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技巧

2024-05-10 02:47

1. 自我管理技巧

      导语: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是指利用个人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普遍运用在减少不良行为与增加好的行为的出现。自我管理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透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教师、家长)。
         自我管理技巧          一、时间自我管理技能 
         进行时间自我管理技能,应该涉及人生的8大领域,而不仅是某一两个领域。这8个领域是: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工作自我管理技能、心智自我管理技能、人际关系自我管理技能、理财自我管理技能、家庭自我管理技能、心灵思考自我管理技能、休闲自我管理技能。有效地进行时间自我管理,首先必须有一套明确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其次是有一个价值观和信念;第三是根据目标制定你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然后分解为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第四是相应的日结果、月结果、年结果,及各结果的反馈和计划的修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即PDCA循环。
         你在进行时间管理时,要特别注意以下5点:
         时间自我管理与目标设定、目标执行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时间自我管理与目标自我管理是不可分的。
         在时间自我管理中,必须学会运用80∶20原则,要让20%的投入产生80%的效益。从个人角度看,要把握一天中的20%的精典时间用于你的关键的思考和准备,这你可以根据你的生活状态、生物钟来确定你的20%精典时间是哪个时候
         唯有计划,才有效率和成功。评估时间管理是否有效,主要是看你的目标达成的程度。时间管理最关键的要素是目标设定和价值观;时间自我管理技能的关键技巧是习惯,你运用时间自我管理工具变成习惯了,什么都变得有序了,有效了;时间自我管理最大的难题是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太难改了!
         人的生活不能像工厂,你可以在工作中幽默,也可以在生活中浪漫,时间管理绝不是让你变得机械化。但人们在人性化工作、生活中,往往会迷失时间管理。这时关键是学会说“不”,对浪费时间的事情、不良习惯说“不”!
          二、团队自我管理技能 
         作为现代职业经理人,要加强团队精神:
         第一是要坚定信念,相信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制胜的不二法则;
         第二是,市场经济越完善,靠个人努力、单打独拼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第三是要有“适当的放低自己,方能海纳百川”的胸怀。
         现实中,经理人在团队精神上的误区:个人英雄主义仍然存在;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的概念相混淆。
         潜能开发自我管理技能
         潜能开发的本质是脑力开发。它也称“第五层次开发”。人的第一层次开发是“知识更新”;第二层次开发是“技能开拓”;第三层次开发是“思维创新”;第四层次开发是“观念转变”。个人的成功是潜能开发的过程。经理人进行潜能开发应是全方位的,因为你现在既有的能量只是总能量一小块,而更大的一块则在水底,你无法看到,水面下面的那一块正是人类的奥秘之所在。
         潜能开发有几种技巧:
         设立目标,并且使目标视觉化,我们把目标放在板子上叫梦想板!
         自我正面暗示,排除负面暗示,正面暗示能使你充满自信。
         光明思维,即思考问题要看到事物光明面,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综合情绪,情绪与智力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可以帮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放松自己,使心灵松弛下来。
         潜能开发的误区:
         一是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潜能;
         二是只把着眼点放在某些具体技能上,没有注意到一个人需要均衡发展;
         三是潜能开发跟做事是另一回事,不要每天只是潜能开发不做事。
          三、健康自我管理技能 
         狭义的健康管理仅指在医学领域的针对个体或群体的身心健康的管理。广义的健康管理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的对个体和组织发展完善状态的研究和实践。
         对个体的关注要素:行为,营养,关系,环境,心理等。
         对组织的关注要素:行为,关系,环境,个体健康能力,效率等。
         健康管理工具的流程:认知——评估——策略——实施
         个人操作上,健康管理可以分解为:专家咨询,评估和分析,纠正和提高。
         健康管理的误区:
         偏见:对健康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健康问题是医院关注的`问题,不知道身心与环境的微妙关系随时影响着他的工作和生活,更无法接受组织健康管理的概念。
         片面:只是从报刊杂志,甚至道听途说得来的一些健康指南就确信无疑。无论是在营养,运动和关系调整方面都是心血来潮,追随时尚而不对自己全面认识和分析。
         偏离:在身体,心理和环境三者的关系上只注重一个或两个方面,而没有有机的统一这个关系,这就必然导致行为的偏离。[1]
