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有哪些不同

2024-05-04 15:41

1. 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有哪些不同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强调利益,中国人注重关系    西方与中国文化有什么不一样呢?西方组织是利益型的组织,而中国是关系型的组织,西方背后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是对上帝的跟从,中国背后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强调彼此关系的远近。    在西方国家里强调利益和科学,强调利益的得失,以各自利益为目标,强调按照规则办事,对事不对人,强调个人成就,双方都以利益为最大化,不愿意为关系牺牲利益。而中国则是关系型组织,强调彼此关系的远近,以相互关系为目标,强调按关系办事,对人不对事,强调团队关系,双方以关系为最大化,不愿意因为利益牺牲关系,要做一件事,要想到有没有熟人,所以我们衡量团队是以关系来衡量。    中国文化强调信任,老板跟员工之间是信任关系。   中国员工到老板家去,心里就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老板没有把他当外人。中国人做事把失败归于自己,把成绩归于团队、老板,先说谁的名字都是有讲究的。中国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中国人把信任当成自己的动力体系,没有人说为钱而死。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信任,老板跟员工之间是信任关系。    中国企业的团队建设,需要从个人到集体   中国人不喜欢说“我”怎么怎么样,,,,因为如果你说“我”怎么样,那就成了“枪打出头鸟”,所以,我们通常说“我们”怎么样。比如我们做事的时候,本来想要站起来的,结果一看没有人站起来,就赶紧坐下来了。   西方人追求个人主义,我们追求地位;西方要个人承担目标,个人承担责任,中国是群体实现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哪位员工不努力,集体做俯卧撑就可以了。犯了错误,批评有没有?没有,越批评越对抗。最好的办法是你犯了什么错误,我们一起来承担责任。     什么是仁?客户价值就是仁   什么叫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仁也。”意思就是,“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顺利。这就是仁呀”   这说不就是与客户的关系吗?你想赚钱,就必须先让客户赚钱,你想自己顺利、发达,就得让客户先顺利,发达,这就叫仁。所以,什么叫客户价值?仁就是客户价值。    什么是礼?遵守规则与文化   什么叫礼?礼是天之法则,世之规则。一旦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那一天,我们能够克制自己去遵守规则与文化,那么就会自然出现相互关照的和谐社会。   礼就是职业化,就是要尊重规矩。古代的规则可能是错的,但是文没有错。一旦规则制定了,就按照规则执行。规则错了,可以改,但是没改之前,请执行。    什么是义?按天道的原则行动   什么叫义?“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意思是:“优秀的人都懂得天道,按天道的原则行动,就是义呀?”   当你懂得一个道理后,不行动,就是不仁不义。所以,我们要让客户买单,我们要先让客户赚钱,这不正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吗?    什么是孝?对客户好就是孝   我们现在提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谁在养育了你?是客户在养育我们。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客户不好就是不孝。所以那些企业在产品里面加入三聚氰胺成分的牛奶商家,就是不孝。    回归传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所以,结论是,我们每家公司,团队一定要是仁义之师,公司一定要是礼仪之邦。做得这一点,我相信管理就不会那么复杂,社会也不会那么混乱了

