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日本扬言,要买下半个美国之后,他的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4-05-10 14:31

1. 当年在日本扬言,要买下半个美国之后,他的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日本的经济经过了虚假的繁荣之后迅速的崩溃。他的经济不断下滑,房地产出现泡沫,经济普通工人买不了房子,日元的价值不断上升,并有停滞明显倒退的现象,其中由于美国制衡的因素较为大。

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了认定了广场协定作为一个不平等条约,美国和日本在签订协议以后,日元飞速的升值,这也就造成了日本的经济发展的非常的快,很多的开发商还是依据购买土地,使得日本的房地产业发展很快。“广场协议”对日本最大的影响就是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在签署《广场协议》前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发起301调查,迫使日最终较大让步。

在此之后美国不断的打压日本的经济,是日本的经济不断下滑,终于在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之后,日本的经济大泡沫也破碎了,所以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日本的经济迅速的崩溃,造成了日本大发展陷入了停滞的状态。日本妥协并让步。最终双方达成“日元美元委员会协议”,全面启动日本金融市场开放。“日元升值预期综合症”和金融市场开放双重因素作用下,巨额热钱推高日本资产价格。

日本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泡,二长时间的泡沫的积累导致了日本在经济泡沫破了以后经济迅速的崩溃,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日本的经济的停滞不前,此后影响了日本好多年。

当年在日本扬言,要买下半个美国之后,他的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 30年前,美国是如何搞垮日本的?


3. 八十年代的美国对日本做了什么?

日本企业当时还有个嗜好,就是收购美国企业和美国资产。最典型的是日本三菱财阀把美国经济的象征——位于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收购了,给美国人心理不小的冲击。日本当时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得意洋洋的说美国人是劣等民族,二战通过武力没有征服美国,现在日本有能力买下整个美国!
美国为了对付日本,联合欧洲盟友一起造势宣传,大肆宣扬日元升值才能平衡贸易问题。日本当时已经高兴过头了,心想如果日元升值了,收购美国资产更容易了,所以1985年和美国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随机大幅度升值。紧接着日本房地产出现大量泡沫,地价飙升,股市达到了38000点,1987年日本人均GDP首次超过了美国。当时在日本买什么涨什么,日本人处于极度欢乐中,殊不知厄运即将降临。
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短短几年时间,日本股市下降了80%多,房地产全面崩盘,大批企业倒闭。日本经济连续数年陷入负增长或停滞。直到2005年以后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否则日本经济不可能有任何发展。
现在中国和日本的情况类似,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和日本也有不同的地方,中国的银行业不开放,人民币没有国际流通,而且最关键的是中国政府不是美国养的一条狗,可以不听美国指挥。美国的意图是通过人民币升值,做空中国经济,让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为美国金融危机买单,否则美国从金融危机中脱身很苦难,长期下去美国国力会受到严重打击的。这就是美国为何逼中国人民币升值。
其实你可以看一下08年越南经济危机,以及08年年底冰岛等小国家政府破产,还有现在的日本丰田汽车问题以及欧洲债务危机,这些都是美国挥舞金融大棒从它们身上吸血给自己补给,但是欧日毕竟是美国盟友,不能吸血吸得太多;越南冰岛那种小国家营养太少,根本就不够。印度有点血,但是印度还得用来围堵中国,所以也不能吸。唯独最合适的目标就是中国。
可惜中国不是那么好对付的。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说,08年中国股市涨到6000多点,是美国资金故意干的,目的是美国感觉到了自己可能会爆发金融危机,所以准备做空中国股市给美国买单。本来准备把中国股市抬高到8000点的,没想到中国出手把股市打下去了,造成美国资金全部被套在中国,美国金融危机轰然爆发。
为了吸中国的血,美国会采用各种手段。所以中国必须在各方面,包括军事上做好任何准备。

八十年代的美国对日本做了什么?

4. 十年间美国是怎么通过购买日币将日本经济搞垮的?

促使日币有一个升值预期,游资进入日本,堆高日本房价挤压制造业出口空间。
泡沫滋生后撤出,民间资本不能解套,巨额沉淀不流通,通货紧缩。
银行坏账收不回,收紧贷款。制造业不景气,内外挤压,日本经济在游资连本带利撤出后只剩一地鸡毛。

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指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统统价格不能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5. 日本疯狂的“土豪”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差点买下美国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到了70年代,日本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 *** 长期过分干预经济、低效率的国有福利体系、石油危机多种原因而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日本制造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所向无敌。美国几乎只有招架之功。底特律的汽车业尤其损失惨重。美国汽车工人们天天唠唠叨叨地把日本人挂在嘴边骂个没完。
  
    一国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必然提高其货币的购买力。而且,美国等国也非常愿意看到日元的升值,这样将会减弱日本出口工业品的竞争力。于是,1985年,美日英德法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规定美元实现贬值。这样也就是提升了日元的币值。“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的几年,日元币值差不多上升了三倍。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业出口能力确实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但日本人也因此变得空前富裕了。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了。这种局势的结果就是,美国的资产在日本人看来一下子便宜多了。过去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根本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似乎唾手可得。
   
