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什么?

2024-05-08 01:37

1. 诺贝尔奖是什么?

诺贝尔奖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

1911年,裴顿·劳斯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他等了55年直到85岁时获得196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丈夫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大女儿的丈夫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小女儿艾芙·居里不是科学家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小女儿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领取了1965年和平奖

诺贝尔奖是什么?

2. 什么是诺贝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个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诺贝尔奖
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为何下午颁发    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现在。

奖金奖章介绍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因为圣莫雷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

评选流程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极为抽象的事理。   从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的名字外,凡作为候选人的科学家名字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风声”,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等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3. 诺贝尔奖是代表什么?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诺贝尔奖是代表什么?

4. 诺贝尔都有些什么奖

诺贝尔奖设置了五个奖项,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以及和平奖。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设置了五个奖项,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以及和平奖。
  1、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3、生理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4、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5、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表彰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5. 关于诺贝尔奖?

诺贝尔遗嘱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关于诺贝尔奖?

6. 诺贝尔有些什么奖

  诺贝尔奖奖项设置:

  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7. 诺贝尔奖和什么有关?

诺贝尔,伟大的思想,伟大的精神,鼓励全世界上进步人士。纷份献身于科学研究,纷纷效防他,设立类似的奖金,加速了全人类的文明进程。
诺贝尔,终身未娶,没有妻子,没有子女。他一生发明365项专利,建立众多的公司,死后遗留3100万瑞典克朗(1900年货币价值)。
死前立下遗嘱:全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肤色、不分语言,只要在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和平等,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每年评选一次,得到巨额的奖金。
诺贝尔奖,在这方面,据我所知,全人类第一个不限国界,多领域的,最无私的奖励。
诺贝尔奖奖金,在全球成千上万的奖金当中,可能是最高的,有100万美元左右。根据收益,确定每年奖金为多少。
因为奖金高、时间又久.奖励多方面,所以可以说,诺贝尔奖,是全人类最高荣誉奖。
世界奖项,成千上万,绝大多数,最终因奖池枯尽及而停止运营,为什么诺贝尔奖,最初3100万瑞典克朗,历经120年颁奖,仍在持续?而且颁奖是多领域的,在全球成千上万的奖当中,奖金还是最高的?不仅如此,总资产扩增100多倍?事实上,诺贝尔奖,也曾奖池枯尽而停止运营的困境。
这奇迹的背后,这一切的收益,源于诺贝尔奖颁奖机构,成立投资委员会,把诺贝尔资金,进行分散投资,长期投资。50%投资股票,20%投资固定收益,30%投其他。
这说明,防财富贬值,保增值,最好办法,就是投资。
而投资高回报,必善于投资,而善于投资,必先学投资。
可以说,没有后来的投资收益,就没有现在诺贝尔奖了。

诺贝尔奖和什么有关?

8. 诺贝尔奖有什么意义?

诺贝尔奖的意义: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
诺贝尔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
发奖仪式:
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则常常保留。
扩展资料:
一、与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独自摘获。他生于1945年,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在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阐明细胞适应环境的机制、细胞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共颁发了107次,其中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没有颁奖。
二、与物理学奖相关
三位美国学者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的一半,颁给了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的戴维·索利斯,另外一半由普林斯顿大学的邓肯·霍尔丹以及布朗大学的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分享,以表彰他们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一共颁发了110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没有颁奖。
三、与化学奖相关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让-皮埃尔·索瓦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弗雷泽·斯托达特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化学系教授伯纳德·费林加,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行动可控、在给予能源后可执行任务的分子机器”。
一共颁发了108次,其中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没有颁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数字看诺贝尔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