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2024-05-18 23:05

1. 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1、向市场释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中国央行降准,不仅来得急,而且降准幅度也比以往大。因为新一届中央政府上任以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采取定向微调的方式,即使降准也只有0.5个百分点,但最近一次降准却达1个百分点。
而上一次中国央行降准1.0个百分点,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是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这次央行突然降准1.0个百分点,有市场分析误解为是因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在增大,政府不得不放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即误解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转向,由中性转向强刺激,或中国版的量宽政策正在启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如果从央行以非常规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意义来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已开始。
从已有数据来看,至2014年底,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33.8万亿人民币,以当时汇率计算,为5.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3%,是2006年底时资产负债表12.9万亿人民币规模的2.6倍。
同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4.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26%,是2006年底时资产负债表9037亿美元规模的5.0倍。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绝对及相对规模都比美联储的要大,只不过,美联储的扩张速度要比中国央行快而已。
上述数据表明,2008年以来的“中国式量化”,其规模要大于美联储,只不过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方式与美联储不同罢了。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主要是通过三轮量化宽松(购买债券)方式来进行,因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目前持有2.46万亿美元的各年期美国国债以及1.74万亿美元的证券化资产,占比达到93%。
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主要来自不断购入外汇,结果是,2014年底,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产为27.1万亿人民币,占比80%。尽管两者成因不同,但两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都意味着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或流动性。
2、央行降准力度的加大
美国及中国都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但中国主要是针对银行或机构(比如不同的银行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言,美国主要是针对不同存款额度而言。
比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8.5%;而美国存款额度为1450万美元至1.036亿美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3%,高于1.036亿美元的为10%,其他情况为零。不过,尽管中美两国法定存款准备率差距很大,但总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却比较接近。
2014年,美联储法定及超额存款准备金达2.5万亿美元(但其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之比为1:18),相当于美国10.4万亿美元存款的25%,相当于美国GDP的20%;中国法定和超额准备金(两者之比为7:1)总额相当于106万亿元存款的22%,相当于中国GDP的37%。
也就是说,中美两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的差异在于中国绝大部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而美国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这就使得中国央行将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而美联储则不需要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
美联储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主要通过美国银行去杠杆化,把过多的流动性又回流到美联储的账户。中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用它来作为对外汇占款形成的流动性的对冲。
因此,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流入多少及流入速度。比如,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03年的6%上升到2011年的21.5%,主要是与外汇整体大量和持续流入、以控制因为购汇而释出的大量人民币这一流动性货币的供给有关。
如果外汇占款突然收缩,央行就得通过降准来向市场增加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央行突然降准,很大程度上与2015年一季度外汇占款突然减少有关。也就是说,这次央行降准力度的加大并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而是基础货币形成条件发生了变化。

扩展资料: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需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的关系
与发达国家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发达国家的单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更关注利率工具,用政策利率稳定物价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
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就得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多重目标制与当前中国转轨经济有关,同时由于长期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国内流动性投放过多,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关注国际收支等问题。
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目前中国央行可采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及数量型工具。
首先,中国的基准利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基准利率是商业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美联储是货币市场隔夜拆借利率。前者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直接定价,后者则是金融市场间接利率,需要相关的传导机制影响金融市场各行为主体的信用风险定价。
中国银行利率是管制下的利率,而美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容易受到扭曲,而且当商业银行都在突破央行的利率管制而产生严重的金融脱媒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效用更是容易弱化。
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央行的降息所产生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
其次,由于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全面开放,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确立,人民币汇率不可自由浮动。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都受到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的困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出现。
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上述情况更是极端化。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较快速增长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政策工具既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变化及产生结构调整,也影响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的流向及规模,影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的主动性。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汇率工具同样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考量。
综上,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得在现实的基点上及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逐渐地挤出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得去杠杆而不是加杠杆,从而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
就得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由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型及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是重新启动又一轮的信用过度扩张或推出所谓的中国版QE,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以往的增长快车道。
因此,在当前经济内外失衡的大背景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应是今年或当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扩张性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特征及有效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扩张性货币政策:选择理由及操作建议

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2. 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央行是如何应用货币政策的

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
(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3. 实行扩张性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问:实行扩张性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校答案解析: 1、下调利率,降低资金成本, *** 企业投资。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不足,利率下调,投资成本就会下降,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就会增加。消费也一样,这样对银行的信贷就会增加,银行贷款规模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2、增加对企业的贷款和对居民的消费贷款。
   
    3、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增加投资需求。
    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是发展直接融资,使居民的储蓄容易转化为投资,增加全社会投资需求。
      
    