    于是,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普通消费者在夏威夷之类的地方买一些商品,美国人倒还高兴,但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对美国企业资产的大量收购。这些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根本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
     整个美国尽在彀中 
    在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美国人报价4亿多,双方谈妥,就等日本人付钱交割了。日本人忽然拿来了新的合同书,上面写的价格是6.1亿。美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老板头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到了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达到了顶峰。这一年的6月,索尼公司宣布,他们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此举是索尼公司由制造业转向娱乐业的战略行动之一。此前,三菱公司已经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这个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现在属于日本人了。
    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日本人在美国大量购买资产,尤其是购买那些如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样的影响巨大的企业资产,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目睹本国众多有影响的大公司、大产业转而由日本人充当老板,美国舆论惊呼,这简直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国,上一次是在珍珠港。美国人甚至自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传来消息,日本人买走了自由女神像。
    那些把资产卖给日本人的美国商人被指责成唯利是图的贪婪之辈。舆论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为了赚钱不惜出卖美国的象征。他们只关心自己当下的收入,而丝毫不关心国家未来的长久发展和经济安全。有人呼吁 *** 出面制止日本人的大肆购买,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有人要求 *** 设法防止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被不计成本的日本人不断抬高。总之,美国是一片哀叹之声。美国人感到自己正在开始被咄咄逼人的日本赶下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他们能面对和适应这种无可挽回的变化吗?
    在日本人这一边,则是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多年来只能对美国唯唯诺诺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种新奇的体验非常好,日本人一时风光无限。
     经济规律教训了日本人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日本人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三菱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因为经营不善,难以承受巨额亏损,不得不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行为,后来也被证明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虽然索尼最终实现了向娱乐公司转型的战略,但花费了多得多的成本和时间。轻率的购买行为不是加速而是延迟了索尼战略的实现。
    圆石滩高尔夫球场转让案更典型地表现了那些收购美国资产的日本企业的结果。
  
    1990年9月,日本人熊取谷稔拍出8.4亿美元,一举买下了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以及风景优美的“十七英里公路”。眼看着自己的“明珠”落入他人之手,美国人痛心不已。熊取谷稔的如意算盘是想在日本出售1000张圆石滩球场100万美元一张的会员卡,这样一下就可得到10个亿,减去8.4亿,还有1.6亿美元好赚。
    但是会员卡销售并没按熊取谷稔设想的那么顺利,给他提供资金支持的日本银行出现了麻烦。到了1998年,日本人终于扛不住了,把高尔夫球场以8.2亿美元的价钱卖还美国买家。
    日后算账,人们发现,在这场买进卖出中,损失最惨的就是那位当年豪气冲天的日本人熊取谷稔。而那位当年的卖主美国人马文·戴维斯则赚头最大。1978年他买进这个球场时只花了7200万美元,1990年卖给日本人则拿到了8.4亿。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失去了大量收购美国资产的势头。以前收购的那些资产许多变成了经济包袱,不但不能带来收入,还要想办法摆脱。计算机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更降低了日本收购的那些传统产业的盈利能力。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初那些被认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美国资产出售者其实是对的。他们不但在出售资产时没有吃亏,把那些资产日后可能的盈利都提前变现了,而且,出售这些过时的企业资产得到的大量资金,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始终只考虑经济指标的美国商人不但赢得了经济效益,并没有因此失去美国,而且还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抢得先机。
    可是那些日本购买者呢?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当初的许多购买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日元升值带来的财富膨胀让他们头脑发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可以不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日本人往往是出于非经济的目的而购买那些资产的,所以他们才特别热衷于那些在美国有巨大影响的资产,比如洛克菲勒中心。至于这些资产能不能在日后带来足够的收益,他们并没有进行足够认真的考虑。而以后的局势发展也让他们为自己忽视经济规律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也许有人会感慨,不管怎样,总是美国人胜出。老牌资本主义,果然厉害。还有人因此深信存在某种阴谋。美国人设计了圈套,并成功地诱使日本人上当。这些看法都不得要领。美国的成功,实际上来自于制度的优势。通过出口工业品挣到了大笔美元的日本,当他们想要购买外国资产时,为什么大多选择美国呢?正是因为美国有可靠的产权保护,有优良的经营环境,有完善的法律制度。
      因为有这些制度优势,于是,美国人为购买日本货而支付的美元,通过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有舆论批评,但因为美国社会对私有产权和市场自由交易的充分保护,美国商人可以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他们不必屈从 *** 或者公众的意见。也就是说,企业家的眼光和头脑始终有机会发挥作用。而美国也因此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最大限度地发现成功之路。

日本疯狂的“土豪”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差点买下美国

6. 二战后,一个让日本经济倒退数十年的计划,却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