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刘邦?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2024-05-13 20:21

1. 项羽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刘邦?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项羽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刘邦?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2. 项羽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输给刘邦呢?

公元前202年5月,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全国统一。席间,刘邦问文武百官:“寡人为何能统一中国,而项羽为何失掉天下?”群臣回答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管理粮饷,我不如萧何;攻城夺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豪杰,我能用他们,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手下,只有一个能人范增,他还不用,这就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 

诚然,项羽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钱钟书在《管锥篇》里分析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太史公在《项羽本纪·赞》中作了精辟的分析:“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太史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背关怀楚,即是说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其二是放逐并杀害义帝,若是他不杀义帝,借义帝之名,自兼军事统帅,归天下之心,鹿死谁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杀义帝,即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诸侯之地,即为不信,再失人心,三者不识人才,先走陈平,后走韩信,亚父范增也被逼走,诸将离心。再则他尚力不尚德,在国家动荡之际,凭借武力“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却不可能“马下治天下”,焉能不败? 

太史公为突出人物的某种个性和避免叙事的重复,首创了“互见法”。就写人说,即将人物的主要性格和经历的重要事件写在本人的传记中,次要性格写在相关的别人的传记中。从全书说,人物的性格仍然完整。如在《项羽本纪》中,突出写项羽的主要性格,作为英雄本色表现出作战勇猛、为人豪爽直率等。而项羽一生重大事件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至于他性格的其他弱点,则见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作品中。 

太史公以一个历史学家冷静客观的态度总结道: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一语道破楚霸王的生平,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战无不胜自是其才,可作为一个政治统帅显然弱智,却固执己见,临死尤不知悔改,可悲可叹。 

毛主席曾经说过: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由此可见,项羽之亡,亡于自身。他那所谓的“仁义”与“狠辣”结合在一起,失了自心,更失了军民之心

3.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他究竟输在哪里?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少年成名,神勇无双,20多岁时就已是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然而在与刘邦长达四年多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致命错误,硬生生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最终导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那么项羽究竟输在哪里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五点原因。

第一、放虎归山
早在推翻秦朝之前,刘邦就已经是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率40万大军进入关中后,一度想杀掉刘邦。当时项羽无论实力还是威望都远在刘邦之上,想要整死刘邦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在随后的“鸿门宴”中,项羽却被刘邦忽悠地心花怒花,最后让刘邦全身而退。放虎归山,这才酿成了后来的心腹大患。

第二、定都彭城
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它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然而彭城位置虽然很关键,但与关中平原的咸阳相比,却还有很大差距。咸阳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平原腹地,这里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东面有崤山纵列,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从地理位置上看,咸阳及其所在的关中平原就是一个被天然屏障包裹着的巨型堡垒。因此,从各方面条件来看,当时的咸阳都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项羽如果打算君临天下,傲视群雄,那么定都咸阳无疑将是最佳选择。可乡土情结过分浓重的项羽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于是定都在彭城,从而主动放弃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第三、赏罚不明
项羽在赏罚这一点上做得极差。他把最重要的关中地区分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此举引起了许多诸侯的不满。更过分的是,一些在反秦斗争中出过不少力的将领却被项羽给忽视了,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后来加盟刘邦阵营,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韩信对项羽在封赏方面的态度做了这样的评价:“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如果有将士受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前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对方的手说长道短。可是将士们有战功理当封爵,他却把印捏在手里磨来磨去,直到方印都磨圆了,他还舍不得给别人。”
反观刘邦在这方面却很豪爽。韩信平定齐国后向刘邦提出申请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回复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于是便派人封韩信为齐王。

第四、弑杀义帝
义帝(楚怀王)和项羽之间矛盾由来已久。义帝一直想打压项羽的势力,以免让他一家独大。可这个目标最终没能实现,项羽还是凭实力成为了号令群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英雄盖世,可在为人方面的气量却很狭小。他始终对义帝想给他“穿小鞋”的事情耿耿于怀,于是在回到西楚国都彭城后,立即安排手下将义帝杀害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项羽弑杀义帝百害而无一利,可他却坚持快意恩仇,不顾长远打算。结果刘邦抓住这一点号令天下诸侯联合起兵。项羽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推到了天下群雄的对立面。

第五、忽视人才
项羽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没有之一。这原本是项羽最大的优势,但却也成了他最大的软肋。在项羽眼中,谁都不如自己,所以谁也入不了他的法眼。韩信、陈平这些顶级人才本来都是项羽手下,可项羽却对他们毫不在意,郁郁不得志的韩信、陈平等人无奈之下才改投刘邦阵营,后来成为打败项羽的中坚力量。

项羽在战场上举世无双,但在战略布局,政治谋略,以及为人处事方面都远不如刘邦。他在该下黑手的时候心慈手软,在该仁慈的时候又乱杀人;对值得笼络的人吝惜赏赐,对不那么重要的人又恩赏过多。于是项羽的盟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刘邦屡战屡败,可是每次都能缓过劲来;项羽一生只打了一次败仗,但结果却是英雄末路,乌江自刎。
参考文献:《史记》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他究竟输在哪里?

