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生平事迹的论点

2024-05-08 22:51

1. 萧红的生平事迹的论点

萧红(本名张乃莹,曾用名张秀环,乳名荣华,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女作家。
      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30年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就读(未毕业)。1933年初,经萧军鼓励,参加《国际协报》征文,从此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在日本“东亚补习学校”学日语,次年回国。1938年在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担任文艺指导员。同年在汉口与端木蕻良结婚。一生漂泊,1940年最终去香港,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的身份登记成为该会香港分会会员。著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散文《欧罗巴旅馆》、《家庭教师》等;诗《八月天》、《沙粒》等。

萧红的生平事迹的论点

2. 萧红的事迹是什么

萧红,这位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2年逝于香港,1957年其骨灰被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迁往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在她短短31年的一生中,萧红经历了种种病痛和苦难,也遇到了很多男人他们都是才子,跟她的关系或为爱人,或为知己,或为恩师。她和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汪恩甲临产失踪
萧军既爱且痛端木蕻良唯一丈夫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她的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
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因此弃萧红而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汪恩甲是遭遇了意外。
萧军既爱且痛
萧红怀孕时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1932年,松花江决堤,但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水困。不久萧红进医院分娩,但她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送人,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
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时,萧红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但是,萧军有些大男子主义,他个性粗暴,而且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
端木蕻良唯一丈夫
端木蕻良曾是萧红和萧军共同的朋友。跟粗犷的萧军不同,端木性情阴柔,他还曾称赞萧红的文学成就超越萧军,让萧红找回了久违的自尊。当萧红终于下定决心跟萧军分手时,她已经怀了萧军的孩子,但她和端木仍于1938年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对这段感情,萧红曾经这样形容:“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是,端木的个性和他过去的优越生活决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顾者,至今仍有人诟病他在两次危难之际不顾萧红而离去的行为,并将萧红的去世也归罪于他。1987年,端木曾到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并写下“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的悼念之词。
骆宾基最后知己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香港期间,端木蕻良帮助了同为东北流亡作家的骆宾基。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骆宾基打算撤离香港,但当骆宾基打电话向端木和萧红辞行时,端木却问他能否暂留香港协助照料病重的萧红,骆宾基慨然允诺。
因为日军侵占、庸医误诊、病情恶化等种种原因,萧红最终在1942年逝世。根据骆宾基的记载,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萧红病逝的44天中,他始终守护在萧红身边。骆宾基曾谴责端木在萧红生命攸关的时刻离开萧红,但据后来的端木夫人钟耀群所解释,端木离开萧红是为了外出购买食品和药物,并寻找尚未被日军接管的医院。至于骆宾基跟萧红之间是否有男女之情,其后人始终表示否认。

3. 萧红的生平介绍 萧红的生平介绍简述

1、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2、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生平介绍 萧红的生平介绍简述

4. 名人故事:萧红的生平_

名人故事:萧红的生平_700字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国现代女小说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

5. 萧红的事迹是什么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 《生死场》时 ,开始用萧红作笔名 ,蜚声文坛,在萧红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呼兰河转是一部写故乡的回忆录,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曾说,呼兰河转 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 ,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 东西一些比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时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萧红的事迹是什么

6. 作家萧红生平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7. 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在萧红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著名作品还有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
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萧红表现得坚定勇敢。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违心地与王恩甲同居,怀孕临产期近时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1932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
1935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

萧红的简介

8. 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