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2024-05-01 18:07

1.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问:请开示:作为佛教徒、学佛者,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金融、经济危机的时代,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对佛教徒、学佛者的启示,和对社会的启示?
  大安法师答:对钱财,我们作为学佛人要有正确的心态。钱财本身,人是不可缺少它的,称为外命了。我们生命是内命,钱财是外命。离开钱财,你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所以每个人都爱钱,追求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钱财的多少,是有因果的法则,你今生能拥有的钱财是多还是少?跟你原来是不是修到了善因、福因有关系。财富是从布施里面来的,不是说你光靠勤劳就能致富的,那不一定。现在有很多人在手机发一句话叫「勤劳出穷人」,为什么?......
  你自然当然也要靠自己勤奋的努力,你勤奋的努力是你命中有的你得到了,但你命中没有的,你仅仅是靠勤奋,靠狡诈,甚至靠不择手段,还是得不到,如果万一你命中没有还要不择手段想得到,得到了不是福,而是祸。你不能说由于我穷,我就去抢银行吧,抢银行固然让你很有钱,但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啊,是祸啊。
  现在所面临的金融、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搞金融的衍生产品,就是泡沫太历害,一旦见到真相呢,大家一下子就要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情况。整个的证券市场在中国大陆也非常的不好,那简直从天堂到地狱,从6000点到1800点,就在短短10天当中急剧下降,很多人的财富基本都缩水了三分之二以上,所以这个,我想海内外每个人都是诚惶诚恐的。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金融危机实际上也不是坏事,也是在告诉我们,现在如果钱太多了,大家这种贪欲,这种物欲的享受越来越高了,越来越高之后呢,你看地球的资源已经是让我们挥霍得差不多了。钱越多,他越追求那种豪华,那种奢侈,那种什么......等到忽然没有钱的时候,他就想着要过简单的生活,要过节俭的生活。好,这一点实际是让我们,让这个地球喘口气了,从生态环境整个方面来看,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把你的欲望直接降下来了。
   
  我们整个的一种市场经济,所谓工业化的过程,科技文明都是最大限度地引发人的欲望。用这个欲望来支撑所谓的金融、市场。实际上这种欲望一旦上来之后,对整个人类,对整个地球都不堪重负的,所以现在来讲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北极的融化,已经是很快就要融化,整个海平面上升,等等……整个物种的断灭,未来的......还有各种的瘟疫,这些都要让我们警觉人类,你不要再放纵欲望了,得要对这个物欲有所减少。
  比如讲,现在有个口号,世界这些环保人士说:吃素拯救地球。那「吃素」都是我们佛教传统的思想,确实那些食肉的人挥霍资源太多,一个吃肉人(消耗的资源)相当于二十个吃素人(消耗的资源),然后他要养牛、养猪,牛散发的那个碳气是超过汽车的或是什么的多少倍。所以光「吃素」这一点,这是我们佛教的思想能够推广,就是对我们这个地球的拯救,对我们这个物欲的下降,一个人能够吃素,他整个的心态就平和很多,光这个「吃素」这一项,这一点打下去,就能够改善我们人类的种种的生存状态。
  所以我们确实在这种经济危机当中是共业,同时你命中有多少还是有多少,但一定要过节俭的生活,要惜福,要尊重自然。能够不买汽车的就不买汽车,能够骑自行车的就骑自行车,能够吃素就吃素。一般佛教徒这一点都做的不错。但是如果我们驾驭不了自己,学佛念佛不得力,有时这种狂妄的心、追求物欲的心也会上来,但一般比不学佛的人会好一些。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2. 佛教怎么看待金钱