4. 总体总结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了项羽,这件事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这个刘邦处处不如项羽,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项羽的祖父叫做项燕,是楚国的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所以项羽早年追随他的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不过项羽虽然是一个破落贵族,那还是贵族。所以项羽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我们讲过了,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叫刘季,是刘小的意思。项羽是正儿八经有名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所以项羽是一个贵族出生的人,项羽身上有那种贵族的高贵和高傲。项羽的军事力量也很强,那可谓战必胜,攻必克,所以称之为西楚霸王。项羽本人的能力也很强,史书上说,他力能扛鼎,力大无比,但是不爱学习。《史记》的记载说他小时候,他叔叔先让他学字,学书,学写字,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叔叔就问他了,说你学写字你也学不好,学使剑你也学不好,你要学什么?项羽说,这个学习写字有什么用?以后摆个摊,代写家书。学剑一人敌,我剑术再好,我就是杀一个人,我要学就学万人敌,叔叔说那好你就学万人敌吧,学兵法,学了一下,也不成器,又不学了。但是他能力还是很强,而且非常地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手下一个神剑手叫楼烦,刘邦就让这个神剑手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这个人一箭就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这个人一箭又射死了,连连射死了项羽手下好多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项羽往那儿一站,吼了一声,楼烦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个人魅力是没有可说的。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刘邦会干什么?刘邦的本事也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这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相争的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怎么办啊? 

  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我们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因为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成败。 

  刘项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来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接着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个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表现完全不同。刘邦的表现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这么大的克制力,此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项羽不听,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怎么样? 

  项羽自己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就是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没有活口了,那肯定就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而且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了以后,这时候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你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他烧光了,没地方住了,项羽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不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还乡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于是项羽就把他从秦皇宫里面搜刮来的那些金银财宝和那些大批的美女们装上车子,浩浩荡荡地开回了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劝说他的人摇头叹息。说了这样的话,说人家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什么叫做沐猴而冠?沐猴就是大猕猴,翻译过来就是说,人家都说楚人是大猴子戴高帽子,果然如此。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项羽听到这个话以后,把这个人扔油锅里去了,游说他的人虽然被项羽杀了,但是项羽夺取天下,称王称帝的机会也被项羽扔油锅了去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也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于是项羽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因为你跟人家打仗你打不过人家,你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是一个贵族,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是个流氓,你贵族使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刘邦是一脸的嬉皮笑脸,我是流氓我怕谁,心理上你没有战胜人家。 

  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当时项羽已经是四面楚歌了,重重包围。这时候项羽就上马,拔出剑来对周围的人说,说我项某人起兵八年,打了五十多场战争,从来就没有打败过,今天这一场战争,看来老天爷是要亡我了。我是没有什么错的,天不容我,我也没有办法,现在我给你们打最后一仗,为君快战,我们今天就痛痛快快打他一仗,让大家看看是老天爷要亡我呢,还是我项某人没本事。上马!拿起剑来,骑上马,一路厮杀,杀得痛快淋漓。你想?其他的一般的将领哪是项羽的对手,杀的尸横遍野。汉军全部退下了,这个时候项羽跳下马来,拿着宝剑对他周围的那些随从说,怎么样,哥儿们看看,怎么样,这是什么?这是韩信批评他的典型的匹夫之勇。项羽总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你的身份是什么?你是领袖,是将帅,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这个道理他不懂,他老是逞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你会杀人,你会杀敌,你会骑马,你会射箭,这不过是一个好士兵,怎么会是好将军呢?你有什么可炫耀的呢?而且在这样的关头,你要求的是决战还是快战呢?应该是决战,决战意味着什么?决战意味着你还有扳回败局的可能,你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而快战只图一时的痛快,当然项羽这个形象很审美,很帅、很酷,很好看,没有用啊,所以在挫折面前,他表现出来的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所以由此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派遣了他一个任务,就是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一个地方,刘邦一算,很跑了几个,想想走到目的地,恐怕就跑光了。你说刘邦怎么办?刘邦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吧。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豁得出去的。 

  所以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的境内,将和项羽在垓下会战,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楚汉之间摇摆的,他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他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把这个土地愿意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南下来合围。刘邦说好,行,就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一块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果然这几支军队全部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大度。项羽呢,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我们将军士兵如果受了伤,他会自己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拉家常,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小气。 

  项羽的小气表现在这样一个例子上,张良原来是韩王韩成的人,后来因为韩王实力比较小,张良在灭秦的斗争当中,他是受韩王的派遣帮助刘邦的,到了最后胜利以后,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韩王他也封了,但是不让韩王之国,就是不让韩王到自己的封国去,为什么呢?就是嫉恨韩王把张良去帮了刘邦,他就这么小心眼,最后还把韩王杀了。张良本来是很犹豫的,因为张良是韩国人,张良本来的目的是要恢复韩国,他是一个复国主义者。但是现在项羽硬是断掉了他的后路,逼得他走到刘邦的阵营,死心塌地替刘邦出谋划策来对付项羽,小心眼,小心眼就这结果。项羽这个为人实在是太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就是刘邦心狠手辣,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难的过程中,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为了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他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他突然怀疑樊哙,樊哙是不可以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用北方人的说法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由于樊哙挺身而出,救了刘邦一命,这样的人他也怀疑,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然后下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去,到了军队里去,你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随便好杀的。也是功臣,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而相反项羽这个人显得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的关头,当项羽的军队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项羽居然无心作战,他坐在自己的军帐中,再也不考虑战争应该如何进行。他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在他的帐篷里,点起了火把,设下了酒宴,项羽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舞,“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他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儿女情长。所以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人了。而且项羽到最后,在乌江边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有一位亭长驾了一只船来接他,亭长说,项王,乌江之上,只有臣一艘船,请项王上船,臣渡项王到江东,还可以继续为王。项羽说算了吧,想我项籍带八千子弟兵过江而战,现在无一人生还,就算我回到了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们可怜我,还让我做王,“吾何面目见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这就是有名的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只有我这匹好马,跟随我多年,劳苦功高,我不忍心它遭到这种刀剑之灾,请你把我这匹马渡过去,然后自己步行,举着剑继续作战,直到战死。所以他留在历史上册页里面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博得后人无限的同情和景仰,李清照的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直是鼓舞人心的诗篇,所以我们很多人认为,在刘邦和项羽的这场斗争中,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流氓,同情一直是给予项羽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也还要分析,这样评价是不是很公平?也还值得讨论。在我看来,刘邦也是英雄。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分析,这个结论也可以讨论,刘邦确实是心狠手辣,项羽也不少杀人,而且刘邦和项羽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项羽滥杀,刘邦不滥杀,项羽是滥杀无辜,屠城不说,“坑降卒”,人家投降了,项羽觉得不放心,挖一大坑,二十万人,几十万人就活埋了,连夜活埋,这样大规模的滥杀无辜,涂炭生灵,难道是值得肯定的吗? 

