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的台湾首次发现蚶江鹿港对渡史料

2024-05-06 01:57

1. 蚶江的台湾首次发现蚶江鹿港对渡史料

2009年3月17日,台湾鹿港文教基金会董事魏钟生给蚶江镇一友人来函,在函件中,魏钟生说,他通过查阅大量文史资料,在《鹿港奉天宫志》一书中发现,该书清楚记载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蚶江与鹿港对渡”的事宜。据了解,这是继石狮发现对渡碑后,首次在鹿港发现有关对渡的资料,有关学者认为,该资料是对闽台对渡文史资料的有力补充。在魏钟生提供的图片资料中,《鹿港奉天宫志》一书就“蚶江与鹿港对渡”作了如下描述:“鹿港自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正口与蚶江对渡以来,出入船舶无数,往返两岸者商户频繁……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蚶江船户由鹿港传本宫苏府王爷之香火到蚶江,供奉于打铁街五王府内……”据蚶江村老人协会林先生介绍,在蚶江村与大海相连接位置,有一条小巷名为“打铁街”,据说,“打铁街”居住的大多是来自惠安一带的居民,他们专门从事行船时所需的锚、铁链之类的铁器行业,而在“打铁街”的尽头就矗立着一座“五王府”。《鹿港奉天宫志》一书还就“奉天宫”与“五王府”的“交情”作了如下的描述:“本宫执事人员便遵照神示,恭请五位千岁莅坛接受信众崇拜,自五位千岁莅临后,神庥灵验异常,一同协助本宫苏府王爷庇佑境域平安。”对蚶江村的“五王府”十分熟悉的林先生认为,之前有资料表明,鹿港的李丕显先生就曾经为修建“五王府”捐款,可见“鹿港奉天宫”与蚶江村的“五王府”的历史渊源深厚,联系密切。此外,《鹿港奉天宫志》一书中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石狮七王府”篇,“纪、范、吴、李、池、温、刑七位千岁原奉祀于石狮城隍庙后开山殿内……与本宫所供奉者相符……”由此可见,“鹿港奉天宫”还与“石狮的城隍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魏钟生在信中建议,石狮应派出相关的文史学者到鹿港考察,进一步丰富蚶江与鹿港闽台对渡的文史资料。

蚶江的台湾首次发现蚶江鹿港对渡史料

2. 蚶江的台湾清代贸易图见证“蚶鹿对渡史”

