体制必然失败。
(3)企业和事业体制机制在找矿中并存,如果是一个静态的分割,那么受损失的顶多是事业投资那部分;如果不加分割,放开竞争,必然对企业体制机制找矿形成挤出效应。当前在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社会资金投入找矿,根本拿不到探矿权,它的优越性自然无法发挥。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那么在我国矿产勘查市场上将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一旦形成这种格局,不仅造成严重的效益损失,也将大大降低国际竞争力。
4.关于地质找矿中点和面的关系
地质找矿必须遵循地质工作规律是千真万确的,但对什么是地质工作规律在认识上并不一致。我认为主要是“从已知到未知,利用地质科学进行推断,用实践验证推断,循序渐进地开展”。这个特点表现在工作部署上就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由面到点,先以成矿带为工作对象,逐步缩小范围,表现在矿产勘查阶段性结构上就是从预查、到普查、到详查、到勘查,调查面就越来越小。当前开展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普遍运用这种方法。二是由点到面,就是先把一个点搞清楚了,从成矿规律、成矿特点上找出经验,再用这个经验,往矿区外围或深部埋藏去探索,扩大找矿范围。许多老矿区为什么越做越大,就是这种方法的成功。这两种方法如果交替使用,成果一点会更好。但找矿目标不同,应有侧重。政府找矿,主要是要了解矿产资源潜力,为政府的经济规划服务,或者摸清资源家底,为招商引资服务。它不需要在点上做得太细;企业找矿则不然,它在把矿区的大致情况摸清之后,必须深入一个点,探明高级别储量,提供开采。以后在开采中,根据需要逐步提高已探明储量的级别。这样可以经济有效地投放资金,不致造成资金的积压。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找矿突破行动由点到面,做得很出色,有的拉网式普查,动作很大,称之为“大手笔”、“大动作”。这也充分反映了政府主导性地质找矿的目的,因为它确实有利于尽快摸清家底,掌握资源潜力。但从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找矿效益的角度看,也应当重视由点到面的找矿突破。从许多实践经验看这种突破,找矿效果更显著,不宜把地质勘查能力都集中到面上。
贵州省水银洞金矿,原来因为品位低,不好选,而被加拿大的探矿公司放弃。后来福建紫金矿业闻讯而至,利用他们所特有的技术和眼光,与贵州省地矿局、105队合作,很快取得了突破,并投入了生产。从2001年开始,经过3年勘探,提交金资源量54.63吨。在这个突破的基础上,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进一步升华的理论,很快在外围取得了突破。先后提交《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东矿段普查地质报告》、《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雄黄岩矿段59-97线详查地质报告》,新增金矿储量51.83吨;《贵州省兴仁县柴木函金矿区太平洞金矿236-308线勘探地质报告》,新增金矿储量29吨,《贵州省兴仁县柴木函金矿区太平洞金矿香吧河矿段详查地质报告》,新增金矿储量8.57吨。由此可见,点上深入突破,可以带来大范围的面上的突破。

要进一步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还需要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

