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如何盈利?

2024-05-01 15:43

1. 美国银行如何盈利?

国内国外的银行盈利都是一样的。盈利永远是收入减支出。银行的支出大部分是利息支出加费用。而收入就不仅仅是贷款了。我们国家的收入途径相对还少一些。有:贷款利息、国债利息、银行间往来收入、存款准备金利息、外汇买卖、办理银行业务费用收入等等。美国收入的途径更多,具体就不罗列了,但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就是美国银行的一种收入手段---“次信贷”引起的。他们出的那些招你想都想不到,如果不是他们发达的金融业务,也不会引起全球的经济危机。
美国银行也不是都赚钱,这次危急中不是倒闭了许多吗?

美国银行如何盈利?

2. 美国银行利率表(1980-2015)


3. 美国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是多少

你好,美国商业银行可以在FED利率基础上,根据客户信用等级,自行确定利差,所以如果要参考,还是选择FED联邦基金利率比较好.

FED利率是5.25的年率,商业银行同业间的报价也就差个0.25,一般可以拿到5.00/5.5这样,对个人就更高,这就是利差,也就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所以要想得到统一的标准,还是考察联邦基金利率比较好。

如果需要分析利率变动和市场/大银行对FED调息的看法,可以关注欧洲美元期货/期权的报价,很多境外新闻中提到的“市场认为美国调降利率的可能性为73%”,就是根据期权报价换算的。FOMC会议纪要也可以参考。

美国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是多少

4. 美国银行存贷款利率跟中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是靠利差,而美国不是??

风土人情不同,美国投资理财意识比较强,很少有存款的,大都是进行组合式理财,中国理财发展比较晚,大众接触还不多,但现在理财已经慢慢开始发展起来了,存款相对来说少很多了

