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2024-05-15 00:33

1.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等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使报告赢余达到预期水平。会计准则是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对比新旧会计准则体系前后的变化,不难看出,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起到了限制作用,但在另一些方面又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股东权益的范围
(一)股票本金,即按照股票的面值来对股票本金进行计算的一部分。
(二)资本公积,即股票的法定的财产重新估计增值、发行的溢价、接受捐赠的财产总价值等几部分。
(三)盈余公积,一般分为任意的盈余公积与法定的盈余公积两部分。后者是为了应对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风险,强制对企业税后利润额的10%进行提取;当法定的盈余公积总计达到了注册资本总额的50%时,便可不再进行提取。
(四)法定公益金,即对企业所有税后利润额的5%-10%进行提取,主要被用于企业福利方面的支出。
(五)未分配利润,即企业留置以后分配处理的利润额。
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应当适中。如果权益比率过小,表明企业过度负债,容易削弱公司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而权益比率过大。意味着企业没有积极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来扩大经营规模。
二、子公司合并到母公司账务怎么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第九条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应当按其账面价值计量。因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按照本准则规定进行调整的,应当以调整后的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利润表应当包括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所发生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映。
合并现金流量表应当包括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的现金流量。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参与合并各方的内部交易等,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处理。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2.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

应计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最早出现且使用最普遍的方式。Dechow 和Skinner(2000)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来扭曲或掩盖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企业会计信息在形成的过程中,公认会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管理人员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会计数据后果。这也给了企业管理层操纵报表利润的空间。主要的应计盈余管理途径包括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费用计提的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对收入费用确认条件进行变革等。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动。增减酌量性费用。酌量性费用是指开支水平可以由管理层决定的费用项目,如研发费用、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这些费用开支通常面向未来,对公司当期的生产活动影响甚微,因此,酌量性费用很容易成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手段。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会通过增减当期的酌量性费用调节盈余,实现盈余管理目标。(2)生产操控。生产操控是指企业通过调节当期生产量来实现当期盈余目标的行为。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数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扩大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利润;同样,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削减产量,提高单位产品成本,进而增加生产成本和已售产品成本,降低当期的经营利润。主要手段有(3)销售操控。销售操控是管理者通过加速销售或更改销售时间来平滑当期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当管理者预计本期的经营业绩不尽人意或无法达到事先预计时,通常会有动机通过提供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政策来吸引顾客大量购买,临时性的增加企业销售量,加速收入的确认时间,提高本期利润。同样,当管理者认为有必要平滑企业几个经营周期内的经营利润时,则有动机人为推迟销售的时间,以调整不同期间的销售收入以达到盈余操控的目的。(4)改变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时点。由于非流动资产处置时所获得的收益,即其账面价值与账面净值之差,也计入当期利润表,因此管理者有时可以通过改变资产处置时点来操纵盈余。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时,可通过转让持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已增值有价证券等获取收益,增加企业当其利润。

3.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有哪些?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长。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其自身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不容易被识别,企业开始更加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不显著。受会计准则·监管环境以及事务所审计水平提高的影响,企业通过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降低。
"实际的"盈余管理:
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别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改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控制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的确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以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盈余管理相关图书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有哪些?

4.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区别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与其采用的手段与经济后果不同,在定义方面并不加以区别。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都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当局利用对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来“粉饰”报表数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与企业。
二、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即会计收益)。

5.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有哪些?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长。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其自身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不容易被识别,企业开始更加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不显著。受会计准则·监管环境以及事务所审计水平提高的影响,企业通过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降低。
"实际的"盈余管理:
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别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改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控制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的确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以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盈余管理相关图书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有哪些?

6.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长。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其自身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不容易被识别,企业开始更加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不显著。受会计准则·监管环境以及事务所审计水平提高的影响,企业通过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降低。
"实际的"盈余管理:
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别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改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控制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的确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以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盈余管理相关图书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7. 真实性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
  盈余管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盈余管理实施的方式来看,公司不仅可以通过应计盈余管理,
  而且还可以借助真实盈余管理来改变财务报告结果.两种盈余管理尽管方式不同,但都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加了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背离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阻碍了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此,学术界对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关的文献非常丰富.但是,已有的关于盈余管理治理的研究主要关注应计盈余管理,而对“构造交易”式的真实盈余管理却关注甚少.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治理约束应计盈余管理的机制,对真实盈余管理是否有效?而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弄清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有何区别,各自有何特征?本文拟通过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为治理盈余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真实性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区别在哪里?

8.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分别通过那些科目实现?

应计盈余管理基于权责发生制,针对会计处理,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应计项目调整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方式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改变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的。盈余管理的测量一直是重点研究方向,目前的方法多通过计算残差的方式来估算盈余管理的程度。
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得相对较晚,国内外普遍使用Roychowdhury (2006) 提出的方法,从销售操纵、酌量性费用和过度生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异常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之后的学者多采用将三个指标加总的方式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整体程度。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戏剧”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当然会计人员也加入其中,但应看作是配角。在这里,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应当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