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传承(原创)

2024-05-07 00:37

1. 酒的传承(原创)

文/恩萍/南海浪潮
  
  
 母亲的老祖宗清朝以前在湖北襄阳做酿酒买卖,生意十分兴隆。
  
 清朝末期,举家迁徙到汉口,不再做酒的生意。当我记事起,就知道外婆家里的姨妈舅舅们个个都有好酒量。
  
 我母亲也不例外,半斤酒下肚不醉。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香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畅饮地位。
  
 酒文化在百姓面前已不用推广便传承下来,它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家庭、朋友间的酒宴已成为佳节聚会不可缺少的情感纽带。
  
 就拿我来说吧,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气旺盛的大家庭,家族中的亲戚较多,每当谁家有喜庆的大事小事,一定会相互通报,然后便在择选的黄道吉日中相聚,以酒助兴,开怀畅饮。
  
 为何美酒会“烈”?“烈”就“烈”在它的诱鼻、惑心与不可收拾的结局。
  
 一盅小酒顺喉而下,双眸发光、口齿留香,空气中也飘荡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无节制的畅饮,可能就无法品出美酒的浓郁香甜了。喝的越多,酒会越“烈”,让人“上头”。此时,美好的品酒就变成酗酒了。
  
 古人说: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宴到尾声终将散去,有些客人散席时已无法把控自己,摇摇晃晃、胡言乱语、呕吐满地,甚至被人架着、抬着离开宴席。
  
 这些事后被笑谈的醉酒例子数不枚举。
  
 北宋酒鬼词人李清照写下了许多不朽的醉酒篇章,其中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女词人所描述的是日落西山了,一位半醉的少女在一叶扁舟上惊起一群群水鸟,居然喝得无法辨别回家的路,误入了荷花池中。
  
 这酒喝得应该是酣畅啊。
  
 现代人喝酒有一股子拼劲,缺少了许多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喝酒伤肝,无酒伤心。
  
 日本人爱喝清酒,他们为了保护肝脏少受伤害,每周都有一天的护肝日,护肝日这一天停止喝酒。
  
 老实说,我喝一点酒便面目赤红、头晕脑胀。但生活中我却是个女汉子,没酒量、有气量。
  
 我们民间如此喜爱喝酒,请大家别忘了美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哦。

酒的传承(原创)

2. 酒文化的传承

酒,尤其中国白酒,是一种传统饮品,也是一种现代商品,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即如酒界热衷的“酒文化”、“文化酒”,在如此众多的商品世界,实不多见,说明了国人传统饮酒文化的源远流长且与人们生活的密不可分。中国酿酒,商代的甲骨文有形象的记载,而后晋代“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成芳”的史籍佐证,经唐、宋、元、明、清而至当代的蓬勃发展。酒,自其诞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酒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浸淫,中国文化和文化人格沉淀了太多酒的激情,酒的喜悦,酒的伤感,酒的启发和酒的刺激。
    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已从茹毛饮血式的生理需求演绎发展为当今对文化的诉求,在淡化富有营养、舒筋活血、杀菌解毒、驱寒治病等功能的同时,看重的是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氛围,享用的是产品内在的文化蕴含与独特的精神价值。
    酒,作为客观物质的存在,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让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也能让人忘却世间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更能让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常言道: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饮酒自然有酒德。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饮者就注重酒德,这是我国之所以没有饮酒成为社会公害的关键所在。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 王朝失败于酗酒, 第一次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对饮酒有了鲜明的个人见解“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饮酒以不醉为度,每个人都可以喝不少酒,但应以不酒为限。当时的“君子”对饮酒的态度是“酒以成礼,不继为谣, 义也”,这里的“谣”是指饮酒过量,为了保持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礼记·乐记》中说道:“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这里说的是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当时饮酒之礼规定得很具体,规定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人,可以不饮,绝不可以强灌,饮而成欢,不生是非。
    古代传说“文王饮酒独钟,孔子百觚”,王充论衡语增篇就大加驳斥,他说:“文王之身如防风之君,孔子之体如长狄之人,乃能堪之。”且“文王孔子乃率礼之人也”,何至于醉酗乱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就连清代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也做过这方面的记载,“失水则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后的姿态很像,于是,人们就习惯用“醉如泥”一词来形容一个人醉后的形态。就我孤陋的见闻所及,无论是“青州从事”或“平原督邮”,大抵白酒一斤或黄酒三五斤即足以令任何人头昏目眩、粘牙倒齿。惟酒无量,以不及于乱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何耳,不为酒困,便是高手。先人老子告诫孔子:饮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以,这样才能得到饮酒的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