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这本书怎么样

2024-05-05 15:17

1. 底层逻辑这本书怎么样

底层逻辑这本书是十分有用的,可以套用在各个领域。


书的名字是《底层逻辑》,看着标题,着实有力,那作者刘润是如何定义底层逻辑的呢?“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只有底层逻辑,才是有生命力的。”
底层逻辑看起来很有价值,任何事物都是基本规律的叠加,认清基本规律是大有益处的。就好比计算机技术,能够深挖基本功是未来能够做得好的关键。正所谓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表象,而实质是不变的基本规律在不停的演绎。
本书分为了五个章节,分别是: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和社会协作五个方面,看着名字感觉是有些关联,但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内容是刘润在罗胖得到上开课的重新组织,并没有进行分解和提炼,对于读者而言,完全可以分开阅读。
底层逻辑相当于基本原理,它需要不断的升高问题的维度,将(同一或多个领域的)不同问题中的共性进行抽象和提炼,并将得到的结论带回到各个问题中去解释它们,这种V字型的思考模式是很重要的。

得到的结论不见的是一个让人惊叹的观点,所以有人用一个专有、惊奇且违反常理的结论来示图告诉你这是本质,这是底层逻辑,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以偏概全往往是现代公知们的常用手段,这点在本书中也或多或少存在。
观点思考
本书有许多有意思的观点,这些观点将会被笔者归纳到某个小的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探讨,可能是对观点的赞同,也有可能是批判。
底层逻辑方法论
书中提到: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 = 方法论。
这是刘润提到的一个公式,他想表达的是底层逻辑是不变的,而外部不同的场景才是变化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得到某个(场景)领域的核心要点,也就是方法论。
这个公式无疑是着重体现了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初一看有点感觉,是那么一回事,但仔细想,这个不一定对,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公式简单的认为方法论就是底层逻辑在不同环境的投影,这点无疑是不承认学科或场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第二,这里的底层逻辑假设真实存在,那就要求它有哲学般的普适性,否则无法涵盖众多颂域。
底层逻辑是重要的,但它们是属于各自领域的,自然科学都无法将不同领域的所有问题归结到某一些底层逻辑。能看出某些不同领或中有相似逻辑,但不能说这相似逻辑是同一个,或者是在相同底层逻辑在不同领域中的投影,而是说现阶段没有发现它们的区别,也许它们属于公共领域(或父领域)中的逻辑。
多视角看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1)法学家对错观;(2)经济学家对错观;(3)商人对错观。其中法学家讲究证据,谁的错谁承担,经济学家认为谁社会总成本低就是谁的错,而商人认为谁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作为一名程序员,时常会遇到故障,不论自己遇到的,还是看别人遇到的,常听到:这是遇到前人埋的雷了。这时候怎么处理呢?找前人?还是出问题的人自己负责?后来发现,基本都是出问题的人自己承担。这就是一种经济学家的处理方式,总成本最低。
三种对错观,提醒我们对于事情需要有多个视角去看,而这三种对错观是希望告诉我们,这不是为看似不合理的决定找台阶下,更多的是提醒自己视野开阔些,内心平和些。
事情都是人来做的,我这里想提出基于人和事的三个看法,这三个看法(或观点)是递进关系,它们是:
(1)人和人是不同的,人是分阶级的,处于各自阶级的人,只要本着客观且实事求是的思考,所做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2)不同阶级,会有各自的世界观,会有各自追求的生活和做事的理念,它们会有很大不同,阶级之间的坦诚对话在历史上看来,往往是暴力;
(3)客观事物存在于不同阶级共存的世界中,因此对于一件事物(或事情),它的发展和走向,是不同阶级角力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体现出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可以看到,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任何事情,比如:东航事故的无疾而终,美国MAGA冲击国会大厦等,看似荒谬或充满了无力感,但如果结合这三个看法以及多视角看问题,就会发现,这都很正常。

底层逻辑这本书怎么样

2. 底层逻辑这本书怎么样

底层逻辑这本书挺不错的。
(1)
首先是作者硬核。
2017年,有1篇《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传遍网络,这篇网文的作者就是刘润老师,这篇文章从1个司机的角度给我们讲了“用科学的方法做生意”。推荐你也读一读。
刘润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有200多万人订阅,每天都会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刘润老师在得到开设了4门课程,分别为《5分钟商学院·基本篇》、《5分钟商学院·实战篇》、《商业洞察力》和《商业通识》。每一门课程都有上万名学生学习,人数最多的《5分钟商学院·基础篇》更是有将近30万人学习。
《5分钟商学院》的slogan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我深以为然。
每个人都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与世界进行价值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用一生的时间来经营自己,追求成功。
在真实残酷的世界里,我们要如何左冲右突,浴血搏杀?怎样才能从新手阶段的手无寸铁发展到学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能独当一面,独步天下?
这本《底层逻辑》正好可以告诉你这些。

