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2024-05-05 01:10

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背景          结果
1.英西                            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      罪恶的三角贸易
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提示: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详参p114-115。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会考只要求掌握德、日两国)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 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欧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4.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相互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快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亚太经合组织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
(2)中国于1991年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依据:乌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4)成立的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7.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入世的影响: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我们的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8.经济全球化
(1)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表现:
①资本的跨国流动。②生产的国际化。
③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④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⑤世界市场的扩大。
(4)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②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对策:
A、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B、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携手解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2.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下面是百度文库的资料,可以直接下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 增加。
         ❀(4)影响:
         1积极方面: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存在问题: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二常考知识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3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4唐代:曲辕犁5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1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②产生:春秋 ❀③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1形成:商周时期
         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1形成:战国时期
         2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①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②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①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1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2制瓷技术:①东汉末年:青瓷②南北朝:白瓷
         ③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⑤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⑥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⑦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3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官营手工业:①产生:西周时期②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①兴起:春秋时期❀②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③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5.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详细的。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洛克
  主要观点:(1)天赋人权;(2)自由和法律不可分割,提倡法治;(3)实行分权;
  练习
  1、洛克的人权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2、下列属于洛克的观点的是:①②③④⑤⑥
  ①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人权;     ②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③财产是通过劳动获得的;      ④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不可剥夺的;
  ⑤立法权属于人民,行政权属于君主;⑥提出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
  二、卢梭
  主要观点:(1)平等是他追求的首要目标,不仅要求法律时间的平等,而且主张事实上的经济平等。(2)社会契约、人民主权(3)民主共和制
  练习
  3、关于卢梭的观点正确的是:①②④
  ①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②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③和孟德斯鸠一样,都主张君主立宪制            ④强调公共意志
  4、下列属于卢梭的代表作品的是:③④⑤⑥
  ①《政府论》   ②《论法的精神》      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④《爱弥尔》   ⑤《新爱洛绮丝》      ⑥《社会契约论》
  三、《大抗议书》与内战
  1、1640年,英国新议会召开的直接原因是: 解决财政危机;这届议会于1641年通过了《大抗议书》,其内容:历数国王在内政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废除 封建特权,进行 改革的要求。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为什么做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提出了限制专制王权的要求。为什么把光荣革命作为其完成的标志:资产阶级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
  2、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 1640-1642  议会斗争;1642-1648  内战阶段;1649-1660  共和国时期;1660-1688  复辟时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
  3、1653年,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其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巩固其统治,维护其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4、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说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正常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要求的反映。
  5、新贵族和旧贵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采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新贵族能与资产阶级结盟的主要原因是: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新贵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圈地运动。
  6、1649年被议会审判并处死的国王是 查理一世;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的国王是 查理二世;被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的国王是 詹姆斯二世。
  四、《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其内容有:①宣告美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②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其人权主要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其主要内容有: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天
  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尤其强调了平等。
  3、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重要内容有:①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②确立责任内阁制,③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④宣布国家主权在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最能体现约束袁世凯权力的内容是:建立责任内阁制; 其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五、法国大革命和法国政体的变迁
  1、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制宪议会于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于1791年通过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国人民再次起义,把吉伦特派推上了历史舞台。1792年,国民公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   年,处死路易十四。1793年,法国人民把雅各宾派推上了政治舞台,公安委员会在国民公会的支持下推行恐怖政策。1794年,发生“热月政变”,标志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2、关于恐怖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②③④
  ①有利于稳定政局,平息叛乱,打退外来侵略;②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③造成了人人自危,众叛亲离;④ 不利于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建立。
  3、1799年,发生“雾月政变”,拿破仑夺取政权。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当时的国王是路易十八。
  4、拿破仑顺利夺取政权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既得的利益;拿破仑迅速建立百日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把他看成革命成果和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战争的侵略性,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很强大。拿破仑最引以为荣的是《法兰西民法典》,它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但法律限制言论自由,限制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权利。
  5、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当时的国王是查理十世,导火线是《七月敕令》),把路易•菲利浦推上了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三色旗为国旗,镇压了法国里昂工人第二次起义。
  6、1848年“二月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英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镇压了法国“六月起义”。1848年“六月起义”的导火线是解散国家工场。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国第一个普选产生的总统。他上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法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的。
  7、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了议会。1852年,他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了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政治上,用高压和怀柔政策稳定了法国的局势;经济上,采取一系列促进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法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军事上,志大才疏,败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国的最终确立得益于君主派的内讧。制定了1875年宪法;1877年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歌。
  六、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
  主张:(1)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2)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古代儒家把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发展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康有为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3)坚持渐进变革,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共和。
  评价:(1)减少变法阻力,是比较可行的策略;(2)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主张:(1)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2)有建立“新”的中国,必须先培养“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 新国民。(3)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制定一部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4)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5)宪法的权威高于一切。
  3、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主张:(1)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3)五权分立)(五权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七、辛亥革命前后反专制的斗争
  1、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论战涉及到革命的对象和任务,论战的中心是要不要“反满”和暴力推翻清王朝。
  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在立宪派的推动下,清政府顺应民情,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①司法与行政权分离;②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的自由;认识:①清庭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②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③但与立宪派的要求相差甚远。④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使立宪派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
  3、帝制终结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终结,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
  排列先后顺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武昌起义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③南北议和④清帝退位⑤孙中山辞职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的专权
  表现:(1)唐绍仪内阁垮台;(2)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3)解散国民党和国会;(4)颁布《中华民国约法》(5)称帝
  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 刺杀宋教仁            ②解散国民党                 ③解散国会
  ④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⑤袁世凯复辟帝制             ⑥护国运动
  5、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辛亥革命主要的历史功绩: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袁世凯称帝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袁世凯称帝失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八、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策--------“三三制”(1940年实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普选制度,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
  3、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标榜“和平建国”,而实际上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下,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但《双十协定》签定后不久,国民党违背和平民主原则,制造了一系列暴行(如:一二•一血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但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在国统区领导了以学生运动为中坚,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4、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2)1946年5月,中共发表《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3)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认识:土地政策的变法反映了中共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5、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九、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一)宪章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赋予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权利,工人却没有。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与一些激进派议员共同起草了“人民宪章”。“人民宪章”反映了工人阶级要求获得普选权的要求,以及反对选举财资格限制和议员支薪等主张。宪章运动有三次请愿(1839年,1842年,1848年)。在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的要求,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第一国际
  1、条件
  ①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普遍展开,各国工人为改善自己处境的斗争不断高涨,他们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相互支持的重要性。②直接原因:声援波兰人民起义。
  2、标志:时间 1864年  地点:伦敦 名称:国际工人协会
  3、对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与支持
  (1)有力地支持各国的罢工,使工人的斗争得到圆满的结果;
  (2)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进程;
  (3)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二国际
  1、建立: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
  2、作用:第二国际通过的决议,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3、第二国际指导下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合法斗争取得重大成果:
  (1)工人的工作时间普遍缩短;(2)一些国家的政府颁布了有利于保护工人利益的法律;
  (3)赢得了日益多的选票和席位;
  思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②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③马克思、恩格斯都积极参与了对两个国际的领导。
  (2)不同点:①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②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③在组织上,加入第一国际的各工人团体是它领导下的一个支部,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④在思想上,第一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潮还未被广大工人群众所接受;而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已成为群众运动。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详细的。