实行扩张性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03: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职能 :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能是 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 行长负责制 ,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具有咨询议事机构的职能。
    业务 :
   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 社会 货币总量,借以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要能够区分哪些是资产哪些是负债:
   中央银行的负债:储备货币/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发行的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银行的银行)),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政府的银行),自有资金,其他负债;
   中央银行的资产:国外资产(外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政府的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其他资产。
    存款准备金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下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准备金的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货币乘数 :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M),包括 社会 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体系中作为准备金的存款(R)。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基础货币,创造出倍数的货币供给额,其中, 基础货币 和 货币供给额 之间的倍数关系,成为 货币乘数(m) 。
   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漏出因素:
    提现率c :客户提取的现金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
    超额准备金率e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
    法定存款准备金r ;
   这些漏出因素会使货币乘数 减小 。
    m=(c+1)/(c+r+e) 
   简单情况下,假设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发放贷款,没有超额准备金,且实现 非现金结算 制度,此时 m=1/r 。
   货币政策体系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货币政策操作程序。
    货币政策目的/目标 :
   最终目标:稳定物价(首要)、充分就业(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经济增长(GNP增加)、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中介目标: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长期利率;(选择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适应性);
   操作目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其他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行政命令,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 银行信贷规模 ,从而 间接 地对  社会 货币供应量 进行控制的政策。特点:是一种 威力强大 的货币政策工具,即使准备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缺点:难以确定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 时机和调整幅度 ,而频繁地调整也使银行 难以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 。
     
    再贴现政策 :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 贴现利率 ,来干预和影响 市场利率 ,从而调节 货币供应量 的政策措施。(提现利率上升,货币供给减少,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升高)特点:对 市场利率 产生 直接 影响,同时附带有“ 告示效果 ”,向银行和公众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和方向。缺点:中央银行处于 被动 的地位,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措施的反应。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 买卖 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央行买证券,货币供应量上升,利率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证券主要包括:回购交易、债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优点: 主动 权完全在央行,可以进行 经常性、连续性 的操作,可以 较为准确 地达到政策目标,且具有较强的 可逆转性 。
    回购 ,央行与一级交易所的交易:
   正回购:先卖后买,收回流动性,到期投放流动性;
   逆回购:先买后卖,投放流动性,到期收回流动性。
    债券交易 ,央行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的交易:
   现券买断: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上买入债券,一次性地 投放 基础货币;
   现券卖断: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 回笼 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 ,即央行发行短期债券,央行通过 发行 票据可以 回笼 基础货币,央行票据 到期 则体现为 投放 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传导机制一般过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利率传导机制: 传统凯恩斯主义学派 ,核心变量为 利率 , 货币供应量(升)->实际利率(降)->投资(升)->总产出(升) 。
   信用传导机制:银行信贷渠道, 货币供应量(升)->银行存款和贷款(升)->投资(升)->总产出(升)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货币供应量(升)->股价(升)->净值(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贷款(升)->投资(升)->总产出(升) 。
   资产机构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量(升)->股价(升)->托宾q(升)->投资(升)->总产出(生) ,托宾q=企业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财富效应, 货币供应量(升)->股价(升)->金融资产价值(升)->财务困难的可能性(降)->耐用消费品和住宅支出(升)->总产出(升) 。
   汇率传导机制:资本总是从利率相对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货币供应量(升)->实际利率(降)->汇率(降)->净出口(升)->总产出(升)。
   以上为准备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学习帮考网课程的笔记,在此记录,以备复习。

5. 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为什么要采取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采取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的原因如下:
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那么中央银行就必须印钱,发行货币,那么货币的供给量就增加了。
央行在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那么原来持有债券的人则得到了高流动性的现金或银行存款,市场上的货币增多,也就是货币扩张。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为什么要采取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6. 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性货币政策,阐明下这三者之间各有什么优缺点。

  三者作为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手段,各有自身优缺点,表现在: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2、关于紧缩性货币政策。
  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未影响商业银行整体较为宽松的资金面环境。尽管央行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紧缩性政策回收流动性,但是外汇占款的增加额仍然大于基础货币的增加额,银行体系超额流动性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仍较充裕。银行信贷扩张具有充裕的资金基础。
  第二,央票对银行贷款增长存在挤出效应。尽管资金面较为宽松,银行的放贷冲动较强,但贷款增长始终低于存款的增长,银行体系存贷款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不断下降。商业银行持有央行票据对贷款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受央票挤出效应的影响,加上金融业股票融资、债券融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贷款资金的依赖,近几年贷款增长率明显低于存款增长率,银行体系存差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资金运用压力有所增加。
  3、稳健性货币政策。
  所谓“稳健性”,是货币政策会稳定在上年的水平上,不会有更大幅度的波动;也不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所谓的“紧中有松”,更不会出现那种过度增长。

7. 论述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2.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出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一般工商企业向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就属于这一种。  
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人民银行的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用业务,是中央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而运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3.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论述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8. 论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关系。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来实行?

(一)最终目标(1)稳定物价:通过实施货币政策,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防止通胀和通缩。(2)充分就业: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减少非自愿失业。(3)经济增长: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保持略有顺差或略有逆茶状态。
(二)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
(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有矛盾。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消彼长。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矛盾,经济增长高时,通货膨胀往往也较高。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常常有矛盾。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央行普遍、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以下三个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调控方法: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当通货紧缩、失业严重、经济萎缩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调控方法: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当通货紧缩、失业严重、经济萎缩时可以降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的活动。
调控方法: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央行可以出售国库券。当通货紧缩、失业严重、经济萎缩时央行可以回购国库券。
当前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变慢,出口受阻,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因此,近几个月我们采取了降低法定准备率、和央行回购国库券和票据的操作方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