         忽视:经常见到对健康管理问题视而不见的现象。越是工作压力大就越不顾及健康问题,而压力造成各种问题进一步恶化,陷入恶性循环。
          四、学习力自我管理技能 
         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总和。这也是动态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
         “未来属于那些热爱生活、乐于创造和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增强自己聪明才智的人。”亨利 · 德特丁爵士(Sir Henri Deterding) 所说的这句话完全适用于21世纪那些开明的经理。以下是6种终生学习的实践方法:[1]
         自觉学习:反省检讨自己的心结在哪里,盲点是什么、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是自我精进的关键途径。
         流通学习:与人分享越多,自己将会拥有越多。
         快乐学习:终生学习就要快乐学习,开放心胸并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透过学习让自己完成心理准备,应对各种挑战及挫折。
         改造学习:自我改造,通过学习向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努力,这种改造的效果往往是巨大的。
         国际学习:面对无国界管理的时代,不论是商品、技术、金钱、资讯、人才等,皆跨越国界流通。因此,身为现代经理人,学习的空间也应向国际化扩展,开创全球化学习生涯。
         自主学习:每个人有自己和生活规划时,更要自主地选择学习项目安排自主学习计划,以迎接各种挑战。
          五、情商管理自我管理技能 
         美国专家Daniel Goleman写了《情商管理》一书,他对121家企业中181个不同职位的能力标准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67%(即2/3)的工作必备能力是“情商能力”,比如个人的自控能力、专注力、值得信任、为他人着想以及处事能力等。他的研究确定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生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情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认识自身的情绪。
         善管理情绪。
         我激励。
         认知他人的情绪。
         人际关系的管理,即管理他人情绪。
         情商自我管理技能做好的经理,可以有一些具体的表现,比如拥有健康的人格魅力;喜欢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功,相信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能让自己愉快的心情成长;能有效控制生活;有克己自律的习惯等等。
          六、授权自我管理技能 
         有效的授权是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通俗地说授权是把部分工作交由别人做的管理过程。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职责。授权意味着准许并鼓励他人来完成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你自始至终对工作的执行负有责任。
         授权行为由三要素组成:
         工作之指派;
         权力之授予;
         责任之创造。
         一个经理人的领导权力来源于职务权力或法定权力、强制权、奖罚权、专门知识权等,他的全部权力主要由四项权力构成:[1]
         全部权力(TP)=领导权力(LP)+下级权力(SP)+工作设计权力(WDP)+额外权力(EP)
         如何授权?即把各项工作按重要性、紧急性来分类,一、重要且紧急的;二、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三、是不重要但紧急的;四、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根据以上分类,当进行授权时要优先考虑把第四类工作授权出去,接着是第三类,第二类,第一类。授权是发挥管理才能的一种有力手段,上层主管之授权范围占其份内工作的60%-85%,中层主管占50%-70%,下层主管占35-55%。
         授权的效果的检验方法:
         当你不在场,下属继续推动例行性工作;
         你不感到日常工作占用太多时间;
         遭遇紧急事件,整个部门不出现手足无措之现象;
         下属不等待你示意“开动”就能着手工作;
         部门团结;
         工作按原定计划进行;
         下属不光执行你的命令,还有工作热忱;
         下属经常提供建议和意见。
          七、习惯管理自我管理技能 
         习惯是一种恒常而无意识的行为倾向,反复地在某种行为上产生,是心理或个性中的一种固定的倾向。
         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习惯的束缚,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和行为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够掌握思想,养成正确的习惯,我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到。[1]
         需要培养以下习惯:
         工作有计划性,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以工作和生活为乐;
         面对自己的缺憾,利用它来激励自己和困难作斗争;
         做事追求高效;
         强调时间管理,决不拖延
         强调与同伴协作,讲求双赢;
         强调授权并信任;
         时常思考;
         工作或生活都有激情和热情;
         等等

