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进行怎样的开发和保护?

2024-05-07 23:22

1.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进行怎样的开发和保护?

三江源是相当于我国经济源头的三驾马车,现如今三江源的冰山正在以一个恐怖的速度消失。生态环境,植被,动植物都在遭到人为的破坏,矿山开采和偷猎对保护区破坏严重,三江源一旦枯竭或是间接性枯竭,我国的三江流域的农业,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要保护三江源我们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有生命力的植被,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偷采矿的打击力度。
补充回答:  中华水塔面临生态之忧
        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黄河总水量的49.2%、长江总水量的25%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源于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诺尔德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乱采金矿、滥挖药材等不合理行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雪山开始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华水塔面临严重的生态之忧。
        日前,通过初审评定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目前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生态之忧带来了现实的威胁。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说,多年来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源头来水不断减少,源头数次断流,不仅严重影响到农牧民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初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三江源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4000多个湖泊中曾经有90%干涸。经过几年的生态治理,这个县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复,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湖水涟漪的千湖美景。
        “我们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同时在三江源地区,已经停止砂金的开采,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了禁牧,同时开展人工降雨,三江源的生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
        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涉及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面积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
        宋秀岩说,2005年国家批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额达75亿元。这几年在三江源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实施国家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来已经投资接近10亿元来开展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鼠害治理、生态移民、黑土滩的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区域内植被有所恢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转变。”诺尔德说,果洛州目前已治理黑土滩面积5.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2707户,完成禁牧面积3192.85万亩,减畜169.93万只羊单位。
        同处三江源保护区的玉树州完成生态移民6826户,减畜190.25万只羊单位,禁牧3759.94万亩。“通过保护和建设,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王玉虎说。
        2006年至2007年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出境水量有所增加,从412.70亿立方米增加到492.76亿立方米。草地生产力也有所恢复,沙障方格的设置有效控制了沙粒的移动,逢大风天气,治沙区不再黄沙弥漫,对公路的危害明显减轻。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中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原始地区之一,三江源自身调节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坏,自然恢复周期较长,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同时,三江源的生态恶化与区域性贫困交织并行。 该地区的16个县中,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当地农牧民总人数的63%,是青海省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诺尔德和一些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目的是要实现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相协调,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帮助当地群众加快发展。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巨大资金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紧缺问题,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生态效益使用不合理现象,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诺尔德说。
        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并不鲜见,流经欧洲多国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补偿上游的机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护方面,也已经作出了一些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有专家指出,建立更加广泛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大势所趋。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编制就绪,将成为未来三江源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进行怎样的开发和保护?

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土地地形是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是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土地类型.
  故选:D.

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两种:

植被类——
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

动物类——
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4.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原因

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生态环境变得脆弱。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5.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两种:

植被类——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 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 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

动物类——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 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

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 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6.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草场退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该地区的珍惜动物有藏羚羊等.
  故选:D.