此书带给人们智慧的启示。略说有如下几点:营商之道有三个原则,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考虑的三个重要问题:(一)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
(二)我们应该能够享用赚到的金钱。
(三)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可以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要赚钱是社会人普遍性存在的观念,有人会问:佛教对钱怎样看法?其实在佛教之教义里,金钱本身没有罪过,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用乾净、诚实的心去赚钱,又有没有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所拥有的金钱。其实,赚钱与修行绝对没有冲突,它更可以成为修行的一部分。
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身心俱疲,以致无法享受财富,为了做生意而忽视自己的健康,这完全失去了经商之目的。许多人为了赚取金钱,付出莫大代价,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充满智慧的《金刚经》,用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说明、举证、指引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场,觅得喜悦和快乐,它的秘诀在于我们时刻不忘植入八识田中,良好之铭印,即善种子。如何去培养优良之铭印?可总结为以下七个方面:(一)为了事业飞黄腾达,财源广进,你必须保持慷慨、大量的心态,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优质之铭印(这是六度所讲的布施)。
(二)为了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的世界,你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的生活态度,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持戒)。
(三)为了身体强壮,充满吸引力,你必须避免愤怒,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忍辱)。
(四)为了在私人生活和工作场所担任领导人物,你必须乐于帮助他人,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精进)。
(五)为了心思专注,你必须进行深度禅修,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禅定)。
(六)为了心想事成,你必须瞭解潜能和心理铭印的原则,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智慧)。
(七)为了看见自己和他人事事如意,你必须培养慈悲心,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佛教所讲之慈悲)。关心他人的种子,若能在你的意识层面成熟茁壮,其结果就是你的健康得到改善,这个种子产生的结果,需要时间的栽培,为了自身的健康,你对公司员工福祉的关心,自然必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份。当你面临一个严重困境时,能拒绝发怒或避免任何负面情绪,用更理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你的健康与快乐会随之增长,如果你的身体健康,心越清明,事业也将蒸蒸日上,便能超越一般商机的限制。不要忘记,要给自己特别的一天,到闲处静坐或森林中散步,这将会为工作带来新构想、新创意、新活力,补足你丢下的一天工作。最后若能培养出严谨、专注、诚信等特质作为支柱,即是自我训练成功致富的钥匙。

3. 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

  问: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进步的社会观,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也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吗?  济群法师答: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转向功利社会。金钱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困扰着人们。在利益推动下,很多人为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虽然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
  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我们可以看到,每次金融危机时,总会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走向毁灭。由此可见,如果将积聚财富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一旦失去财富,就等于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太可悲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用途和我们对待钱财的态度。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

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

4. 佛教对钱的用途怎么解释

佛陀在《巴利三藏.教诲新嘎喇经》中,建议在家人把钱分为四份,一份用于花费,一份用于储蓄,两份用于经营事业(包括结交朋友及投资经营等)。
经文如下:
受用一份财,二份营事业,
第四份储蓄,以备危难时。
另外佛陀也说到了六种损耗钱财之门:
「不近哪六种损耗钱财之门呢?居士子,耽于放逸之因的诸酒类乃损耗钱财之门,耽于非时游逛街巷为损耗钱财之门,走访观览处为损耗钱财之门,耽于放逸之因的赌博为损耗钱财之门,结交恶友为损耗钱财之门,耽于懒惰为损耗钱财之门。

