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乡县乡镇经济排名

2024-05-17 11:37

1. 河南省内乡县乡镇经济排名

以2021年各区县GDP总量为准,河南各区县经济排名中比较靠前的县或县级市有新郑市(郑州)、中牟县(郑州)、禹州市(许昌)、巩义市(郑州)、长葛市(许昌)、济源市(省直辖)、永城市(商丘)、新密市(郑州)、林州市(安阳)、荥阳市(郑州)等,下面是各区县的详细排名情况:【摘要】
河南省内乡县乡镇经济排名【提问】
以2021年各区县GDP总量为准,河南各区县经济排名中比较靠前的县或县级市有新郑市(郑州)、中牟县(郑州)、禹州市(许昌)、巩义市(郑州)、长葛市(许昌)、济源市(省直辖)、永城市(商丘)、新密市(郑州)、林州市(安阳)、荥阳市(郑州)等,下面是各区县的详细排名情况:【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河南省内乡县乡镇经济排名

2. 内乡县的介绍

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说。1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地古属郦地,春秋为邑,秦代设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为菊潭县,后几经更名,到公元956年定名为内乡县。曾造就和培育了春秋政治家暨被中外经济学家奉为“千秋商祖”的范蠡、明代政治家柴升、清代理学家王检心等历史文化名人。内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曾荣膺“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大目的地”称号。拥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乡宝天曼、中国四大古代官衙之一:内乡县衙、中国景观村落:吴垭石头村、中原生态养生福地:云露山、纪念商圣范蠡的祠堂:商圣苑以及宝天曼峡谷漂流、七星潭景区、桃花源景区、天心洞等众多风景名胜。2内乡县先后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绿色产业示范区”、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列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生态农业示范区“。2007年内乡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2013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九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典暨大中华区旅游文化榜发布会上,内乡县成功被评为“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最美人文休闲旅游名县”。

