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

2024-05-19 02:01

1.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

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由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手段抑或采取综合手段。然而,政府在运用这些手段时,除了政府失灵外,这些手段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有时也可能会扰乱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国家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采取的干预手段了。比如07年证券市场过热,证监会采用提高印花税,加快融资规模等方法,让股市降温,而08年熊市的时候则用降低印花税,停发新股等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就更不用说了,二套房政策大家都知道了。在普通方式上,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多次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这是货币政策,增加4万亿投资,这算财政政策。而面对一些因炒作引起的小范围市场失灵,采用严厉的打压行为最为有效。比如前段时间处理绿豆、大蒜涨价事件。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也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法律手段在很多时候是和经济手段同时运用发生作用。比如当政府运用税收的杠杆的作用调节个税起征点的同时,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定和保证政策的严明性。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的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和规范经济活动。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把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调控,增强宏观调控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约束力,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政策也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重要政策转变为法律,以加大执行的力度。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等。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非经济利益性、封闭性等特点。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

2.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

市场失灵案例:
2016年,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火爆空前,地王频出,政策亦由松变紧。从历史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整体房地产价格增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2012年到2018年,平均房价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达到历史最高峰36.09%,呈现一种非理性市场状况。
一般来说,房价增速超过居民收入增速,说明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现象。南京市房地产市场在2016年3月-2017年6月存在一定程度过热现象。从历史数据看,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二手房价格增速全面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的时期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2.6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0.6个百分点。第二个时期为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19.1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14.3个百分点。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南京市成为了典型的“收入低而房价高”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南京市人口流入。
政府的解决措施:
1.针对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匮乏。只有一条路径就是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丰富国内金融市场架构,将更多的资产能够以流动的证券化产品在公开市场交易,为居民提供更多更为广泛的保值增值金融产品。
2.针对政府土地财政增值依赖。当下南京市城市依旧处于快速扩张的状态,城市基建的快速上马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当下各级政府无法完全离开土地财政的支持。唯有在兼顾土地财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住房供给,以市场化的供给需求平衡来稳定房价。
3.针对住房附着利益绑定过多。其本质还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较少,导致部分优质资源价格不断走高。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依旧要加大优质教育、医疗机构的建设,平摊优质资源,避免人群的过度拥挤,从而减少住房的金融属性,做到“房住不炒”。另一方面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如增加市场租赁供给,同时保障“租售同权”,以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混合形成房屋供给状态,减少资源集中。

3.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

市场失灵案例:2016年,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火爆空前,地王频出,政策亦由松变紧。从历史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整体房地产价格增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2012年到2018年,平均房价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达到历史最高峰36.09%,呈现一种非理性市场状况。一般来说,房价增速超过居民收入增速,说明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现象。南京市房地产市场在2016年3月-2017年6月存在一定程度过热现象。从历史数据看,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二手房价格增速全面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的时期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2.6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0.6个百分点。第二个时期为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19.1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14.3个百分点。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南京市成为了典型的“收入低而房价高”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南京市人口流入。【摘要】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提问】
市场失灵案例:2016年,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火爆空前,地王频出,政策亦由松变紧。从历史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整体房地产价格增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2012年到2018年,平均房价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达到历史最高峰36.09%,呈现一种非理性市场状况。一般来说,房价增速超过居民收入增速,说明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现象。南京市房地产市场在2016年3月-2017年6月存在一定程度过热现象。从历史数据看,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二手房价格增速全面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的时期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2.6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0.6个百分点。第二个时期为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新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19.1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格增速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平均14.3个百分点。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南京市成为了典型的“收入低而房价高”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南京市人口流入。【回答】
1.针对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匮乏。只有一条路径就是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丰富国内金融市场架构,将更多的资产能够以流动的证券化产品在公开市场交易,为居民提供更多更为广泛的保值增值金融产品。2.针对政府土地财政增值依赖。当下南京市城市依旧处于快速扩张的状态,城市基建的快速上马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当下各级政府无法完全离开土地财政的支持。唯有在兼顾土地财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住房供给,以市场化的供给需求平衡来稳定房价。3.针对住房附着利益绑定过多。其本质还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较少,导致部分优质资源价格不断走高。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依旧要加大优质教育、医疗机构的建设,平摊优质资源,避免人群的过度拥挤,从而减少住房的金融属性,做到“房住不炒”。另一方面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如增加市场租赁供给,同时保障“租售同权”,以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混合形成房屋供给状态,减少资源集中。【回答】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

