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编纂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典是哪一部?

2024-05-05 02:00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编纂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典是哪一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编纂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典是大清民律草案。
1907后(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编定民律,宪政编查馆也请修订,于是,清政府派沈家本、俞廉三等为修订法律大臣,并聘请日本法学家志田钾太郎、松冈义正担任总则、物权、债权三编的起草,其余两编亲属、继承由修订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具体由朱献文、高种和分任起草。

扩展资料:
大清民律草案全部草案于1911年9月完成,即所谓《大清民律草案》。共五编。
第一编总则,分八章三百二十三条,即:法例、人、法人、物、法律行为、期间及期日、时效、权利之行使及担保;
第二编债权,分八章六百五十四条,即:通则、契约、广告、发行指示证券、发行无记名证券、管理事务、不当得利、侵权行为;
第三编物权,分七章三百三十九条,即:通则、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担保物权、占有;
第四编亲属,分七章一百四十三条,即:通则、家制、婚姻、亲子、监护、亲属层、扶养之义务;
第五编继承,分六章一百一十条,即:通则、继承、遗嘱、特留财产、无人承认之继承、债权人或受遗人之权利。
五编总计三十三章,一千五百六十九条。草案前三编是以德国、瑞士、日本的民法为典范,后两编沿袭中国旧律有关内容。但未及公布,清政府就被推翻了。为后来的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制定民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编纂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典是哪一部?

2. 本世纪民法典的编纂是谁提出来的


3.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几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其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及附则,共计1260条。从胎儿到坟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护中国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涵盖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保护的权益范围相较于之前的单行法也将更加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十一条  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几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4.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

法律分析:这次民法典能够完成,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它凝聚了几代法律人的期盼。”谭启平教授透露,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过民法典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成果。第三次由于刚刚改革开放,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制定于这种背景。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5.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吗

法律分析:是的,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内容共计1260条,分为7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吗

6.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吗

法律分析:是的,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内容共计1260条,分为7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7. 民法典确立的制度或原则

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民法典各分编,基本保持现行民法总则的结构和内容不变,根据法典编纂体系化要求对个别条款作了文字修改,并将“附则”部分移到民法典草案的最后,共10章、204条。


(一)基本规定


1.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目的。


2.规定了民事权利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


3.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民事主体


1.自然人

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并规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对监护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2.法人

规定法人的定义、成立原则和条件、住所等,并对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三类法人分别作了具体规定。


3.非法人组织

规定非法人组织的设立、责任承担、解散、清算等。


(三)民事权利


1.对知识产权作概括性规定,以统领各个单行的知识产权法律。


2.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


3.规定民事权利的取得和行使规则等内容。


(四)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1.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成立、形式和生效时间等。


2.规定意思表示的生效、方式、撤回和解释等。


3.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制度。


4.规定代理的适用范围、效力、类型等代理制度内容。


(五)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和期间计算


1.规定了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并规定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愿实施紧急救助等特殊的民事责任承担问题。


2.规定诉讼时效的期间及其起算、法律效果,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等内容。


3.规定期间的计算单位、起算、结束和顺延等。


二、物权编


在现行物权法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结合现实需要,进一步完善了物权法律制度,共5个分编、20章、258条。


(一)通则


规定物权制度基础性规范,包括平等保护等物权基本原则、物权变动的具体规则、以及物权保护制度。


将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所有权


规定所有权人的权利,征收和征用规则,国家、集体和私人的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等所有权基本制度。

民法典确立的制度或原则

8.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

法律分析: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京举行,备受关注的民法典(草案)首次整体亮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民法典既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现。从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强调禁止高利放贷;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