6. 地勘单位的优势就是占有多种地质找矿生产要素

我国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由于事业单位性质没有变,所以原有的组织体系基本保留,只是1999年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地勘单位属地化了。现在仍然在地质找矿第一线活动的队伍有三大体系:①所有属地化的地矿局、地勘局,他们主要承担固体矿产的普查勘探;②油气系统的探采结合的油气勘查队伍;③没有属地化原中央工业部门所属的一部分地质勘查队伍,他们也承担固体矿产的普查勘探。这三大体系都是有实战经验的地质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质找矿成果主要是由他们提供的,地质找矿科学成果也主要是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他们的优势在于:
(1)在劳动这个生产要素方面,他们仍拥有两万人的技术骨干。在我国普通的劳动力并不短缺,真正短缺的是钻探、坑探、物探、化探、地质采样、化验测试等方面的工人和技术骨干。在技术人员方面,2010年,属地化地勘单位中共有9.9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5%。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42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中级技术人员4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0%。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中有技术人员2.2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6%。其中:高级技术人员0.64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中级技术人员0.90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0%。
(2)在技术装备上,2010年,全国自有专用设备仪器净值158亿元。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拥有的设备仪器净值65亿元,占41%;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21亿元,占14%;其他地勘单位71亿元,占45%。我国地质技术装备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其常规装备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并自主开发了第二代航空物探技术、地面高精度航磁勘查系列、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技术等,基本可以适应国内地质工作的需要;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也更新了运载设备和物探设备,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3)在地质资料方面,地勘单位有独特的优势。全国有近百个地勘局、近千个地质队,他们都有自己的资料,所积累的地质资料有50余年的历史。这些资料从数量上看,从反映的地质事实来看,都是国家级、省(自治区)级的资料馆所不及的。而且只能谁占有、谁使用,外人无法获取。此外,广大的在职的、已退休的技术人员,他们个人以有形、无形的方式积累的地质信息,更是外部无法控制的。所以,由于地质资料的优势,地勘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地勘单位也有许多特殊优势。在中国,有实际经验的地质勘查技术骨干绝大部分为地勘单位所拥有,而且近年他们的成就受到重视,队伍比较稳定。在中国,地勘行业的企业家尚未形成,但具有丰富的地质找矿经验的管理人才还是大有人在,主要分布在现有的地勘单位之中。他们往往具有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某种特长,又具有多年地质勘查活动的管理经验,所以在新形势下能够创造地质找矿业绩。这正是地质找矿新突破所需要的。在中国从事地质找矿,必须紧密依靠这支队伍,别无选择。

7. (一)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在矿产开发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作为现代矿产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矿产资源从发现到开发结束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对开采对象不断分析研究和深化认识的过程。矿产在开采之前,必须运用各种地质勘查手段,确定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构造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选冶性能等,以满足开采设计的需要。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也要运用地质勘查手段,确定开采计划中的矿体(矿块)的准确空间位置、构造情况、矿石质量等,以满足储量升级、采矿生产的开拓、采准、切割工作,以及扩大矿产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需要。
通常意义上的“矿产地质勘查”是指矿产开发的前期工作,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所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矿山开发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勘查投资一般占开发建设投资的10%以下,但它的成果左右着开发时大量建设投资的风险。使用勘查程度低的资料进行开采活动,建设投资风险就大,反之风险就小。

(一)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在矿产开发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8. 未来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矿产勘查者的能动作用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为我国未来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实现这一规划,使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同时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既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更有赖于各行各业大展其长,优势互补,团结奋斗,共创伟业。
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我国矿产勘查工作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来看,面临的资源形势还十分严峻。我国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对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保证程度分析表明,保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在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有1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要求。其中16种支柱性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铀矿、铁矿、锰、铝土矿、铜矿、铅矿、锌矿、金、磷、硫、钾盐、钠盐、水泥原料)中,有6种(石油、天然气、铜、钾盐、铁、煤)存在勘查工作程度不够、储量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的局面。此外,还有铬铁矿、钴、铂、银、金刚石、天然碱、优质高岭土、宝石等8种矿产,目前探明储量也不能保证“八五”和“九五”的需要。若不从现在起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争取地质找矿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再探明一大批后备矿产储量,则到20世纪末,45种主要矿产中约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而到2020年,绝大多数矿产现有探明储量均不能满足需要。我国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还表现在有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勘探程度不够;有些探明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与现实经济建设生产力布局很不适应;有些矿产的质量和丰度尚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有些即将枯竭的矿山缺乏后备接替资源的保证。我国目前地下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180多个城市缺水,农村当前有5000多万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的饮用水问题尚未解决,有8.3亿亩农田和14亿亩草场缺水。地下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些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矿产资源短缺的矛盾,要求矿产勘查事业必须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也给广大矿产勘查人员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现在起切实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涉及许多因素,但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必须充分依靠矿产勘查人员的能动作用。只有广大矿产勘查人员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推动我国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进而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