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2024-05-17 10:05

1.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春节扫尘: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为止,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北方称之为“扫房”,南方把他叫做“掸尘”。春节前,积极参与到春节除尘的活动中:把自己家、父母家卫生打扫干净,迎接新年的到来,过一个干净、整洁、舒心的新年。
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
写春联:春联现在很多超市都有成品春联、年画、剪窗花等。其实亲手写春联、画年画、剪窗花才叫过年呢。 如写春联:文房四宝:红纸、毛笔、石墨、墨盘等。小时候,给爷爷研墨,打下手,看爷爷写春联,真有意思。
贴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先去除旧的春联,然后用米糊均匀的涂抹在春联的背面,然后贴在门上。
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年饭”,这是春节的重头戏。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顿饭。自不言说这顿饭局的意义。
其实这顿饭,无需多么丰盛,重要的是大家交流下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陪辛苦一年的父母、长辈、邻居闹闹磕、说说话,尽一份儿女孝道、联络下邻里之间的感情。
看春晚、守岁:
春晚,是千家万户中国人的视觉大餐。语言类节目,相信是大家的最爱。其实歌剧、舞蹈、戏剧、杂技等节目也精彩纷呈。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频频传出欢声笑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这就叫过年吧。
放鞭炮、烟花:
过年,要有年味,还是得选择农村老家。零点时刻的到来,每年就和父亲出门放鞭炮、烟花。“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响亮悦耳的鞭炮声中、在绚烂无比的烟花中,笑容依然美丽。这就叫过年吧。
压岁钱
给晚辈派发压岁钱:小朋友领到压岁钱,肯定是最开心的了。压岁钱的大小不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吧。
给长辈包个红包:给长辈包红包,图个吉利和喜庆,表达晚辈对长辈的一点心意。让长辈开开心心过个年。
吃汤圆/饺子
作为成都人,现在我以吃汤圆给大家说说。汤圆有各种馅的:芝麻馅、肉馅、蔬菜馅、糖馅的。
食材的准备:糯米、肉、蔬菜、红糖等
亲手包汤圆。吃上自己包的汤圆,也许这才叫过年吧。
拜年
老家习俗,一般从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拜年了。亲戚之间要经常走动走动。亲戚之间经常互访,感情才会熟络起来。
亲戚:是这世界上自己亲近的人,更应该多一份关爱。
拜年礼物:提前给亲戚们选购新年礼物。
逛庙会:
庙会是春节最有仪式感的地方,每年春节,也热闹异常。舞狮、舞龙表演,各种名小吃。在饱眼福的同时,饱口福。带着家人去体会那纯正的年味。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扩展资料: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
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参考资料:春节 百度百科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2.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过年习俗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3. 中国是怎样过春节

节日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给大家拜年啦!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 年画“年年有余”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求采纳

中国是怎样过春节

4. 中国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历史大爆料,我却不知道,欢迎收看本期的《周南志异》,今天来跟大家聊聊中国第一个元旦是怎么过的,这事还得从孙中山先生说起,为什么从他说起呢?周南志异正在为你讲述。

5. 中国人过春节的方法

中国人的春节,其实不单单指的除夕和春节这两天,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进入农历腊月就已经开始了。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代表我们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忙碌,即将开始休息了,这一整个月都是我们为新年做准备的时间。
我们都听过一个俗语:"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逢腊月初八,我们家家户户都将家里各种粮食汇集到一起,做成腊八粥。腊八粥,不仅仅代表着这一年的丰收,还是对下一年五谷丰登的祝愿。一家人齐聚一堂,喝上一碗腊八粥,心里别提多温暖了。

腊八之后,我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准备年货,为我们即将归家的亲人准备好吃的好玩的,应加他们的归来。精挑细选一副最吉祥的春联,准备一对最满意的福字,家里摆上瓜果梨桃,让串门的亲戚邻居都能抓上一把,过年的气氛就有了,"年味儿"也就来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过年的冲刺阶段了。我们这里一般称这一天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当然,我们过春节最重要的就是守岁了,除夕这一天全家团圆,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迎接新的一年。在我们北方,过年一定要吃的就是饺子,一般除夕当天吃完午饭就开始为包饺子做准备,拌肉馅、和面、擀皮,然后一家人一起包饺子。等饺子包好,年夜饭就齐全了,全家人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迎接新的一年。伴着新钟声的敲响,家家户户的鞭炮都会陆陆续续响起,新的一年就到来了!

中国人过春节的方法

6. 中国人如何过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西方人过圣诞节,那么日本和韩国过什么节

7.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过春节”俗称“过年”。“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邪恶的怪兽。据说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这天夜里,“年”都要到村里祸害一番。有位外来借宿的高人听说此事,这天就张灯结彩、贴门对、放鞭炮。果然怪兽不敢进村。从此这种做法就流传开来,于是也成为千百年来“过年”的习俗。除此之外,家家户户还要团聚一处,形成力量,抗击邪恶的怪兽,以便安然度过“年”的祸害。
本应祥和、快乐的日子,却与驱除怪兽联系在一起,很是悲壮。想想中国几个大节日的传说无不与“悲壮”有关。如端午节是百姓为纪念诗人屈原投汨罗江;中秋节则是后羿射日、娶嫦娥为妻,因小人作祟,夫妻只能“天上人间”“互相望”等等。
显然,这些都是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因为当时的劳动生产力低下,个人力量无法抵抗邪恶,必须团聚一处。便也吻合了千百年来以宗族家庭为主的理念。所以世代相传。因此我便更倾向于把春节的传说看作是天女下凡,于除夕之夜,将象征百花的“真、善、美”以及饺子、汤圆、红包等等,散花一般撒向人间。

(春节,因为文明、健康,才给人快乐、幸福、安详)
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移风易俗”,对净化文化与自然环境都产生了良好效果。比如在上述的特大城市里,燃放鞭炮是被禁止,或被指定区域。但是“团圆”,对于进入流动性不断加大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就有“繁文缛节”之嫌。有网友就说,过个春节好麻烦,要回家走亲戚、会朋友,累得半死。过个春节,年终奖就没了。成本太大。
这番话在今天听来,已非大逆不道,甚至很多年轻人会认同。因为每年中国有一半以上人口是迁徙于外地。每到春节前夕,他们不是为买火车票犯愁,就是为回家费用纠结。总之,过春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轻松。
那么,中国人应该怎么过春节呢?在我看来,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个人和家庭经济情况,推杯换盏之余,或请家人去影院看电影去戏院包场看戏,或社区组织文化讲座,或请老人讲述家族历史,等等。可以把喝酒、打麻将变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聚会。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过春节的“繁文缛节”可以交给微信解决,减少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如此,才能让数亿中国年轻人从旧风俗中解放出来,从而真正使中国人过春节成为轻松快乐有意义的庆典。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8.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