  刘邦可没有这样杀过人,刘邦只杀他认为必须杀的人。有没有冤杀,有,有很多冤杀的人,但是在刘邦看来,虽然是冤,但是非杀不可,因为为了巩固他的政权,比方说彭越,彭越的被杀,就是冤杀,但是刘邦非杀他不可,因为他要建立一个刘姓的,一统江山的大汉王朝,他不能允许有异性王的存在,就是不能允许不姓刘的人称王,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他必须把这些异性王的王国灭掉。作为他这个王朝政权的巩固,这些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因此顾不上是冤还是不冤了,但是这样杀的人,它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杀的,也尽量不杀。彭越被杀了以后,他的人头被刘邦挂在了城楼上,而且下了一道死命令,谁也不许替彭越收尸。因为彭越是以谋反罪被杀的,那既然是反贼,他的尸是不能收的,这个时候彭越的一个老部下叫做栾布的,从齐国出使回到京城,要向刘邦汇报工作。汇报的地方就是彭越的人头悬挂的那个地方,于是栾布奏事彭越头下,就是在彭越悬挂的人头下面,向刘邦汇报工作,先把工作汇报了,这是公事优先,汇报了工作,完成了使命,交代了任务,栾布转过来跪在彭越的人头下放声大哭,当着刘邦的面,刘邦勃然大怒,还有这样不把朕的命令放在眼里的人,公然就这样祭奠彭越,抓起来,扔油锅里去,“烹之”。 

  栾布说可以,但是你让我说一句话,说完一句话我就死,刘邦说你说,彭越说请陛下想想,彭王冤不冤?想当年,陛下和项羽争夺天下,双方处于对峙胶着状态,彭王是陛下和项羽之外的第三种力量,那个时候彭王只要把自己的脑袋稍微往项王那边歪一歪,现在天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你也不是皇帝。在关键的时候,彭王支持了你,帮助了你,你才有了天下。现在天下安定,四方太平,彭王和所有的普遍人一样,也想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享受荣华富贵,安享晚年,你怎么就容不得他呢?仅仅因为他有一次生病请假没有来报到,你就说他谋反你就把他杀了,有这样对功臣的吗?我栾布是彭王的人,跟着彭王出生入死,彭王对我恩重如山,现在彭王已经死了,我栾布活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意思呢?我现在就死,我现在就去死。刘邦说站住,请你回来,栾大人,请你回来,我拜你为都尉。 

  也就是说刘邦他也有英雄惜英雄的这样一种精神,他也为栾布的这种人格魅力所震服。这样的人,这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人格魅力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什么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就是具有人格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人。这种魅力是有凝聚力的也是有震慑力的,但是如果刘邦本人不是一个英雄的话,他也不会为栾布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所以刘邦也是一个有着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的这样一种精神的人,同样刘邦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虽然心狠手辣,他虽然暗算和谋杀他的对手以及他认为对他有威胁的人,但他也不是铁石心肠。 

  汉十二年十月,刘邦回到了自己故乡沛县,他把父老乡亲们全部召集起来,摆上了盛宴招待他们,酒过三巡,刘邦也拔剑起舞,吟唱了那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后刘邦领唱,县里面的子弟们和之,唱了一遍又一遍,泣数行下,刘邦热泪一行一行的从眼睛里流出来。所以他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5. 为什么项羽比刘邦弱却最后赢了呢?