(2)
其次是切入角度抓住了痛点。
我们每天接触到成百上千的信息,遭受各种信息轰炸,教我们各种方法论。
但是刘润老师说:事物间自有其共同点,那就是底层逻辑。
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只有抓住了底层逻辑,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就相当于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学会了练习其他武功也驾轻就熟。
(3)
第三是内容硬核。
读这本书,你会经常有这种感觉——原来这个问题还能这么理解。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有人问你:为什么胖的人相对比较懒?
胖的人,真的都比较懒吗?
其实你并不确定。
但是,“为什么”这三个字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会强行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为这个观点找原因上。
当你开始为它找原因的时候,这个观点就已经悄悄地被“注射”进你的大脑了。
“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就是一只“注射器”。这被称为“注射式洗脑”。
看到这里,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也往往会被别人“为什么”背后的观点所吸引,并没有去关注这个问题是否成立。

3. 底层逻辑这本书怎么样

底层逻辑这本书不错。
《底层逻辑》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从个体到群体的底层逻辑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让你看透这个世界的底牌,只要看透这个世界的底牌,无论是职场,商场还是情场,任凭环境千变万化,你都能够如鱼得水,以不变应万变。
总结起来,这本书就是告诉你这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和本质,无论你是刚走出校门,还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无论你现在是小有成就,还是正在面临人生困惑。
无论你平时如何雷厉风行,还是时常面临选择困难,这本书都会让你有所启发,让你离这个世界的真相更近。清冽推荐给你,详情点下方卡片查看。

《底层逻辑》内容简介
未经思考的盲目努力,是一种自我消耗。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懒,恰恰是太努力,却没用对力;想得太多,却不得要领!普通人只知道学习努力的方法,而聪明人懂得研究事情的底层逻辑。
作者吕白分享了自己从一个普通“95后”小镇青年成长为行业精英的蜕变过程。
通过介绍人生逆袭、突破阶层、向上进阶、锚定未来4大模块,传授非常实用的45个思维方法,帮助年轻人跳出时间管理、埋头苦干、逃避犯错、盲目结交人脉等努力的误区,更新认知系统,真正做到一眼看穿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比别人行动更快速、成果更高效。

底层逻辑这本书怎么样

4. 底层的基本逻辑

因为底层逻辑在面临变化的时候,能够应用到新的变化里面,会产生出新的方法论。
  
 
  
 1.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
  
 2.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3.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4.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5.讨论问题的底层逻辑
  
 
  
 — 0 —什么是“底层逻辑”?
  
 
  
 不知你记不记得,2012年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赌局” 
  
 —— 如果10年之后,电商能在中国大零售的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就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马云还王健林一个亿。
  
 但是,我们今天回看8年前这件事,为什么这两人和其代表的线上、线下经济,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
  
 如果一方能“打败”另一方,是因为二者间有天大的不同吗?
  
 不是的。
  
 是因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
  
 万达的线下商业地产和阿里的线上流量经济,在“底层逻辑”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归根到本质,都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和复购率,4部分的不同组合。
  
 可能我在做法上跟你不一样,但是我服务的客户、我提供的价值跟你是一样的,所以我才会去干掉你。
  
 就好比,一个做鞋子的可能永远干不掉卖水果的。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相同之处。
  
 两个人发生一些争执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因为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
  
 完全不同的人是吵不起来的。 
  
  
  
 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
  
 找到不同中间的相同之处,找到变化背后没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 = 方法论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了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 1 —
  
 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
  
 它源自于大家的一种渴求 —— 低成本,甚至免费地,重复地触达的人群。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流量”都是一个重点,但流量总有成本。
  
 但是,随着竞争渐渐激烈,线上、线下流量开始趋平,流量红利消失了,流量的价格越来越贵了。
  
 于是出现了一种非常明确的渴求,我能不能不要每次获得客户时,都需要付钱?能不能低成本,甚至免费地触达客户?
  