4.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的

您好亲,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由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手段抑或采取综合手段。然而,政府在运用这些手段时,除了政府失灵外,这些手段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有时也可能会扰乱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国家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采取的干预手段了。比如07年证券市场过热,证监会采用提高印花税,加快融资规模等方法,让股市降温,而08年熊市的时候则用降低印花税,停发新股等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就更不用说了,二套房政策大家都知道了。在普通方式上,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多次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这是货币政策,增加4万亿投资,这算财政政策。而面对一些因炒作引起的小范围市场失灵,采用严厉的打压行为最为有效。比如前段时间处理绿豆、大蒜涨价事件。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也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摘要】
生活中有哪些“市场失灵”的例子,政府应如何应对的【提问】
您好亲,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由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手段抑或采取综合手段。然而,政府在运用这些手段时,除了政府失灵外,这些手段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有时也可能会扰乱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国家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采取的干预手段了。比如07年证券市场过热,证监会采用提高印花税,加快融资规模等方法,让股市降温,而08年熊市的时候则用降低印花税,停发新股等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就更不用说了,二套房政策大家都知道了。在普通方式上,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多次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这是货币政策,增加4万亿投资,这算财政政策。而面对一些因炒作引起的小范围市场失灵,采用严厉的打压行为最为有效。比如前段时间处理绿豆、大蒜涨价事件。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也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回答】

5. 请举出一个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干预失败的例子,并剖析失败的原因

弗里德曼曾经研究过美国政府医药管制的实例,发现负责医药管理的那些官员,负有极大的责任――如果他们审批后,发出许可的药出了问题,那是有责任的,但是,药卖了多少钱,他并没有收益。这样,对一个理性的官员来说,把新药的申请报告压在抽屉里,就是最合理的选择。只要不批准,就不会有新药,当然也就不会有假药。因此,在实行药品管制后,美国新药上市的速度大大减缓,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用弗里德曼的话说,大量患者因为吃不到更新更有效的药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远远超出了政府防假药减少的死亡人数。这可以说是管制失败的一个具体例证。管制是西方的一个概念,英文是“regulation”,也就是使你按照某种规则行事。好比说,一个垄断企业的定价高于正常的边际成本,可能对社会造成效率损害,于是通过价格管制使得企业行为接近理想性竞争所能达到的行为,避免社会福利损失。通常,西方的管制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市场竞争的框架。也就是说,它制定一种规则,你只能在这种规则下运转。相比之下,政府干预走得更远,它是由政府部门、行政部门而不是让你自己去决策的一种博弈规则。另外,政府之所以直接对企业决策进行干预,往往为的是达到政府想要达到的非经济目标,这个目的可能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福利目标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完全偏离了市场竞争和社会福利目标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奉行的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原则,人们相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完善地引导着经济运行,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后达到全社会最优,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后来,人们认识到,市场本身可能存在着不完善,这个不完善会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无法达到帕累特最优,生产者可能损害消费者,或者对社会中交易的第三方造成损害。


  一种情况是信息不对称。比如说卖者坑蒙拐骗,买者不知底细,这在药品市场最典型,所以美国成立了成立了专门对食品和药品市场进行管制的食品医药管理局。另一类问题是外部性。企业得到了全部的好处但有一部分成本它没有承担,象企业排放污染就是这样的例子,政府为此制定各类标准来限制企业排污。再就是企业的市场运作,可能会采取一些反竞争的行为。比如说,几个企业联合起来搞“卡特尔”定价,或者垄断企业制定垄断价格剥削消费者。


  从根本上讲,西方的管制是对他们所认为的正常的市场运转出了问题后的一种纠正,西方人心中的基本理念仍然是怎么去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怎么使市场更加有效地运转。他们普遍同意,自由签约是最重要的,只要交易双方的协议不形成对第三方的损害,管制就没有必要;只有市场运转会形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又无法通过当事人之间解决时,才需要有政府管制。我们不能否认管制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但要进一步问,你管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你的管制建立在什么样的管制动机的基础上?另外,你的管制究竟能不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讲市场可能会不完善,交易当事人可能会对第三者造成损害,而他本人不顾及这种损害,这只是指出了市场本身有不完备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由此简单地推断管制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过去简单地推论,只要市场有毛病,政府就应该管制,但国外几十年管制的经验,大量的案例已经证明管制可能比市场做得更坏而不是更好。我们必须清楚并不存在一个最优(first-best)选择,我们只能选择次优(second-best),或者说。两害相权取其轻。