5. 佛陀开示:世间之人应该如何对待钱财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
这一天,波斯匿王来到了佛陀面前。
他顶礼佛足之后,退坐在一旁,对佛陀说:“尊敬的世尊,本王有一事不明,想请世尊开示。
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大富长者,名叫摩诃男,他极为富有,他家中光是金子就多不胜数,更不要说别的财物了,更是堆满了大小仓库。
但令本王不解的是,摩诃男家中虽然如此的富有,但是他却只舍得吃粗碎的米,吃残破的豆子研磨成的豆羹,以腐败的姜作为调料,穿粗布做成的衣服,穿单层皮做成的薄靴子,最过分的是,他连帽子都不舍得买,竟然用树叶来当帽子。
他在舍卫国这些年,从来没有听说他曾布施过沙门和婆罗门修行者,更别说施舍给贫穷困苦的人了。
他们家每逢吃饭的时候,都紧闭家中大门,惟恐沙门、婆罗门、乞丐、出远门而困顿求助的人上门乞食。
世尊,为何摩诃男如此富有,却如此的苛待自己、家人和别人呢?”
佛陀慈悲地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啊,他并不是一个拥有正行的智慧之人啊。
他家中广有钱财,却不舍得用在自己身上,更不知道用这些钱财好好的奉事供养父母,更别说拿来供给妻儿、亲戚,他不舍得拿钱财出来抚恤下人,施与善知识,不知道随时供给沙门、婆罗门的修行者,以此求得生天的福报。
他放弃了这种种培福种植殊胜福田的机会。
他最大的悲哀是他家中广有钱财,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来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大王,这就好比在旷野中聚集了一大池的清水,没有人前去饮用、洗浴、拿来灌溉植物,让这些清澈透亮的净水白白地在太阳下消失殆尽。
那些身有巨大财富,却不知道善加利用,以求更大福报的人,就像这池水被太阳晒干一样,只能无奈地等待福报享尽了。

大王,有智慧的人则不然。
有智慧的人,如果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他会合理地使用这些财富,除了自己受用滋养色身之外,他还会将这些财富用来奉养父母,让父母的生活更为优渥,并且将这些钱财供给妻儿、亲戚,抚恤下人,布施给善知识,时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修行者,以种下殊胜的福田,获得将来生天的果报。
有智慧的人,能够善用钱财,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也能让自己获得更为殊胜的果报。
大王,这就像在村庄和城池附近有池水,清澈澄净,周围树木围绕,让人乐于亲近。人们都能从中获益,他们可以饮用池水、用于灌溉或者洗浴,乃至动物和植物都能从池水中获益。
有智慧的人,得到了巨大的财富,就像这村庄和城池附近的池水一样,不但自己可以快乐使用,也能供养父母,乃至于身边的有情都能得到利益。
由此种下殊胜的福田,获得更为广大的利益。”
说到这里,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旷野湖池水,清凉极鲜净,
无有受用者,即于彼消尽。
如是胜妙财,恶士夫所得,
不能自受用,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积聚,聚已而自丧,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
广施作功德,及与亲眷属,
随所应给与,如牛王领众。
施与及受用,不失所应者,
乘理而寿终,生天受福乐。”
(大意为:旷野中的池水,虽然清凉鲜净,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受用它的话,它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了。
就像广大的财富被一个没有智慧的人获得的话,他既不能自己享用,也不拿来抚恤他人,只是苛待自己,一味地追求财富,而财富最终都会消散而去。
有智慧的人获得了广大的财富,他会合理地自己受用,也会广为布施以作功德,并且让自己的亲属们都从中受益。
就像牛王带领自己的追随者一样,每每有极其丰美的水草,都大家一同享用。
有智慧的人会合理地分配钱财,广为布施,并适度地自己使用,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他会一直奉行这一做法,直到寿命终结之后,以此种植广大福田的功德之故,得以升到天上受殊胜妙乐。)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的开示之后,欢喜不已,顶礼佛陀之后,高兴地离去了。

佛陀开示:世间之人应该如何对待钱财

6. 佛教是如何看待金钱及富财等物质享受呢?

