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2024-05-07 03:39

1.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戒学,三学的第一个阶段
三学的戒学指的是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种类。
戒学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的各种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这二者相辅相成,为的是让佛教徒严防身、口、意三业,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污的事情。
如果按照合乎戒学的去做,就能促使身心安定,品行纯洁,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定学,三学的第二个阶段
三学的定学指的是禅定、静虑。戒学是佛教为信徒追求生命超越竖起的路碑,但这些佛路历程中的指南要内化于人心,使人的心性受到改造,却需要入主观上能专注于这些路碑和指南,否则也难入于心。同时,佛教生命超越的指归是涅槃寂灭,是要让躁动不宁的生命意志归于平静,因而佛教的生命超越之道对人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产生了佛教的定学。
定学就是禅定,禅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清除杂念,使心灵和思维纯净。定的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即精神状态集中。
小乘佛教的定学主要有四禅和四无色定,大乘佛教定学主要有念佛禅和实相禅。
通过戒学进入禅定的状态,就会去除掉人生许多的烦恼,渐渐进入彻悟之境。
慧学,三学的最高阶段
三学的慧学指的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佛教之所以守戒律,习禅定,追求解脱成佛,基本缘由就在于佛教智慧彻悟宇宙人生真相,通达社会事理,所以佛教智慧既是佛教守戒习禅的理性基础又是守戒习禅的理性结果。
戒、定、慧三学与八正道的关系
戒、定、慧三学是对八正道的归纳总结,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戒学主要是对人身体行为的特定约束,包括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定学主要是对人精神状态的严格控制,包括正定;慧学主要是对人认识的正确指导,包括正见、正思维、正念。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2.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
具体释意:
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2、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3、慧: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3. 定慧实修 1 丨戒定慧三学

树信依师,舍三学而业何修、德何进?三学者,戒定慧也。无戒而德莫全,无定而事莫成,无慧而智莫显。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释曰戒定慧,孔曰智仁勇。东方有圣人焉,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盖不同即非圣人。古德云:“同一鼻孔出气。”故曰:十世古今始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也。然学人致力于斯,每生多异,今以二法揭其咎。
  
  
  一、志困平常。尝自念言:是三学者人人能作,人人能解,实无奇特,宁有胜行?以白乐天之贤,白鸟窠言,犹曰三岁孩儿解得,况其余乎?惟以平视,遂忽不趋,无始沉沦,长劫没顶。古德讥曰:“近山无柴,近河无水。”
  
  二、心埋怠忽。未了当体圆成,无德不具,放心不系,怠忽趑趄,谓此三学,圣者所居,凡庸宁至?或云法尔如是,何假他术?以智隍之精勤,未遇玄策,犹困半涂;慧南之勇锐,不识云峰,尚落寞臼。况其余乎?惟以怠居,遂远离勇。古德曰:几多鳞甲为龙去?虾蟆依然鼓眼睛。此略立二支,余固不及也。
  
  
 依次第言三学,启当人之一行。
  
 (摘自袁焕仙先生《维摩精舍丛书·黄叶闲谈》)

定慧实修 1 丨戒定慧三学

4. 戒定慧还是慧定戒?

有人说,戒生定,定生慧。
  
 我不这样认为。
  
 当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某个要求没被满足而生气发怒;他也可能随便的抓昆虫玩,随意地残害小动物;他也可能吃肉吃得津津有味;他也可能以说谎捉弄别人为乐……
  
 当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他会体会到,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不被满足是可以的;其他动物也是有痛感的;肉是以一种残忍的方式获取到的;说谎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那么,他会对世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他的情绪因为理解而平静,他的这种平静让他有力量持守世界的规则。
  
 慧是认知,定是情绪,戒是行为。
  
 当认知改变的时候,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是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我相信,慧是苦乐的根源。
  
 无论我们多大的年纪,相较于佛陀,我们都还是个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
  
 我们需要去不断提升我们的智慧,看清世界的真相。
  
 儿童的教育,也应该从慧出发。

5. 戒、定、慧

戒,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定,灭颠倒妄想,入三昧禅境。
  
 慧,精进学习,勤思维,观实相。
  
 在佛学里,戒、定、慧有更具体的要求和做法。佛法其实是世间法,佛法也就是活法,让人能活得更好,活得更明白,活得更解脱的方法。佛祖当初就是为了解除世人生老病死的痛苦,才发心苦修,最终得以觉悟。他告诉我们的方法,当然是让人解脱痛苦的方法。
  
 佛法有很多层面,根据大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版本。人们常说,每个人的因缘和慧根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上上乘的,能空一切相,成佛成菩萨;上乘的,能了脱生死,跳脱轮回,修得罗汉之身,永无堕落之虞;中上乘的,精进勤修,心无杂念,从入流的须陀洹到不来的阿那含;中乘的,多行好事,一心善念,修得人天福报,一生平安幸福多寿,凡此种种。
  
 总会有人不相信,还会反过来笑话这些说法,说是封建迷信。那这人只是没到可以相信的时候,如果他未来信了,那么还是有福气的。其实,我们只要稍稍体验一下就明白了。当你每天都做一件好事,当你不再怨恨别人,不再抱怨环境,选择忘记不愉快的时候,你一下就轻松了,快乐了,舒适了,这其实就是福报。所以,佛法也是心法,一切烦恼愁闷皆由心生。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是自己,自己还能控制自己,为什么不能把负面的东西从意识中消灭呢,反倒让它们泛滥成灾?
  