 这种渴求在过去一年里面变得特别热烈,大家就萌生出来一个名词叫做“私域流量”。
  
 P 指的是, 付费媒体。
  
 O 指的是, 自有媒体。
  
 E 指的是 , 赢得媒体。
  
 看似不同的媒体,归根到“底层逻辑”,都是 P.O.E. 
  
 过去一段时间, 付费媒体盛行。比如电视广告。
  
 那时线上完胜线下,为什么?
  
 因为那时,在“公域流量”里通过付费获得“私域流量”,线上买流量的价格比线下买流量的价格更便宜。
  
 所以,这段时间,线上的  和线下的 价格是不均衡的,线上便宜,线下贵。
  
 但是这个不均衡一定会被拉平,只不过是假以时日而已。
  
 所以,一旦线上线下的 流量价格被拉平之后,线上付费媒体的红利不再,转移到 , 自有媒体。
  
  
  
 什么叫 自有媒体?
  
 反复触达一个群体时,不需要为此而付费。比如公众号。
  
 例如,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有的关注。我可以反复地、免费地触达这的用户。
  
 但耕耘自有媒体所投入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我需要每天不断写文章,还要确保持续输出高质量、多样化的内容。
  
 但当付费流量的价格升高后,自有媒体就变得相对便宜了。
  
 所以在付费媒体还很便宜时,我们也一直在深耕自有媒体。当新红利出现,自有媒体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第三种叫做  赢得媒体,什么意思?
  
 你的内容发布后,会引起别人自愿帮你转发、传播。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博。
  
 在微信、微博,这类有好几亿用户的大平台上面,如果你做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可能会有大量的人帮你转发。
  
 转发并不是因为你付费给他,而是因为你用内容打动了他。
  
 转发所带来的新用户就是你赢得来的,这就是赢得媒体拼多多就靠 赢得媒体 方式成长起来的。
  
 你只需要选好契合自身,并且支持建立私域的平台,默默深耕,通过购买或赢得,沉淀用户,打造你的私域流量。
  
  
  
 — 2 —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理解别人的“底层逻辑”是3个问题:
  
 
  
 What 是什么; 
  
 
  
 Why 为什么;
  
 
  
 How 怎么办。
  
 
  
 ✅1//这是一个 How 怎么做的问题:
  
 他问:“请问我怎么样才能解雇我的高管?” 他问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已经做了一个决定了 —— 解雇高管。
  
 
  
 ✅2 //这是一个 What 是什么的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办法对公司的伤害最小?” 
  
 
  
 ✅3//“请问你为什么要解雇你的高管?” 
  
 但是,What 和 How 之间还差了一步 —— Why 为什么。
  
 ❤️What 是 Why 的答案,How 是 What 的答案。
  
  
  
 当有人找你聊天、问问题时,你首先要搞清楚他跟你聊的是 What, Why, How 中哪个层面的东西。
  
 只有找准了讨论问题的层次,才能做到理解别人。
  
  
  
 — 3 —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有3个法则:
  
 自然法则: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族群法则:有大于个体的目的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族群;
  
 普世法则:遵守协议,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认同、理解。
  
 ❤️为什么?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族群法则”,人们因为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有着群体内部共识。
  
 但事实上,他们找到了群体间合作的基本元素 —— “普世法则”,也就是遵守协议。
  
 这时就可以连接更大的共同体,甚至服务全人类。
  
  
  
  
  
 — 4 —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是3个视角:
  
 法学家的视角、经济学家的视角、商人的视角。
  
 什么意思?
  
 1、法学家会说:是“坏人 A”的错,这是蓄意谋杀。
  
 
  
 2、因为,整个社会为了避免“受害者 B”被“坏人 A”诱骗到工地的成本,比“工地 C”把门锁上的成本,要高得多。
  
 所以,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
  
 
  
 3、整件事情中,“受害者 B”的损失最大。
  
 所以,商人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是非。
  
 
  
 我们要结合不同环境,在法学家视角、经济学家视角、商人视角中,选择最合适的来判断是非对错。
  
  
  
  
  
 — 5 —
  
 讨论问题的底层逻辑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我们跟别人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有4个层次:事实、观点、立场、信仰。
  
  
  
 1\\今天气温10度,这才是事实。
  
 至于你觉得10度是冷是热,都是你个人的观点。
  
 我们经常会拿自己的观点当做事实与别人争论。
  
 事实有真假,
  
 观点无对错,我有个观点,与你的不同。
  
 ❤️你永远不可能说服一个有立场的人,因为这与他的利益相关。
  
  
  
 2\\信仰是一套逻辑内部自洽,逻辑外部矛盾的体系。
  
 也就是说,信仰自身逻辑自洽,你很难击破,但两个信仰之间彼此矛盾。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说服任何一方,比如咖啡和茶?中医和西医?
  