3. 内乡县的历史沿革

商朝时期,在今河南西峡北部山地出现了一个“析谷”的名字。“析谷”是指西峡北部这一带山地。但“析”这个地名概念的出现,对后来这一带定名为“析水”(即淅水,今西峡的老灌河)、“析邑”(邑意为县)、“析县”等,均有重要意义。  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末期,今西峡县城一带有“白羽”。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把“白羽”改为“析”,于时就有了“析邑”,属楚地。但由于列国之间相互争夺地盘,特别是秦国对外扩张,在秦、楚边界上多次发生战争,因此“析邑”时属楚,时属秦,反复变更。 春秋时期,当楚国设置“析邑”时,在今内乡县城北十华里处(赵店乡申营村)同时设置了“郦邑”。郦邑同析邑一样都遭受秦、楚边界战争的骚扰,在地域权属上或楚或秦,不断发生反复变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内乡这一带属于南阳郡。秦将“析邑”改为“中乡县”(因地处南乡与北乡之间而故名。旧时,今淅川境内设有一南乡,西峡北设有一北乡,见南乡郡),“郦邑”改为“郦县”。  西汉时期,内乡一带分建有郦、析、博山、丹水四个县。当时划分郦、博山二县属南阳郡,析、丹水二县属弘农郡。“析”即“淅”,所谓“析县”,即把原中乡县改名析县;郦县封为侯国。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于公元420年把析县分置为析和修阳两个县,但时隔不久,这两个县均被撤销,析县自此不复出现。  南齐第一个皇帝萧道成,保持顺阳郡,把顺阳县改为南乡县,划南乡、丹水二县归顺阳郡。郦县仍属南阳郡。而在原析县地方(今西峡口)建立了一个析阳郡,并在郡治地方新设了一盖阳县。  北魏迁都洛阳后,于南齐边界上的析阳郡的北乡,另建一修阳郡,并于郡治所在地置修阳县,同南齐所设的析阳郡和盖阳县紧紧相对。孝明帝孝昌元年,元魏占据了内乡这一带,则把修阳郡恢复为析阳郡,保留了盖阳县,并设析州。把丹水县升格为丹川郡,把顺阳郡恢复为南乡郡,同时在这里设立析州。把南乡县划出一部分,增设一个淅川县(淅川县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但不久又把淅川县升格为西淅阳郡,郡治设在今马蹬镇一带。  西魏文帝时将修阳郡、修阳县的州、析阳郡撤销,把盖阳县改为内乡县(故址在今西峡县城附近),于是“内乡县”之名从此开始出现。但到西魏废帝时(552年)又改内乡县为中乡县,内乡县名这一段共存在16年。西魏还将新城县改为临湍县,新城县从元魏时的529年设县,到西魏时改名,共存在16~20年时间,临湍是第一次出现。  隋开国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年)在原来的南乡郡的地方重建了南乡县,而把淅州改为淅阳郡,撤销了西淅阳郡和顺阳县,把这些地方分别并入南乡县和丹水县,并都划归淅阳郡管辖。他又把临湍县恢复为新城县,并为避其父杨忠名讳,而改中乡县为内乡县。这是“内乡县”名第二次出现。他还把郦县改为菊潭县,而且将其县治向北移动,并划菊潭、新城二县归南阳郡。  金王朝建立后于哀宗正大末年(1230年)把内乡县治从西峡口迁移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所在地),仍保留内乡县名没有变,这是内乡县历史的一次重大变迁。内乡县,在西峡口这个地方,从春秋时建立析邑起,经过更名为析县、盖阳、中乡、析阳郡、析州、内乡县等,到到金朝末年迁移县治止,在那里约有1860年左右时间,是内乡县这一带建邑县最长的一个地方。  元朝时,忽必烈撤销了顺阳县,并入内乡县。至元二年(1265年),又撤销博山县,也并入内乡县。这时内乡县管辖的地区包括了原来的博山、顺阳、丹水、淅川、郦县、菊潭、默水、临湍等各县所有的地域。这是内乡县历史上管辖面积最大的县。这时内乡县属南阳府。  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根据河南巡抚都御史杨璇的建议,将内乡西部十个保划出,重建了淅川县。这次县治移至丹江北岸。  1948年5月,内乡县境的田关、袁店以北地区划出,曾短期设立西峡县,后于1949年元月重新并入内乡县。同年12月,又再次分设内乡、西峡二县至今。 1953年3月将内乡县马山口区石庙乡的小街、架鸡窝和岳岗乡的徐营、峰子山自然村250户分别划归南召县和镇平县。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内乡县将师岗区的堰子等村划归邓县,邓县的胡刘营、梁营,西峡县的张楼房、大峪、黄营以及南召县的大、小东沟等村划归内乡。

内乡县的历史沿革

4. 内乡的历史谁知道?

内乡人杰地灵,发祥历史悠久。三代以前先后为郦部落和郦国。春秋时为楚国郦邑,系西北边地之重   镇。战国属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为郦县,属南阳郡。两汉时期曾设侯国,辖境略小。嗣后政权  内乡清代县衙
更迭,归属屡变。隋代易名菊潭县。开皇三年(583)改中乡县为内乡县,治所设在今西峡。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并菊潭县入内乡县,辖境含古析,郦二县。金代复将淅川县合于内乡县。元初,迁县治于渚阳镇(今内乡县城)。时县境有今内乡、淅川、西峡三县,为县境最大的历史时期。明成化七年(1471)析置淅川县,内乡县境包括今内乡、西峡两县。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县境有今内乡、西峡(西坪镇除外)两县和淅JLI县李官桥。1948年5月属南阳专区。翌年12月析建西峡县和淅川县李官桥区,同时,并入浙川县西庙岗和东川两区。1953年3月,复析出马山口区和岳岗乡4个自然村入南召、镇平二县。1955年再析师岗  内乡县衙
区部分村入邓县,同时,并入邓县、西峡、南召等县一些自然村。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7月属南阳市。[1]   据旧志记载,西周时建郦国,春秋为楚之郦邑,战国归秦,属商鞅封地,秦设郦县,属南阳郡。汉沿秦制。西魏改析阳县为中乡县(县治今西峡县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避文帝父杨忠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改郦县为菊潭县,同属南阳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 956年),废菊潭入内乡,时内乡县辖今内乡、西峡两县境域。元初(公元1265年),县治所由西峡口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同时,淅川、博山两县并入内乡,内乡兼有今内乡、西峡、淅川三县境地,为内乡县面积最大的时期。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复置淅川县。清沿旧制。民国时期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5月4日内乡解放,分其西境新置西峡县。1949年元月20日,撤销西峡县并入内乡,同年12月15日再建西峡县,内乡建置沿袭至今。   曾造就和培养了春秋政治家范蠡、明代政治家柴升、清代理学家王检心和著名农学家、中国农科院院长陈凤桐及全国劳动模范著名农民小麦育种专家龚文生等一批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

