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三大套路

2024-05-05 02:17

1. 银行理财产品三大套路

套路一:模糊自发与代售。(这几乎是行规,不管大小银行,基本都有这种情况,因为理财经理及其业务部门都是有业绩考核的,为了完成KPI,自然会自降道德底线)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往往注重宣传收益率,强调银行的信誉背书,不太会主动告知这款产品是银行自行发行的,还是代售的,这些关乎风险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隐瞒了。比如,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某银行代销的基金产品“鑫元基金”,亏损超13%,但银行在销售时对投资人不但没有说明风险情况,甚至许多投资人都不知道,该产品并非银行自己的产品。说白了,这款基金产品只是在银行代销(帮别人卖),银行依据销售情况拿提成返点而已,并不承担产品的风险,不过坑人的是,银行为了钱,只是一再强调“半年绝对回报13%”。套路二:理财变保险。除了自发的理财产品,银行还会代销保险、基金、券商计划、信托资金业务等。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本来是去买理财,赚取收益的,但被理财经理混淆了概念,结果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保险,等悔悟过来发现,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套路三:神秘的预期收益率。买理财,你肯定最关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实是有很多花样的,不小心,可能就会被带坑里了。【拓展资料】理财:理财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ǐ cái,英文是Financing,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的保值、增值为目的。理财分为公司理财、机构理财、个人理财和家庭理财等。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其它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与理财密切相关。“理财”往往与“投资理财”并用,因为“理财”中有“投资”,“投资”中有“理财”。所谓的理财也不仅仅是把财务往外投,被投资也是一种理财,不懂得被投资也就不懂得怎么更好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三大套路

2. 银行理财产品的套路?


3. 银行理财产品的套路


银行理财产品的套路

4. 银行理财有陷阱吗 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哪些陷阱

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风险点:1、信用风险:若因市场变动、债务人发生信用违约事件而未偿还本金、利息,投资者将蒙受损失,在极端情况下,前述信用风险可能导致理财本金部分或者全部损失。2、利率风险:理财产品存续期内,该产品的投资标的的价值和价格可能受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而波动,可能会使得投资者收益水平不能达到客户参考年化收益率。3、流动性风险:由于客户不得提前赎回理财资金,在理财产品到期前,客户不能够使用理财产品的资金,也因此丧失了投资其它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或资本市场产品的机会。4、提前终止风险:当相关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投资标的提前到期或发生其他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认为需要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等情况时,银行有权部分或全部提前终止该期理财产品,投资者可能无法实现期初预期的全部收益,并将面临再投资机会风险。5、延期支付风险:在本理财产品的正常到期日,如理财产品所投资的投资标的出现未能及时变现或其发行人未能及时兑付或投资标的项下相关债务人违约等情形时,本理财产品期限将延长至全部资产变现之日止。6、法律与政策风险:因法规、规章或政策的原因,对本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7、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风险::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致使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本期理财产品的受理、投资、兑付等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本期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安全。

5. 银行理财除了有哪些陷阱 银行理财产品陷阱盘点

1、 银行标语上面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真实的收益率。
如果你购买了理财产品之后,没有到达宣传上面的收益率,银行也只会告诉你那是宣传语,并不是承诺。
2、 收益率≠年化收益率
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故意模糊这两者的区别,虽然名字看起来差不多,但钱数会差很多。收益率指合同到期后,本金的收益水平。例如1万元本金,5%收益率,理财期限是30天,则30天后的收益为10000*5%=500。而年化收益率,指一年到期后的收益,则1万元本金、年化5%、理财30天后的收益率为(5%/365)*30*10000=41.096。
所以在购买前,大家要问清到底是收益率还是年化收益率。
3、 银行态度在销售后变了样
很多人发现购买理财产品前,理财经理态度热情的向你推销各种理财产品,当你购买理财产品后与银行出现纠纷时,银行都是一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样子,丝毫不会顾及客户的感受。
记住,很多理财经理要靠理财产品完成销售任务,所以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要非常谨慎,多学习理财知识,将理财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合同一定要看清,买理财产品最好买100%保本的,先估算风险,再看收益才是正确的顺序。
4、 购买理财产品,存续期内银行说停就停
银行按照合同规定,需向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支付全额本金和固定收益,客户不是无条件地获得固定收益,监管层规定银行不能无条件地承诺固定收益,以防银行高息揽储。
所以,在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中,合同规定银行在特定时间或特定条件下拥有提前终止产品的权利,而投资者并没有。也就是说没到期之前,我们是不能随意将钱取出。大家作为投资者,主要关注产品的提前终止风险,但这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
5、 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到位
有些商业银行盲目进入金融信托领域,经营金融信托产品,而这些产品很可能并未经过法律授权,经营行为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一些商业银行还不会明确向理财者说明从事哪方面的投资、遵循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施行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措施等重大信息,导致理财者财产受损。
在目前我国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不完善的前提下,理财者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商业银行也未能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原则设计理财产品,导致了很多的纠纷发生。
所以在决定选择银行理财的时候,大家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要盲目相信银行,一定要做好理财方面的功课。