自我管理技巧

2. 自我管理的方法


3. 自我管理的方法

      导语:用到自我成长领域,看似也顺理成章——人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关键是自己最大的弱点有多致命。以下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方法推荐,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
                自我管理的方法推荐          第一堵墙:完成纠错,就能让你达到完美 
         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只要不断纠正了错误,就能变得完美。事实上,纠正错误只能让你到达平均水平,而无法让你达到优秀水平。就像如果你语法拼写上不犯错,你只能写出正确的文章,而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家。
          第二堵墙:优势是天赋获得的,不需要训练 
         当我们看到其他人在某方面特别强时,很多时候我们会理所应当的认为他天生就这样。好像没有其他人教过,但他就是会。而实际上,优势更加需要训练!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研究,主题是寻找最佳的速读方法。他们挑选了1000多名读者参与实验,根据本身的阅读能力将他们分成了一般读者(每分钟平均90字)和超群读者(每分钟平均350字)。经过专业速读训练,研究者惊讶的发现,一般读者勉强增加到了一分钟150字,而超群读者居然提升到一分钟2900字。实验表明,最优秀的读者在训练中受益最大。所以在现实中,有意识训练自己的优势能够提升更快更好!
          第三堵墙:只要下功夫,任何人都能做好任何事 
         中国人通常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这类强调个人努力的论断。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当人们深入了解了一个领域,就会渐渐发现,要想做到行业顶端真的很需要天赋。所以,人并不能做成任何事,人只能做成你的天赋允许你做成的任何事。当我们拆掉了这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开始关注自己的优势,更快速的成长,给自己增值。
         自我管理的方法推荐          1.目标管理能力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在于目标没有达成,而在于根本没有目标。目标是指引我们的总方向,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每天的生活与工作,其实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断地提出目标,不断追求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过程。有了清晰的目标,还要对总体目标进行长期、中期、短期分解管理,比如分解成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最后一起分解到现在该去干些什么。所有的目标,不管它有多大,一定要分解到你现在去做些什么! 因为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跟我们的梦想相关联。,从此你的人生便多一个免费成功的教练!
          2.时间管理能力 
         “如果不能管理好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他什么也管理不好,将会一事无成。”所以,要学会分析记录自己的时间,把手里的事情进行简单的过滤,知道哪些事情是最重要而且紧急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暂时缓一下的,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将任务由重要性和急切性进行排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另外,还要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既快乐工作,又休闲生活,切不可做时间的奴隶,要做时间的主人。
          3.情绪管理能力 
         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是把姿态放低,二是要有高瞻远瞩的心态,不在乎现在受点委屈,换句话说遇事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沉得住气,凡事换一个角度去看,设身处地为别人多考虑。
          4.行动管理能力 
         无论我们有多么好的想法或者眼光,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在付诸行动之前,我们会顾虑很多事情,有时候是懒惰,有时候是害怕,害怕失败,害怕困难。所以让自己赶快行动的办法就是不断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失败了就再来。
          5.健康管理能力 
         身体健康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必须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家庭健康管理。用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去迎接职业调整,创造职业辉煌。推荐添加世界华人成功学权威陈安之微信:caz95338,从此你的人生便多一个免费成功的教练!
          6.学习成长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获取知道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人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知识和能力都是从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的。学习能力是优秀竞争力的表现,也是人类灵性的表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是成功人士的基本生存方式。
          7.自我反省能力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善于不断地从失败中反省,才是成功之母。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对事物有清晰的判断,也可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

自我管理的方法

4. 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

首先是自我要求,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并坚持去做:如每天六点起床,到六点必须起床,没有理由;如每天跑步,那就坚持每天跑步。等。
其次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已所不予,勿施于人  。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再次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当,出现问题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不找借口,不推脱。
再其次主意要是第一,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重要的是自己做,不重要的授权做,不要事事亲躬。
最后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冲突。
以上仅供参考。