5. 利率市场化对美国银行业的冲击有哪些,美国银行也是怎样应对的

美国银行业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王佃凯
  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整个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通胀高企使得货币基金迅速兴起,加速了银行存款的流失,金融脱媒的现象倒逼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过程开始于1970年,美国先后取消了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允许部分期限的储蓄存单利率与国库券利率挂钩。1986年,随着存折储蓄账户利率上限的取消,所有的存款利率限制均被取消。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情况,贷款利率也无限制,美国利率市场化宣告全面实现,前后持续了16年。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的资本成本开始上升。虽然利率管制的放开,增强了银行存款的竞争力,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投资渠道的拓宽,银行也面临激烈的资金竞争,使得银行资金成本出现上升。另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信贷需求萎缩影响了银行的定价能力,银行贷款利率的平均降幅超过了存款利率的降幅,导致银行的存贷利差变窄。各家商业银行都碰到了经营环境恶化、业绩下滑的情况,出现了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的现象。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美国银行业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其中比较一致的做法有:调整风险偏好、提高贷存比和高收益贷款比重,特别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不断提升。伴随利率市场化,随着美国的综合化经营管制逐步放松,美国银行业通过综合化经营,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美国在利率管制时期,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低于20%,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加深,银行不断加强表外业务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渐上升,从1979年的18.25%上升至2000年的43.11%,而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81.75%下降至2000年的56.89%(见图1)。通过加强业务创新,调整业务结构,美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1.3%,上升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1.67%,提高约30%。由于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培育出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美国银行业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更具盈利能力。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些大型银行的表现尤为突出,但是不同银行的应对策略又不完全相同。
  花旗银行:银行零售业务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期,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都认为零售业务无利可图,因而都不重视这一块,没有一家银行的市场份额能够超过10%。但是花旗银行决策层认为当时流行的大额存单和商业票据已成为一个非常不可靠的市场,银行需要找到更加稳定、更加可靠的资金来源。从那时开始,花旗银行逐步重视零售银行业务。1975年年初,花旗银行做出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决策:将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分设,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独立分出的零售业务在发展初期相当艰难,1975年该行零售业务只在11个国家的500家分支机构开展,有100亿美元资产,200万客户,利润是零。1977年,花旗银行成立花旗信用卡银行中心,还率先启用了自己生产的全自动柜员机(ATM),并能够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银行服务,提出了“花旗永不休息”的广告宣传口号。这一业务创新改变了美国零售银行业的形象,客户备感友好与方便,从而使花旗银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花旗银行是最早利用信息和评估技术建立信用评分制度的银行。根据客户的信用评分高低,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而且还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进行定价。到2000年,花旗银行零售业务已在41个国家通过1200个机构为2000万个账户服务,零售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在60%左右。在整个9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成为该行业务增长最快的部分。
  花旗银行建立了一个横跨五大洲的网络,在世界100个国家设有3400多个分行或办事处,运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针对每个市场的运作进行深入了解,透过花旗银行的环球网络,运用遍布世界各地分行或办事处的人力、管理及财力资源,从而为各个市场的特殊需求提供最佳的方案。目前花旗银行为全球1亿客户包括为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
  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和小微企业信贷
  富国银行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着1.3万亿美元的资产。富国银行推崇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目前美国每三个家庭中就有一家是富国银行的客户,其9112个金融商店、12000多台自主设备和27000的雇员遍及美国大部分州,是美国本土最重要的银行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富国银行总体上处于稳步增长状态,表现好于同期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经营性拐点。其中:总资产年均增长12.3%,净利润年均增长14.2%,利息净收入稳步提高,净息差都在4%以上(见图2)。
  富国银行的业务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富国银行将主要的业务划分为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三个部分,近年来,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60%左右,是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另外,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相比于其他对手,富国银行也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纳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在资产部分,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确保富国银行在资金的收入上领先对手。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创立于1989年年底,那一年富国银行设立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又设立了小企业贷款部,为年收入低于1000万美元的企业提供贷款。富国银行于1994年在零售银行业务部下创建“企业通”(Business Direct),采用简化流程向年销售额低于200万美元的企业提供上限为10万美元贷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富国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者。中小贷款业务对银行利润的提升不只是利息收入,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带来的更低的存款成本,更优质的零售客户和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贷款需求稳定,经营活动与银行联系紧密,中小企业客户粘性要大于其他零售客户。富国银行中小贷款客户的平均年数为7年,优质的零售客户带来了包括投资理财、养老保险、交易汇兑等中间业务需求,能有效提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富国银行2002~2011年平均手续费收入占资产总额之比为3.23%,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54%。
  摩根大通:一站式对公金融
  摩根大通是美国资产规模第一的银行类金融控股公司,投行、债券承销交易、资产管理包括对冲基金以及衍生品业务方面都位于美国同业前列,非息收入中自营和资产管理两项收入占比最大,2011年,分别占营业利润的14.5%和10.3%,是美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通过非利息收入提升利润的代表。摩根大通的企业贷款以大型企业信贷为主,增长较为平稳。与花旗集团、美洲银行这些以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不同,摩根大通60%的利润来源于对公业务。在全世界都聚焦于花旗集团的“零售银行服务”的同时,摩根大通却在利用它的“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悄然超越了众多零售银行。所谓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是指除了为企业提供传统的贷款服务外,还提供贸易融资、资金管理、风险管理、银团贷款、结构融资、私募融资、高收益债发行、并购顾问、资本重组等产品和服务,从而建立了一个一站式的对公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大批企业客户。
  摩根大通的前身之一是化学银行(Chemical Bank),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化学银行成为杠杆融资领域的领军者,并建立起广泛的银团贷款分销网络,1993年以后化学银行又涉足了高收益债市场。1994年,在黑石收购全球最大的石墨电极生产商UCAR公司一案中,化学银行为UCAR公司提供并购及相关高收益债券发行所需的全部11亿美元资金,从而正式涉足高收益债市场,并标志着商业银行在大型收购案中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模式诞生。2000年化学银行再下一程收购了J.P.摩根,资产规模也上升到7000亿美元,成为当时的全美第二大银行。相比于其他银行,摩根大通更直接服务于企业客户的战略发展和投融资需求,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传统贷款之外的结构化融资安排和并购重组等顾问服务。以对公业务优势起家的摩根大通(化学银行),在收购了大通银行、第一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后,经营性净利润中平均38%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贡献,12%来自于资金管理和结算托管业务的贡献,9%来自于中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贡献,31%来自于消费金融部门的贡献,10%来自于投资管理及私人银行的贡献,对公业务合计贡献了60%的利润。摩根大通一直都是全球银团贷款市场的领军者,并始终保持着在高收益债市场的领导地位,从而奠定了公司在债券承销和收购兼并市场的领先地位,贡献了丰厚的投资银行收益(见图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经营模式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是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采用新的经营模式,加快转型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商业银行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就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是破产倒闭。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很多中小型银行甚至是当时的大银行,由于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变化,而被迫选择破产或者被收购,1986年全美商业银行的数目超过了14000家,随后开始急剧下降,到2009年只剩下6000余家。随着银行并购的不断进行,银行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会面临灭顶之灾,利率市场化也充满了新的机遇,关键就在于各商业银行如何调整自己,把握好机遇。纵观花旗、富国、摩根大通等美国大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银行正是通过经营方向的转变,业务结构的调整,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优势,并且利用利率市场化的机遇,通过大量的并购活动才发展到目前水平的。
希望能帮到你。