  
  
  
  
 最后的话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心态平静、不焦虑。
  
 能够让“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不断涌现新的方法论,看透世界的底牌,始终如鱼得水。

5. 什么样的逻辑是底层逻辑?


什么样的逻辑是底层逻辑?

6. 看完3本书名都为《底层逻辑》的书,我最喜欢这一本

最近几天陆陆续续看了三本书名都为《底层逻辑》的书,也是挺神奇的,书名都一样,我居然还看了三本。
  
  
 足以证明底层逻辑很重要,因为本质很重要,正如《教父》里有句台词所说:“花半秒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三本书分别是:
  
  
 ①吕白的《底层逻辑:厉害的人如何实现人生逆袭》
  
  
 ②张羽的《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③刘润的《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下面一本本来介绍
  
  
 这本书我还收到了作者的亲笔签名纸质书,所以必须好好说两句以表感谢。
  
  
 
                                          
 我在半年前就看过作者的另外两本书,当时也加了微信,因为发现自己和作者的很多观点是一致的,非常赞同。
  
  
 比如个人商业模式,普通人一个将一份时间多次出售;比如都知道认知的重要性;比如都喜欢研究“大咖”的过去和成长经历。
  
  
 这本书有如下几点共鸣之处:
  
  
 001其实,时间管理是一个伪命题,博学也不是绝对的真理。
  
  
 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区别的最大原因在于对时间的利用率,能否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能否洞察本质。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复盘来实现。
  
  
 我喜欢复盘,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年都会复盘。
  
  
 我经常回顾我某一阶段的自我成长: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怎样才可以做得更好?
  
  
 我会研究“大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相比研究“大咖”的现在,我更喜欢关注他们的过去,关注他们还未崭露头角时的经历。人的所有决策,底层逻辑一定是来源于他们过去的一套成功的选择逻辑。
  
  
 然后,发现了两点:
  
  
 ①“大咖”都坚守着世间最简单的真知和信念,并且知行合一。
  
  
 ②“大咖”也是普通人,他们不应该被神化,你和“大咖”之间的差距也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
  
  
 002  分享几条重要的原则和底层逻辑
  
  
 ①知行合一。知道就要做到。
  
  
 ②“二八定律”。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人生中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
  
  
 ③探寻本质。如果不能了解一件事的本质,就不断地问为什么。
  
  
 ④飞轮效应。如果一件事违背了“一份时间卖多次”的原则,那就不做。
  
  
 ⑤相信专业。相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与他们比专业度。
  
  
 ⑥杠杆原理。借用杠杆撬动资源和财富。
  
  
 003  向上进阶的思维
  
  
 当你的能力在逐步提升时,你还需要关注向上进阶的关键方法:
  
  
 选对行业,选对赛道,培养跨界思维,让这个时代成就你。
  
  
 正确面对人际关系,选择高质量的交往圈子,让圈子影响你。
  
  
 因为圈子的作用能够以生命影响生命,如果你目前还没有一个高质量圈子,这里也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圈子。
  
  
 这本书《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书名是我觉得最吸引人的,但选书就如同相亲,看了一下底下的评论和目录,很抱歉这本书我没有相中,所以只选择跳到最后一章简单看了一下。
  
 这本《底层逻辑》是刘润老师在今年9月份的新书。
  
  
 这本书只看了序言,就爱上了,也可能是因为光环效应,之前一直在关注刘润老师的公号,也了解他的《5分钟商学院》。
  
  
 所以这本《底层逻辑》是我最喜欢的,里面的内容也是合我胃口的。
  
  
 在这本书中,刘润把在《5分钟商学院》中讲述的底层逻辑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讲述了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社会协作五个方面的底层逻辑。
  
  
 刘润说,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
  
  
 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只有底层逻辑,才是有生命力的。
  
  
 只有底层逻辑,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
  
  
 所以说,
  
  
 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如果只教给你各行各业的“干货”(方法论),那只是“授人以鱼”,一旦环境出现任何变化,“干货”就不再适用。
  
