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

2024-05-04 16:56

1. 学习教育

高效的学习,首先要学会听课: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其次,要学会记忆: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最后,要学会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学习教育

2. 学习教育的主要措施

1.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把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明确自学要求,引导党员搞好自学。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党小组要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不设党小组的,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学习讨论要紧密结合现实,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看自己在新任务新考验面前,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宗旨,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能否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能否自觉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能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积极为党的事业担当作为。通过学习讨论,真正提高认识,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2.创新方式讲党课。讲党课一般在党支部范围内进行。党支部要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对党课内容、时间和方式等作出安排。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所在党支部讲党课,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党支部讲党课。组织党校教师、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到基层一线党支部讲党课。要鼓励和指导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联系实际讲党课。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七一”前后,党支部要结合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集中安排一次党课。 
  3.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年底前,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全体党员对支部班子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党小组可参照党支部要求,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4.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全体党员会议,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对照党员标准,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的程序,对党员进行评议。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个人自评和党员互评可分党小组进行。结合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成员要与每名党员谈心谈话。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稳妥慎重给予组织处置。

3. 学习教育管理学的意义

、试述学习教育管理学的意义
(1)深入进行教育管理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要保证教育改革正常地、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盲目性。现在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改革项目,如:干部任期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产学合作制、一校两制、教学评估、干部考绩、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定员定编和优化组合、工资总额任务包干制等等,对于这些改革项目,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得失也有不同的评价。而且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几乎每一个方案都是利弊兼容一身,只不过是利大于弊,或是利小于弊而已。如果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导,方案得以正确的选择和实施,“利”必居于主导地位,“弊”一定会处于次要地位。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必然会影响改革的成效。
(2)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现代化、科学化需要理论指导
教育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指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我们要办好教育,就必须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做指导。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因素、各个工作项目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就需要采用调查、统计、测量、评估、诊断、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达到提高学校组织对外的适应力,对内的聚合力,这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最优化的重要条件。现代科学管理中,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管理过程的指标粗放、信息缓慢和分散无序的状态,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彻底改变管理落后的面貌,学必须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3)提高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是办好教育的前提条件。这里讲的素质是指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品德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要随之发展变化。他们不仅要了解教育方针、政策和各项教育法规,而且要具有制定教育规划,进行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检查与评估的实际能力,以及总结、交流、推广经验的能力。所教育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教育管理学。
2、试述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管理科学的诞生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七八十年间,西方国家经历了化时代的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中,不仅工业迅速发展了,农业也在迅速发展。这场革命,使大部分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出现了,加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更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剧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各国产业界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得高额利润,促使一批企业家和学者致力于管理的研究,希望通过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于是,管理科学在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中应运而生。
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的推动这一事实,给教育家及教育管理人员以极大的启示。把企业中科学管理的理论迁移到教育管理中来,这就是从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最初动因。
(2)政治制度变革所引起的行政学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形成了经济中心和各种工业的基地,这一切促成了中世纪封建政权的瓦解和新型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原则是法律上承认人与人之间在财产、等级和种族方面的差异,但更强调人的基本权力,“自由、平等、博爱”成了普遍的原则。为了按照这样的政治原则管理好社会,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行政制度。于是以研究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取向的行政学得以产生。
教育行政则是现代社会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为工人提供某种教育的必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把国家从后台推向前台,要求国家承担教育责任。随着19世纪以来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国家对教育的责任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国家对教育事业干预的普遍加强,意味着教育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了。特别是现代教育是一项大规模的公共事业,是利用和调动社会的人、财、物资源才得以进行的高度组织化的事业,因此,现代教育的运行不能不依赖科学化的行政管理。这就产生了以行政学为基础的教育行政学。
(3)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呼唤着教育管理理论的诞生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劳动力需要量的聚增,妇女也成了工厂制度下的劳动力。家庭教育功能的减弱,使工人子女流浪街头,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工人要求有不同以往的知识和技术,要求未来的工人在就业前必须掌握起码的阅读、计算、写作等基本文化知识,他们必须接受起码的学校教育。改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了社会性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无非是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教育同外部环境的关系;二是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工期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化、都市化、世俗化、教育普及化、法制化的过程。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了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对教育事业进行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保障社会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布局、质量、秩序、效益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就成为研究宏观教育行政管理的必然内容;当然教育事业内部也存在着质量、效益、秩序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做出回答。正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
(4)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空前提高,新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产生。在教育管理的领域里,教育科学工作者把调查、统计、测量、评价、预测、诊断、实验、预算之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育管理之中。力图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使有限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产生尽可能高的教育管理效益,致力于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促使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这种科学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大大扩展了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围,这就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从单个的专题研究发展成为规范化、体系化的研究,推动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所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教育管理理论水平提供了可能。
3、谈谈你对五八年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58年的教育大革命是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根据进行的。当时的教育管理的教材也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依据写的。没有铅印本,只有油印本。教材的要点也体现了当时教育管理的大致情况:
(1)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
强调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批判了校长负责制,认为这是脱离党的领导。但是把党的领导曲解为党组织负责人个人的领导。同时把党的领导与专家的作用对立了起来。提出“外行领导内行,小知识分子领导大知识分子这是规律”。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包揽一切和党政不分的状况。
(2)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
提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强调教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办教育必须领先群众。批判“党委不懂教育,群众不懂教育”的观点。提出了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靠两条腿走路,全民办学,多样化办学。这个办学方针是对的,但是由于当时的盲目发展,不顾办学条件,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超过了农业生产水平,也超过了教育本身发展的条件,破坏了国家教育体系,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就从这时候起,出现了大批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工资不在国家计划之列,给以后的进修提高、转正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但普及义务教育又少不了他们。
(3)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确立无产阶级政治在学校全部工作中高于一切的地位,认为“政治利益”就是一切。在当时“左”倾思想的指导下,曲解了“无产阶级政治”的科学含义,把“政治”与“业务”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立了起来,提出了教育战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提出了兴无灭资,拔白旗、插红旗。把一些业务尖子斥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人,把他们当白旗拔。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在教育与代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劳动活动的结合点上实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无疑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但在当时,人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做了片面的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不是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也不能说让学生参加了一些生产劳动,学生就能得到全面发展了。由于在理论上夸大和曲解了劳动的作用,不少学校不顾条件去办工厂、农场,出现了劳动越多越革命、越光荣的倾向,或只讲劳动不讲结合,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误区,等造成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秩序的混乱。
(5)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当时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体现在“四大”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的提倡导致了后来无法控制的群众运动。以后“宪法”明文规定了取消“四大”。
4、谈谈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分了三步在走。80年代前半期,迅速出版了一批教育管理的应急之作,谈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但多是对具体管理工作进行罗列,只能称之为工作手册,并没有提示教育管理本质的矛盾和内在的逻辑。80年代中期左右,由于教育管理专门队伍的形成,教育管理学工作者们开始探讨教育管理学的体系结构。这一时期的成果明显提高了层次。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深入地研究和吸收了国外管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的成果,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对教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揭示。不足之处是对国外的理论还没来得及进行本土化的处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离我国教育管理实际的现象。另一类则试图借鉴国外管理科学和教育管理学的思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推动学科建设。这些著作虽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工作的部门管理,却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探讨,提高了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水平。80年代末至今,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几乎处于一种停滞、沉闷的状态,新的教育管理的力作很少;对当前教育管理改革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难以从理论上给以解释和指导;管理实践工作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用不上”的困惑。出现了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与教育管理实践脱离的倾向。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接受教育管理政策的指导,无须,也不去思考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在我国政策教育管理中政策带理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正确处理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际的关系上,教育管理政策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的水平。因为政策的失误,导致教育管理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政策的正确,应当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这个问题需要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们重视,更需要高层教育行政管理者们重视。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重视。
5、试述教育管理学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育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1)教育基本理论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处于教育科学体系的哲学层次,也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最高层次。它是从社会教育实践出发,对教育的基本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最高度的哲学抽象和理论概括,也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有什么样的现代教育的本质观、目的观、功能观、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管理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的观念和理论。教育科学中哲学层次的基本理论研究,为教育管理学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基础。
(2)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影响着教育决策支持层面理论的研究
如果说教育基本理论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哲学层次,那么教育科学体系中就还有着相应的其它层次。这就是以研究直接指导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活动的理论为主的基础层次的教育理论,还有研究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大背景的一系列同教育决策有关的理论问题,被人们称之为决策支持层次的教育理论,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为社会宏观教育的规划,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为以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经济建设为大背景的一系列教育决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影响着决策支持层次教育理论的发展,体现着现代教育管理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支持作用。
(3)教育管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育管理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范畴,有着自己确定的概念和原理体系,有着自己确定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具有一门独立学科的确定性,是其母体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育管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6、试述需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人性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首先,人的需要决定了人性的形成状况,因为人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产物。食的需要、性的需要、自我防卫的需要,决定了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交往的需要、合作的需要才体现为人的社会属性。其次,人的需要表现着全部的人性。正是在人对满足各种需要的追求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出现了千姿百态的个性的人,也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拓宽了人的共同性。第三,人的无限丰富和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人的与动物不同的重要特征。随着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此而丰富着人性的内涵。总之,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活动的内存的和不可分割的要素和推动力,既表现着人性发展的水平,也不断推动着人性的发展。所以,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7、试述人性假说的教育管理学意义
这里所说的教育管理学意义,既指教育管理理论的意义,也指教育管理实际的意义。
(1)人性假说的研究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
教育管理系统无非是由人的系统和物的系统组成,从根本上说,教育管理是一种协调人——物两系统,以有效达成教育管理系统目标的活动。人是教育管理系统中唯一的活动的因素,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决定着人——物系统协调的效果,影响着管理的绩效。
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中,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而人性假说正是一种管理者关于被管理者需要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管理主体协调管理客体的思想依据。所以,教育管理中对人性假说问题的探讨,就成为人的行为研究的前提,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也正是从人性假说这个逻辑前提出发,才引出了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和组织理论。
(2)人性假说研究影响着教育管理实际
人性假说问题的研究之所以会对教育管理的实际产生影响,完全是由人的活动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人的活动的目的总是观念性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规定着人的活动取向。其次,人的活动是受自己的需要驱使的,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当然,这种活动对需要的满足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需要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原动力量,是激励人去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需要实际上是推动人们积极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中的基础因素。第三,人的行为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受到诸如人的动机、意图、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的支配。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是在特定需要的推动下,受一定观念支配,并指向一定目标的过程。
由此看来人的活动的全部特点都可以从人的需要中获得解释,而需要正是人性问题的核心。

