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境内减持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这么做?

2024-05-08 04:04

1. 国有股境内减持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这么做?

股权分置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股权分置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股权被分置的状况却由来已久。 

很多老股民都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初,有一些股票是全流通的。打开方正科技(原延中实业)的基本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其总股本是97044.7万股,流通A股也是97044.7万股。 

然而,由于很多历史原因,由国企股份制改造产生的国有股事实上处于暂不上市流通的状态,其它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也被作出暂不流通的安排,这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另外,通过配股送股等产生的股份,也根据其原始股份是否可流通划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7149亿股的总股本中,非流通股份达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非流通股份中又有74%是国有股份。 

股权分置的产生是否有相关法律依据呢?1992年5月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规定,“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股权设置有四种形式: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对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设置国家股、集体股和个人股,而是按股东权益的不同,设置普通股、优先股等。然而,翻看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相关规定,既找不到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 

股权分置改革与国有股减持不同。减持不等于全流通;获得流通权,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减持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1998年下半年以及2001年,曾先后两次进行过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效果不理想,很快停了下来。此次改革试点启动后,有很多投资者问,流通与减持有什幺不同?对此,法律专家的解释是,减持不等于全流通,减持可以在交易所市场进行,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被减持的股份并不必然获得流通权;而非流通股获得了流通权,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减持。 

什么要改革 

-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正是由于股权分置,使上市公司大股东有“圈钱”的冲动,却不会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早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块“心病”。市场各方逐渐认识到,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其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 

首先是因股权分置形成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即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试举一例,可以对“利益分置”有更清晰的了解:2000年12月,某上市公司以每股46元的价格增发2000万股股票,由于是溢价发行,增发后每股净资产由5.07元增加到6.72元。也就是说,通过增发,该公司大股东不出一文就使自己的资产增值超过30%。其后该公司股价一直下跌,大股东却毫发无损。可见,正是由于股权分置,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有着“圈钱”的冲动,却不会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上市公司的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 

三分之二股份不能流通,客观上导致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 

股权分置也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股权分置格局下,股票定价除公司基本面因素外,还包括2/3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预期。2/3股份不能上市流通,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等。另外,股权分置使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估值,形不成对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增强资产增值能力的激励机制,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也颇受制约。

国有股境内减持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这么做?

2. 05年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减持,实现全流通后为什么还走出06\07\08年的大牛市

改革中非流通股东支付了对价 一般为10:3 市场自然估值下降了30% 牛市来自于人民币升值 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相比存款资金流入股市 非流通股减持比例小的多

3. 中国股市为什么跌得这样惨?