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有哪些不同

2.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

你可以直接搜索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    也会找到答案


对我们而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很难注意到它们。它已成为了我们的生活背景,我们离不开它们,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它们是一种想当然的东西,从我们的出生到最后死亡,文化一起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如何文化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也就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了。
美国人的种族、职业、信仰多种多样,因此,美国文化是最多元性的文化之一。煤矿工人和公司经理、爱尔兰血统的波士顿天主教徒和新奥尔良的科利奥尔人——他们都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也为美国文化增添了光彩。但是,尽管存在着这些差异,某些共同的价值观模式还是能够清楚地被区分出来的。
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罗宾·威廉斯在他的《美国社会:一个社会学的解释》(罗宾·M·威廉斯,Jr.,1970)一书中给出了一套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为我们这一部分的讨论提供了基础。此外,许多其他社会学家也区分出了一系列美国人共有的价值观。这些论断已得到了外国游客的赞同,他们观察到了同样的典型美国人的特征。在美国人中进行的民意测验也证实了这些价值观,测验结果表明美国人仍然信守冈纳·莫德尔(Gunnar Myrdal,1962)所说的“美国人的信条”。威廉斯列出了如下传统的美国人价值观:
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美国人赞扬和奖励那些才艺出众和成就辉煌者,尤其是那些通过艰苦工作而取得成就的人。一个人的价值常常被赞同于其在商业、艺术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成就。但是,对成就的这种强调,特别是往往用经济方面的状况来衡量成就,就与尊重一个人仅因为是其自身的原因的观念相冲突。
工作。美国社会是建立在艰苦工作的基础上的。来到这片荒原的早期移民必需努力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争取较好的社会条件,更是为了能生存下去。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些殖民者也意识到,一个农民、猎人或矿工的劳动不仅仅给他自己,而且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财富。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工作被视为是取得较好的社会条件的手段。这个新国家开放流动的社会结构也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到现在为止,工作仍然是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道德关怀和人道主义。作为美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早期美洲殖民者对那些比他们不幸的人们的福利有关深切的关注。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美国人并不经常把这种价值观付诸实施。同时,人道主义价值观与美国人其他的一些主要价值观存在逻辑矛盾。比如,个人成就的价值观就使很多美国人难以接受国家福利计划。在他们看来,让社会的一部分人来养活那些根本不工作的人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其他人显然是由于其自身难以抗拒的原因而陷入贫困的(例如水灾受害者),则大部分美国人的态度是十分慷慨的。要解决诸如上述个人成就与道德关怀之类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是很困难的,而且很容易导致个人层次的混乱和不稳定。
效率和实用主义。美国人倾向于用实用主义来评价事物:这是否可行呢?是否值得这么做?这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边缘地区传统的影响。边缘地区的危险环境使当时的殖民者对那些缺乏效率和不够实用的工具、武器甚至人都十分轻视。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美国人喜欢尽快解决手头上的问题。结果,美国人往往比较注重技术,并有一种想控制物质世界的强烈欲望。美国人一般不愿意追求长远的、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进步和物质增长。作为一个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国家,美国一直对进步的思想感兴趣。这种思想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工作的重视,它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艰苦的工作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早期的美国人努力提高他们的物质繁荣和享受的水平,这种努力使进步的思想和技术革新相联系起来:如果一种事物是新的,那它肯定就是好的。由于进步的思想和物质增长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它们都意味着“美好生活”。由此,在美国的公司和企业中出现诸如“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这样的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广告也竭力使我们购买它所宣传的产品,因为它是“新的”和“进步的”。
平等。由于早期的美国殖民者大多来自殖民国的中下层阶级,所以他们大多反对严格划分阶级的观念。因此,“旧世界”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美国则不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国家具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供应,从而更增强了平等的观念。
和许多其他主要价值观一样,平等观念也和其他一些价值观存在冲突,而且也往往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体现。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理想价值观和现实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一种认为美国人生活中明显缺乏平等的观点指出,要体现平等价值观就要求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去争取成功,但实际上即使以这个最普通的标准去衡量,大多数美国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许多中上层阶级的成员把他们在社会中的优越地位解释为对他们更高个人成就的一种奖励,而这种个人成就观点也是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之一。