  
 如果教给你的是底层逻辑,那就是“授人以渔”,你可以通过不变的底层逻辑,推演出顺应时势的方法论。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希望你在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后,依然能心态平静、不焦虑,能够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看清世界的底牌,始终如鱼得水。
  
  
 分享一下个人进化的底层逻辑,也是我最喜欢研究的领域——个人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一旦在某个领域获得了成功,就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成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呢?这背后,其实是有商业逻辑的。
  
  
 人生,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一个公式: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有的人,用这三者换回了全世界。而有的人,却一无所获。
  
  
 最后,愿你我都可以掌握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活得如鱼得水。
  
  
 温馨提示:前面两本《底层逻辑》在微信读书可以直接看,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在得到APP可以看。

7. 《底层逻辑》书评

昨天晚上因为需要熬到12点所以我把《底层逻辑》给看完了。
  
 这是我最近看的最快的书,用了1小时14分。
  
 我刚开始是被书名给吸引的,觉得这本书对我应该有用。
  
 刚开始看我有些失望,因为它和鸡汤文差不多,理论知识偏多,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
  
 不过它也有可取的地方,本书的作者是想让读者能系统的了解何为底层思维。
  
 作者从是个基本逻辑中开始展开,利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这10个逻辑分别是
  
 1.定位逻辑
  
 2.结果逻辑
  
 3.态度逻辑
  
 4.学习逻辑
  
 5.上司逻辑
  
 6.能力逻辑
  
 7.管理逻辑
  
 8.沟通逻辑
  
 9.团队逻辑
  
 10.责任逻辑
  
 每个逻辑下面都有各种案例,而且金句特别的多。
  
 这本书的作者想让读者通过了解底层逻辑然后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觉悟,然后再改变自己的人生。
  
 其实我觉得本书你只要直接看附录的30条建议就可以了,因为那30条建议是对本书的总结以及补充。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理论知识的可以看一下这本书,如果偏向于实际操作的那就还是换本书比较好。
  
 其实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把底层逻辑都明确的告诉你了,你可以自己去填,看你再哪方面比较欠缺,对应的学习就好了。
  
 学习应该清空自己,保持一颗谦卑的心理,这样你能学到的东西才多。
  
 我目前还是有些夜狼自大了,这边书理论知识虽然多,但要是让我写的话我肯定写不出来。这就是差距,也说明我需要不断的学习才可以。

《底层逻辑》书评

8. 《底层逻辑》书评

       这本书的作者张羽在抖音平台累计粉丝达33万,已经播出了122集的关于职场和商业方面的内容,获得817,000个赞。因其精辟、深刻、引人深思的职场逻辑和思维方式,被抖音网友亲切地称为“职场达人大羽总”。
  
         我们常见的思维陷阱有:喜欢盲目的跟风,看不到潜在的危险;“农民思维”安于现状、目光短浅、固步自封;做事不是靠原则和规律全凭借的是运气;思维惯性形成的思维僵化;陷入免费的中不能自拔;选错了赛道,貌似很努力,结果却不尽人意……我们普通人和牛人的区别在于,牛人能够看到事物的底层规律,我们普通人只能浮于事物的表层。既然底层逻辑这么重要,什么是底层逻辑呢?
  
           底层逻辑就是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发,寻找解决问题和路径的思维方法,像剥洋葱一样逐层的分析问题,不断的逼近问题的本质,再从本质出发一步步的深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何打好自己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的第一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要问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要弄懂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如何干?“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说过4句话:不断树立高目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严酷的锻炼自己,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要对自己做好信心的定位,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然后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步提升和能力。
  
          我们也许羡慕别人有运气或出生好,一旦遇到挫折就抱怨命运不公,觉得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就是怀才不遇,没有遇到伯乐。
  
        谈论如何赚钱觉得很俗气,我不认为谈钱是俗,因为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帮我们赚钱养家糊口,因为没有钱我们就没法买房、买车、旅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工作所选择,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靠金钱支持,也是你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能力的提升都是自下而上,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力量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当不了一个优秀的员工也不可能创业成功,做不到好的价格定位,也无法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也许我们的内心可能有无数种关于工作以及未来闪闪发光的想法,对于如何做好一件事早就思考了无数遍,也想了无数个成功的场景,可是我们的思维仅仅停留在“浅思考”未落实到可行性方案,未形成书面和系统化的步骤以及措施,这样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除了重复的欣赏别人成功的案例,其他别无所获。
  
