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生的介绍

2024-05-17 11:30

1. 李京生的介绍

李京生,男,54岁,主任医师,现为北京天坛医院颅脑创伤病区主任,同时也在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出诊。

李京生的介绍

2. 李京生的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生态城市与建筑、乡村规划、住房与社区发展 1985-88年《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 第四编写人   1986-91年“中国伊斯兰建筑与建筑生态学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要完成人   1987-92年“小城镇形态理论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二负责人   1989-93年“县域村镇建设体系的研究” (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   1996-98年“上海市近郊土地利用秩序的研究” (上海市科委) 项目负责人   1997-98年“村镇小康住宅优化研究” (国家攻关) 子项负责人   1997-99年“城市近郊土地利用秩序的研究” (教育部) 项目负责人   1997-99年“上海住区整体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上海市建委) 子项负责人   2000年 “小城镇环境自律性的研究” (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项目负责人   2000年 “可持续到22世纪的城市” (国际建协UIA和世界燃气组织IGU) 中国组组长   2001年 “上海崇明东滩开发导论” (上海实业集团) 项目负责人   2001年“沈阳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研究” (沈阳市城建局) 项目负责人   2001年“常熟市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 (常熟市规划局) 项目负责人   2005年“上海嘉定区社区划分和公共设施配套研究” (嘉定区规划局) 项目负责人   2007年“国家小城镇综合试点镇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   2007年“上海郊区特色风貌的研究”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项目负责人   2007-10年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化生态承载力评价预警体系关键技术” 项目负责人   2010-11年“上海市控制性城市规划导则--生态环境专题” (上海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项目负责人   2010-12年“宁波东部新城河道花园社区营造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项目负责人   2011年获“城镇生态承载力计算及评价的软件著作权6项”  项目负责人   2011年-12年“平潭主岛村落风貌保护专项研究” (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局) 项目负责人

3. 李京生的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颅脑创伤,开展了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继发性脑损害的研究、颅内压监测、亚低温等医疗科研工作。2004年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渐进成型技术进行钛金属颅骨修复体的塑形研究,并成功用于颅骨缺损的临床治疗。采用该项新技术塑形的钛修复体与传统手工塑形相比,具有手术步骤简便,手术时间短,塑形的钛修复体曲度自然,非常接近原颅骨外形,术中无需再加工,术后并发症少,外形美观等优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3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编著作2部。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创伤专业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华创伤杂志审稿专家, 世界神经外科协会联盟(WFNS)会员。现任颅脑创伤病区主任。

李京生的学术研究

4. 李京生的发表论文

李京生、童明等《现代农业和新型的城乡关系》城市规划学刊,1997,12   李京生、刘保亮;《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现状及课题》现代城市研究 2001.2   李京生、刘保亮;《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区发展的问题探讨》小城镇建设,2001,3  李京生、诸大建等;《上海生态型园区的开发——崇明东滩地区开发及规划构想》,城市规划会刊第135期,2001,5  李京生、刘保亮;《迁村并点的研究》,小城镇建设第19期,2001,6   李京生、赵月;《小城镇建设大事记》,时代建筑66期,2002,4   李京生、系长浩司;《上海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BIO-CITY》(日本),2002,5  李京生、杨晨;《概念性城市设计的探讨》,城市规划2003,7  李京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国外城市规划2003.12。ISSN1002-1329  李京生;《日本的生态旅游和社区建设考察报告》日本大学学报(日本)2005,10   李京生;《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与生态建筑研究的现状》日本生态学会志。(日本)2005,4  李京生、马鹏;《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课题》城市规划学刊,2007,1  李京生、马鹏;《实证主义与规划理论的科学化》城市规划学刊,2007,8  李京生、郑卫;《关于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设计的历史考察》建筑师,2008,4  李京生、“从福岛地震看城市社区的自立性”,《BIO-CITY》(日本),2011,12  李京生、付予光等;“对小区规划模式可持续性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