  许多管制其实都是这样。有一个楼堂馆所失火了,我们马上去追究消防队员的责任,问你们当初是怎么审批的。那么这样一种做法会有什么效果呢?消防部门最好的一个决策就是我不批准搞楼堂馆所。不批准,你就没法失火。 


  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也是管制失败的例子。银行家在市场中放出贷款,他知道有风险,与此同时他也有一个预期的收益。他与借款人谈判,设法达到最好的风险收益比。而我们的金融体制呢?以往贷款没有责任,银行就乱贷款,刹都刹不住,现在是谁贷出去要终身负责,那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贷或少贷,我贷出去我要终身负责,但贷得好我能享受多少收益呢?第一,在中国,管制之出现与西方经典理论的论述有很大不同,政府之所以要实施管制,主要不是因为市场失败,而是因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利益驱动。第二,管制成本之高,超乎人们的想象,是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第三,管制之初衷也许是为了维护市场,但管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会走向反面:管制越多,骗子越多,腐败越多,效率越差,令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转。第四,市场经济有两大支柱即维护市场公平的法制和市场本身的信誉机制,而管制与信誉机制背道而驰,管制泛滥的地方,信誉必然沦丧,市场经济的信誉支柱不复存在。第五,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及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使得政府面临全球性竞争压力,进而不得不放松管制,因此全球化可以说是政府变革的动力所在。第六,张维迎教授将“信贷配给理论”引入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分析,这对理解争论不休的中国证券市场提供了新的视野,极富理论价值。第七,从管制的话题中,张维迎教授还引申出对政府工作应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而非“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值得全社会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 


  考虑到推进中国改革的重任,本文的话题可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方面已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从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放开进入到了对包括所有垄断行业在内的改革;从主要在企业层面的改革进入到了政府层面的层面;从单纯出口产品、引进外资的低层次对外开放进入到了融入全球化、全面与国际接轨高层次对外开放阶段;从不断克服保守势力阻挠、初步确立市场秩序进入到了需要努力克服既得利益阻挠以进一步完善市场的阶段。但是,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仍有诸多模糊的地方,对于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仍有诸多不甚明确的地方,特别是对市政与政府的关系仍然不甚了了,一些作法扼杀了市场信誉,不自觉地背离了改革方向。如果说前20年的改革取决于如何改企业的话,那么后20年的改革将取决于如何改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政府及政府管制、如何通过放松管制来推进改革,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就是最重要的。 


  过去20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会一帆风顺、高速增长会一如既往。事实上,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增长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已经失去高速增长的势头,如果只是在宏观政策上变戏法,而不果断下大力气在放松管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如果政府仍然将主要精力用于抓经济而不是转向维护市场公平的法规建设,最大限度地让市场信誉机制起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机遇就有可能失之交臂,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就有可能在法定垄断所造成的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下陷于停顿或者迷失方向、扭曲变形。