5. 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我管理心得,供大家借鉴和探讨。 在进行自我管理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想不通,谈不上自我管理,更无从下手自我管理:  
         第一大问题:我们所处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影响”与“被影响”时代。
         第二大问题:我们到底是那类人,如何进行归类和自我管理?
         第三大问题:何为进步,何为个人真正成长?生产上很难理解什么为真正的进步。
         第四大问题:自我管理涉及的内容,和其他管理的.交叉关系。
         第五大问题:衡量人的三个维度指标,从那些方面进行宏观个人管理。
         第六大问题: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作为管理者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六个问题: 
         1、我们所处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影响”与“被影响”时代。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需要建立个人影响力。影响力衡量指标是PDI,有两个维度:层级和幅度。我们处于一个“影响”与“被影响”的时代,不是你影响我,就是我影响你。影响力的大小,其实就是个人无形权利的大小,也是个人魅力的展现。
         无论是个人logo管理、还是个人形象打理。其实举止言谈间、为人出事间、接物待客间、日常工作间。。。无时无刻都在树立着个人影响力。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必须通过自我管理,树立正面的、积极的个人形象,通过做事方法和执行力、品格等树立个人影响力。从而搭建以自我为中心的无形圈子。
         2、我们到底是那类人,如何进行归类和自我管理?
         其实人生就像一支行走的队伍,走的快了,发现走出了队伍,走的慢了,也发现走出了队伍。必须建立自我管理体系,跟上队伍的步伐,才不至于走的过快,走出队伍--高处不胜寒;过的过慢,掉出队伍--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可以保持超前的思想,但必须保持低调的姿态,方能工作中游刃有余、生产中谦虚平和。
         3、何为进步,何为个人真正成长?生产上很难理解什么为真正的进步。
         什么是进步、什么是成长?很多人没有深思和思考过。前进不代表进步也不代表成长,也许是岁月的积累、环境的磨练,自身的自然现象。
         举例:09年工资2000元,10年2200元,涨幅10%。一般会人为是进步。如今年通货膨胀率是12%,那么涨200元其实是负增长2%。生产上亦是如此。09年损失2%,10年1.5%能否称为进步,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进步率,我们要掂量下降幅25%是否为进步。
         其实扣除个人能力自然成长因素、个人能力水平因素、行业成长率水平因素等这些自然成长率之后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我们要挖掘真正的进步,认清真正的自我。
         更深层次地剖析自我,才能从骨子深处进行我自管理,提高自己。
         4、自我管理涉及的内容,和其他管理的交叉关系。
         人,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的群体;自我管理也不是孤立的管理活动,相交叉的有向上管理和平行管理。自我管理是基础,平行管理是同事间、跨部门间的相关管理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对自我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向上管理是更好理解和执行上司安排任务及工作更出色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技巧,大有“揣摩上意”的味道。
         5、衡量人的三个维度指标,从那些方面进行宏观个人管理。
         长度丈量人生、角度改变视野、高度衡量人生境界。一个人能走多远,看看他的格局有多大。格局就是人生境界,即需要先天而生,更需要后天培养
         6、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会议管理、目标管理、团队管理等系列内容,每个模块都有很多很深的内容去学习和探讨。

