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报告2010全文

2024-05-09 10:22

1. 中国发展报告2010全文

我看过,中国清明网上有
3月31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殡葬绿皮书》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行绿色殡葬和殡葬服务标准化是2010年我国殡葬改革的三大重点内容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殡葬事业化挑战为机遇,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墓管理实现新突破,平安清明取得新成就,行风建设有了新举措,绿色殡葬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同时也存在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本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市场化服务不规范、用品销售市场监管不健全等问题。2010年,殡葬事业将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下,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在建立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完善依法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对殡葬服务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加快殡葬服务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殡葬事业单位建设和殡葬技能人才培养、巩固公墓清理整顿和行风建设成果等方面取得新发展。 
  报告强调,2010年,我国殡葬业要在以下三大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加大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力度。2010年,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是全国殡葬改革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各地应当把制定和实施惠民殡葬政策作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工作重点。原因在于:一是实施殡葬惠民政策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迫切愿望。长期以来,我国只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丧葬费补贴,广大农民和无单位人员不享有这一待遇。这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必须加以改革。同时,随着殡葬服务费用的增长,困难群众的丧葬费用负担加重,迫切需要予以必要的减免。第二,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2010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事关民生的领域加大投入。以此为契机,把惠民殡葬政策列入当地的“民生工程”,摆上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既丰富了保障民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为惠民殡葬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财力保证。第三,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为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民众得到政策的实惠,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为辖区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买单的相关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体系。 
  第二,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在土葬区,要大力推广安徽省土葬改革的经验,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土葬改革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土葬改革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倡遗体深埋,不留坟头,不占用耕地,着力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确保土葬改革健康有序推进。在农村火化区,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治理“装棺二次葬”。推行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海葬等绿色葬法,是世界性的殡葬改革发展方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环保葬法转变。在我国,上述新葬法还不为人们所接受,处在试验推介阶段。2010年,要研究制定倡导、鼓励、扶持新葬法的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地推广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少占地或不占地的新葬法。 
  第三,探索建立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殡葬行业是高科技含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化体系来规范和制约。目前,我国殡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情况是:标准的制定取得了较大进展,标准的实施进展缓慢,标准的宣传贯彻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由此造成殡葬行业执行标准不力甚至有标准不执行的情况比较普遍,直接制约了殡葬行业的科技进步。2010年,要着重就建立殡葬技术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建立这一机制的对策建议,为建立殡葬行业标准宣贯监督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我国殡葬专业教育培训 促进从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绿皮书指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3754个,其中殡仪馆1692个,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墓1209个,殡葬管理单位853个,职工总数达7万多人。随着我国殡仪服务市场的放开,民政系统外直接或间接从事殡仪服务以及殡葬用品生产、销售的人员必然逐步增多,殡葬从业人员队伍还将继续壮大。 
  目前我国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等4所民政类高职院校和江西、福建、河南、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2008年开始,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成人教育性质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专业证书班,具体分为行政管理、殡仪服务、墓地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通过两年的学习,学员将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相关法律知识、殡葬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员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应急管理水平都将有所提高,并获得系统内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 
  绿皮书还指出,加强殡葬人力资源建设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殡葬从业者主动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通过开展殡葬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实施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殡葬人力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殡葬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殡葬技能人才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公墓建设管理的四大新生长点 
  绿皮书指出,针对目前存在的“公墓价格过高”、“选择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采取扩大公益性骨灰寄存服务供给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群众安葬需求,更好地解决群众“死有所葬”问题,进一步维护和改善民生。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入,新建和改建一批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采取低价或政府补贴的方式满足群众基本的安葬需求,积极对城乡困难群众给予费用减免。对骨灰寄存、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安葬方式要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通过宣传发动、费用奖补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群众自愿选择节地葬法,降低占地式公墓的安葬比例。 
  此外,绿皮书还指出我国公墓管理未来发展的四大新生长点: 
  第一,减少占地式发展方式。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预示着公墓的发展应当从单纯依靠土地消耗、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向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增长方式转化,达到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存量,延长开发周期的目的。公墓单位要积极应对和化解“死墓危机”,一方面做好护墓管理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预防因公墓单位破产倒闭引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必须从提供各类节地葬式上寻找出路,积极探索公墓循环使用途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二,体现人文关怀色彩。公墓作为重要的殡葬服务场所,其所提供的服务不仅要满足骨灰安葬方面的需要,更要满足人们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公墓单位要从树立人文意识入手,积极传播现代殡葬文化,充分发掘尊重生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的内涵,实现公墓独特的纪念、追思、教育等外延功能。 
  第三,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墓单位应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以慎终追远为导向,引导群众改革丧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使由浪费资源、劣化环境的传统公墓向节约资源、优化环境的现代公墓过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创立新型公墓形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建立立体公墓、生态公墓、循环再生公墓、虚拟公墓、空间公墓、基因公墓等新型态公墓,不断开发和拓展公墓祭扫、纪念和传承的多元功能,不断引领和满足社会需求。 