利率市场化对美国银行业的冲击有哪些,美国银行也是怎样应对的

6. 现阶段银行该怎么用大数据

银行大数据应用的建议
  一是制定与银行整体战略相融合的大数据战略。银行应尽快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大数据战略,明确大数据应用的方向,制定大数据实施路线图,落实大数据预算。银行大数据战略应融入银行的整体战略,而非独立于整体战略之外。只有将大数据战略与银行整体战略进行有机统一,才能保证大数据成为银行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是以持续改进的方式应用大数据,避免颠覆性方式。银行的创新模式与互联网企业不同,属于持续改进型的创新模式。银行创新往往是因为监管政策变化、新竞争者出现、科技进步等外部原因所引发,并以较为缓慢的步骤实施,很难象互联网企业那样进行自发的颠覆性创新。银行人的通常思维定式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就可以挣钱,为什么要冒险进行创新呢。在美国商业周刊2010年4月的创新公司排名中,金融企业在全球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前50家企业中只占据4家,表现最好的摩根大通也只列第39名。因此,银行在应用大数据时,要充分考虑到银行自身的特点和银行人的思维定式,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持续改进,避免采取颠覆性的方式。
  三是应设立专门的大数据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室。银行应借鉴美国银行的经验,设立创新实验室或大数据实验室,实验室应包括业务、管理、科技、统计等各方面人才。实验室统一负责大数据方案的制定、实验和推广。推行大数据方案前,实验室应先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要对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作出有大数据证据支持的评价。不要以非大数据的思维方式进行大数据方案推广。

