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别人诬陷诽谤怎么办

2024-05-06 02:37

1. 被别人诬陷诽谤怎么办

被别人诬告诽谤的,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要收集被诬告的相关证据。
一、没有证据但确实冤枉怎么办
可以选择报警。看可不可以通过警方技术方面的调整看清监控内容,如果查明是被冤枉的则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被诬告又没有证据的,公安机关不能立案。如果当事人想要追究他人的刑事责任的,可能提起刑事自诉,追究诬告人的诬告陷害罪。
二、被骗了怎么处理
被骗了,应当及时报警,并且注意保存、收集好相关证据材料。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控告。如经查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诈骗的数额达到较大标准的,即构成诈骗罪,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假如一个人没打人被诬告怎么办
没打人却被诬告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对案件进行调查,对于捏造事实诬告他人的违反治安管理法律的,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定罪处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被别人诬陷诽谤怎么办

2. 被他人诬陷诽谤怎么办?

公民是具有名誉权的,而通过虚构、捏造事实等的方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侵害时,是属于侵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如果通过不实的现实意图使他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也会构成犯罪,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委托律师处理案件,当事人要收集被诬告的相关证据。
一、口头诽谤罪如何取证
口头诽谤罪确证包括:
1、遭口头诽谤,受害人可以收集到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2、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收集视频音频资料,加害人在进行口头诽谤时,可以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进行录音录像及拍照;
3、还可以邀请听到的人作为证人,收集证人证言。
一、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二、诽谤他人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可以进行立案:
1、因诽谤他人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
2、因诽谤外他人,比如国外交使节或者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相关人员,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3、因诽谤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严重危害的其他情况,公安部门会在接到因诽谤行为的报案或或者举报后,会先进行审查,判明是否属于公安部门管辖。
综上所述,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遭口头诽谤,受害人可以收集到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收集视频音频资料,加害人在进行口头诽谤时,可以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进行录音录像及拍照。
二、公民维护名誉权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必须明确名誉权利的权利内容。
1、公民有维护自己名誉尊严的权利。
2、贫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二)掌握认定侵害名誉权行为的依据。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侮辱和诽谤两种方式,侮辱是指用暴力或口头、文字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侮辱行为的构成须具有以下要件:
1、在主观上侵权人是故意的,也就是有意识地损害他人名誉、人格。如果是无意中说了有损于他人名誉、人格的话,并非故意侮辱的,不构成侮辱行为。
2、在客观上侵权人实施了引起他人精神痛苦和屈辱的言辞或行为。
3、侮辱行为必须具有公然性,即有第三人或更多的人在场或者用能够使众多的人看到或听到的方式进行侮辱。
4、侮辱行为须具有针对性,即侮辱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人实行的。
(三)可以要求侵权人终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公开消除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名誉,也可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如果侵权人对公民的请求不予理睬,公民可以向法院诉讼。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四)侵犯公民的名誉权的赔偿。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是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三、损害个人名誉能否民事诉讼
侵害名誉权,是可以向法院提起人身权纠纷之诉,然后需要准备好起诉状原告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还有相关的证据材料等等向法院提交法院立案庭经过受理再审查之后,如果符合立案的条件,那么就会给予立案,然后就需要去缴纳诉讼费,等待法院通知开庭,开庭审理,然后再判决。遇到被侵犯名誉权首先要收集侵权人侵犯名誉权相关证据,证据如下: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3. 被别人诬陷诽谤该怎么办

被别人诬陷诽谤,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要收集被诬告的相关证据。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诬陷的法律后果怎么样?
诬陷他人的法律后果指的是:构成诬告陷害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诬告陷害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
二、被别人拿刀捅伤怎么解决
被别人拿刀捅伤后,受害者必须立刻报警处理。因为擅自拿刀捅伤他人,造成他人受伤的,涉嫌故意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偷钱可以报警吗
被诬陷偷钱可以报警。根据相关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对诬告者予以治安处罚。情节严重的涉嫌诬告陷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犯罪。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被别人诬陷诽谤该怎么办

4. 被别人诬陷诽谤要怎么办

被诬陷诽谤的行为人可以收集被诬陷诽谤的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刑法规定,诽谤他人的,可能构成诽谤罪,犯此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一、污蔑罪是什么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污蔑罪名,侮辱诽谤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当立案。诽谤罪是情节犯,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诽谤罪,予以立案追究。
犯诽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诽谤罪定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犯诽谤罪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网络诽谤怎么处理?
遭遇网络诽谤的,应这样处理:当事人可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构成诽谤罪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5. 被他人诬陷诽谤怎么办