请举出一个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干预失败的例子,并剖析失败的原因

6. 请举出一个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干预失败的例子,并剖析失败的原因

这样,对一个理性的官员来说,把新药的申请报告压在抽屉里,就是最合理的选择。只要不批准,就不会有新药,当然也就不会有假药。因此,在实行药品管制后,美国新药上市的速度大大减缓,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用弗里德曼的话说,大量患者因为吃不到更新更有效的药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远远超出了政府防假药减少的死亡人数。这可以说是管制失败的一个具体例证。管制是西方的一个概念,英文是“regulation”,也就是使你按照某种规则行事。好比说,一个垄断企业的定价高于正常的边际成本,可能对社会造成效率损害,于是通过价格管制使得企业行为接近理想性竞争所能达到的行为,避免社会福利损失。通常,西方的管制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市场竞争的框架。也就是说,它制定一种规则,你只能在这种规则下运转。相比之下,政府干预走得更远,它是由政府部门、行政部门而不是让你自己去决策的一种博弈规则。另外,政府之所以直接对企业决策进行干预,往往为的是达到政府想要达到的非经济目标,这个目的可能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福利目标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完全偏离了市场竞争和社会福利目标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奉行的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原则,人们相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完善地引导着经济运行,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后达到全社会最优,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后来,人们认识到,市场本身可能存在着不完善,这个不完善会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无法达到帕累特最优,生产者可能损害消费者,或者对社会中交易的第三方造成损害。 一种情况是信息不对称。比如说卖者坑蒙拐骗,买者不知底细,这在药品市场最典型,所以美国成立了成立了专门对食品和药品市场进行管制的食品医药管理局。另一类问题是外部性。企业得到了全部的好处但有一部分成本它没有承担,象企业排放污染就是这样的例子,政府为此制定各类标准来限制企业排污。再就是企业的市场运作,可能会采取一些反竞争的行为。比如说,几个企业联合起来搞“卡特尔”定价,或者垄断企业制定垄断价格剥削消费者。
从根本上讲,西方的管制是对他们所认为的正常的市场运转出了问题后的一种纠正,西方人心中的基本理念仍然是怎么去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怎么使市场更加有效地运转。他们普遍同意,自由签约是最重要的,只要交易双方的协议不形成对第三方的损害,管制就没有必要;只有市场运转会形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又无法通过当事人之间解决时,才需要有政府管制。
我们不能否认管制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但要进一步问,你管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你的管制建立在什么样的管制动机的基础上?另外,你的管制究竟能不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讲市场可能会不完善,交易当事人可能会对第三者造成损害,而他本人不顾及这种损害,这只是指出了市场本身有不完备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由此简单地推断管制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过去简单地推论,只要市场有毛病,政府就应该管制,但国外几十年管制的经验,大量的案例已经证明管制可能比市场做得更坏而不是更好。我们必须清楚并不存在一个最优(first-best)选择,我们只能选择次优(second-best),或者说。两害相权取其轻。 许多管制其实都是这样。有一个楼堂馆所失火了,我们马上去追究消防队员的责任,问你们当初是怎么审批的。那么这样一种做法会有什么效果呢?消防部门最好的一个决策就是我不批准搞楼堂馆所。不批准,你就没法失火。
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也是管制失败的例子。银行家在市场中放出贷款,他知道有风险,与此同时他也有一个预期的收益。他与借款人谈判,设法达到最好的风险收益比。而我们的金融体制呢?以往贷款没有责任,银行就乱贷款,刹都刹不住,现在是谁贷出去要终身负责,那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贷或少贷,我贷出去我要终身负责,但贷得好我能享受多少收益呢?第一,在中国,管制之出现与西方经典理论的论述有很大不同,政府之所以要实施管制,主要不是因为市场失败,而是因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利益驱动。第二,管制成本之高,超乎人们的想象,是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第三,管制之初衷也许是为了维护市场,但管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会走向反面:管制越多,骗子越多,腐败越多,效率越差,令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转。第四,市场经济有两大支柱即维护市场公平的法制和市场本身的信誉机制,而管制与信誉机制背道而驰,管制泛滥的地方,信誉必然沦丧,市场经济的信誉支柱不复存在。第五,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及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使得政府面临全球性竞争压力,进而不得不放松管制,因此全球化可以说是政府变革的动力所在。第六,张维迎教授将“信贷配给理论”引入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分析,这对理解争论不休的中国证券市场提供了新的视野,极富理论价值。第七,从管制的话题中,张维迎教授还引申出对政府工作应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而非“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值得全社会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
考虑到推进中国改革的重任,本文的话题可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方面已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从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放开进入到了对包括所有垄断行业在内的改革;从主要在企业层面的改革进入到了政府层面的层面;从单纯出口产品、引进外资的低层次对外开放进入到了融入全球化、全面与国际接轨高层次对外开放阶段;从不断克服保守势力阻挠、初步确立市场秩序进入到了需要努力克服既得利益阻挠以进一步完善市场的阶段。但是,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仍有诸多模糊的地方,对于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仍有诸多不甚明确的地方,特别是对市政与政府的关系仍然不甚了了,一些作法扼杀了市场信誉,不自觉地背离了改革方向。如果说前20年的改革取决于如何改企业的话,那么后20年的改革将取决于如何改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政府及政府管制、如何通过放松管制来推进改革,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就是最重要的。
过去20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会一帆风顺、高速增长会一如既往。

7.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和产生的效应

所谓“市场”是指人类自由交换所需品过程的一个概论。但物物交换的过程并不可能完全按自然规律的供求关系去进行,或多或少会出现人为干扰因素。

如果按自然规律的供求关系去交换物品,会出现供不应求的东西价格昂贵,供过于求的东西价格低廉,这也是市场的另外一个理解。因此,政府在过往的市场干预手段中,一般出现在物价调控与制定市场竞争规则。如限制一些领域及行业参与生产供应的企业数量,避免造成供过于求。也会支持扶持更多高端领域的科技及文艺产业发展起来,以达到供求关系更为平衡合理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有利于管治。