7. 美国银行为什么追着"凤姐"发信用卡 零壹财经

  凤姐,大家都知道,7岁父母离异,大专学历,做过老师,在家乐福做收银员时因搞笑、搞怪言论成为网红。在中国,凤姐就是个典型的屌丝形象,长得一般、没男友、收入不稳定。前两年去了美国,还没拿到“绿卡”,只能偷偷打黑工,给人美甲。
  令凤姐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美国第一资本银行居然给她寄了一封信——想要给她发信用卡,并给出15个月0费率的优惠!
  在中国,凤姐可能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待遇,以至于在她眼里,银行只会给“有钱人”发信用卡。而实际上——就是这样。国内银行不会给凤姐这种“资质条件”的人群发信用卡。
  我转发后,很多国内的银行朋友也在问:为什么Capital one敢给还没拿到绿卡的“新移民”发放信用卡?
  作为Capital One的前员工,我想解释几句:
  第一,Capital One 并没有把凤姐当成有钱人,而只是把她当成了需要金融服务的人,是潜在客户;
  第二,敢给一个没有拿到绿卡的“移民”发卡,靠的就是大数据风控,通过大数据模型分析,银行发现修脚工人、美甲服务员的现金流很好,就认为能给她发卡,并给予一定额度的授信;
  第三,15个月零利率在美国是信用卡公司常见的促销手段,几乎从90年代末就开始做了,美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十分成熟,融资成本低,这种优惠很是寻常;
  第四,我个人建议凤姐开通这张信用卡,并多用信用卡买单。通过一段时间的信用积累后,就可以申请汽车、房屋贷款,对拿绿卡也很有帮助,这样她就离美国梦又近了一步。
  什么是“美国梦”?华尔街有句话,“美国梦就是金融梦”。老百姓的梦无非就是“一座house、两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这一切基本都建立在美国成熟的金融信贷市场上的。只要你有一定的信用,就可以通过信贷先实现梦想,再靠自己的努力去维持现状、甚至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提“中国梦”,可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的支持却十分有限。相比美国,中国个人信贷市场规模和结构都有很大的潜力,很多蓝领工人、学生、农民群体尚未被服务。目前一些大型银行的信用卡发放仍然主要依靠上万人的线下团队,效率低、市场力度不均、道德风险大;风控标准也过于传统,他们认为,公务员就比自有职业者的信用好,坐办公室的就比农民有钱,有的大学生25岁了还无法获得一张信用卡。
  一些金融机构坐拥牌照,并把这当成天然的权利,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也是一种义务,国家和人们需要他们推动更多简化流程、优化风控,推行更多普惠金融产品来实现“中国梦”。
  如今,没有金融牌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一直在做这些事情。趣分期为大学生提供分期付款,P2P为个人提供借款,京东白条、花呗、微贷能够快速发放几万元的信用贷……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通过互联网发掘“消费信贷”的市场黄金。融360在去年就联合12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机构成立了中国首个在线信贷联盟OLA。OLA的宗旨是推动中国在线信贷市场的发展,并最终惠及小微机构和个人,使他们获得更加便利、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成立之后,OLA获得很多机构的申请,其中也包括很多大型金融机构。自发性的市场行为也带动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变化,一些积极的商业银行已经有所行动,比如某股份制银行线上发卡量已经占到整体的4成。一些银行也开始探索人脸识别、大数据风控等更为先进的风控技术。
  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利率市场化,鼓励金融创新,中国正在经历类似的时期,中国会迎来消费金融行业的黄金十年,再叠加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趋势,在线信贷将迎来一个爆发,或在今年超过万亿规模。
  这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在为美国人民“实现梦想”的同时,美国金融机构就曾获得巨大成功。Capital One一开始只是弗吉尼亚州Signet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后来不断地寻求技术创新,并坚持采取多样化策略,业务范围涉及信用卡、汽车贷款、家庭贷款、储蓄、个人信贷、保险等,去年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成了500强。Capital One公司首席信息官格里戈尔·拜勒对媒体说,成功应归功于基于信息的战略,这一策略使得IT经理可以参与到公司的规划决策中来。“由于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采用了电子化的方式,这样一来,技术就成了公司聚焦的中心。”
  试想一下,一个农民在田头需要2000块钱买种子,他只需要通过智能手机申请一个信用贷款,这个银行可以基于数据、基于他的政策,基于个性化风控模型可以给2000元的低利息贷款,可能在一天内打到农民的账上,这就是通过技术的创新,这就是普惠金融的未来。
  最令人欣喜的是,监管的思维也在进步。4月15日央行发布了一个新规,所有的信用卡透支或者分期贷款之前都是18%的利息,但现在央行表示金融机构可以自行决定将部分利率降到12%。这是一个进步,市场的决策权利更大了。实际上,在美国,对不对“凤姐们”发卡、怎么样的优惠决定权都在银行自身,同样银行对自己的决策风险自担。记得《007幽灵党》里007说他有一张“License to kill”,而另一个人却说,其实你有的是“License to not kill”。里面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十三五”的报告中,关于金融的几个关键词“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覆盖广的金融体系”、“引入民营资本”,这都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举措。
  我也提几个关键词——“无科技不金融、“无数据不金融”、“无消费不金融”这是行业需要抓住的机会,我有一个预测,十年后金融行业排名前20的公司里,三成以上都会是创业公司。同时,不管是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都将面对可能的金融风暴。而对于老百姓而言,“信用”是最大的机会——这是你的权利,也是你在未来金融体系中最大财富。

美国银行为什么追着"凤姐"发信用卡 零壹财经

8. 公司债的利率区间是如何确定的?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我只能告诉您这些~!!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1996 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及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尤其是2004 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 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 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 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2005年1月31日,央行又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5年3月16日,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并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一般说来,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而当经济不景气时,由于“管制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不足,投资低迷,从而加剧通货紧缩。利率管制已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利率如何市场化 

这类国家的特点是其金融部门和实际生产部门都比较发达。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利率和银行实行了管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率管制和对银行的其他管制都需要放松。从放开条件方面来分析,他们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所以并不需要有目的去创造足够的条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是放开时机的选择,这类国家的利率放开后,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不大。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形成的Q项条例及其他管制措施到60年代中期时,由于市场利率与Q项规则规定的最高利率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干扰了正常的经济运行。迫使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寻求变通之策。美国的利率放开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逼宫”的案例。 

管机构,放市场:Q项规则只限制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至于金融市场中的其他利率未加任何干涉。正是这些未受管制的部分的迅速发展,对被管制部分形成有力的“逼宫”,致使其最终垮台。 