           即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依然没有做好准备,纵然机会降临,我们也会再错过一次,在不断错过给予打击下,消磨自己的才华变得越来越平庸,直到最后变成一个靠混日子养活自己的人。
  
           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学习和工作、生活计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让自己能力慢慢成长。当然也要有5年-10年的规划,有很多事情是一年并不能做到的事,但是坚持的力量会给你想要的答案,做规划长远的目标以后,将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厚积薄发才是实现成功的本质。
  
 第二步,不断学习、终身成长
  
        首先,重视工作结果思维
  
         有人觉得985、211很重要,我的一个闺蜜是博士毕业、英语6级、她报了很多培训班,有机会就认真充电,是我们朋友圈中出了名的学霸,也是“考证狂魔”,许多闺蜜都羡慕想跟她一起参加几个资格证考试,多拿几个证书,但是问题来了,她在公司几年还是一名普通员工。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可是光嘴上厉害,无法学以致用,是嘴上的高手行动的矮子,对一家公司而言,老板需要员工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例如你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老板看的是你工作效率对于时间的利用质量,而不是看你一周加了多少班,效果永远第一位,花费多少时间不重要。什么是执行力?在我看来能够拿出结果的能力才叫执行力,在成功人士和经营人士的思维模式中,我们从中归纳出来最有价值的底层逻辑就是时刻关注结果,把一件事情做成我们唯一的兴趣点,就是在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次要的。
  
          舍弃“表演努力”的人设,这样的努力更像是一种演出,根本没有深入工作之外以获得思考,像演员一样表演,努力的人工作随处可见:努力加班、朋友圈随时能见努力而又上进的人、鸡娃不能让孩子输中起跑线上……
  
         其次,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这个世界优秀的人、有天赋者到处都是,优秀和天赋并不是稀有品质,但为什么起初优秀、有天赋的最终也无能有所成就,而是散发出了一段时间的光芒便默默无闻,这就是因为他满足了自己的天赋和起点,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优秀的人如果不够努力,必然竞争不过天赋一般却十分勤奋的人。
  
         我们都知道扎特伯格、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等等都是特别优秀的人,但是勤奋使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强大推动力,有的人越来越优秀,因为他在优秀的基础上勤奋努力,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能力更强,水平更高,而不是他本身的天赋家境背景或人脉,在天赋的基础上比普通人更努力迅速拉开差距,这样以来形成一个正循环,为自己赢得了共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学历毕业于名牌大学只能说明他过去是出色的起点较高,而职场看重的是现在和将来,就像电视剧里的花瓶一样,只是好看未必中用。坚持就是胜利,我们能听到这句话,但你能坚持学多久,这才是一个问题,许多人小有成就便自满自得遭遇挫折,中途放弃,这都是缺乏毅力的表现。
  
          很多优秀的的同学加入社会参加工作,走向一条当初梦想相反的道路,变得缺乏上进心,安于现状,大多数人是因为社会和其他人的原因是由于“自我设限”造成的,比如我们很多人都是普通人,既定的目标已经完成了,我要好好休息,其他事情与我无关。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对自己很满意,要对自己好一点吧!钱是赚不完的,但时间是自己的享受生活吧!
  
           你看这些全是看起来冠冕堂皇,极具有欺骗性的理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要工作中不做出什么大的纰漏,便心满意足,久而久之即使他们很优秀,也逐渐能力退化变成平庸的工作一员。
  
 最后,养成闭环思维
  
            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应,无论是老板还是同事交给你的事,你都能够清晰的给出能够完成的时间,不再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及时汇报,让老板及时的掌控事情的变化,不随意的承诺别人,我像这才是一个人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三步、有效解决问题,学会提问
  
             马云先生说过,公司请你来是干什么的呢?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所以我们要让解决问题人高升,制造问题的人让位,抱怨的人下课。如果一个人只能发现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他本人就是一个问题。
  
          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必须懂得如何避开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比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也更为宝贵,因此,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对于任何问题都要有Plan B计划,在不顺利的时候想到其他的方案,不行就要及时拿出备用方案,拥有预案思维可以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突发状况都能从容的应对。
  
       学会提出问题,看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提问问题才是革命性决定性的能力。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底层逻辑的本质,就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思维的陷阱和劣质勤奋的误区,让我们加速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