从台胞蔡金星等先生赠阅的史料中,发现了一张台湾清代“鹿港主要往来贸易港”图,实际上是“蚶江鹿港对渡贸易图”(请看:地图上“蚶江”与“鹿港”两个地名的标字大又明显)。它印证了《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记载的“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史实,是“蚶鹿对渡史”的重要佐证史料。此图来源于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同时还有道光年间《彰化县志》的“鹿港飞帆”图、1890年拍摄的“鹿港海边码头”与“海船”图片等。台湾史载:清雍正九年(1731年),鹿港正式开放为台湾岛内贸易港,成为米粟转运之港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正式诏设鹿仔港(鹿港)为正口,并与泉州蚶江直渡,从此开放鹿港进入全盛时期,史学家称为“鹿港文化期“。鹿港与艋舟甲、台南府城几乎掌控全岛货物的出入。因此,便有“一府二鹿三艋舟甲”之誉。同治十二年丁绍仪撰《东瀛识略》载:“嘉义以北,以彰化县属鹿仔港为正口,与泉州府之蚶江遥对,水程亦近于厦门之距鹿耳门。其一、二千石大舟均可直抵港岸,商艘云集,盛于鹿耳。”《鹿港城隍庙调查研究》载:“自乾隆四十九年正式设口,至道光年间为鹿港最繁荣时期,舟车辐辏,郊商云集,除通商贸易外,诸如配载粮草兵谷,搭官兵、军火、渡海夫及商人旅客、移民等,成为台湾对大陆出入和贸易之要地。”《彰化县志》载:“鹿港为泉厦郊商职要地……鹿港水厅商船运载米、糖、油、等到蚶江、厦门。”“行郊于乾隆四十二年成立,鹿港贸易皆操纵泉郊、厦郊、布郊、油郊、糖郊、染郊、南郊、郊等八郊手中。”移民潮伴随急增的海运量,更加速了鹿港的成长。人口大幅骤增,雍正十年(1732年)仅五千人,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达四万余人,至道光年间直线上升高达十万余人。“居民中百分之九十祖籍来自泉州,尤以施、黄、许三姓为多。”《彰化县志》对鹿港港市情景有如下记载:“街纵横,皆有大街,长三里许,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台自郡城而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港口街名甚多,总以鹿港街概之。”有史志形容鹿港“西望重洋,风帆争飞,万幅在目,波澜壮阔。”“至光绪二十一年,台澎割让日本,本港(鹿港)因最近大陆,故仍为本省(台湾)对大陆之主要贸易港。”(《鹿港城隍庙调查研究》)。1995年6月,鹿港城隍庙董事长(原鹿港镇公所秘书长)蔡金星先生等一行特地来蚶江搜集蚶江与鹿港对渡史料,笔者提供了珍贵的《蚶江志略》等,他们爱如至宝,尤其是“蚶江海防官署碑记”照片。蔡先生激动地说:“这是两岸对渡的铁证,也是我们准备向台湾当局呼吁重新恢复鹿港与蚶江对渡的最有价值的史实啊!”他将“对渡碑”照片首次刊登在台湾的史书上,《鹿港城隍庙调查研究》“弁言”中写道:“移民将对岸‘泉州文化’全盘移嫁来台湾,造就了鹿港的繁华和人文景观的蓬勃,这就是史学家称台湾开发过程中的‘鹿港文化期’,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府、二鹿、三艋舟甲’谚言中,排名仅次于台南府城的二鹿(鹿港)风采。”台湾清代“蚶鹿对渡贸易图”的出现,有力地见证了闽台“蚶鹿对渡史”!

3. 蚶江的清代闽浙总督驻地

清代,作为“泉州总口”,大陆对台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蚶江,在对台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因蚶江港所处位置之重要,“乃移福宁府通判于蚶江青莞,封验巡防,督催台运暨近辖词讼。”,并以“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蚶江通判厅,俗称泉州海防府(属正五品官衙)。蚶江还是清代闽浙总督的驻地——《清史稿》卷323载:“李侍尧(?—1788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京师朝见皇帝。台湾民林爽文作乱,调侍尧任闽浙总督,驻蚶江。当时前任闽浙总督常青率军队渡过海峡到台湾进剿,侍尧因为常青的兵力不足,调广东、浙江的军队援助。侍尧又恐怕乱民占本港,劫夺粮食和武器,拨箭船分防鹿耳门、鹿仔港……台湾平定以后,命侍尧仍袭封伯爵。命建立福康安等生祠于台湾……”《西河林氏总宗谱》载:“乾隆五十一年台匪滋事,五十二年公中堂福康安统领兵船三百余号,于九月初四蚶江开渡,初五齐抵鹿港……”又据《清史稿》卷339载:“觉罗伍位纳(?—1795年)满州正旗人,任为福建布政使。台湾爆发天地会林爽文起义,清廷派兵镇压,伍拉纳负责军需供应,往来于蚶江、厦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任为闽浙总督……因为内地民多渡海至台湾,伍拉纳上疏请在出海口设立官渡,以便稽查。当时规定去台湾在蚶江出海,民船也有从厦门出渡的,也要到蚶江报验,伍拉纳上疏请免去报验的惯例,以便民船可以直接从厦门出海……乾隆六十年(1795年),台湾盗陈周全作乱,攻占了彰化。伍拉纳出驻泉州……乱事已平定,这一年泉州遭受水灾,发生饥荒,饥民哄集求赈济。乾隆皇帝催促伍拉纳前往台湾……伍拉纳遂自泉州(蚶江)出海赴台湾……”泉州徙台先民不仅开发建设宝岛,还为其繁荣与安定作出积极贡献,诸如鹿港首富林振嵩等还参与平乱,谱牒中记载了他们的义举。《永宁西鳌林氏二房家谱》、《西河林氏总宗谱·历代仕籍录》载:“林振嵩,贾于台湾,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彰化林爽文之变,淡水诸罗皆陷,提督任承恩率师来讨。振嵩首倡议恢复鹿港,以迎王师,倾家助饷,又命男文会文氵睿为前导,丁未大将军福康安来总统诸军,旌其功,父子三人皆以监生钅又知县。嘉庆十四年蔡牵拢沿海,文氵睿复救难民万计,太府上奏,赐四品卿衔。”不久前,蚶江出土的《林惠亭墓志铭》云:林惠亭“中岁渡东陵(台湾),服贾于淡(水)之艋舟甲街。忠厚平恕,未曾自便妨人,所以贸易同侪以及文人学士、地方官吏倾怀结纳,谈其名者靡不群称其盛德焉。”“岁丙午(乾隆五十一年)台匪倡乱,公(林惠亭)时在淡(水),毅然感愤,募乡勇,助军饷,日夜防守,身与贼抗,经数十战,地方得以安堵。后中堂公福(康安)大人奉旨征剿。公(林惠亭)屡蒙召议,效力行间。中堂公因重其义,复加其功,特为题奏。”因林惠亭急公尚义,平乱有功,“皇清恩授军功武骑尉奋武郎”。“一生尚义百世流芳。”以上史实,有力地佐证了闽台“蚶鹿对渡史”和见证了蚶江于清代在对台中的特殊地位。