银行理财除了有哪些陷阱 银行理财产品陷阱盘点

6. 常见银行理财产品陷阱有哪些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两种: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理财产品。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自身信用背书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安全性相对较高;代销产品,是指其他机构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放在银行的渠道上进行销售,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着不少坑,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银行里面,看了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购买,这是不对的。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户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的,却变成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了。
再者,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而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评估(一般参考以往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不少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喜欢把预期收益率报得很高,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与黄金、汇率、国际油价等高风险标的挂钩,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实际结算后的情况来看。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忌讳的是遇到了飞单或虚假理财。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拥金提成。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替房地产商销售信托产品。
虚假理财,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财产品。这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假冒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通过融资获取大量客户资金,再转手借给别人用于投资,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资成功了,对方还本付息相安无事,如果借款方还不出钱,那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很可能打水漂。
为了避免出现购买到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建议大家:①尽量到网银或者手机银行上购买理财产品,以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网下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弄清楚情况再购买;③到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到这里登记备案)。

7. 常见的几种理财方式 银行理财产品也不错

  何谓理财?通俗地说,就是懂得花钱和挣钱,让钱生钱!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盘活资产,保值增值。
  常见的几种理财方式
  家庭理财的投资方式归纳起来有多种,它们是储蓄、债券、股票、基金、房地产(行情专区)、外汇、古董、字画、保险(行情专区)、彩票、钱币、邮票、珠宝。在这些种类当中,有一些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因此,最为常见的家庭理财方式还是集中在银行(行情专区)储蓄、债券、保险、股票几种工具的运用上。
  银行理财产品也不错
  银行储蓄是最常见的理财方式,它具有风险低易操作等特点。从理财的角度讲,储蓄宜以短期为主,重在存取方便,而又享受利息;长期储蓄相较短期储蓄,依现有银行利息,以及通胀等因素,钱存得越久,贬值的几率就越大。
  因此,要想跑赢CPI,定期存款收益远远不够,那么,时下流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即为不错选择,有了银行理财产品,即使跑不赢CPI,也不至于损失太大。
  但需要指出的是,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需重点考察产品的投资方向,理财非存款,理财产品也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常见的几种理财方式 银行理财产品也不错

8. 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陷阱?

      银行理财产品已经逐渐变为百姓防通胀最广泛的金融工具,但原本百姓心中的这个“至宝”,却也是最遭人诟病的。银率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上,近三成投资者有过被误导的经历,甚至有银行还存在强制搭售现象。      长期理财品稀缺 保险、基金充当替身      在银行误导现象中,保险被当成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位居榜首,占比达其次是基金,占比达券商集合理财以及集合信托产品被当作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并列第三,占比均为最高分成 买理财强搭保险存款      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的受访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中遇到了强制搭售现象。而在强制搭售现象中排在首位的问题为购买理财产品搭售存款,其次是搭售保险。      高息揽储已成银行潜规则。银率网认为,存贷比的考核指标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强制要求存款的重要原因。而搭配保险,不仅可以为银行以及业务人员带来至的不菲利润分成。据统计,银行保险在销售中,55%的客户属于非本意购买。      办贷款先存款 违规收取贷款手续费      调查显示,两成客户曾被要求“办贷款先存款”。部分银行在放贷前要求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办理大额存款,如果贡献度不够,可能将面临无限期等待的窘境。      的用户缴纳过“贷款受理手续费”。而根据相关规定,银行在从事贷款业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业务费用应由银行支付,这笔费用银行已经从贷款利息收入中得到补偿。      频推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产品      每到岁末,都是银行发行的理财大热之时。为了揽储年关冲规模,大卖理财产品已成为了各家银行此时必做的规定动作。“理财产品是银行加强中间业务,吸纳和留住存款的重要工具,将来会是银行的生存之本。”银联信分析师钟加勇指出。为了在海量的理财产品中受到顾客的青睐,银行们均使出了混身解数,而提高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则效果最为直接。进入12月,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路上攻,部分产品的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已触至5%。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