自由。在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自由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美国人而言,自由意味着行为不受约束,又代表着一个明确的、完全的自由体制,包括:新闻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维持多党政府的自由以及私人经营企业的自由等。
虽然美国人也接受一些对其自由的限制,但他们对任何过分强权的、直接要求他们如何生活的政府则表示出完全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建立这样一种信仰之上,即人们应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美国人的这种对政府控制的怀疑态度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冲突,即文化中自由价值观和平等价值之间的冲突(利普斯特,1963)。如果没有政府管理,一部分人会变得极端富有甚至专权。极端的财富紧接着就会带来对穷人、下层阶级的压迫。这就违背了我们所接受的平等价值观或至少是违背了平等机会的观念。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大部分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而且应被其他国家沿用。即使到今天,那些对美国社会提出建设性批评的美国公民有时会被认为是不爱国的。
最近的一些社会学研究已发现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点。正如表3-2显示的那样,在12种价值观中,两国的城市居民都把“身体健康”和“婚姻幸福”列在最重要的选择,而把“道德目的”、“团队工作的意义”、“赚大钱”列在最后。然而,两国公民对具体各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婚姻和朋友对英国人而言更为重要;美国人则更注重“有意义的生活”。可以推断,这些区别反映了两种文化间深层次的差异:美国文化更偏向于集体主义,而美国文化更偏向于个人主义。
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
尽管罗宾·威廉斯曾经指出,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某些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他并没有过多地强调这些冲突,从而把它看作是美国文化的主要要素。他也没有对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足够的讨论。但近年来,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联系已成为其他社会学家们分析的焦点。同时,研究者们还指出,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正处在巨变过程中。
帕森斯的观点
塔尔科特·帕森斯(1964,1967)(他的社会理论很强调文化价值的意义)认为美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可称为“工具性能动主义”(instrumental activism)。所谓“能动主义”,帕森斯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的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帕森斯是指这样一种事实,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通的“改善”或“进步”。美国社会所主张的主要价值观——如效率、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及追求知识等——都是为了获得个体或集体的人类幸福的工具。
帕森斯强调指出,美国社会一直受到新教教义的道德和精神传统的强烈影响。新教徒认为人是神的意志的工具,因此,人类应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工作,他们的目的是在现世建立一个上帝的王国,而不是期待来世。新教徒相信,个人能够而且也有责任把自己的行为引导到这种基本的宗教义务上来。因此,所谓工具性能动主义就阐发了这样一种观念,即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每个成员都能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批评的观点
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了对美国文化冲突的尖锐批评(丹尼尔·贝尔,1978)。他指出,主导美国经济的资本主义体制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强调了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价值观。在其早期阶段,资本主义强调独立、工作、成就、节俭和节制,这促成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并使资本家把获得的利润不断地进行再投资,从而积累资本。但是当美国社会由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到大规模的资本联合时期时,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企业的运转,需要支出大量的广告费用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包括个人享乐、自我表现和自我冲动。
人们不断被劝告要增加消费,要好好消遣,要旅行、喝酒、享受生活,这一切都使美国人发现自己已陷于与原有价值观——艰苦工作、勤俭和谦虚——的剧烈冲突之中。为了获得享受新价值观的手段,人们反而又必须继续遵循旧的价值观。但是,这两种价值观在许多方面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很难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此外,这种明显向贝尔所说的享乐主义——认识个人享乐是最高利益的观点——发展的长期趋势,最终将会威胁到美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即时享乐的愿望将会使人们丧失努力工作、节俭的动力。如果贝尔的上述论断是正确的,那么美国文化就已远远背离了新教徒的信仰和实践。
贝尔并不是唯一的一位认为美国的基本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向享乐主义转变的当代社会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在其最畅销的著作《自恋主义文化》中指出:长期主导着美国人生活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在让位于“纯粹的个人专注”,或者说让位于所谓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克里斯托弗·拉什,1979)。甚至我们关于成功的定义也正在从通过艰苦工作和推迟享受以求得自我实现,就直接追求报酬和满足的自我实现。
作为这种不断增长的自我专注的结果,自我实现的流行观念,如健康食品、强调个人舒适和学会沟通等正成为一种时尚。拉什把这种价值观的变化视为一种个性失调,称之为“自恋主义心态”,或者说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反过来,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不断增长是和我们社会的更大变化直接相关的,特别是与我们大多数人在其中工作的大型官僚体制的兴起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官僚体制的巨大规模,使人们对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这么一个已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是否依然能发挥作用而产生怀疑。同时,具有自恋主义心态的人们则发现他们操纵他人的能力可使他们在这个共同世界中走向成功。