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

6. 如何自我管理的方法

   “自我管理”听起来是个大词,细说起来,却并不难。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意思是,无论形态如何,总是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模式。任何一个组织:学校、公 司、单位、社会,总需要这样或那样,硬性或柔性的规则来约束,才能维系,才不会散架;但是个人的生活,往往在这方面有所缺乏,所谓“自我管理”,可以理解 为,认识、培养、建立、维护自己生活的规则和模式,然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成某种样子(恐怕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一盘散沙,毫无章法可言)。
     “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认识。 
    认识自己,需要培养“旁观”能力,建立看待自己的全新视角。我们都有感觉,自己有时会“莫名其妙”做一些事情。许多人把这类行为归结为“感性”,但这并不正 确。许多“莫名其妙”的行为,其实是自己的理性未能充分发挥的结果。我自己就有很多经历:明明可以准备周全再动手的事情,却“稀里糊涂”就开工了,结果多 费许多时间精力;再比如,犯困了就认为自己休息太少,而没有认真想过提高休息质量,增加体育锻炼,其实也可以保证精力。这类事情发生在人家身上,我们可能 很容易看出是“不够理性”,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往往找出各种理由。可是,自己的情况到底是怎样,自己其实是最有可能认识清楚的,所以,学会旁观自己,加 深对自己的认识,生活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而且,即便是“感性”的行为,也可能是有章可循,可以认识的。仍然拿我自己做例子:生活中,情绪 会起伏,有时开心,有时失落。以前我总觉得,这些是无可避免的,“坦然面对”就好。但后来我尝试去思考,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会开心;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我会失落。这些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我开心或失落?为什么有时候听了其他人几句话,自己的情绪就会大不一样,我能不能自己想到这些话,这样就不用再借人家的 口说出来?必须承认,思考这样的问题确实有些困难,可是一旦你认识了自己情绪的规律,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想放松的时候可以更尽兴(不用背着包袱去开 心),生活的负担也减少了很多(大可以“清醒”地装糊涂,忽略许多事情)。
     二,自我克制。 
    认识自己到一定程度 之后,我们就摸清了自己生活的特点和边界。与自己期望的生活对比,就容易看出有多少重复,哪些地方要扩展,哪些地方要收敛。一般来说,扩展的难度并不大 ——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总会有动力去做的;收敛的难度却大得多,许多东西,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改变习惯,不是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社会上, 诱惑总在不断地冒出来;生活中,惰性总在不断地渗透出来。这时候,自我克制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诱惑也好,惰性也好,往往并不是我们真正期望的,必须把 它们拒之门外。
    而且,自我认识更深刻,自我克制的力量也就更强。比如说,长假的前几天,往往是工作和学习最松懈的时候,大家都“无心”,更 多地在消磨时间。但是我仔细想想,自己正处在怎样的阶段,还有哪些事情要做(即便近期手头的'事情做完了,也可以提早开工长期的、以后的计划),如果发现 “无心”地消磨这些时间,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多收获,反而可能需要将来多花更多时间来弥补,就更能克制自己——不仅仅是意志的力量,还有理智的力量。
     三,自我提醒/监督。 
    必须承认,我们都是固执的,习惯的养成,生活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问题,即便我们能认识清楚,也足够克制,仍然不能迅速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对自己的提醒和监督了。它们可以提供持续不断的反馈,在反复的刺激下,习惯才能养成,生活才可能改变。
    自我提醒/监督的有效办法是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我刚开始开车的时候,“自然不自然”地喜欢急加速、路口抢红灯,虽然能想明白这样并不好,也有足够的克制 力,但还是有时候“无意识”地做这类事情。为了戒除这不好的习惯,我每次熄火下车,都要想想自己这一路有没有急加速,有没有抢红灯,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再 三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这么干。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确实能够“自然”地、心平气和地开车了。再比如,我时常会给自己制定一些专业书的阅读计划,预计是每天 都要看,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中间有空隙、间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如果昨天坚持阅读了,我会在当天的日记里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反馈,否则就要说明理由,提醒 自己今天绝不能空缺。这样持续地提醒/监督下来,即便计划中有错漏,有变故,也不会影响整个局面(要补充的是,写日记确实是非常好的提醒/监督手段,这是我的亲身体会;管理好一个博客也是)。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即使做到上面这三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生活不是同样枯燥乏味吗?答案却是否 定的。前面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变成理想的样子(即便做不到,也要接近),这样内心才更舒服,更满足。身为成年人,你基 本不能指望依赖他人来约束和管控自己——即便有人愿意这么做,你也未必会舒服。这时候,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才体现出来。
    而且,自我管理也不等 于苦行僧式的生活。有个笑话说:程序员为什么要在床边放两个杯子,一个有水,一个没有水?因为 他不知道自己夜里是要喝水,还是不要喝水。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它也说明一个道理:不管要不要喝水,至少要有个杯子。同样,生活可以很随意很闲适,也可以很 充实很匆忙,无论它是什么样子,你至少要能如愿管理自己的生活——该放松的时候要能放得开,该收拢的时候要能收得拢。而这,正是自我管理的意义所在。
    套用领导力大师马克斯韦尔的方式说:如果我不能做好自我管理,我就会失去自我;如果我不能做好自我管理,我就会随波逐流;如果我不能做好自我管理,我就不会获成功!