5. 内乡的历史谁知道?

②河南内乡地处伏牛山南麓,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就是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县衙却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人们称它是“神州大地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0年10月,内乡县衙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

③内乡县衙坐北朝南,飞檐翘角的房屋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庭院深深,古色古香。 

④进了县衙大门,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穿过仪门直通大堂。大堂、二堂、三堂是县衙中轴线上的三大主体建筑,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显得格外高大巍峨。其中大堂是整个衙门的中心建筑,最为壮观。大堂面阔五间,高11米多,建筑面积248平方米。大堂上方悬挂着“内乡县正堂”行楷金字匾额,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联,上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下联是“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知县掌握着一县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权,这副清代名联是对大权在握、缺少制约的官员的告诫。 

⑤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内乡县衙大堂中央有一暖阁,是知县审案的公堂。内有三尺公案,上面放着惊堂木、文房四宝以及红绿头案签。红头签为刑签,是下令动刑的;绿头签为捕签,是下令捕人的。暖阁上方,有“明镜高悬”的匾。暖阁正面屏风上绘着海水朝日图,寓意是为官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暖阁外两侧分别摆放着堂鼓、仪仗何刑具。东侧的刑具架上,摆着10多根红黑各半的水火棍;西侧的刑具更可怕,墙根搁着夹棍,墙上挂着拶子(zǎnzi,旧时夹手指的刑具)。暖阁前的地坪上保留有两块青石板,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两块石板上留有明显的跪坑,据说那是用膝盖磨出来的。看看内乡县衙大堂的架势,或许能让我们感觉到古代官衙的严刑峻法。 

⑥审案时,堂役击堂鼓三声,三班衙役两厢伺立,齐声高叫“升堂”。知县身着官服从暖阁东门进来,坐上大堂。然后原告、被告被带上来,分别在大堂的原告石和被告石上跪下。退堂时也击鼓三声,叫做退堂鼓。“退堂鼓”后来成为日常生活用语,可见衙门文化的影响。 

⑦在建筑格局上,内乡县衙与故宫一脉相承,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地建在两边。长方形的院子内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严格对称的四合院按功能分区。组群与北京故宫比较相似,都是“前朝后寝”。三堂六房之外,还按照左尊右卑的顺序修建了许多辅助性的院落。人们从县衙大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就进入另一个庭院,给人以气氛森严的感觉。全国从大到小的衙门都是这种格局,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又因为县衙是最基层的统治机构,它所体现的主要是封建时代基层的官场文化,所以有专家称“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⑧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有一首《息讼歌》曾经广为流传:“听人教唆到衙前,告也要钱,诉也要钱,差人奉票有捕签,锁也要钱,开也要钱……” 

⑨历史已经远去,昔日令人望而生畏的衙门早已成为供人观赏的标本。内乡县衙里有两棵高大的丹桂树,据说是元代建县衙时种下的。至今每到花开季节,丹桂依然香飘全城。这两棵树,是内乡县衙700年历史的见证。 
16.内乡县衙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

内乡的历史谁知道?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