最近,由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领导的研究小组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对英国人价值观的广泛批评。在一本名为《心灵的习性》(1986)的书中,贝拉和他的同事们同意贝尔和拉什关于自我实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价值观的观点。贝拉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主义的现代发展形式,而后者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中心观念。在他们看来,这种当代形式的个人主义的问题是,人们已越来越对社会的集体目标缺乏关心,并退回到他们的私人生活中去了。他们认为,在美国早期历史中,这种与个人主义与生俱存的自我中心主义受到了人们与家庭、教会及当地社会较强联系的制约。然而,随着这些社会机体的日益衰弱,人们越来越把公共关怀(如照顾穷人)放在一边,而这对于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生存而言是必需的。
在上述对美国文化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贝拉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好社会》一书中强调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该书认为强有力的制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们能压制人们自私的冲动,并促进公共利益。作者还详尽描述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制度弱化的结果:家庭、商业组织和国家都陷入了债务的泥潭中;贫困、无家可归和污染持续恶化;美国的儿童也处于困境中;自然资源难以更新。他们强调认为,只有为我们的社会负更大的责任,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
民意测验的观点
贝尔所发现的美国文化中日益增长的享乐主义与拉什所看到的正在出现的自恋主义倾向显然是相互联系的,两者都和贝拉所说的新个人主义有关。但是,这些分析都只能说是针对特殊情况的,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和推理的基础上的。即使是对贝拉小组而言,他们的结论也仅仅是建立在对几百个美国人观察的基础上的。作为这些论断赖以存在基础的数据本身的脆弱性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民意测验所反映出来的美国人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他们的观点?
在对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价值变化进行的测量中,民意测验起居室丹尼尔·扬克罗维奇发现了他所提出的美国价值观正在进行“文化革命”的依据(丹尼尔·扬克洛维奇,1981)。他把这场革命视为一种由我们的新教徒先辈的“自我克制”观念向自我实现伦理的转变。他所引用的部分论据是,他在研究中发现相信“勤劳致富”的美国人的数目从58%下降到42%,或者说还不到美国人口的半数,而80%以上的美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已认同了自我实现的观念。但是,他保持了相对乐观的态度,认为这种变化已得到了扭转,并相信美国人正在变得更少一些自我中心主义,而且正在向责任伦理转变。
不论美国人是否真的愿意向责任伦理转变,他们显然正在变得更为愤世嫉俗,也日益从对公众社会的幻想中醒悟过来。通过对美国人观念在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期间变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了日益增长的超然态度和对美国社会信任程度的减弱(哈里斯,1987;黑斯廷斯等,1991)。例如,对医生的信任程度由73%下降到30%;对商业领袖的信任程度由55%下降到16%;对联邦政府技术部门的信任程度由41%下降到17%;对工会领袖的信任程度(从来都没有达到过较高水平)由22%下降到10%(参见图3-1)。
一种新的文化转变?
在最近的一篇向布鲁科林斯研究所提交的报告中,丹尼尔·扬克罗维奇(1994)为他的乐观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依据,认为我们正处在向一种新文化转变的边缘——如果说不是要回到传统价值观,至少也可以说是背离了最近几十年的激进个人主义倾向。这一新趋势得到了大众媒介的鼓吹,他们持续报道美国人正变得日益“家庭中心主义”,且不热衷于“物质主义”。如果这一变化确实已在发生,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在相对表面的层次上,这一变化可能和二战后及60年代期间美国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那一代人已逐渐成人有关,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因此正在严重影响美国人的文化模式。过去几十年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发展可能和这一代人还是青少年、大学生或未婚人员这一事实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相对来说还未受到工作、家庭这一现实的束缚。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代人中的大部分已开始安定下来,参加了工作,组织了家庭,并已生儿育女,这就促使他们转向一种更偏向于集体评价的价值观。
扬克罗维奇提出了另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认为这一变化更多是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是人口代际变化。在他看来,推动文化变迁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程度,这一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在美国,这一阶段发生于高度繁荣的50年代),富裕经济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并不指望它能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他们倾向于坚持诸如家庭稳定、努力工作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观。在第二阶段(在美国,这一阶段发生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人们已开始习惯了繁荣,而且认为这种繁荣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根据这一看法,在这一阶段人们更倾向于个人选择而不是社会契约。“他们和他们的国家现在可以随意消费,根本不用顾虑明天……他们认为他们可以任意挥霍,以弥补逝去的时光”。在第三阶段,一种对繁荣可能已失去的恐惧产生了。人们认为他们可能由于个人原因而丧失了许多机会,从而又必需依赖别人。由此,他们开始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背离个人主义,转而强调社会联系。
由于日益增长的经济问题,美国显然已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扬克罗维奇这样写道:“美国人正在降低他们的期望值,以使自己逐步适应在他们看来是困难变大、开放程度降低、公平度下降、压力更大的经济环境”。然而,到底这一变化能走多远,是否会导致美国社会制度的全面革新,这还将拭目以待。