7. 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自律,自律的习惯是他战胜别人的最大低盘,也是最大的优势。那么要怎么才能够自律呢?


先找一个竞争对手。
六爷之前也一直很涣涣散散,浪费时间。又有严重的拖延症,所以每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一想六爷今天干啥了呢?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好像今天就只是吃喝拉撒。
后来六爷发现,这样的人生不能再过下去加上受到一个朋友的影响。找了他作为竞争对手。有了竞争对手,日子果然是不一样。
我想方设法,去了解他的学习状态,生活状况。学习他优秀的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看1个小时的书,我也跟着看一个小时的书;他健身一个小时,我也跟着健身一个小时。
一个月后,我发现果然是不一样。虽然还没有真正追上她。但我感觉我已经摆脱了拖延的习惯,有了目标,就努力的去奋斗。


再过两个月后,我发现已经慢慢的追上他的脚步,体重有了明显的降低,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个时候,我觉得他已经不足以成为我的竞争对手,所以我就重新又找了一个竞争对手,又重复这样的过程,然后直到追上了他。
有人批判说,为什么要总是跟别人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时代,就像罗永浩在2018年的元旦演讲中所说的一样:不停奔跑才能够保留在原地。
这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跟别人对比,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应该怎么去努力?


当你有了强烈的目标,有了想拼命超过对方的欲望时,你自然而然能做到自我管理。
大六爷的天:一个喜欢旅游、潜水、徒步,热爱生活的姑娘。
微信公众号:六爷的天           ID:MX1350962426
(一个专注于“旅游+探索人性”的深度旅游号,欢迎关注,期待和你成为朋友哦!)

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8. 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管理自己
  ——彼得·德鲁克

  本文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作者彼得·德鲁克,自1971年后长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尔蒙特研究生大学任教。该文首次发表于1999年,节选自其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HarperCollins出版社,1999)。本文有删节。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 我的长处是什么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

  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

  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还有组织,都一门心思要把能力低下的人变成合格者。其实,他们还不如把精力、资源和时间花在将称职者培养成佼佼者上。

  ○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现。许多人不是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工作,这当然就容易造成无所作为。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要。

  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不管个性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它肯定是早在一个人进入职场前就形成了。正如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基本固定,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当然也不会轻易改变。而且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他的记者招待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出名——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都从容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嘲笑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

  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听者型——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这两位总统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可是,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而且,艾森豪威尔并不是个极端的例子。

  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他的前任约翰·肯尼迪是个读者型的人,他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他的助手,要求他们每次进行当面讨论之前务必先给他写通报。约翰逊留下了这些人,他们则继续写通报。可是他显然根本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不过,约翰逊以前当参议员时曾经表现非凡,因为议员首先必须是听者型。

  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试图从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

  ○ 我如何学习

  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弄清的第二点是,他是如何学习的。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不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

  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

  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说,实际上他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随笔小抄。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据说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有些人在实干中学习。另一些人通过听自己讲话学习。

  我认识一位公司总经理,他把一个平庸的小家族企业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他是一个通过讲话学习的人。他习惯于每周一次把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召集到他的办公室,随后对他们讲上两三个小时。他总是提出政策性问题,在每一个问题上提出三种不同观点。但他很少请这帮同事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他只需要听众听他讲话。这就是他的学习方式。虽然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通过讲话学习绝不是一种少见的方法。成功的出庭律师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许多诊断医师也是如此(我自己也是这样)。

  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认识当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当我问人们:“你怎么学习?”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但是,当我问:“你根据这个认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吗?”没有几个人回答“是”。然而,知行合一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如果知行不合一,人们就会无所作为。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我如何学习?这是你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但是,光这些问题显然不够。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你还需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与别人合作得好吗?还是喜欢单枪匹马?如果你确实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你还得问问这个问题:我在怎样的关系下与他人共事?