重点突破:美国金融界找到的突破口是可转让大额存单的发行与交易。一方面淡化了银行单独依靠存款作为资金来源所形成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在存款利率管制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多种创新,循序渐进:CD最高存款利率限额取消后,美国银行界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或市场交易的国库券利率挂钩的金融创新手段,如“狂卡(Wild card)存单(4年以上,无利率限制)、货币市场存单(与同期国库券利率挂钩)、小额储蓄存单(与国库券挂钩)、7-31天和91天账户(与国库券挂钩)、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超级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等。 

日本:其基本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先国债,后其他品种;(2)先银行同业,后银行与客户;(3)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4)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 

第一阶段从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实行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的市场化。 

第二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丰富和完善票据市场的基础上实现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第三阶段是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随着金融创新和交易品种的小额化实施和完成借贷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货币当局逐级降低了CD的发行单位和减少了大额定期存款的起始存入额,并通过引入与CD市场利率联动的MMC型存款(定期存款,但其存款利率与CD市场联系),逐步实现了由管制利率到自由利率的过渡。 

第四阶段是从90年代初,随着日本央行停止“窗口指导”,代之以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调节总供求,从而出现了稳定的市场利率,到1994年10月利率完全实现了市场化。 

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率如何市场化 

此类国家或地区并非像A类国家那样等到实际经济部门已高度发达之后再来放松对金融部门的管制,而是在实际部门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即开始改变其原有的对金融部门的管制政策,其目的是想更有效率地发挥金融部门在新的自由化盛行的国际环境条件下对其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选择的突破口是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而定,不受限制,并作为“中央银行”探索市场利率的指标之一。 

到1980年,台湾放宽利率管制,由“中央银行”和银行公会确定利率上下限,各商业银行在此范围内确定自己的利率,并可视市场银根松紧而灵活调整。1985年又取消“中央银行”核定商业银行放款利率上下限加减幅度的制度,各商业银行可按客户等级制定差别待遇。1989年取消由“中央银行”和银行公会制定利率上下限的制度,各金融机构可视市场资金供求自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只运用再贴现、公开市场等工具,间接影响市场利率。 

阿根廷:1977年,阿根廷在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实行私有化、鼓励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外资银行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情况自行决定利率。 

但由于当时宏观经济形势不好、通货膨胀率较高等因素的影响,放开利率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上升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高度,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国内资金供不应求,本国商业银行和企业被迫向利率相对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的过度膨胀和政府的重新干预,中央银行被迫发行10万多亿比索,以挽救那些濒于破产的企业,这又加剧了通货膨胀。企业的倒闭又反过来冲击了银行,大批银行相继破产。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只好放弃了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从国际一般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一般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将利率调整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 

采取先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再借贷市场的方式,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成份。同业拆借市场所形成的利率是可以反映宏观资金供求状况的,也是可以作为宏观决策当局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的主要参考变量。国债市场的发展也为利率管制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同时以国债为基础的回购交易所形成的利率也是短期市场利率的主导性指标之一。此外,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然后先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贷款的竞争,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 

实现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市场的基准利率基本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包括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等),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以及社会总供求,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目标。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合适时机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宽松的资金供给降低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减轻了市场化后通货膨胀率上升或利率快速上涨的风险。 

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市场基础。货币市场不仅便利了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而且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提供了参照。 

商业银行竞争手段日趋理性,为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较好的微观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更多的在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上来帮助客户提高收益和降低风险,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1998年完成了中央银行九大区域分行的设立;根据国情实行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管理模式;整顿和维护金融秩序;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幅降低其不良资产;出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金融领域执法力度。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 

金融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金融宏观调控间接化,即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手段为主向间接调控手段为主转变,建立一个充分、有效运用多种间接调控手段的间接型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二是金融交易市场化,即建立一个规模巨大、运作有效、监管严格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商业银行企业化,即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其他金融机构改革,建立一个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充满经营活力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 

而利率市场化与“三化”目标都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不依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准确、真实的资金价格信号,正确调节货币需求,因而无法有效发挥宏观调控的“指示器”作用。 

要实现金融交易市场化,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商品,即“资金”的价格必须是市场化的。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中资金融机构无法经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无法掌握精巧的定价技术,从而可能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和金融商品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身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竞争力,应对金融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牵动中国金融制度的整体变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应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