 其实,不是不想消灭,而是做不到。为什么呢?人们已经习惯了,习惯到没有知觉,无法摆脱的地步。我们每天背着、抱着、裹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欲望,有着无数的纠结不清的关联,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在其中浸淫,而这个乱七八糟的混合怪物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意识。如果哪天你静下心来做一个梳理,把事情分个类。凡是外物,排除开。因为这些今天来明天走,身外之东西,无法真正拥有;凡是外人,排除开。因为匆匆而过的茫茫人海,能有几个是有缘之人?当去掉乱七八糟的东西,能剩下的就比较少了,这时心下当即就清亮不少。佛学要教会你的就是寻找自我的智慧,当明白了真实的自我之性,也就从许许多多的缠缚纠结中解脱出来,自然成就安稳自在。
  
 在这程回归自我的旅途中,戒、定、慧就是佛祖给你指明的修习途径。虽然修习有三个方面,但用的都是一个心,清净之心,也是净信之心,也就是能够反省,追求真理实相的心。没有这个发心,还在世事中泡着,痛并快乐着,不去思考为什么,那是修不出来的。
  
 戒,一般说要戒杀、盗、淫、妄、酒。很多人不理解,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行淫欲,这不是压制人性吗?多少享受和快乐都没有了,学佛能有什么好处呢?这还是没生起清净心的缘故。其实,佛祖的戒是为了防范普通弟子修行定力不够,有些事情做了,好不容易的一点修为很快就坏完了。更多的时候,不修倒好,修了之后再破戒,导致更恶的行为,反正破罐子破摔了。抽烟的人戒烟就是个例子。佛祖说,戒便是衣服上的补丁,如果衣服没有破洞,那是不需要补丁的。问题是一般人都是千疮百孔的,想要完美才修行的。对于真正清净的修行人而言,少有破戒的,即便有,也有必要的缘故。因为,他们清净的心理和行为,自然引导他们不去做那些放逸的事情。戒、或不戒,无需特别关注,自然成就。
  
 普通人,千万别说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话,因为你还没有“佛祖心中留”的境界。一点酒下肚,自己是谁都弄不清了,哪里还有佛祖的地方。戒,是一定要在意的,这样对照可以断除一些不好习气和行为。即便你有了比较高的觉悟,也不代表着你在行为和习气上没有之前的不好的痕迹。这个时候,戒可以帮助你规范行为。等习惯成自然了,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了,也稳定了,不用刻意强调,也能做得很好。
  
 定,狭义上说是修禅定,广义上说是修思维。佛学是心学,核心也是从心上修。捆缚我们最深的,最无法解脱的,其实就是一些外相。比如,我的孩子,最喜爱的莫过于他的自行车。要如何炫酷,用什么样的贴纸装饰,要后架和水杯架,颜色要宝蓝色,等等。骑上这样的自行车,内心无比欢喜满足,不停地在小朋友中炫耀;但如果有一些许的损坏,就伤心、愤怒、懊恼不已。人们都是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物品或他人身上,患得患失,以为是我。若除却外物,什么是我?
  
 佛祖一辈子讲法49年,就想引导他的弟子们走到一个真我的境地。它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因为那是语言难以达到的境地,经里称为“如来藏”。这是必须实证才能得到的,佛祖说出来的是月球的正面,佛祖说不出来的是月球的背面,但佛祖想要给你的是整个月球。那怎么领会月球的背面呢?这要靠禅定去参。我在中学的时候,流行看一种立体画,盯着一堆密集的图案,一会眼前竟然浮现出一个立体的图案。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有人看得出来,有人却很难看出来。你可以用语言描述怎么看的技巧,但真正的技巧还得是看画的人自己去领悟。佛经,也是这样。
  
 我发现很多经,没有禅定的基础根本是读不懂的。就算知道写得是什么,也不知道在表达什么。佛经中经常出现一些经文的重复,许多人不理解是为什么。那其实是在禅定状态下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玄奘法师在译经的时候就坚决反动把重复的经文进行简化。或许,他不仅想保留经意,还想保留佛祖讲经时的三昧禅定。没有禅定,不修思维,学佛只能学点样式皮毛。
  