6.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每课知识点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  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
 
         
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影响:
 
 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二、 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
 
                 
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
 
         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
 
         
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六、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
 
                     
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
 
               
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民主里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
 
                
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
 
               
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
 
                   
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   
 
           
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 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
 
             
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 
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
 
        
   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
 
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
 
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 
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
 
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   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
 
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
 
议制民主为基础。
 
2、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
 
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
 
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
 
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3、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 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   
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2、《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
 
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
 
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统一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

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

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

的社会变革。
剩下的去http://blog.sina.com.cn/liuziyihhs自己看

7.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有质量的知识才是名校的真实力,每一所这样的大学,至少都有十种左右高质知识储备在教授门手中,储备在这些学校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中,正是这高质量知识的储备。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识记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农业起源:
  a.中国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c.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2、表现: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法  
  (2)“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a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和石犁。
  耕作技术:掌握排灌、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b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丰富: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c影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A、铁犁牛耕的发展
  a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b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犁壁。
  c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d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e隋唐: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B、耕作技术的进步
  耕作方法:
  a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
  b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耕作制度:两汉: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
  C、水利工程:
  a战国时期都江堰;
  b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D、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小农经济:
  A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贡赋;
  C地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a优势: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小为精耕细作作出重要贡献。
  b劣势:农民徭役沉重、农民贫困、失去土地、破产流亡。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识记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a夏商西周:官府垄断;
  b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c西汉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2、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冶金业:
  ①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③西周晚期,有铁器
  ④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⑤南北朝:灌钢法。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制瓷业:
  ①商朝:原始瓷器
  ②东汉:青瓷
  ③北朝: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⑥明清:种类丰富,青花器、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被誉为瓷都。
  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有丝织品
  ②商朝:织机
  ③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吸收花鸟写实风格
  ⑦明清:苏杭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民间手工业的形式: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2、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和秦汉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③隋唐:恢复和发展
  ④两宋: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⑤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⑥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花楼机。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c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a西汉:中国被誉为丝国。
  b唐朝:瓷器大量输  出国  外远达欧洲、非洲。
  c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d明代: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e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识记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识记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理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4、隋唐:
  ①农村集市发展起来
  ②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5、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环境宽松。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①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
  ③出现商帮,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
  1、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2、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古代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古代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扬州、成都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4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重农抑商、应用“海禁”与“闭关锁国”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瓦解原因:
  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直接:私田出现;
  井田制瓦解的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
  井田制彻底瓦解: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土地个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4、抑制土地兼并
  (1)目的: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土地兼并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措施  :
  (1)北魏至唐实行均田制
  (2)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
  (3)评价: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及目的
  (1)始于战国时商鞅变法
  (2)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保巩固封建统治
  2、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1)商周时期: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3)西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4)明清:仍固守重农抑商,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
  (1)确保赋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小农经济。
  (2)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不利于工商业和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强化小农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
  1、(1)明朝“海禁”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2)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2、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侵略。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5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识记新航路的开辟、应用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和条件
  原因:
  a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b社会根源:欧洲人寻金热。
  c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商路受阻引起商业危机。
  d宗教因素:教会鼓励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主观条件:西、葡王室的支持。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2、过程:
  ①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支持)西欧—好望角
  ②1492~1498年哥伦布 、西班牙(支持)西欧—美洲
  ③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支持)西欧—好望角—印度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西班牙(支持)环球旅行
  3、影响:
  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
  2、结束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欧洲社会的重大变革: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4、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 
  ★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8.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知识经济的两条规律,第一条叫首创成本与最终效应的极不对称,第二条是知识的质远比知识的量更重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  彩绘  ,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  文化  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
  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
  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  爱好  .
  (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改变: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又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食谱的很大变化.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④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可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
  ①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1652年至1674年,英国与荷兰之间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③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矛盾逐渐趋尖锐.1756—1763年之间英国发动对法国的七年战争,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
  ①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
  ②殖民扩张的影响: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①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②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
  ③173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
  ⑤1807年,富尔敦发明汽船
  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洲扩展.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④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4、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
  ①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
  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②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
  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4)垄断组织出现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
  ②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③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⑤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各个国家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  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