反秦武装力量最强的有两支部队,一是首举义旗的陈胜领导的农民武 
装,一是项梁响应陈胜而发动楚人起事的项梁领导的武装。而陈胜、项梁都 
以失败告终,项羽继承项梁事业并领导原楚兵,农民武装则大多归刘邦领导。 
项羽战河北,刘邦战河南,终于推翻暴秦,接着两人争天下。本来项羽比刘 
邦强大得多,为什么刘邦终于取胜,并开创了西汉王朝呢?项羽失败的理由 
已如上述,现着重分析刘邦得胜的原因。 
1.乱世出草泽英雄 
古时,人民一般来说是安份守己的,而人民造反,大多是被统治者逼出 
来的。 
陈胜等揭竿起义正是因此。二世六年七月,下诏遣发贫民九百人到渔阳 
(今北京郊区密云县)去戍守,并令当天就出发。这支队伍由陈胜任屯长, 
还有两都尉监管。适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不能按限期到达,而失期, 
按秦法都要斩头。这些被暴秦压榨得活不下去的农民,久已积愤在胸,陈胜 
与其好友吴广商议,认为既然要死,不如造反以求生。他俩便设计杀了监管 
他们的两都尉,并将造反求生的意图告知所属戍卒,大家当然赞成。于是, 
大家在陈胜领导下起来造反了,攻城略地,各地被压迫的农民纷纷来参加, 
占据陈时,已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众人立陈胜为王,号为张 
楚。这星星之火一点,到处燃起燎原之火,各阶级的人反秦的越来越多。 
刘邦也是因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刘邦原当泗水亭长,他经常为县押着 
夫役去骊山筑秦始皇陵墓。有一次送夫役到半路,夫役多逃亡,他自料到骊 
山时必跑光了。这样,他是要被斩头的。于是,他召集大家饮酒,对夫役们 
说:“大家都走吧,我也要逃避他乡了。”其中有十余名壮者愿跟随他。到 
陈胜起义时,刘邦已聚众近一百人了。在沛县椽、主吏肖何、曹参的策划和 
樊哙的参预下,刘邦率领其徒杀了沛县令,造反起来了。 
还有黥布、彭越等人也是被暴秦所压迫而起来造反的。黥布,姓英氏, 
是个普通平民,犯暴秦刑法,受处在脸上刺字的刑罚,这种刑叫做黥,故称 
黥布。他被送往骊山筑秦始皇陵墓。当时参加筑陵墓的有数十万人之多,因 
不堪受压迫,便结伴逃亡,在江中为盗。后黥布率其徒众投奔项梁的反秦队 
伍,项梁死,归属项羽。黥布率领的骊山之徒因受压迫最深恨秦也最深,在 
救巨鹿和其他反秦的战斗中打先锋,拼死战斗,常常以少胜多。而楚兵勇冠 

诸侯,实赖英布率领骊山之徒的英雄奋战。彭越原在巨野泽中捕鱼为生,因 
受苛政所逼,铤而走险,结党为盗。秦末大乱,彭越聚众到万亲人。在楚汉 
相争中,彭越和黥布先后投奔刘邦麾下,在打败项羽军中战功卓著,都被立 
为王。 
这些草泽英雄是在乱世中才能出现的,他们也因在乱世才能称王或成就 
帝业。 
在当时诸多乱世英雄中,开始陈胜的力量最强,影响最大,正如司马迁 
所说:“一夫作难而七庙堕”,亡秦的序幕是他揭起的。虽然由他首举义旗 
而掀起反秦战火,但他终兵败身死,不能实现其亡秦壮志。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陈胜起事时,秦军力尚未削弱,可以集中力量镇压陈胜领导的农民军。 
二是农民军初起,战斗经验不足,其中自说懂得兵事的,只不过是曾在项燕 
军里占吉凶的周文,陈给他将军印西向击秦,由于人心所向,到函谷关时已 
有车千乘,卒数十万。兵虽多,因是乌合之众,被秦大将章邯所破,陈胜被 
其车夫庄贾所杀。三是脱离群众和用人不当。(《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被内奸所害后,农民军大多汇集于刘邦的麾下,刘邦实际上成为陈 
胜的继承者。刘邦后来能入关和战胜项羽,这与客观形势发生变化有关。陈 
胜虽败,他掀起的反秦风暴,严重削弱了秦的力量,而尔后各阶级组成反秦 
队伍,从四面八方向暴秦冲击,使秦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因此,刘邦所 
处的地位比之陈胜有利得多。特别是,项羽率领楚军救巨鹿,牵制秦军主力, 
刘邦才得以顺利入关。由于项羽和刘邦两军打击,终于消灭秦军,推翻暴秦。 
而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就刘邦其人和汉军而论,是因刘邦本人及其将相 
以及汉兵经过长期的战争实践和千锤百炼,战争经验日益丰富,战斗实力日 
益强大。尤其是刘邦本人善于御将、懂得争取人心和能集众智成大事,故他 
远比项羽高明得多。这便是他能打败项羽成就帝业的主要原因。下面将具体 
评述。 
2.实战中不断成长 
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学而知之的人。任何英雄俊杰之所以成 
为英雄俊杰,都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学习。只有如此的反复,人的才 
智才日益丰富,成就才越来越大。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和开国功困都是这样成 
长起来的。 
刘邦原是个无赖,他不事生产,酗酒好色,是个“说大话,少成事”(肖 
何话)的人。其人喜交游,慷慨大度。这种人如在太平盛世,可能成为帮派 
首领,估计没有更好的前程;恰好他生逢在秦末乱世,苛政逼他投入反秦的 
战争。在战争洗礼中,他的劣根性的一面得到一定的改造,优点即喜交游、 
慷慨大度的一面得到发挥,能聚众容人。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野心也就大 
了。他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是对皇帝高贵威武的 
羡慕,入关后就有当皇帝的雄心壮志了。初时,他看见秦宫殿豪华,美女如 
云,他好色酗酒的本性又发作,想留此享乐,后纳樊哙、张良之谏,以图天 
下为重,才还军霸上。这说明,刘邦这时已把争天下放在首位,只要对此有 
利的话都听,有利于此的事都干,他成熟了。 
韩信原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是淮阴人,贫而无行,故没有被推荐到政 
府去做事。又不会生产和经商,尝寄食于亲戚朋友家,人多讨厌他。淮阴城 