蚶江的清代闽浙总督驻地

4. 邓丽君唱的小城故事 小城指的是哪里

鹿港 鹿港原名鹿仔港,隶属台湾彰化县,位北纬24度至24度10分、东经120度22分30秒至120度30分;东接秀水乡,西临台湾海峡,南与福兴乡以福鹿溪为界,北与线西乡、和美镇相临,为台湾三百年史中的一个历史重镇。 台湾有所谓“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台北万华)”的说法,其“二鹿”指的就是鹿港。鹿港在清朝时间和中国大陆的渊源就很深,乾隆49年(西元1784年),和福建泉州蚶江对渡直航之后,贸易更为频繁,也造就鹿港的鼎盛繁荣,曾经是台湾的第二大城镇。

5. 鹿港小镇的历史沿革

鹿港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点。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港阔水深,因此自然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城市。与福建泉州晋江县的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鹿港大量汉民涌入,商船云集,店铺栉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间,被称为老鹿港的“黄金岁月”。在当时,鹿港是仅次于府城台南的全岛第二大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语琅琅上口,迄今不坠。当时鹿港设有八大商业组织,称鹿港八郊,分别为:泉郊金长顺、厦郊金振顺、南郊金进益、𥴊郊金长兴、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兴、布郊金振万以及染郊金合顺。鹿港原本是河港,后来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加上先天河砂淤积问题日渐严重,最后终成废港。而台北的繁华相较于鹿港纯朴的环境,亲近的渔村风貌以及传承下来的艺术文化,成为了远在外地工作的鹿侨心中永远淡淡的哀愁与怀念。后因港口的泥沙淤积、纵贯线铁路未经过,此后鹿港迅速没落。人民出外谋生,人称鹿侨。但没落反而意外保留更多古老建筑,旧城区也比日后一再进行都市改正的台南市或台北市完整。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寺庙古迹和传统建筑,足堪印证当年的盛况,而在港口和市街结构上,也保有大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风味,有着“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鹿港小镇的历史沿革

6. 邓丽君演唱的 《小城故事》是指()城市?