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 *** ,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不仅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这一地区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和 *** 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9年,中国探险协会组织了水资源专家与其他科学家对澜沧江的综合考察,通过考察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保护三江源”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家林业局、青海省 *** 、中国科协及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2000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以林护自字[2000]31号文《关于请尽快考虑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函》下发青海省.青海省人民 *** 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编写了青海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初步意见,并在2000年3月21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 *** 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着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将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证.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重要使命,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目前,建立保护区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会后,青海省人民 *** 经过认真调研,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 总书记亲笔题写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了碑文,表达了中国 ***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为具体落实 *** 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指示,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林业局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旗舰工程”,已先期于2001年投资启动实施. 
  2001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派出专家组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也派员参与了考察.依据这次考察的成果,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和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护区2001-2010年的10年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就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级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结合三江源保护区及主管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而成.该规划将作为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长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现状评价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乱了行星风系的临界尺度,迫使大气环流改变行径,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区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据资料,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该青海地区. 
  水是生命之源,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个缺水大国,黄河近年来的连续断流已经对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也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所以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距,除了经济基础、信息、人才等的差别外,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水资源.历史证明,黄河、长江流域的文明得到保护、延续和发展,就是有稳定的生命源,有江河源区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供应.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了. 
  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湿地也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临时栖息地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三江源地区有河流、湖泊、沼泽、雪山、冰川等多种湿地类型,面积达7.33万km2.其中,沼泽分布率大于2.5%,是全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有较大支流180余条;大小湖泊16500余个,其中在仅100余km2的星宿海就有2600多个湖泊;冰川总面积1400km2以上,年消融量10余亿m3.区内许多湿地为世界和中国所知名,仅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就有扎陵胡、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以及著名的约古宗列沼泽、星星海沼泽,著名的有各拉丹冬、阿尼玛卿山、尕恰迪如岗、祖尔肯乌拉山的岗钦等雪山冰川. 
  3、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 
  源区最低海拔约3335m,最高海拔6564m,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由于保护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横断山脉、羌塘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国几个一级地理单元之间,“边缘效应”非常突出,生物的演化、变异等过程在激烈进行,孕育了众多高原独有的生物物种.区内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分别约占青海省维管束植物的81%、57%、31%.脊椎动物370种,约占青海省脊椎动物种类的47%、全国的11%;其中哺乳纲84种,占青海省哺乳纲种类的44%.鸟纲237种,占青海省的56%;两栖爬行类15种,占青海省的6%.此外,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因而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种,其中有著名的虫草(冬虫夏草),另有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占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类的26%,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此外,还有三江源地区特有植物种类100余种,青海省分布的植物种类270种,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种类705种以及青海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充分显示了物种的稀有性. 
  三江源区还有9个植被型、14 个群系纲、50 个群系,以及众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体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泽等湿地.区内独特的地貌类型、丰富的野生动物类型、多姿多彩的森林与草原植被类型和秀美的水体类型,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随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天象景观、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林相及水体大小、形状的变化,更增添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4、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青的发育阶段,在寒旱生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无论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滩地、沼泽,还是东南部的高山峡谷,由于地质发育年代轻,地质不稳定,山高、坡陡、峡谷深,风化壳浅薄,土壤厚度薄、质地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特别是一旦地表植被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自然恢复,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大量的黑土滩和沙化土地即是最好的例证. 
  此外,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 km2,主要集中分布在州县城镇和河谷地带.而保护区人口约7.6万,人口密度则只有约0.5人/ km2,远远低于其它地区的人口密度.因此,虽然三江源地区人口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牧压加大,生态环境的人为影响增大,草原退化加剧.但据调查,因人为影响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离定居点近、水源、地形条件较好处,而在人、畜难以到达或者说还没有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的更多区域,则处于原始或接近原始状态,保持较好的自然性. 
  (二)经营管理评价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建立,2001年青海省批准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于目前各州、县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各级自然保护管理体系还正在建立之中.因此,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和相关的日常事务等工作暂由各级 *** 林业主管部门代管. 
  保护区涉及的4州1市、14个县均设有林业局或(农牧局)林业科,总人数约为420人.森林公安局分局4个,公安人员148人.每个乡(镇)基本都设有林业技术推广站,人数682人,自然保护管理和林政执法管理基础较好. 
  三江源地区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占全青海省43%的土地,10%的人口,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到青海省的3%.社区群众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仅在东部、东南部有少量耕地.由于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会给保护区经营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主要问题有: 
  ——社区群众以畜牧业为主,放牧对保护区内草场保护带来困难; 
  ——社区内产业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和产品发展缓慢,社区群众的收入增长较慢,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保护区内牧民的传统落后生产与生活方式、陈旧的思想观念等与实行保护的措施发生冲突; 
  ——保护区地域大,牧民与牧场分布散,管护难度大; 
  ——采金、挖药,以及煤、铜矿业等资源性产业给自然保护带来威胁.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

8. 25.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干化趋势、过度放牧以及人类活动,使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三江源地区大片土地逐渐沙化.2000年8月19日,国家正式成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1.6万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区内要求:①退耕还草(林),②全面禁猎,③禁采砂金,④休牧育草,⑤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这将有利于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