   
  更新1:  我想要经文
     佛法不离世间法,就生产事业而言,佛法讲正业与净业。所谓正业,是不违背 *** 法令、正正当当的职业;净业,则是指清净的职业,就是不违背佛法所说的道德及因果的行业。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两个原则来从事商业行为,自己的行为不但没有过失,而且还有功德。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儒家也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乃至于巧取豪夺,表面上虽然是得到了财富,最后终究会得而复失。不但得而复失,而且还会令自己造很多的恶业。 -------佛陀曾经对在家弟子开示理财的四个原则:在家弟子应该将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所需之用;第二个四分之一发展事业;第三个四分之一准备作为临时急用;第四个四分之一,行善、布施、供养、救济。如果大家都能本着佛陀的四分法来理财,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充满菩萨行的安定社会。---------   相反地,如果以贪婪为原则,处处都是欺诈、骗财,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动乱。古人有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门外,此是长生不老方。」这四句话,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检讨与警惕。 ----佛法对钱财的看法,有净财和不净财之别:用清净正当的方法得来的钱财就称为净财,如果是巧取豪夺或偷盗诈骗得来的钱财就称为不净财。----   私房钱也是如此,有的私房钱是清净的,有的私房钱却是不清净的。所谓清净的私房钱财,譬如学生,父母给他的生活费用或是奖赏鼓励,乃至于自己的奖学金或是打工赚来的钱,他不随便花用而将这些钱存起来,这种私房钱就是清净的,是一种福报。相反地,如果是用不清净的方法、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私房钱,就属于偷盗。譬如为 *** 子的因为对钱财有所执著,而苛扣家庭买菜日用的费用,这样子慢慢地累积自己的私房钱,这种私房钱就是不净财。就佛法而言,这种行为就是偷盗的行为,不但没有福报,而且还有罪过。 ----故事:   在《杂阿舍经》里有则公案:有位出家众在水池旁边打坐,出定之后,看到水池旁边的野花长得非常鲜艳,闻起来也很清香,于是他就在水池边慢慢地欣赏花的鲜艳和清香。不久他却听到水神的 *** :「你怎么可以偷看我的花、偷闻我的花香呢?」   这位出家师父觉得很奇怪:我在这里坐着观赏花的色泽、闻闻花的清香,对花而言并没有损失啊;但是在我之前有很多小孩子和妇道人家,他们不但看花、闻香,还将花连根拔起,为什么水神一声都不吭呢?   水神就说:「刚才那些小孩子和妇道人家,他们一身都是污秽的,偷拔花对他们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恶行而已,所以也不必去指责他们。可是您是位修行的沙门,刚才在这里打坐时通身光明,因为偷看、偷闻而使得光明转为黑暗。为了您的道业,所以我才会出面提醒您啊!」听了水神的一席话,这位沙门心有所悟:「偷盗并不一定是钱财的夺取,未经主人允许而看花、闻香,这也是一种偷盗的行为。」   在平时,我们只要一不小心没有觉察就会犯偷盗罪,例如偷看别人的信件、书籍,乃至于积蓄不该积蓄的私房钱等等。要能不犯偷盗罪,这念心就得时时保持觉性,不攀缘、不执著,慢慢练习,心念会愈来愈清净,最后必定能够得到解脱。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一个人的福德,有些是前世修的,有些是现世修的。如果前世修了善法、累积福德,今生只要稍作努力,一定是水到渠成,无论是名或利都能有所成就。相反地,如果前世没有修善法、没有修福报,就得靠现在精进努力。现在努力的方向:第一、要从事正业与净业;第二、要积极地修善法、修福报;第三、要知惭、知愧。只要能从这三个方向去努力,就能改变自己不好的命运,否则功名利禄要有所成就是不容易的。 ----故事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了几个弟子在外面托钵行化。走在路上,看到旁边的土沟里堆了几个麻袋,打开麻袋,里面装了很多的黄金。佛的弟子阿难尊者就问世尊:「我们把这些黄金扛回去,修建道场好不好?」释迦牟尼佛却说:「这不是黄金,是毒蛇。我们不能拿这些东西。」弟子们实在想不通,明明看到的是黄金,怎么世尊说它是毒蛇呢?   过了一会儿,一个流浪汉到了这个地方,看到土沟里的黄金,高兴的不得了,就设法把黄金载了回去。流浪汉一下子成了暴发户,不但买了很多的土地,而且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庄院。他的亲戚朋友看他突然变得很有钱,纷纷跑来向他借钱。但他是个悭贪的吝啬鬼,一毛不拔,当然是一点也不借。朋友当中有人起了烦恼,就到县府里去检举他,说这个人的钱财是无中生有,若不是偷的就是抢的。   县府衙门马上把这案子转呈到上面。经过调查,皇宫国库的确掉了几袋的黄金。皇帝于是下令,将这个流浪汉所有的黄金、田地、家宅通通没收,而且还判他死刑,杀头警众。这个消息传到佛陀讲法的精舍,佛陀于是告诉大众:「黄金就像毒蛇一样,能毒害我们的心,这个人是被毒蛇害死掉的。」这就是贪心的结果。   无论是自己的钱财,或是别人的钱财,都不要去贪。自己的钱财,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要用来修善积福。别人的钱财,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不要去强求。非份之财,由其不能要。儒家也讲:「临财勿茍得,临难勿茍免。」如果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个原则来作人做事,自然而然地就能逢凶化吉,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   贪心的人,什么糊涂事情都做得出来。