学习教育管理学的意义

4. 有关学习教育的作文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意义是多层面的,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在于能够培养大量的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情况下,抓住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一个大好的机遇。 
但是,这个制造大国绝不应该是简单的、低水平的劳动加工中心,而应该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制造中心,并且逐步发展成为研发中心。那么,谁来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和工艺型,应用型的工程师呢?当然是职业教育。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迫切。有关资料显示,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到了60%,中级工36%,高级工仅为4%,无疑,要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大批新型技术工人,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人书本上的知识,比如说数理化,语文、历史、外语学得很一般,并不突出,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稍微接触一下就有兴趣,就会安装比较复杂的机器。有的人考试成绩不好,但是手工很巧,可以缝制出非常精美的衣服,可以烹调出非常可口的饭菜和菜肴,这些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 
他们不应成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家长也不应没有通过应试教育而感到沮丧,使整个家庭陷入一种迷盲的状况。目前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这个框框,只是简单的用文化考试,实际上也不能叫文化考试,只能说是课程考试,用这样分数的尺子去衡量和考核学生,从根本上忽视了智力类型的差异,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不科学。 
不同类型教育方式培养的人才,他们之间只有智力类型的差别,而没有智力高低之分。在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之间应该而且必须搭建“立交桥”。两者之间应该可以互相沟通,做到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能成才,实现这样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职业教育”这一术语,首先表达的是一类教育活动。这里的教育系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之中。职业教育以职业素质作为努力的结果,职业教育的社会行动指向是他人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意图为特征 。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 
所以我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 教育和学习的区别

教育和培训的本质区别导致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心点的区别
教师、学员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主体,但教育和培训的中心点是不一样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学校规定好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师。
在培训活动中参训者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之所以参加培训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发展空间。对他们来说培训活动强调的是参训者需要什么,参训者能够通过培训真正学到什么,培训师就应该传授什么,而不是培训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此,培训的中心是学员。
二、学习内容的区别
教育提供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训强调的则是与企业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三、过程的区别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人为导向的过程,个人在接受教育前对学什么专业和毕业后做什么会有很多选择,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培训的过程则是一个以企业工作和任务为导向的过程,你一旦进入特定的企业之后,企业会要求你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并要求你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与企业规范保持统一,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你不可再率性而为,你的个性可能会相对受到制约,你的特长也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发挥,你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并很快地融入到企业生活中。

拓展资料培训就是培养+训练。就是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目前,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之前。 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受训者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提升战斗力,个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训练都称之为培训!
培训是给有经验或无经验的受训者传授其完成某种行为必需的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可知,职场正确认知(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出)的传递效果才是决定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本。

教育和学习的区别

6. 如何加强党员学习教育?

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的方法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联系实际: 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掌握理论的精髓,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素养,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基本观。党员工作岗位不一样,它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也各不相同,对党员教育的内容也要抓住要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紧密联系本机关单位工作实际,一切以实际为出发点,让党员能及时掌握基本内容,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增长工作才干,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业绩。 另外一方面,培养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不断深入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教育学习,使党员能够掌握并加以运用,能够针对不同的岗位和条件迅速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发挥党员的示范优秀作用。 2.完善制度建设,深化责任意识:党员教育,制度建设是保障。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党员教育测评体系,有助于提高党员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积极性。 一方面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发挥领导班子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能够提高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党员教育水平,从而为推动党员更好的工作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考核机制,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党员立足本职,进一步增强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党员的效率和热情。 3.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教育层次: 党员教育不仅要尊重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新途径,解决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提升教育层次,又可以提高教育成果。