3. 美式文化和价值观是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铁血战友看过《变形金刚》这部影片,我看过,第一、二集都看了。影片场面宏大,特殊效果处理的也很好,再加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创下全球公映票房7亿美元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在看这部影片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影片里所宣扬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变形金刚(the Transformers)是从1984年起至今美国孩之宝(Hasbro)公司与日本TAKARA(タカラ)公司合作开发的系列玩具和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影片的总称。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太过复杂、冗长,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表述了。 

影片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山姆,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别号叫山姆大叔,这难道仅仅是某种巧合?影片的故事情节说起来其实还是老一套,“霸天虎”属于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势力,“汽车人”和人类(主要是美军)联军则属于抵抗侵略的一方。为了抵抗侵略,为了抵抗残暴,为了爱情,为了维护正义,主人公—山姆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最后拯救了地球,拯救了整个人类。貌似这样的好莱坞影片还有很多。地球、人类面临将要覆灭的危机,前所未有的危机,身陷绝境的危机,在每一次这样的危机面前,好像只有美国人,只有美军,只有美国式的英雄,才能带领人类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最后,地球、人类都得到了解救,因为,我们有美国式的英雄。 

我不想否认好莱坞影片所宣扬的正义、道义、勇气、当仁不让的担承、英雄式的浪漫主义,但是,人类的命运难道就真的只应该由美国人,美国式的价值观来承担吗?或许,美国人真的认为当人类的危机来临时,只有他们才有那种力量,才有那种勇气,并因此而自豪。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即将崛起的大国之一介平民,我还是很难接受,说句实话,我看不惯!看不惯,人家还是世界超大国,不满和愤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既然是这样,那就让我们看看美国式的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 

美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人类已知的历史中(如果,亚特兰蒂斯真存在,那就得另说了)。无论是军事实力,经济规模还是政治影响力,在当今世界能够与美国比肩者,还不存在。没错,美国自从去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是显露出一些迟暮的症状,但还是这个世界上不容置疑的超大国。让我们看看这一百多年来,美国给这世界带来了多少的惊喜和奇迹! 

人类世界的近代化发展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正是因为有了工业革命,人类才一跃跳过了许多个历史发展的台阶而进步到现代。蒸汽机的发明,宣告了工业革命的开始。瓦特,是英国人,格兰斯特的一个乡下佬,反正不是美国人。但是,蒸汽机之后的内燃机时代,电器化时代,石油化时代,电脑化时代,知识化时代,都是与美国这么一个国家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电灯、电影、电话、电报、电视机、电脑,铁道、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火箭,近代化、现代化的交通、信息工具,生产、生活方式,即使我想“鸡蛋里挑骨头”,也不得不承认,都来自那个看似很拽的国家——美国!(第一次的卫星发射是苏联,火箭的发明是德国,但是,最终把这种新技术转化为一种经济模式的还是美国。)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有三大原则——标准化生产,流水线方式,规模化生产。这三大原则都出自美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之手。惠特尼发明了标准化生产方式,为美国制造了能够用于开拓殖民地的来复枪。汽车大王——福特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和薄利多销的经销方针,还有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王——摩根,还有那位曾经的世界第一富豪——比尔盖茨。对人类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过深刻、广泛的影响的原则和人物,几乎都来自于那个大洋彼岸的移民国家——美国! 