鹿港 
鹿港原名鹿仔港,隶属台湾彰化县,位北纬24度至24度10分、东经120度22分30秒至120度30分;东接秀水乡,西临台湾海峡,南与福兴乡以福鹿溪为界,北与缐西乡、和美镇相临,为台湾三百年史中的一个历史重镇。 

鹿港早期汉人移民未大量迁入之时为平埔族之巴布萨族(Babuza)之居住地,当时属马芝遴社,其住民过著较原始的生活。在荷兰人占据台湾之前,传说是原住民猎鹿的地方。於清光绪八年时有一位叫黄逢昶的人曾来台游历,写了一本「台湾杂记」,并写了一首「鹿仔港熟番打鹿诗」,曰「山环海口水中流,番女番婆夜荡舟;打得鹿来归去好,歌喧绝顶月当头。」其中我们不难想见当时原住民生活於此的悠闲景况。 

鹿仔港之地名在中国历史中首见於清康熙34年(1695年)高拱乾所修之台湾府志卷四武备志:「台湾水师左营......一分防鹿仔港,系报部本营官兵轮防......」。而鹿仔港被首称为“鹿港”则见於清乾隆48年(1783年),福建将军永德奏设正口,曰:「......至北路诸罗彰化等属,则由鹿港出洋......」。光绪年间,因港口渐渐淤塞,航运渐被鹿港街西方4公里处之冲西港替代。日据初期,鹿港曾一度又称冲西港。 

鹿仔港地名之源有四说: 

因地名似鹿,故名为鹿仔港。 

因台湾中部昔日多鹿,鹿港为鹿群经常聚集之地,从荷兰据台至清初,鹿群遍布,鹿的买卖非常兴盛,故汉人便称此地为鹿仔港。(此说较受普遍认同) 

平埔族语 Rokau-an 之闽南语音译,但此语原意已经不明

7. 石狮有什么好地方啊?

灵秀山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西南境内,海拔174.2米,与泉州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为泉州“三灵秀山灵”。

再借亭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西南的林銮古渡”边。据传此亭是明代蚶江一带军民纪念曾樱而建的。曾樱任分巡兴泉道时,政绩突出,抗倭奇功,后“皇恩‘再借’巡视海道”。

石狮山海交融,滨海旅游优势独具,67公里的海岸线岛礁棋布、碧海银滩,省级旅游度假区“闽南黄金海岸”和省重点旅游项目“海洋世界”点缀其间,港湾优美,风光怡人,是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石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嫂塔、六胜塔巍峨壮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海上航标,也是闽南侨乡的重要标志:永宁镇镇海石写满了抗倭斗争可歌可泣的历史,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和唐代与台湾鹿港对渡的林銮古渡,是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标志,永宁城隍庙、虎岫寺、朝天寺、洛伽寺则是宗教圣地,灵秀山风景区林木茂盛、湖泊秀丽,是休闲疗养旅游理想之地。

希望能帮到你 请采纳

石狮有什么好地方啊?

8. 今年五一旅游石狮好去处有哪里?

石狮山海交融,滨海旅游优势独具,67公里的海岸线岛礁棋布、碧海银滩,省级旅游度假区“闽南黄金海岸”和省重点旅游项目“海洋世界”点缀其间,港湾优美,风光怡人,是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石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嫂塔、六胜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海上航标,也是闽南侨乡的重要标志。永宁镇镇海石、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和唐代与台湾鹿港对渡的林銮古渡,是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标志,永宁城隍庙、虎岫寺、朝天寺、洛伽寺则是宗教圣地。
灵秀山
位
灵秀山
于福建省石狮市西南境内,海拔174.2米,与泉州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为泉州“三灵”。灵秀山前有高耸的宝盖山。
再借亭
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西南的林銮古渡”边,据传此亭是明代蚶江一带军民纪念曾樱而建的。曾樱任分巡兴泉道时,政绩突出,抗倭奇功,后“皇恩‘再借’巡视海道”。
亭内有一石碑,高2.71米,宽0.93米,厚0.16米,中镌“再借亭”三个大字,右镌“都指挥黄浮阳率部捕队兵立”,左镌“张瑞图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