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信仰什么宗教?

2024-05-05 08:53

1. 台湾信仰什么宗教?

台湾30%左右的民众信教。最大的宗教是道教,其次是佛教,还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一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和中国传统宗教(如山神、土地、妈祖,很多人将其列入道教,其实有所区别)。

台湾信仰什么宗教?

2. 【台湾】台湾人信奉哪些宗教?

相对于在几十年无神论教育下成长的大陆人,台湾人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比例要多很多。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台湾人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你可以轻易地看到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传统上华人对宗教的包容性也使得很多台湾人有着多重的宗教信仰。
首先,在东亚地区流传最广泛的宗教要数佛教
。台湾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佛教庙宇,相比于其他地方,这里的很多寺庙都有鲜明的特色:
寺庙两边有硕大的狮子。
基隆的观音庙
无论在哪里,狮子总是少不了
日本人在台湾统治了50年,因此台湾至今仍然保留着
日本风格的佛教寺庙
,比如这座在台北市区的临济护国禅寺,典型的日本寺庙风格。
大雄宝殿内部铺着地板,佛龛也很小。日本佛教属于佛教中的密宗。
大雄宝殿内部
读佛经的老僧人
如果说台湾有日本寺庙还很合理的话,那藏传佛教在这里的出现则有些突兀。就算台湾有人信奉藏传佛教,恐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在台南,偶然间竟然发现了藏传佛教建筑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包括儒、释、道,其中的儒就表现在无处不在的孔庙上。台南孔庙是台湾最古老的孔庙。
台南孔庙门口的大榕树
除了佛教和儒教之外,台湾的本土信仰就是妈祖
,其庙宇天后宫几乎分布在每一个台湾县市。
台南的天后庙
台南小巷里的庙宇
华人的祖先崇拜在台湾也极为流行。除了关帝庙之外,分布最多的就是深受台湾人敬重的郑成功的庙宇。
台南的郑成功祠香火不断
最后,虽然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时间较短,但还是有不少信众。相对于其他宗教,基督教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有吸引力。我在台湾短短7天,竟然在恒春街头就碰上了传教的年轻人,可惜他不知道,我在香港认识的传教人已经够多了,可还是没有加入教会。
山城九份的小教堂。有我最爱听的教堂里的歌声。

3. 台湾文学的台湾传统文学

就广义而言,以诗词古文为主的台湾传统文学源远流长,从明郑一直都有其延续发展。明郑时期沈光文的文集、郑经的《东壁楼集》甚为有名,东吟诗社创立开台湾诗社之先河。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纪游》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被叶石涛称为台湾传统散文的双璧。清代本土文人诸罗的王克捷、澎湖的蔡廷兰、彰化的陈肇兴、淡水的黄敬、曹敬、新竹的郑用锡、林占梅甚有盛名。宦游人士刘家谋的《海音诗》、《观海集》颇能反应社会实况。唐景嵩任职于台南及台北时,带动地方文风,有功于诗歌传播。日治时期连雅堂的《台湾诗荟》月刊保存古典文献有其劳绩。台湾中部的栎社、南部的南社、北部的瀛社是日治时期台湾370多个诗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社。而赖和、周定山、陈虚谷、王敏川、林荆南等是新旧文学兼擅的文人。《诗报》则是日治时期发行最悠久的文学刊物,其他如《风月报》(《南方》)、《台湾文艺丛志》、《崇圣道德报》、《南瀛佛教会报》亦收集相当分量的传统文学作品。林献堂著作以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时至欧美游历时所留下的《环球游记》最为脍炙人口。林献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园日记》,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之一。张丽俊的《水竹居主人日记》可充实栎社研究的文献,亦可见日治时期地方基层文人的文学、经济、社会等不同文化面向。《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新闻》、《台湾民报》、《昭和新报》、《三六九小报》、《南瀛新报》等报刊均刊载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学。台湾传统文学的诗社源远流长,活动甚为热络,日治时期即有三百七十多个诗社,其中台北的瀛社、台中的栎社、台南的南社最富盛名。

台湾文学的台湾传统文学

4. 台湾各类宗教的骗局!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台湾各类宗教的骗局!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台湾各类宗教的骗局!》《台湾各类宗教的骗局!》書籍內容※此书内容、是揭穿“世界”各国所有创始“宗教”的阴谋!重点:也提醒所有【台湾在地的人】,要彻底去了解“各类宗教”的内幕!不然、若是乱信仰的人,那往后死亡回灵界时,必定会列入祖先不详的轨道处--就是会转换投胎去出生到“印度或非洲”之处;甚至罪行严重者,必定投胎“畜牲或鱼虾水族”!(此世投胎为人,对于宗教信仰的陷阱,确实非同小可,不可不慎!)此道的严重--这是【我亲身灵魂出窍】去参与“阴间地府处、阴府大本营、太阳、飞碟、外星人”,祂们在执行公务的运作法;以及我游考“地球、五大地形”所有人类种族不同‘肤色、容貌、体型’的根源!前述、就这样我在〔阴府大本营的判刑处〕,参与人类死后的‘灵魂’被审判…我才了然有一项“背叛祖先”修行的罪行--就是民间的“人类对于宗教信仰”,而什么种族人、就信仰什么种族的祖先;这是阴府、〔阴阳灵界法规〕所定例的修行法则!(若是违反者的下场如何?)台湾各类宗教的骗局!-1-【人类死后的实况过程!】-1-【人类死后的实况过程!】☆《》☆【目录】序文……1◎人类死后的实况过程!这是‘灵魂’往〔阴间地府处〕及〔阴府大本营〕接受审判的实在情形……3◎人类不同种族的根源!这是人类死……