  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推行绿色生态殡葬 
  绿皮书指出,清明节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民政等相关部门以及各殡葬服务单位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进一步完善清明节各项工作机制,积极创新思路和方法,规范殡葬公共服务,强化行业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更好地维护和发展群众合法殡葬权益,使清明节成为促进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建设文明平安的清明节,就要关注以下几各方面的问题: 
  第一,继续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引导。革除殡葬陋习、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非朝夕之功,需要各地各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做好殡葬改革的宣传引导工作,并通过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对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的葬式葬法和祭扫方式进行总结和推广,不断探索文明的祭扫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迷信低俗、愚昧落后的祭扫习俗。 
  第二,努力提升殡葬公共服务水平。以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建立健全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基本殡葬服务公共属性,积极争取公共财政投入,力争把基本殡葬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公共产品,切实减轻群众治丧负担。同时积极争取将基层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国家专项建设规划,先行对殡葬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省份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扩大资助覆盖范围,完善殡葬服务网络,不断满足群众清明祭扫和其他殡葬服务需求。 
  第三,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收费问题。清明节期间暴露出的殡葬改革不到位、服务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问题,是困扰殡葬事业发展和殡葬改革进程的长期性问题。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殡葬行风建设,通过开展“殡仪优质服务月”等活动,将清理殡葬服务价格作为突破口点,全面开展殡葬服务价格专项治理,对收费项目不合理、服务内容不明确、服务用品价格虚高等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丧难、治丧贵的问题。 
  第四,创新绿色生态殡葬实现途径。鉴于植树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涵上相互关联,可以考虑将植树节与清明节结合起来,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嫁接整合,使植树与清明联姻,将植树节日活动合理延伸并与清明节日活动内容达到高度统一,通过广泛宣传和大量推出树葬、植树祭扫等生态文明殡葬方式,实现祭扫、踏青、植树有机结合,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真正打造绿色、人文、和谐殡葬。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值得拥有。

中国发展报告2010全文

2. 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内容

该报告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在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这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报告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构想,包括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挂钩”、财政支出的“人财挂钩”;以城市群为城市化的主题形态,以“两横三纵”城市格局为空间布局,突出地区特色的和多样化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强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在谈及2009年为何选定以城市化为主题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表示:“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变迁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提出促进人的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是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3. 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序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在《中国发展报告2010》序言中指出,城市化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无论就人口规模还是复杂性和艰难程度来说,在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序言

4.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介绍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5. 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简介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于2010年9月21日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正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向前推进,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半城市化”特征突出、城市形态和布局不均衡、资源和环境约束严峻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简介

6. 2010中国经济概况?

在走过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后,中国经济2010年将继续保持企稳回升的态势。经济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本世纪以来的第二轮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增长周期。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面前,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反转的“V”型曲线,令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之侧目。即将到来的2010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关键之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总共184天)——2010年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一个筹备中的世界博览会,2010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也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300亿人民币,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
2010年11月2010年—2011年底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重量有8吨,类似于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8、9、10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7. 我国2010年经济状况

  1.关于经济增长。按照10月份发布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通常第四季度经济将会有更快增长,因此整体而言,201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10%已经没有悬念。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首先是投资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10年前十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增长最快的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36.5%。2010年对于房地产来说是极不平静的一年,尽管政府连续采取了多种平抑价格的措施,但房价依旧居高不下,刚性需求旺盛。分行业来看,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铁路运输业同比投资增长都超过20%以上,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投资增长超过30%。前些年铁路运输滞后,最近几年大力兴建高速铁路,铁路投资增长较多有其客观原因。

  消费方面,在投资拉动的同时,这几年的消费率呈回升势头,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8.4%。上世纪90年代以后消费与GDP的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4年下降到最低点。随着这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收入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消费开始逐步上升,2009年这一比例提升到37.4%,但仍然处在低位。根本原因是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收入和消费偏低。

  在进出口方面,2010年1―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93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3%,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2009年进出口总额2.2万亿美元。今年前十个月的进出口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比率,9月份出口增长率达到25.1%,进口增长24.1%,顺差达到168亿美元。从全年来看,进出口会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关键原因之一是中国坚持在汇率上保持稳定。

  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是因为中国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处于高位发展时期。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经济目前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多重叠加推动的过程中。

  2.关于居民收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就超过0.4的警戒线,2006年升至0.49。全世界有完整统计数据的150多个国家里,基尼系数超过0.49的不超过十个国家,中国属于其中之一,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早已非常严重。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比上年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8%,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今年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对社会收入严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由于还没有公布收入数据,我们还无法准确地评价今年的收入状况。但总体上来说,今年的收入比往年会有所增加,收入差距的调整任重道远。

  3.物价方面。按照年初国家预设的目标,通胀率应该保持在3%左右。然而,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突破预设目标,目前来看,全年CPI突破3%几成定局。

  2010年中国经济经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从2010年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来看,中央政府正在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回归常态。一是关于抑制房价的上涨。房价上涨是必然的,主要是因为经济资源不平衡的结果,造成少数城市房价奇高,几乎所有城市的房价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房价的上涨给通货膨胀增加压力。从眼下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城市房价严重超过承受能力之外,其他地方的房价均已达到了或者说接近了现阶段房价应该有的水平,但房价仍然还有上涨可能。

  二是关于农副产品价格调控。今年7月份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快上涨,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为此国务院采取多项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尽管一定程度的价格炒作或许更有利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但是,政府主要担忧房价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会引起大的民怨。

  鉴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实体经济对货币供应量的巨大需求,经济和物价的过快增长都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断采用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相应的行政手段,进行必要的平抑和限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2010年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