公民是具有名誉权的,而通过虚构、捏造事实等的方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侵害时,是属于侵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如果通过不实的现实意图使他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也会构成犯罪,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委托律师处理案件,当事人要收集被诬告的相关证据。
一、诽谤罪起诉费用是多少
刑事自诉案件不收取诉讼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规定,只有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案件收取费用。诽谤罪的特点是: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
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另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犯名誉权并诽谤是否构成犯罪
如果情节严重的,可能会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网络造谣的处罚是什么
根据造谣的具体情况,分为诽谤罪、诬告陷害罪等。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散布虚构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上述都要求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如果只是对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就是侵犯名誉权,不构成犯罪。
三、诽谤罪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客观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主体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主观方面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被他人诬陷诽谤怎么办

6. 别人诽谤我诬陷我我该怎么办

您好,可以报警处理。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2、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3、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4、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摘要】
别人诽谤我诬陷我我该怎么办【提问】
您好,可以报警处理。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2、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3、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4、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回答】

7. 被别人诽谤诬陷怎么办

被别人诽谤诬陷可以通过报警的方式来处理。报案,公安机关可以调查。如果有必要,可以请公证员对侮辱、诽谤内容进行公证,作为指控对方的证据。在公安机关调查清楚后,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无论是否构成犯罪,都可以利用这些证据,要求对方道歉并赔偿损失。为了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刑法规定侮辱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也就是说如果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去法院起诉的,当事人将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对于侮辱行为引起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等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检察机关一样可以自主介入调查,并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一、如何认定诽谤罪?
(一)诽谤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二)诽谤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三)诽谤罪主体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四)诽谤罪主观方面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被别人诽谤诬陷怎么办

8. 被他人诬陷诽谤他人怎么办?

公民是具有名誉权的,而通过虚构、捏造事实等的方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侵害时,是属于侵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如果通过不实的现实意图使他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也会构成犯罪,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委托律师处理案件,当事人要收集被诬告的相关证据。
一、故意诽谤罪要怎么判
故意诽谤罪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1、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涉嫌诽谤罪,并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故意诽谤罪指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客观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二、诬告他人该负什么责任
一、诬告他人该负什么责任,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1、诬告他人如果情节不是很严重,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诬告人承担赔礼道歉、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等民事责任;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如果诬告行为已经构成了刑法上的诬告陷害罪的立案条件,则要承担刑事责任,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诬告陷害罪的定义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错误的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此项罪名是规定在我国刑法第243条中的,它在构成要件上的特点是:
1、主观上具有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所以,行为人错告、检举失实都不是诬告陷害罪,因为这些只是行为人不了解真实情况或者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没有主观上的目的。
2、客观上要具备三个要件:
(1)捏造犯罪事实。如果告发的情况是真实的而不是编造的就不构成本罪;如果捏造的仅仅是违反道德或者一般违法的事实,而不是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事实,也不构成本罪。
(2)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如果行为人仅仅捏造了发生了犯罪的事实向有关单位告发,但并未指明具体的人是谁,属于虚报案情,也不构成本罪。不过对象特定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告发的事实可以明显地看出诬告对象是某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也认为诬陷特定的人。
(3)行为人将捏造的他人的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仅仅编造事实没有向上述单位告发,或者向其他人告发,就不成立本罪了。 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捏造他人违法、违纪、违反道德的事实,进行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者干扰他人升迁任职的,不符合客观要件
(4)不成立本罪。如果诬告陷害他人未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只属于一般的诬陷行为,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总而言之,诬陷他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对当事人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按诬告陷害罪,追究刑事责任。
三、有人恶意诽谤该怎么办
有人恶意诽谤,可以以侵犯名誉权提起民事诉讼,构成侮辱、诽谤罪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常见的情形如下:
1、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2、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
3、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
4、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
5、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
起诉是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对特定案件进行审判的行为。刑事案件的起诉,在于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对被告人定罪判刑,民事诉讼的提起,在于请求法院通过审判解决争议,要求对方承担相应责任,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为。
起诉需要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比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比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