但由于体制的发展历史原因,在我国较为早期出现过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的模式。也就是说,最早期出现在新中国的“市场”并非指物物交换的经济模式,而是指政府企业生产物品的数量配额与民众的获取方式。由生产力决定需求,是较为早期的国内经济模式。而这种模式,一般只会出现在如超跑、飞机、航空、科学、艺术品等高端供应领域。在民生物品供应领域(泛指衣食住行)出现的,有前苏联的社会模式。

所以,讨论国内的“市场”模式不能脱离演变过程及历史基础与管理传承的影响。后来,邓小平上台后,主导的改革开放,则是指政府放开民生领域生产支配权,改由市场需求引导生产力发展。这个时期的政府干预市场主要是指国有体系的改革,但主要生产力还是在政府企业,只是改成根据市场需求去设置生产力。

后期,民营及外资企业的壮大,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出现。这个时候的政府干预主要是平衡国有企业与民营及外资之间的比例及发展差异。

到了今天,历史的发展模式还是较为根深蒂固影响着国内的市场发展模式的。国有体系的企业雇用着大量人口,牵涉到数以亿计人口的生存环境。民营、外资又带来较为活跃的竞争模式和优胜劣汰的机制,可以说目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下,两者的存在都是缺一不可的。但国有和民营如果参与到同一个行业的市场竞争,政府该如何定夺,一个是亲生儿(自己家的东西),一个是妃子(主要产生税收)。

除了以上的国有与民营共同形成的竞争市场外,地区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是需要更高级别的政府体系去平衡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纯粹的理念管治在脱离了经济利益与权力利益后,是不现实的。所以,如何确保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理竞争及平衡发展,又成了中央政府的新形态干预市场需求手段。

行业竞争、地缘经济竞争、国有与民营之间的竞争,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中国“市场模式”。在这个情况下,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一般出现在政策制定、税收倾斜、政企分离、军警企分离,等更适合健康市场发展的调整。只要有政府企业的一天,都不可能真正把市场脱离于政治主导,也就是说政府不是干预,而是主导市场,不要搞混了概念。

例子一:京东自营与第三方卖家之间的竞争,京东的身份是主导,而非干预。

例子二:苹果os 系统,苹果自身开发的系统及apps与第三方apps之间的关系,苹果是主导,而非干预。

例子三:国有媒体的节目,媒体自有节目及人员与其他第三方参与到节目内容的,国有媒体是主导,而非干预。如《超级男女声》《Net仔Net女》《中国好声音》等大型选秀节目最为有代表性

--分割线---

例子一:淘宝与第三方卖家之间,淘宝是干预与管理,淘宝不参与市场竞争。淘宝的“国企”是天猫,相对独立。

例子二:足球场上的裁判与球队关系,裁判是管理与干预,裁判不参与球队竞争。

例子三:商业市场的媒体和艺人之间,商业媒体是管理与干预,艺人是内容,媒体不参与艺人间竞争。


也就是说,界定政府对市场是主导作用还是干预作用,最重要的是中一个依据点就是政府有否参与该类市场经济竞争,是裁判还是球员。有的话是主导,没的话是干预。产生的效应不在一个比较级别,不能一概而论。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和产生的效应

8. 高价求市场失灵 和 政府失灵的 实例

市场失灵:
案例一:(一直存在)在我国,国家将烟草行业纳入专卖管理轨道,其目的在于最大化地追求追求烟草制品带来的税收,将其转化为社会公共产品,同时以行政行为调控烟草制品的生产及销售过程。但是,显而易见的,烟草制品天然具有损害消费者生理的效用,控制以及销售烟草制品的主体——国家、或市政府,并没有直接为消费者因吸烟造成的生理损失负直接责任。这种公共管理中的负外部,无法由市场本身解决,性体现了市场失灵。

案例二:2010年湖南郴州因为当地的冶炼企业的排污处理不当,导致许多村民血铅中毒,仅仅17日到20日该市共207人进行了体检的人中有111人血铅含量超标,其中一共有29名儿童血铅中毒住院。在嘉禾桂阳,当地政府已经积极地取缔当地的非法排污企业,可是还有当地村民血铅中毒事件发生。上述事例属于市场失灵中的外部效应中的外部负效应。当行为主体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报酬,就出现了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有正负之分,当某个人的行为使其他人收益时就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反之,就是负外部效应。正如上述事例中的当地的冶炼企业没有好好处理好冶炼所产生的污染物,该企业的个人行为使他人(村民和环境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政府失灵:
详见附件(其中也有双重失灵的案例)。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