 慧,人们常说,由定生慧。但其实,慧,并不是结果,慧仍是修习。由定生慧,是指在定的状态下增长智慧。定,能排除妄念。头脑打扫干净了,慧,就是增长正念。慧,说来简单,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过进阶到“定”的境界中,通常说“观”,说“照”,也就是不以浅层思维的方式进行,比如语言、文字、音声、形象等为元素的思维方式。不要以为这个很玄,其实你只需要把一些具相的思维方式摒除,让它们自动消失,再浮现上来的就是“观”、“照”了。那种感觉就是,好似未想,但一切通透。这多练习就有了,就像骑自行车,没啥大不了的,也别认为有什么了不起。总之,要学习,要思考,要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你不再为外物捆缚自己思想的时候,你发现世界观都变了。以往,人们理解的许多都是从哈哈镜里看到的,扭曲变形,可笑可叹的景象。你现在能直接看到真实的情况了,不再受变化无端的外界影响,那些对你都是透明无感的。这便是生慧了。
  
 但别以为,大彻大悟,一下就天人合一了,牛得可以傲视天下。禅宗好多公案,说了许多大彻大悟的例子,人们认为神奇,向往。首先,这些人都有很深的修习功底,都已经磨得很透了,就差一层窗户纸,吹弹可破。其次,即便有机缘,开悟了,那也才是刚刚开始,只能说明你走在正确的路上,能走多远,走不走的下去仍是未知。开悟,是个好的开始,但不能代替修习。
  
 总之,秉持一颗清净的,追求真理的心,在戒、定、慧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进,未来的收获是你自己无法想象的。
  
 2021-06-26

戒、定、慧

6. 为什麼要修戒定慧?

为什么需要修戒定慧 那是因为我们能经过这么多年的那种层层肯定 要修心养性

7. 何为戒、定、慧三学?

佛教的三学指的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佛教徒的行动规范和守则;定学是禅定、静虑;慧学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学是对八正道的归纳总结,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三学是修行者获得解脱的必由之路。

戒学,三学的第一个阶段
三学的戒学指的是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种类。
戒学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的各种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这二者相辅相成,为的是让佛教徒严防身、口、意三业,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污的事情。
如果按照合乎戒学的去做,就能促使身心安定,品行纯洁,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定学,三学的第二个阶段

三学的定学指的是禅定、静虑。戒学是佛教为信徒追求生命超越竖起的路碑,但这些佛路历程中的指南要内化于人心,使人的心性受到改造,却需要入主观上能专注于这些路碑和指南,否则也难入于心。同时,佛教生命超越的指归是涅槃寂灭,是要让躁动不宁的生命意志归于平静,因而佛教的生命超越之道对人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产生了佛教的定学。
定学就是禅定,禅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清除杂念,使心灵和思维纯净。定的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即精神状态集中。
小乘佛教的定学主要有四禅和四无色定,大乘佛教定学主要有念佛禅和实相禅。
通过戒学进入禅定的状态,就会去除掉人生许多的烦恼,渐渐进入彻悟之境。
慧学,三学的最高阶段
三学的慧学指的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佛教之所以守戒律,习禅定,追求解脱成佛,基本缘由就在于佛教智慧彻悟宇宙人生真相,通达社会事理,所以佛教智慧既是佛教守戒习禅的理性基础又是守戒习禅的理性结果。

何为戒、定、慧三学?

8. 何为戒、定、慧三学?

佛教的三学指的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佛教徒的行动规范和守则;定学是禅定、静虑;慧学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学是对八正道的归纳总结,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三学是修行者获得解脱的必由之路。

戒学,三学的第一个阶段
三学的戒学指的是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种类。
戒学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的各种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这二者相辅相成,为的是让佛教徒严防身、口、意三业,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污的事情。
如果按照合乎戒学的去做,就能促使身心安定,品行纯洁,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定学,三学的第二个阶段

三学的定学指的是禅定、静虑。戒学是佛教为信徒追求生命超越竖起的路碑,但这些佛路历程中的指南要内化于人心,使人的心性受到改造,却需要入主观上能专注于这些路碑和指南,否则也难入于心。同时,佛教生命超越的指归是涅_寂灭,是要让躁动不宁的生命意志归于平静,因而佛教的生命超越之道对人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产生了佛教的定学。
定学就是禅定,禅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清除杂念,使心灵和思维纯净。定的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即精神状态集中。
小乘佛教的定学主要有四禅和四无色定,大乘佛教定学主要有念佛禅和实相禅。
通过戒学进入禅定的状态,就会去除掉人生许多的烦恼,渐渐进入彻悟之境。
慧学,三学的最高阶段
三学的慧学指的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佛教之所以守戒律,习禅定,追求解脱成佛,基本缘由就在于佛教智慧彻悟宇宙人生真相,通达社会事理,所以佛教智慧既是佛教守戒习禅的理性基础又是守戒习禅的理性结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