  影响股票涨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政策的利空利多、大盘环境的好坏、主力资金的进出、个股基本面的重大变化、个股的历史走势的涨跌情况、个股所属板块整体的涨跌情况等,都是一般原因(间接原因),都要通过价值和供求关系这两个根本的法则来起作用。 下面就这些一般原因如何通过根本的两个法则对股市产生作用的原理一一分述之。
  1、政策的利空利多 政策基本面的变化一般只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如果政策出利好,则投资者信心增强,资金入场踊跃,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果政策出利空,则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减弱,资金就会流出股市,从而导致股市下跌。 当然,有时候政策面的变化,也会影响股票的价值。比如:2001年下半年国家公布国有股减持政策,不流通的国有股要通过减持变成能够流通的流通股,这就导致原来的流通股的价值贬值,从而导致了股市的大跌。 因此,政策面的利空利多有时候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影响股市的涨跌,有时候是通过价值关系来影响股市。
  2、大盘环境的好坏 个股组成板块,板块组成大盘。大盘是由个股和板块组成的,个股和板块的涨跌会影响大盘的涨跌。同样,大盘的涨跌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个股。 因为当大盘涨的时候,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比较高,市场的资金供应就比较充裕,从而使得个股的资金供应也相对充裕,从而推动个股上涨。当大盘跌的时候,则反之。 特别是在大盘见底或见顶,突然变盘的时候,大盘的涨跌对个股有很大的影响:当大盘见底的时候,绝大部分个股都会见底上涨;当大盘见顶的时候,绝大部分个股都会见顶下跌。 在大盘下跌的时候买股票,亏钱的机率极大; 在大盘上涨的时候买股票,赚钱就容易很多了。 实践也证明,在2001年6月份,大盘见到历史大顶,之后一路下跌,几乎所有的股票都下跌了30%—50%。在这段时间,可以说,只要买股票,就会被套牢。很多投资者平均亏损在30%以上。 同样,在大盘见底的时候,即使随便买入一只股票,都可以给你可观的收益。例如,1995年5月19日的大底,几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涨了30%以上;2002年1月29日的大底,也是几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涨了20%以上。 大盘变盘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的时候对于股票的涨跌影响很大,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当大盘没有变盘,处于横盘的状态的时候,大盘的作用就显得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重要了。 例如:2003年1月16日之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大盘大多时候处于横盘趋势,此时大盘对于个股的涨跌影响就不明显,个股的涨跌主要受到其他因素,例如价值关系的影响、主力资金的运作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这样,2003年初,在大盘横盘的情况下,所谓的“局部牛市”也就是因为几个有价值的板块被主力资金充分发掘而形成的。 总之,不能一味的强调大盘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大盘的重要性。大盘在不同的时候,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主力资金的进出 主力资金对于一只股票的影响十分重要,因为主力资金的进出直接影响股票的供求关系,从而对股票产生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只业绩优良的股票,如果没有主力资金的发掘和关照,也是“白搭”。 反而有些亏损的ST股票,由于主力资金的拉动,而出现连续上涨的态势。 可见,主力资金的重要性。
  4、个股基本面的重大变化 个股基本面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这只股票的价值。因此,个股的基本面是通过价值法则来影响股价的。 当个股基本面出现重大的利空的时候,股价一般都会下跌。 当个股基本面出现重大的利好的时候,股价一般都会上涨。 当然,这都是一般的情况。特殊的情况,还有在高位的时候,庄家发出利好配合出货,那样股价就会下跌了。那个时候,其主要作用的就是主力资金的流出,从而导致股价的下跌了。 因此,个股基本面的变化或者说个股的消息面对股价的具体影响,还必须结合技术面上个股处于的高低位置来仔细分析,以免上假消息的当。 高位出利好,要小心。高位出利空,也要小心。 低位出利好,可谨慎乐观。低位出利空,也不一定是利空。
  5、个股的历史走势的涨跌情况 江恩曾说过:“人性不变,所以历史继续重演。”因此,一只股票的历史走势,对于股票将来的走势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打个简单的比方:个股经过前期一段时间(历史走势)的上涨,目前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此时,个股上涨的动力就会明显减弱,风险就会逐渐增加。因此,这段时间的上涨(历史走势),对股票将来的走势的影响就表现在风险的增加上面。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走势影响股票将来的例子,还远远没有达到江恩的“人性不变,所以历史继续重演”的境界。 股市是有人控制买卖股票,从而形成的市场。股市的涨跌,都烙上了人性的痕迹。人性影响股市,而人性又是相对不变的。所以,股市的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不会改变,所以历史将在人性的影响下继续重演。
  6、个股所属板块整体的涨跌情况 大盘对于个股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样,板块的涨跌对于本版块的个股也有相当的影响作用。 因为大盘上涨的时候,一般都有热点板块的支持。热点板块形成之后,就会在这个板块中形成赚钱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板块。这样,供求关系就发生了变化,资金的供大于求,于是这个板块的股票就 比其他板块的股票涨幅大的多。

中国股市为什么跌得这样惨?

4. 2001-2005年,中国股市为何下跌,与经济走势相背?

2001--2005年中国股市的下跌,是因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又一次巨大的变革,那就是国有股减持,中国股市为了承受这次巨大的历史使命而弯下腰,因为那时的股市规模太实太小了,中国股民的力量太单薄了,市场还没有真正的成长起来!就象是一个12岁的小孩承担18岁孩子的活,有点太累了!

5. 既然国有股减持会造成股价下跌,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国有股如果不减持,那么这部分股票就永远不会流通,随之而来的问题会更多,在国外是很少有这种情况的,国有股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的一个特色,也是我们由于历史等原因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我们的证券市场可以更好的发展,权衡利弊,还是让他们流通,给他们减持的好,这是短期利空,同时也是长期利好

既然国有股减持会造成股价下跌,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6. 中国股市为什么跌跌不休?

首先中银国际觉得市场将继续寻底的原因是基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考虑。外围需求不振这基本是板上钉钉的,那么国内需求端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中银国际的结论是国内需求端也是依然偏弱,宏观经济基本面也在寻底。

7. 国有股减持为什么会造成股价下跌?谢谢!