不贪心的人,自己有自己的主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静、能够定,一切行事也都能够增长善法。   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要重视心灵的净化与提升,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沉醉在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当中,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心灵始终是贫穷的,而且将来还会堕落。这念心如果起了贪心,就属于饿鬼道的众生;起了慈悲心,乃至于布施的心,这就是菩萨的发心,生命一定会愈来愈光明。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贪: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布施是化除贪念最好的方法。一般人都有贪财的习气,布施钱财就是化除贪财最有效的药方。   《地藏经》讲,舍一得万报,布施一块钱将来必定能感得一万块钱的果报。目连尊者有位富甲一方的弟弟,尊者看到弟弟有这么多钱财却不知道该如何花用,就劝他要修布施。布施能转化悭贪,而且种善因、得善果,舍一得万报,将来福报无穷。 ----故事   目连尊者的弟弟听到「舍一得万报」后,心想这么高的投资报酬率,于是就盖了一座大仓库,等著存放将来回收的钱财。他将家中所有的财宝全部都布施出去,但是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仓库中却不见有钱财存放进来的影子,于是去找目连尊者兴师问罪。尊者对他开示:「布施功德无量无边,然而功德福报没有形相。它已经充满了整个仓库,只是你有眼不见罢了。」   人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这念心要能知足常乐才是重要的。一般人以为有钱就是富有,没钱就是贫穷,其实许多有钱人他们内心的世界是非常匮乏的,如同沙漠一般贫脊;没有钱的人,如果能知足常乐,心能清净自在,这就是最大的财富。   古德云:「人贫不是贫,心贫实是贫,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佛经里也说:「有财当布施,为善当及时,钱财五家有,不施悔恨迟。」有钱的时候不布施做功德,等到遇到火灾、水灾或是地震,一切财富化为乌有,再悔恨不早积功德,就真的是为时已晚了。 -----节录自惟觉老和尚开示 希望可以帮到你,阿弥陀佛。  参考: corld/index  corld/index  优婆塞戒经》卷一)从诸经所载佛陀对众多在家弟子的教诲看,在家学佛应与出家人有所不同,当以合理过好世俗生活,尽社会责任,获今生后世安乐为本,以布施、摄化众生为必修的课目。 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 第一「方便具足」,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如种田、经商、从政、文书、会计等,精勤工作,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养家,服务社会,而不靠卖淫、贩毒、占卜、厌禁、诈骗、大秤入小秤出等不正当的手段营生。 《中阿含.梵志陀然经》),贪污敲诈,非法致富,遭到佛陀的诃责。学习、工作,获得财富与成功,唯以勤恳为要,「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 第二「守护具足」,谓妥善保护田产财物,「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令失」。 《杂阿含经》卷四)供贷予人,须得谨慎,了解对方,「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 《中阿含.善生经》)沉湎酒色、、迷于歌舞伎乐,皆致财物损耗,家道贫穷。 第三「善知识具足」,谓交结良师益友,不与放逸、欺诳、凶险的恶人为伍。 《长阿含.善生经》佛告青年善生:亲近恶友有伺机欺骗、喜好屏处、诱他家人、图谋他物、私贪财利、好发他过六失,令家中财产日日损减。 《第四「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收支平衡,不令少入多出、多入少出。若收入不多却大手大脚,不顾其后,「人皆名为优昙钵花,无有种子」,若积财不用,为守财奴,「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 《杂阿含经》卷四)收入应当分作四份:「一份作饮食,一份作田业,一份举置藏,急时赴所须,拼作商人给,一份出息利,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中阿含.善生经》),如此理财,必能富足。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说收入的三分之一当用于自己消费,三分之一用来救济孤独贫病,三分之一用以周济亲戚,招待宾客。 《佛般泥洹经》佛教诫徒众:「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为人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供奉所须、凡事禀告、恭顺不逆、不违正令、不妨父母所作正业。父母应以五事「敬视」子女:管教不令作恶、指以正道、慈爱入骨彻髓、求善婚嫁、供给所需。 为人弟子,当以五事「敬奉」师长:给侍所须、礼敬供养、尊重拥戴、遵从教诲、不忘所教。师长则应以五事「敬视」弟子:依法 *** 、诲其未闻、令解法义、尽己所知教授不惜、指示善友。 为主人者,当以五事「教授」僮仆:量才使用、饮食随时、随时慰劳、为之治病、给以休假。为僮仆者当以五事「奉事」其主:早起、做事周密、不与不取、作事有序、称赞主德。大乘经中,佛教导菩萨,对所有众生应奉事服务,如仆事主。  个人观点.佛教好似没有经据?? 基督教就会有.   