  有些人最适合当部属。二战时期美国的大英雄乔治·巴顿将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然而,当有人提议他担任独立指挥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可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伯乐,乔治·马歇尔将军说:“巴顿是美国陆军造就的最优秀的部下,但是,他会成为最差劲的司令官。”

  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取得成果——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许多人做顾问时的表现会很出色,但是不能够承担决策的负担和压力。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迫使他们思考,随后他们才能做出决定,接着迅速、自信和大胆地执行决定。

  顺便说一下,一个组织的二号人物在提升到一号职位时常常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高职位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一个强势的决策者常常把其信赖的人放在二号位置,当他的顾问。顾问在二号位置上往往是很出色的,但是换到一号位置,他就不行了。他虽然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是不能接受真正做决定的责任。

  其他有助于认识自我的重要问题包括: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一个大公司还是在一个小公司中工作表现最佳?在各种环境下都工作出色的人寥寥无几。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人在大公司中十分成功,换到小公司中则很不顺利。反过来也是如此。

  下面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反复强调: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

  ○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要能够自我管理,你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道德准则对每一个人都一样。要对一个人的道德进行测试,方法很简单。我把它称为“镜子测试”。

  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显然,他命中注定会承担重任,即使不当本国的总理,至少也要当外交部长。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

  这就是镜子测试。我们所尊从的伦理道德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种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来说。

  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十分成功的人力资源主管的经历。这位主管所在的公司被一家大企业收购。收购之后,她得到了提升,从事的是她以前做得最出色的工作,包括为重要职位挑选人才。这位主管深信,在选人时,公司只有在排除内部的所有可能人选后才能从外部招聘人才。但是她的新公司认为应该首先从外部招聘,以吸收新鲜血液。对于这两种方式,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根据我的经验,适当的方式是两者兼顾。然而,这两种方式在根本上是互不相容的——表面上是政策不同,实质是价值观的不同。这说明在该公司人们对以下三个问题有着不同看法:组织与员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组织应该为员工以及员工的发展承担何种责任;一个人对企业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经过几年挫折,这位主管最终辞职——尽管她的经济损失很大。她的价值观和这个组织的价值观就是无法融合。

  同样,一家制药公司无论是通过不断的小幅改进,还是通过几次费用高昂、风险巨大的“突破”来取得出色业绩,都主要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两种战略的结果可能都差不多。实质上,这是两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一种价值体系认为公司的贡献是帮助医生把他们已经在做的工作锦上添花,另一种价值体系的取向是进行更多的科学发现。

  至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是着眼于短期结果,还是注重长远发展,这同样是价值观问题。财务分析师认为,企业可两者同时兼顾。成功的企业家知道得更清楚。诚然,每一家公司都必须取得短期成果。但是在短期成果与长期增长之间的冲突中,每一家公司都将决定自己所选择的重点。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关于企业职能与管理层责任的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并不限于商业组织。美国发展最快的一个牧师教会,衡量工作成败的尺度是新教徒的人数。它的领导层认为,重要的是有多少新教徒入会。随后,上帝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或者至少会满足足够比例的新教徒的需求。另一个福音派牧师教会认为,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成长。这个教会慢慢地让那些形式上入会但精神上并没有融入教会生活的新教徒选择了离开。

  这同样不是一个数量问题。乍一看,第二个教会好像发展较慢。但是,它留住新教徒的比例要远高于第一个。换言之,它的发展比较稳固。这也不是一个神学问题,至少首先并不是神学问题,而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辩论中,一位牧师这样说:“除非你先加入教会,否则你永远找不到天国之门。”

  而另一位牧师反驳说:“不,除非你先有心寻找天国之门,否则你就不属于教会。”

  组织和人一样,也有价值观。为了在组织中取得成效,个人的价值观必须与这个组织的价值观相容。两者的价值观不一定要相同,但是必须相近到足以共存。不然,这个人在组织中不仅会感到沮丧,而且做不出成绩。

  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相反,两者能产生互补。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插入一段个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

  ○ 我属于何处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但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很有天赋的人,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他们将身属何处。然而,到这个时候,他们应该知道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的答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随后,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决定自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

  或者,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巴顿将军(他自己大概永远不知道这一点)本来应该学会拒绝担任独立总指挥的。

  同样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是的,我将做这件事。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

  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 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 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