7.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遵循它,教育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就成功;违背它,教育事业就受挫,就倒退,就失败。例如,伴随1956年、1958~1960年、1978年三次教育“大跃进、大发展”之后的“大调整、大收缩”就是因为违背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而遭致的重大失败与损失;而1981年以后国家制定的大、中、小学工作条例,由于它符合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教育学系统地剖析了教育现象的不同层次和各个侧面,揭示了教育领域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如能自觉地在教育实践中按规律办事,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变化、唯物、辩证、动态的观点为指导,去分析、认识与把握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也能使我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有的教师上课,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愁眉苦脸,摇头叹息,既窒息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又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是否善于科学而巧妙地将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并按照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有位小学特级教师从来不把孩子当作一只空口袋,拼命往里灌东西。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诱导上,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已有的知识,发展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如“祖国”这个词比较抽象,很难用一言半语讲清楚。她问学生:“哪个小朋友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一个小朋友说:“祖国就是一个国家。”又问:“到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中有日本朋友,美国朋友,日本和美国都是独立存在的国家,我们能不能称它祖国呢?”好多孩子同声回答:“不能!”另一个小朋友举手回答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她立即肯定了他的回答,并且画龙点睛地指出:“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是我们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又如“颗颗穗粒多饱满”这一句讲解过后,她要孩子们用“饱满”一词造句。有的同学说:“麦子长得饱满。”有的说:“豆角长得饱满。”她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微挺了一挺,两眼炯炯发光。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说:“老师精神饱满。”她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也挺起了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饱满”这个词,大家不仅懂得了它本身的含义,也懂得了引申的意思和用法。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只有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长,学生才可望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在帕夫雷什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年级的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在第一节课上,女教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教师这种粗心大意的做法,使格里沙的幼小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教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抬不起头来。这种反常的心理妨碍孩子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教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毫无觉察。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他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结果,格里沙的算术和阅读只得了“2”分。格里沙终于忍受不住了,他流着眼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痛苦。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学校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后来,就是这个被女教师认为学习不好的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才华。
  女教师在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在哪里呢?就在于她对儿童的自尊心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当她把格里沙在全班面前“示众”时,她完全不了解这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和精神上带来的痛苦。以后,她对孩子的指责,更加重了他的思想负担,以至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阻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当初这位女教师完全可以采取正面教育的做法:她可以找一个衣着整齐、手和脸洗得干净的学生,叫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大家作榜样。而对格里沙,只要注意地看他一眼就行了。
  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正如一个缺乏坚实古文基础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考古学家一样,一名没有深厚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只有三者兼备一身,合理优化,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专业一个点上掘井。这种掘井式的知识汲取也许对学术研究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教师的培养模式只能导致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中,教育学科的课时数,在各门课程课时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美国有的高校占30%以上,有的达到50%;英国甚至达60%;日本约占19%;前苏联大致占25%。这说明,教育科学特别是教育学是师范生最佳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8.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什么为主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第二,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第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第四,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第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涉及中央、省、市、县、乡、村多个层次,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个领域,量多面广、情况复杂。要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研究不同的推进措施,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使“两学一做”开展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防止“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有序推进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坚持学做结合,在不断深化的学习中促进“做”的成效,在不断升华的作为中体现“学”的水平。
1,人心向背,从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历史早已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近年来,全国上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内教育夯实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然而效果却参差不齐。不少贴近实际、富有实效的教育能让党员干部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切实改进作风;而有的看似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实则虚张声势且缺乏实际效果,往往沦为了“花架子”。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学习教育到底是“走形式”,还是“走心”。   眼下,一项旨在严肃党内教育、严格党内生活的“重大政治任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即将在全党深入开展,8000多万党员正在迎来一场新的时代大考。
2,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  
3, 严肃党内教育、严格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措施。总结历次党内教育的经验,抓出实效、坚持长效,并不容易。正因如此,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围绕总体要求、教育内容、主要措施等方方面面做出具体安排部署,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凸显了鲜明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那么,如何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做到不虚、不空、不偏?关键在于“走心”,要拧紧“总开关”、找准“切入点”,杜绝步入“空对空”、“一刀切”、 “两张皮”的误区。   
4,要拧紧思想认识的“总开关”。只有思想到位,才能行动自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集中一定的时间、精力来开展学习教育,达到教育党员、提高能力、正风肃纪的目的。开展“两学一做”,必须首先摒弃模糊认识,扫清思想弊端,打牢理论根基,充分认识开展学习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两学一做”深深扎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确保学习教育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要找准学习教育的“切入点”。只有找对方式,才能取得实效。对于党内教育,现在主要问题是有的教育“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说不到党员干部心坎里,激不起思想共鸣。开展“两学一做”,必须找准学习教育的切入点, 坚持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两手抓、两促进,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上下功夫,多一些集中学习、多一些讨论交流、多一些有效载体,以各种基层党员干部易于接受、贴近心声的方式,使学习教育的各项工作更接地气、富有生气、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