  国有股减持:6大假设及后果   国有股减持方案讨论已久,至今时今日,已演变为管理层与市场的两方博弈。管理层反复强调的在市场稳定下实现国有股减持将成为博弈双方的均衡点。真正好的方案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确实比较难,但证券市场是一块能不断增大的“蛋糕”,只要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实现真正的“多赢”,短期的输家也许是未来的大赢家。

  假设一:冷处理,长期化

  方式轮廓:由于目前找不到令市场各方都能接受的圆满方案,管理层推出“七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引起市场的暴跌,政府只好从长计议,暂时不提国有股减持的事,但什么时候再提也不明确。

  可能性分析:从最近的消息面看,冷处理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这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第一,中国经济发展不能没有股市;第二,稳定压倒一切;第三,减持只能在牛市中进行。因此,管理层可能会从完善市场出发以时间来换空间,在稳定发展的股市中来完成国有股减持。

  市场反应:首先需要提醒的是,冷处理并非不处理,只是政府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而已。但政府又不能断然决定国有股不减持,因而只能采取这种消极的办法---“无时间表”地暂时搁置。既然如此,市场会预期至少短期内,可能是半年、也可能一年左右不会推出减持方案,因而大盘短期内会有所表现,至少为一些深套的庄家提供了一个反弹自救的时间空间。但是,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减持的预期会越来越大,如果政府没有其它措施的辅助,大盘必将走向漫漫的熊市。

  假设二:个案处理,各不相同

  方式轮廓:个案处理模式实际上在本次大讨论、即国有股减持暂停之前已经采用,主要是对新上市公司以及在上市公司增发时,以各公司不同的筹资额度和不同的发行价格进行国有股减持。

  可能性分析:很明显,这种方法被市场无情地抛弃了。但是,2002年1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市场分析座谈会”上,又有专家提出了所谓的“在减持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予以个案处理”的建议。分析他的理由,大致有两种可能:第一,全部处理对市场的压力太大,因而从稳定的角度出发,应个案处理;第二,个案处理仅仅针对在减持过程中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采取其他解决方案的借口。很明显,前者又回到了最早的方案上,肯定不会被采纳;后者倒是有可能。

  市场反应:如果“在减持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前提自然是国有股减持的开始。就目前的市场表现看,投资者对任何一种管理层倾向的方案都不会接受,市场的反应只能是连续下跌,直至崩盘。

  假设三:与金融衍生产品共舞

  方式轮廓: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趋势,使用“期权”等金融创新品种进行减持。将国有股乃至今后的法人股转化为相应数量的期权等衍生产品,开出一个新的衍生产品金融市场让国有股流通,待延续若干年后期权等行使完毕后,正式结束国有股、法人股的减持问题,并培育发展了衍生产品市场。

  可能性分析:目前金融衍生产品尚未被市场充分认识,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经验尚欠火候,故如此方案推出,时间将安排在股指期货试行成功之后。

  市场反应:此方案符合某些专家的“开辟金融衍生市场”的呼声。在我国市场投资主体尚未明确之前,新开的市场不可避免有一波炒作,从而导致二级市场失血,并走出下跌行情。随后由于衍生品种与主板上市股票股价波动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市场有望形成二个市场互

  相影响的格局,主板因此得以平稳下来。

  假设四:半买半送,整体脱手

  方式轮廓:将国有股折成两部分,一部分无偿送给原流通股股东,另一部分则以一定价格转售给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股东。国有股一次解决完毕,新股全流通问题也随之解决。

  可能性分析:送是为了更好的卖。如果国家在送出一部分国有股后能将剩下的国有股顺利高价出售的话,此类型方案被采纳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是此方案的话,其推出时间有望加快,预计在2002年上半年左右。

  市场反应:此方案关键之处在于送配的比例和价格以及送配部分的可流通时间问题。如果配售部分价格确定为净资产附近且对新增股份有个流通锁定时间,市场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扬。相反,如果是采用竞价的话,市场必然会有个急速杀跌过程,以达到事实上的低竞价区间。如果配售和新发的部分的流通时间不能有所限制的话,市场仍将会出现一个短期杀跌的动作。

  假设五:“白送”给你,不用买单

  方式轮廓:即采取张卫星所设计的国有股全流通方案,通过将国有股按一定的比例“缩股”或者是流通股按一定的比例“拆细”的方式,一次性解决国有股的流通问题。

  可能性分析: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由于采取此种方案将意味着在他们不用掏钱的情况下,即能将国有股的流通问题解决,因此具有来自投资者的较广泛的认同感;然而,若采取此方案实施国有股流通问题,则国有财产存在一定程度被流失的可能性,预计管理层对此方案的实施将会十分谨慎。所以,该方案被实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市场反应:由于市场投资者对此种方案具有较为广泛的认同感,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投资者将会获得比较显著的利益。因此,若此方案被实施,大盘展开一波较为可观的上涨行情的可能性较大。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国有股在取得流通的权利之后,指数所处点位的高低,将对国有股兑现金额的多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无疑国有股在较高的指数点位兑现,将能产生较好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用,因此这将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股指的上涨空间。