有一个卖猪肉的无赖青年对他说:“你这么高大,好带刀剑,实是装模作样 
以掩盖你胆小。”又当众辱他说:“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怕死,就从我 
的裤裆下爬过去。”韩信注目看这无赖一会儿。就趴在地下从他的裤裆下爬 
过去。全市人都笑韩信胆小怕死。当时,韩信落魄到向人讨吃,未免有自卑 
感,且因此杀人没有必要,而这无赖还有一群恶棍想帮,他力敌不过,只能 
忍辱。但像韩信这样游手好闲的人,如果不是乱世,或在乱世而不投入反秦 
队伍,他肯定不会成为军事家,可能成为流氓。而一个人的变化有时是难于 
预料的,“士别三日,刮目相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楚大将龙且就是从 
韩信过去甘受辱的事看不起他,结果自己倒霉。韩信曾在项梁反秦队伍当兵, 
后又在项羽手下当郎中(侍卫),一直到项羽入关。在这比较长时间里,韩 
信在战争实践中得到锻炼,特别是他在楚军最高统帅项羽身边工作,从中学 
习项羽的指挥作战的才能,接受秦、楚战争的经验教训,正因具有如此良好 
的条件,使他逐渐成长,后来已能向项羽提出作战方略。因项羽不采纳而投 
汉。肖何与之谈话,甚为敬佩。后来在楚汉战争的实践中,他的军事才能不 
断增长并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一代名将。 
汉军中的谋士、武将,除张良在未投汉前得黄石公授予《大公兵法》而 
有作战谋略外,其他大都是平民百姓,且都是社会最下层出身。如樊哙是狗 
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患敬是车夫。这些人,原来毫无战争经验, 
对军事一窍不通,后来能成为汉的主要将领,还不是在战争实践中成长的。 
樊哙当他屠狗卖肉时,他不会想及天下之事。可是,在协助刘邦打天下后, 
他所做所想的已能从图天下这个大局出发,故刘邦留恋秦宫和美女而不想离 
开时,他严厉批评刘邦这是走亡秦的老路。在助刘邦打天下中,他忠心耿耿, 
奋不顾身,在鸿门宴上刘邦危急时,他拥盾侧身冲入,慷慨陈辞,使项羽无 
话可说,才使刘邦脱身归去。樊哙己从一个计较斤两的屠狗之徒成为以天下 
为己任的将领了。周勃这个在丧事混饭食的吹鼓手,不只他人就是他自己也 
不会想到他成为将相。而在反秦和楚汉相争中,不断的战争实践,使他成为 
一个卓越的将领,屡立战功,是刘邦最信任的大将之一,后来升为太尉,官 
到丞相。 
至于陈平,是一个“盗嫂受金”品行不端的读书人。也许他从书本中已 
懂得兴亡之理,而后来他成为刘邦的杰出谋士,也是他长期从事反秦斗争中 
学到本领之故。肖何、曹参也只不过是县吏,开始也不懂得治国治军,在为 
刘邦打天下,肖何功居第一,曹参战功最大,后都位列丞相。如果不参加战 
争实践,决不会有此丰功伟绩,也不会位极人臣,其成就也是有限的。 
在推翻暴秦以图天下中,逐鹿中原的英雄俊杰不知有多少。而最后刘邦 
得其鹿,固然与刘邦领导有方有关,但如果只靠刘邦一个,即使他有三头六 
臂或才干超人,也难得天下。显然,刘邦能得天下,正因他这个集团有许多 
杰出的人材,正因有这个人材群体,他操纵的战争机器,才能运转自如,指 
挥随意,即使在屡战屡败的劣势下,也能顶得住,坚持到最后胜利。 
3.因人因势御将相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只要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御人,而用人和御人是相 
辅相成的,不能偏颇。如果能用人而不能御人,人将不听其指挥,会造成分 
裂:御使人而不能用人,人将不服而背离。因此,要使人心服而紧紧团结其 