技术、资本、人才的三项流动更是促进了美国式的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这个当时建国还不到二百年的国家,硬是撂倒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日不落帝国”——英国。虽然,期间有过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美国,也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最终确立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一次次的勇于开拓,勇于挑战,使美国,美国人,美国文化,逐渐走上了自信、昂扬的发展路途。 

美国式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空口无凭的。人家的实力与实绩摆在那里,我们无从否认,甚至可以说,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和借鉴人家的发展经验。但是,我还是要说:请不要把你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更不要妄想强加给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几年前写过一部题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书,我认真地拜读过这部所谓宏伟巨作。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最根本的观点是:未来的人类世界,文明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世界秩序也将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乃至重建。对这一点,我个人认同。但是,亨廷顿认为:最终赢得这场文明冲突之胜利的应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他凭什么?难道就因为自己是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的身世?还是因为从耶鲁,到芝加哥大学,再到哈佛的绚烂经历?当然,这么说,是亵渎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虽然,我真的不敢苟同这位教授的立论。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美国式的价值观最不能,也是最难以让我们这些中国人人接受的地方。它总是高高在上,总是盛气凌人,总是舍我其谁!舍我其谁,我们欣赏,而且我们中国人也终将真正拥有这种气质,但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不可取了。在我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何曾有过这种高高在上的无知和狂妄?即使是在万邦来朝的汉唐盛世,华夏文明只有宏阔的包容与昂扬的自信,而没有过高高在上的盛气凌人。连一个来自附属国的留学生都能当上朝廷的高级官僚(新罗催志远),当时中国朝廷的自信与宏大就可见一斑了。是的,人家满清的乾隆确实是对那位来自英格兰帝国的特使说过“我千朝上国”之类的废话,但是,那也只能说明这位毕生追求“十全武功”的命好皇帝,对当时世界格局与发展方向的无知,而不能说明整个华夏文明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价值观!

美式文化和价值观是什么

4. 跨文化中美价值观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的问题(如别国的问题);西方文化对于敌人,重在打击,消灭(西方医学对于病毒也是消灭,或者手术切除);西方人是个人主义(总统施政也是自己国家优先)。

2,中国文化重视内在的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下。),中国文化对于敌人,是共存的(中医治疗,是提升人体正气,调理阴阳平衡。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病毒自然没法生存);中国人是家庭观念,考虑自己的情况下,还需考虑别人(中国施政是重视本国发展,同时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弱国发展经济,坚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3,西方文化是站在近处看人,而且是用放大镜,显微镜看,会不够全面。中国文化是站在最高点看,看问题比较全面,近处看相对较弱些。

5. 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3、受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思想,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
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扩展资料: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二、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西文化相对比较之启示

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 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大概有三点
首先,最主要的,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国际政治、国际法之本。没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就不能成立,形式上成立了也有名无实。
其次是反共,也可以说是冷战意识。反共是美国社会的一支强有力的主流,因此也是国际社会的主流。美国主导着世界,英德法日等等都跟在它后面跑。
第三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为什么美国最强大,法国、意大利不行,西班牙、葡萄牙也不行?这就要到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中去找原因。日耳曼精神就是质朴的团队精神,包含着未受腐蚀、保留着人类原初特质的民主。

7. 中美文化差异有哪些?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hard,play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thelastword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for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
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
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九、金钱的运用模式
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观念中人情味十足,比较重视他人感受,而在美国人的思维中,更多的是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他们崇尚独立,崇尚自由;中国传统思想相对稳重内敛,顾及他人及自己的面子,美国人则相对奔放外露,喜欢求新与冒险等等。
这些情况都可能对刚踏上美国国土的未成年人带来困扰。在出国前更多地了解外国的文化和历史,在出国后可以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广交朋友,敢于尝试新事物。

中美文化差异有哪些?

8. 中美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二、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
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3、受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思想,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