  假设六:新股全流通,先增量后存量

  方式轮廓:将目前市场上存量的国有股流通问题暂时搁浅,但对在某个特定时期发行上市的新股,则采取将所有股份全部流通的方式,以解决增量国有股流通的问题。

  可能性分析:尽管该方案有利于解决增量国有股的流通问题,从而具有将历史遗留问题的优点,但由于它同时还有将市场所有股票的价格中枢大幅降低的显著不足之处,使得该方案被实施的可能性很小。

  市场反应:若该方案被采纳并实施,市场投资者对几乎所有已经上市股票的价格的预期将会大幅调低,从而纷纷抛售现有的股票,并转而关注全流通的上市新股股票,大盘指数将难免因此产生深幅的回调,甚至不排除有崩盘的风险。

国有股减持为什么会造成股价下跌?谢谢!

8. 我国国有股减持开始时间、原因、现状如何?

  国有股减持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国有股减持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但最主要的是国有股股东(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流通股股东(即股民群体)的博弈关系,博弈双方都有两种行为选择:国有股股东的行为是“减持”或“不减持”,流通股股东的行为是“支持”或“反对”,博弈各方的支付函数由他们对其收益或损失的预期决定。如果全部都是按每股净资产减持国有股,流通股股东的行为肯定是支持,国有股股东的行为可能是不减持或者是少减持,这样达不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如果是按市场价减持国有股,国有股股东的行为肯定是减持,流通股股东的行为肯定是反对,股票市场就会下跌,国有股减持就会夭折,同样达不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但是,本方案引进了国有股减持价格增加比率k,也就是改变博弈双方的支付函数,也就使静态博弈变为动态博弈,使静态的纳什均衡变为动态的纳什均衡。

  国有股减持开始时,减持价格是每股净资产,流通股东的行为肯定是支持,虽然,国有股股东减持热情不高,但是,受到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的压力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减持动力的影响,国有股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减持,随着减持价格逐年提高,减持数量逐年增大,到达一定减持价位后,减持数量达到最大,然后又逐年减少,这是因为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压力已经下降,同时国有股股东预期还有更高的减持价格,并且有些股票国家还需要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可以减持的股票数量也大为减少,实际上到真正意义的全流通时,市场压力已经不大了。
  有了国有股减持价格增加比率k,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有很大好处。虽然国有股减持开始的时候是以每股净资产减持的,流通股股东热情欢迎。但是,随着国有股减持逐年展开,减持价格也逐年提高,流通股股东的热情也会逐年下降,这就使得流通股股东也有一个理性预期,对二级市场的股票炒作就是一个限制,象亿安科技那样的炒作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国有股减持就像一个稳定器,使得中国股市平稳发展。
  国有股减持价格增加比率k的大小对国有股全流通进程的长短以及股票市场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k太大了,国有股全流通的时间可能会缩短,但是,市场稳定难以保障。我们认为k为10%比较合适,如果k为10%,十五年后减持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4.17倍,二十年后减持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6.73倍,也就是说十五年到二十年后国有股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
  4.能使上市公司国有股从减持到全流通平稳过渡,避免股市的剧烈波动。
  本方案应用了期货投资理论中利用基差套利的原理。在期货投资中,如果期货价格大于或小于现货价格,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基差,期货投资者就可以期货做空买入现货或者期货做多卖出现货进行套利,因为随着期货交割期的临近,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将趋向统一。本方案国有股开始减持当年,i=0,即减持价格就是每股净资产,以后每年增加,这种变化是比较缓慢的,有利于流通股股东的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利用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得上市公司国有股从开始减持平稳过渡到全流通,避免股市的剧烈波。动。过去解决内部职工股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本方案并不规定减持年限,而是规定一旦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价格大于或等于股票的市场价格,公式立即不适用,即就在这只股票上,在那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这本身就是对不同的股票进行不同处理。例如,有些戴ST或PT的亏损股票,国有股减持就可能在该股票上提前实现全流通,这不仅在股票市场上倡导理性投资,而且也为亏损股的资产重组提供了市场运作平台。有些学者提出对不同公司采取不同方案,我们认为这种做法理论上可能行得通,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因为那样,就会引发各种“寻租”,反而不能实现股票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总之,国有股减持还必须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在操作的实施当中,必须要求进行“软着陆”,并且以减持价格为核心,国有股以每股净资产开始减持,以后每年增加减持价格,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调节国有股减持数量,使其逐渐从小到大,达到一定减持价位时,减持数量达到一个峰值,然后使其逐渐从大到小,最终平稳实现国有股全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