在周围,必须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刘邦就有这种天才。说是天才,并 
非说天生便有,而是说其人素质较好,智商较高,经过实践或别人启发,他 
易于领会,或自我揣摩无师自通。 
刘邦能用并能驾御韩信便是个典型的例子。韩信归汉后,刘邦只给他当 
治粟都尉,即管理粮饱小官,没有发现他是个奇才。只有肖何与他交谈,认 
为他是个大将之才,故韩信未被重用而逃亡时,肖何立即前往追他回来。经 
肖何的竭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从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一下子提升为大 
将,这不能不使全汉军惊奇。这种机遇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对于韩信来说也 
是出乎意料之外,不能不感激无涯,竭智尽力为刘邦打天下。刘邦虽放手让 
韩信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但对他有戒心,常常加以适当控制,特别是在韩 
信实力强大的时候。如刘邦曾派张耳随韩信东向征伐,韩信军先后破魏、代 
军,刘邦就派使抽调其精兵到荥阳以拒楚。这样既可增强荣阳守军力量,又 
防止韩信力量过大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意外事。刘邦在成臬被项羽围急,刘邦 
逃出渡河到修武,修武是韩信、张耳军的驻地,刘邦一早自称汉使突入帐中, 
韩信、张耳还未起床,即在其卧外夺其印符,召集诸将。信、耳才知刘邦到, 
大惊。刘邦夺两人军,令张耳守赵地,任韩信为相国,收赵兵以击齐。刘邦 
就是这样既信任韩信,又常常控制其军为己用。刘邦打败项羽登上帝位,也 
出于对韩信的戒备,便以游云梦计擒韩信,削其王位,降为淮阴侯。有一次, 
刘邦与信谈及诸将将兵的才能,刘邦问信:“我能将多少兵?”信答道:“陛 
下不过能将十万兵。”刘邦说:“那么您呢?”答:“臣将兵,多多益善。” 
刘邦笑说:“多多益善,你为什么被我擒了?”信答道:“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所以信为陛下所擒。”(《史记·淮阴侯列传》)这说明,韩信 
是承认刘邦有御将的才能的。 
对背楚归汉的黥布恩威并施,也显示了刘邦御将的巧妙手腕。刘邦利用 
九江王黥布与项羽的矛盾,便派随何去说黥归汉。黥布到,刘邦却在床上洗 
脚时召见,布看见刘邦如此傲慢待他,大怒,悔来,想自杀。黥布出,到安 
排他所住的地方,见内帐、车辆、饮食都跟汉王一样,又大喜过望。刘邦坐 
在床上洗脚时召见黥布,是有意给他个下马威,以显示两人政治地位已不同。 
因为黥布和刘邦都同时被项羽封为王,两人地位是一样,现在黥布来投刘邦, 
彼此有君臣之分,故先施之以威,以明彼此地位。接着又施之以恩,在生活 
上待之如己,即给予王的优厚待遇。在刘邦的恩威并济下,黥布既安于下属 
之位,又甘心效力。项羽知黥布背楚归汉,立即派项伯收九江兵,将黥布妻 
子都杀了。布派人到九江,其心腹将率数千人归汉,从此,黥布死心塌地事 
汉以击楚,屡立战功,对打败楚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记·黥布列传》)。 
对于肖何,既给予重任,又暗中防备,但其手段很巧妙,使肖何小心谨 
慎,屡以行动表明其忠。肖何任县吏时,刘邦有事,常得肖何袒护。刘邦起 
事,肖何是谋主,及刘邦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肖何留 
守关中,供粮供兵无缺。关中成为刘邦的根据地,肖何是否忠心,关系到汉 
的成败,故刘邦时时派人到关中慰劳丞相肖何,实暗中观其动静。肖何知刘 
邦对自己有所疑,便派自己子孙、兄弟及宗室数十人到前线服役,刘邦才放 
心。 
信任又控制,给恩惠又施之以威,这就是刘邦用人、御人的妙术。 
4.民心将心都归汉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们常说而公认的一条规律。而在战时,所 
谓“人心”,主要指民心、将心、军心,这“三心”是互相联系又密不可分 
的。得民心,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得将心,将校才 
为之拼命沙场。而兵还不是人民的子弟,得民心其子弟当然为之效死;而兵 
能否打仗还不是由将带出来,得将心就能训练一支勇敢的队伍。故说得民心 
和将心,也就得军心,军队就乐于战死,胜利在望。相反,如果不得民心、 
将心,也就不得军心,就使人力、物力不得补充,将领不愿效命,军队不想 
打仗。这样,不败何待。 
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 
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 
刘邦与他不一样,他胜利进军入关,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连 
秦人自动送来的慰劳品,也婉言拒绝,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 
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 
人及盗抵罪。而项羽刚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只杀降王子婴,还到处 
屠杀烧掠,纵火把秦官烧成一片焦土。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秦 
人拥护刘邦而怨恨项羽是必然的了。在楚汉相争中,秦人怕项羽取胜,他们 
将大遭殃,故倾尽全力支持刘邦。刘邦虽屡战屡败,而秦人供应的人力、物 
力源源不断,使刘邦一次又一次挨过难关,最后打败了项羽。 
能否得将心是胜败的关键。项羽重用人是局限于他项氏宗族和妻子的亲 
属,如此划线,在这圈子里的人才当然是有限的,而圈子外虽有人才也就不 
能用了。韩信和陈平都是奇才,韩信是归刘邦后立大功被刘邦称为“战必胜, 
攻必取”的大将才;陈平归汉后曾六出奇计为刘邦取天下安天下。而这两人 
原是楚营里的人,项羽对他们言不听,计不从,于是便背楚归汉。韩信归汉 
后屡立奇功,被任为齐王,手握重兵,到后来成为楚汉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时,汉军日益强大,项羽恐惧,便派盱眙人武涉往说韩信。他说:“天下 
人因苦秦久了,故合力反秦。破秦后,项王计功割地,分土封王,以休士卒。 
今汉王举兵向东夺人之地,破三秦后率诸侯兵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不罢手, 
其不知足如此之甚。汉王是不可靠的,他几次落到项王的手中,项王怜而活 
之,但他一脱身便背约,复攻项王,其人不可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 
王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要被他所擒。足下得以至今不彼他暗算,正因项 
王尚在,需要你为他打天下。当今二王相争,胜败定于足下,足下右投则汉 
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明日必轮到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 
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而王之?今失此良机,一定要为汉攻楚,难道是 
智者所做的事吗!”尽管武涉分析形势,说明利害,韩信不为所动,婉言加 
以拒绝。他说:“我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策不用, 
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统率数万大军,他解衣衣我,推食食 
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天的地位。汉王如此亲信我,背之不祥,我虽死也 
不易心。”韩信表明对汉王的生死不易的忠心,实是当时汉将心归汉王的反 
映。 
5.集众智以成大事 
楚汉久相持未决胜败,项王要求与汉王独战以决雌雄。汉王笑说:“我 