5. 台湾有多少种宗教

佛教 藏傳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天主教 回教 理教 天理教 軒轅教 巴哈伊教 天帝教 一貫道 天德教 真光教團 亥子道宗教 中國儒教會 太易教 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 黃中 彌勒大道 中華聖教總會 宇宙彌勒皇教 先天救教 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 山達基宗教 玄門真宗  http://www.moi.gov.tw/dca/index.asp

台湾有多少种宗教

6. 关于香港和台湾文学的问题

台湾尽管受到日本的殖民统治,但是45年以后,光复以后,国民党当局退居台湾以后,它在学校的教育里面非常强调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当时台湾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现当代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鲁迅的东西,包括茅盾的东西、郭沫若的很多东西……牵扯到政治性,要反对国民党,所以国民党在教育里面、课文里面就不能开这些课,那它开什么呢?只能开古典文学的课,所以我感到台湾的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间,他们一般来讲,古典文学的修养是比较好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香港就不一样,香港长期以来是英国殖民统治,所以它受英国的思想文化教育非常之强,相对来讲就冲淡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想可能你说的,为什么台湾纯文学小说方面发展得比较好,纯文学相对地讲,香港就弱一点,我感到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因素。

7. 台湾南派文学大宗师 南怀瑾老先生

2010年1月22日来函《禅七法会申请书》收悉。已禀告南师。南师嘱秘书室代笔答覆如下: 
一、来信他们读给我听了。大家都说向我求法,我也没有认为自己开悟得道了,也没有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也没有所谓的山门,也不收弟子,几十年都是如此。所有我所知道的,在书上,都讲完了。你们自己读书发生这种见解,是你们自己上当受骗。 


二、所谓“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你们有何问题自己去研究经典,为何一定要找个人崇拜依赖呢?我九十多岁了,已经很累了,没有精神应酬那么多人啊。 


三、太湖大学堂不是宗教团体,不提倡宗教。是为了研究教育文化而开办,也没有常规招生。有缘的好朋友,合条件的,一起做研究而已。偶然有缘来旁听的,出去说是参与了什么什么班,都是他们自己叫的。我来这里也是挂单的。 


四、你们是小说故事看多了,什么断臂求法,程门立雪,还有不见面就跳河的,还有要跳楼的,想长跪不起的,这不是威胁吗?哪里是求法,于做人做事合理吗?不是说学佛吗?心理上都在强迫人家,变成威胁,都在自欺欺人。我是九十多岁的人了,你们非要威胁人家拜师,这也是求道吗?你们都是知识分子,怎么做这种事? 


五、我从来不想做什么大师,不想收徒弟,也没有组织,更没有什么所谓“南门”。我一辈子反对门派、宗派,那是江湖帮会的习惯。 


六、你们以为拜了老师就会得道?就会成佛?当面授受就有密法?就得道了吗?真是莫名其妙!口口声声求法渡众生,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先从平凡做人做事开始磨练吧,做一份正当职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诸己,磨练心智,转变习气,才有功德基础。否则就成了不务正业,活在幻想的虚无缥缈中罢了。修行重点首在转变心理习气,修习定力是辅助。人贵自立,早日自立,便早日自觉。功德够了,自己会开发智慧。 


七、你们找我学佛修道,我九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真仙真佛,你们找我有什么用?不要迷信了。我那些书只是做学问而已,你们不要上当受骗,那些书中,《论语别裁》是中心。 


你们要学禅,扬州高旻寺、西安卧龙寺、福建大雪峰都在打禅七,很多寺庙也都在修禅堂,你们怎么不去那里呢?我并没有弘扬禅。所谓曾经有个禅修班,是偶然机缘,某大学登记的校友读书会组织的,经该大学领导认可,对每个人有严格资格考察的,转来一起做了几天研究而已。结束之后又怎样呢?还不是要回去老老实实平凡地做人做事、磨练心智、转变习气吗?路当然是要自己走的。求人不如求己!真相信因果,就要从自己起心动念处检点,才是智者所为,也是修行核心。眼睛向外看,怨天尤人,崇拜偶像,依赖他人,玩弄境界,都是自欺欺人! 


诸位珍重! 专此 即颂 

平安 
秘书室 敬上 
己丑腊月 西元2010年1月24日

台湾南派文学大宗师 南怀瑾老先生

8.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