7. 佛教 对金钱的看法,有叫人开悟的观点来说说?

什么是钱啊,钱是方便货币的流通,是换来等价商品的物品,钱花了才是你的,不花还只不定是谁的呢,何必把钱看的那么重呢,如果命都没有了还要钱有什么用呢,有钱还得花到正却的地方,要不然给你这个福报之身尽做恶事的话,那样果报来的时候就完了,多做善事吧,布施,
钱用的出去才是你的,执着金钱,还不一定是你的
钱对出家人来讲,没有意义的,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把它散发出去。
从身上用得出去的东西才是你的,钱要布施出去,才是你的,还没有用出去的,还不算是你的,还没有做到功德啊!
有钱做什么?
有钱买不到智慧啊!
有钱你买不到睡眠;
所以说;钱是相对的需要,不是绝对的需要。
相对的就是钱,当你用的着的时候,很重要。
没有钱,没办法办事。
可是钱并不能解决任何的事情。
钱不代表幸福,钱不代表快乐,钱也不等于智慧。
钱只有在某一时间,空间,恰到好处,它是可以发挥的

佛教 对金钱的看法,有叫人开悟的观点来说说?

8. 佛教 对金钱的看法,有叫人开悟的观点来说说?

什么是钱啊,钱是方便货币的流通,是换来等价商品的物品,钱花了才是你的,不花还只不定是谁的呢,何必把钱看的那么重呢,如果命都没有了还要钱有什么用呢,有钱还得花到正却的地方,要不然给你这个福报之身尽做恶事的话,那样果报来的时候就完了,多做善事吧,布施,
钱用的出去才是你的,执着金钱,还不一定是你的
钱对出家人来讲,没有意义的,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把它散发出去。
从身上用得出去的东西才是你的,钱要布施出去,才是你的,还没有用出去的,还不算是你的,还没有做到功德啊!
有钱做什么?
有钱买不到智慧啊!
有钱你买不到睡眠;
所以说;钱是相对的需要,不是绝对的需要。
相对的就是钱,当你用的着的时候,很重要。
没有钱,没办法办事。
可是钱并不能解决任何的事情。
钱不代表幸福,钱不代表快乐,钱也不等于智慧。
钱只有在某一时间,空间,恰到好处,它是可以发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