宁斗智,不能斗力。”以两人智比,项王智不逊于汉王,为何汉王“宁斗智”? 
这是因为项王自负独断独行,不纳智者之策,而其个人智有限,故多失计; 
汉王兼听纳谏,集众智成大智,故乡得计。项氏世世为楚将,代代有家传兵 
法,项羽叔父项梁主曾以兵法传授项羽,项羽打起仗确有一套本领,在垓下 
决战前,他亲身领导的战役几乎是战无不胜,也因此自负不凡,不仅对身边 
的郎中韩信几次上策不屑一顾,连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献计也当耳边风,因 
而屡失战机。使刘邦能屡败屡起,最后置他于死地。刘邦起事之前,是个酗 
酒好色的无赖之徒,父亲是个农夫,当然无家传兵法,对打仗是外行;他又 
不读书,也就不能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懂得兴亡之理。但他有个显著的 
长处,就是虚心听取别人的计策。故能集众智成大事。 
刘邦在战争实践中,也懂得些行军打仗之事,但“运筹帷幄”非其所长, 
往往作出错误的决策。由于他对张良、陈平等谋士言听计从,故能及时纠正 
错误,实行正确的决策。如刘邦率军西向攻秦,因秦将坚守宛城,攻不下, 
刘邦率军越宛城西进。张良谏说:“沛公虽急欲入关,但秦兵尚多,拒险而 
守,难于攻破。今不下宛城,如越城西向,宛守军从后追击,前面秦兵拦击, 
前后夹攻,将处于危机。”于是,刘邦于夜间率军从他道回来,更换旗帜, 
天黎明时,包围宛城三周,守将要自刎,其舍人陈恢止之,便往见刘邦,说: 
“宛城认为降必死,故皆坚守。汉军强攻,死伤更多。为足下计,最好的降, 
封其守将官职,使其留守,引其甲士西进。其余城池知优待投降将士,必争 
开门投降,汉军将通行无阻。”刘邦说:“好!”乃封宛城守将为殷侯,封 
陈恢为千户。刘邦率军西进,无不下者。而汉军所过,军纪严明,不掳掠屠 
杀。于是,先诸侯军进入关中(《史记·高祖本记》)。 
刘邦被项羽急围于荥阳,便与郦食其谋议削弱项羽权力。食其建议:“秦 
灭六国,其后人无立锥之地。如汉能立六国之后,其君臣百姓必感恩戴德, 
必支持汉而反楚。”刘邦表示同意,便叫人刻印,派食其前往分封六国后代。 
食其还未启程,张良从外来到,项羽将食其主张分封事相告,张良说:“天 
下游士离乡别井来投汉,拼死立功,所盼望的是想得封侯赐邑,今复立六国 
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谁与您取天下。楚强,六国必从之,那会附属 
于汉。用立六国之谋,汉大事完了!”这时,刘邦正在吃饭,听了张良的话 
气得吐出来,大骂道:“竖儒,几败乃公事!”立即叫人销毁印章(《史记·留 
侯世家》)。 
6.抓战机进行决战 
在楚汉相争后期,楚汉两军在荥阳东北广武对峙。这时,彭越在梁地, 
神出鬼没袭楚后方,绝其粮道;韩信破齐后起兵击楚。项羽恐惧,乃与刘邦 
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归。张良、陈平认为是消灭项羽良机,让其东归 
是纵虎归山。刘邦便进兵追项羽,到阳夏南驻军,待韩店、彭越军到击楚军。 
到固陵,仍未见韩信、彭越应约前来。楚击汉军,大破之。汉军复入壁,深 
堑坚守。刘邦势孤,毫无办法。后用张良计: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 
韩信,唯阳以北的土地纣给彭越,并调黥布率兵来会战。韩信、彭越得封地 
立即听令会师于垓下,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开创西汉王朝,登上了皇帝宝 
座。

为什么项羽比刘邦弱却最后赢了呢?

6. 项羽明明比刘邦更强大,为什么他还是输给刘邦了?

引言:项羽是一位非同寻常的人才,无论武功还有谋略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项羽和刘邦珍地盘却仅仅五年的时间,成败就逆转,项羽兵败自刎,而刘邦却登基称帝,项羽明明本身本事比刘邦更强大,但是还是输给刘邦,这和项羽本身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项羽处事比较残暴,而且也很自私,处事上也有所不公,所以和刘邦的性格也成为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本身出生于富贵人家,是不了解平民百姓的特征,所以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理解下层人民的,项羽目光也是比较短浅的,心胸也很狭隘,所以对比刘邦来说是没有宽容心和长远的目光的,这也导致了项羽树敌太多也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导致项羽比刘邦更为强大,但是还是输给了刘邦。

项羽
女的家族世代都在祖国做将军,项羽的祖父也是楚国大将,从小没了父亲,项羽从小是在叔叔的照顾下长大的,相遇本身是有着非常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在军事上和武功上也是有一定的天赋,所以在巨鹿之战当中能够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同时项羽本人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项羽本身出生于富贵人家,所以自视甚高,是很难听进别人的话,所以导致了很多人的才能都得到得到发挥,也就让很多人离开项羽而投向了刘邦。

刘邦的优势
刘邦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刘邦是非常善于交朋友的,虽然出生于农家,但是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朋友,而且为人豁达仗义,这种性格是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拥护。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是非常得人心的,在刘邦起兵之后,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直到发展为万人的部队。同时刘邦也非常足智多谋,在纪律上也完全不输项羽,而且刘邦也非常善于用人,其中韩信就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

总结
最后楚汉相争一共4年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名言也是从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所引发而来的。

7. 项羽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刘邦?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项羽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刘邦?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8. 历史上项羽输给了刘邦,关键原因是哪一点呢?



关于项羽为何最后失败,刘邦在项羽自杀乌江、夺得天下、大封功臣的宴会上,曾有过一番高论,他说,论谋略,我不如张良,论治国家,我不如萧何,论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皆为“人杰”,我都能信之、用之,项羽仅一范增都不能容,这是他得天下,也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这番话之前,大将高起和王陵也曾分析这个原因说,陛下牛逼,总是拿部下开刷,颐指气使,不尊重人。但你有一个大优点,那就是得地封人,得利共享,人家就自然卖命了。而项羽却得地不封,得利不赏,小气得要命,所以有能力的人都离他而去,所以他失去天下,几乎是必然的。



无论刘邦自言自语,还是高起、王陵,包括之前韩信拜将时献“汉中对”时也说过,项羽要封赏人家官爵,往往把官印边磨破了角还舍不得给人,这都是说的项羽不会用人,认为项羽失天下,根源在于他一不能与兄弟们共享利益,二不能宽容待人,结果那些人才都去了刘邦麾下,同志变成了敌人,天下自然不可得。
这些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在下总是觉得都不够全面,项羽失天下,其实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那就是他霸气中的霸道,横蛮不讲理,失去了道德支撑,杀人时乱杀,真正的劲敌在一起博弈,却又下不了手,真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进退无据,两相艰难,常常莫名其妙地置自己于不利之地,所以到了关键时候,只关注小事,而忘却根本,最后江山都拱手让人了,他还在津津有味地数钱。



最典型的有几件事情的处理,项羽将自己置身于不仁、不义之地,在道德上理亏、德亏,最后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杀义帝,几乎是项羽丢江山的唯一原因。项羽失天下,说千道万,还是不该杀义帝熊心。那么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如果把他当成菩萨供着,挟天子以令诸侯,项羽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曹操,但他放着这么重要的“护身符”不要,不但把熊心逼去偏远的郴州,还在半路派人将他杀了,无端将自己置身风口浪尖,受尽诸侯的责骂和部下的鄙视,同时又给刘邦找到了进攻他的道德理由,这不是自己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又是什么?后来之所以丢掉彭城,义帝就是诸侯能够联合围剿他的起因,所谓三军缟素,诸侯联合起兵,都是这个原因。
如果义帝活着,对项羽有百利而无一害;但项羽杀了他,便授人以柄,死义帝最后成了刘邦起兵的好理由,那些兵和百姓才不管你是谁,你连义帝都杀,人人得而诛之,他们自然跟着后面起哄。



2、鸿门宴并不是机会。有人总是说刘、项胜败,关键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其实都是误解,个人的臆想。项羽能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吗?不可能。
你想,当时二人是什么关系?是战友,是一起抗秦的战友,而非敌人。抽刀向战友,部下会怎么说?诸侯会怎么看?这是一不可杀。二不可杀是,义帝之前有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为关中王,刘邦先破关中,他按照此约定,他就是关中王,作为首功者和可能的关中王地位,他派人守关有什么可指责的,还轮到项羽这个坐享其成的人来兴兵问罪吗?
项羽要起兵打刘邦,不过是气头上的话,很难付诸实行的,毕竟身边40万兵马,绝大多数都是诸侯兵。所以,在鸿门宴上,项羽根本就没有要杀刘邦的打算,即使没有项伯”吃里扒外“,他也不会杀刘邦,他没有理由杀,在道义上完全站不住脚。倘若真的杀刘邦,那么下一个死的,就会是是他项羽,全死得更快更惨。



3、项羽的性格中确实有孩子的一面,毕竟死前还只有30岁。你看他在垓下之战中的表现,身边都只剩下十几个护卫了,他还在研究和实施战术,与对手杀得津津有味,他把战斗和杀人当成了乐趣,甚至胜过对江山争夺的兴趣,在他乐不可支地进行着最后的拼杀时,已经注定了他战略上的失败,和曾经拥有的江山的易主。他的玩心胜过对正事的专注,这是他性格中的弱点。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刘邦稳重,隐忍,懂得抓机会,懂得抓大放小,在战争中,父母妻子儿女都可能抛弃,这种人不得江山,谁能?但项羽就不一样,项羽凶狠、残忍、冲动,动不动就屠城,同时又单纯,目光短浅,喜欢猫抓老鼠的玩乐,关注小,乐此不疲;丢掉大,浑然不顾。这种人不可能得江山,得了他也治理不好。



倘若时光倒流,让项羽重新选择,不知他是否会有机会翻盘。不过,如果项羽不从自己内心去解决问题,不从性格上改变,事实还会是一样,他仍然会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