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山居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024-05-15 04:01

1. 早秋山居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早秋山居》颈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一、原文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二、译文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三、出处
唐·温庭筠《早秋山居》

赏析
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
秋天刚到,山家便觉爽气袭人。报晴的霜讯,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颔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

早秋山居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山居秋暝颈联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试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如下:这首诗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颈联在诗中拓展一步,进到人事生活,而这种生活出现在山中黄昏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显现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写姑娘:一群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浣衣归来,结伴同行;她们嬉戏玩闹,笑逐颜开,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静的生机,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写渔人:几艘小船满载星辉,尽兴而归,满眼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让人心生羡慕,多么想,摇一船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来迎接又一个静谧幽美的夜晚;多么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渔舟小调去欢送又一个余辉掩映的黄昏。姑娘也好,渔人也罢,诗人只听见竹林中的喧闹而不见其人,只见到莲株的摇动而不见行舟,自可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人们竟是裹在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里,这是何等动人的景象啊!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的人们,勤劳纯朴,心性高洁;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率性真诚,一派天然。难怪末联诗人要由衷地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
以上供参考。

3. 温庭筠《早秋山居》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早秋山居》颈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一、原文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二、译文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三、出处
唐·温庭筠《早秋山居》

赏析
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
秋天刚到,山家便觉爽气袭人。报晴的霜讯,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颔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

温庭筠《早秋山居》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 山居秋暝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11、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0.先总写雨后晚秋,(1分)后有几幅具体画面:月照松间、泉流石上、浣女和渔者晚归;(2分)明净、宁静、清幽或清新明丽。(2分)
11、动静结合,(1分)作者先写了山雨初霁、月照山松、万物为之一新的静态空山,同时作者又写出了淙淙流水的声响以及竹喧、莲动的动景,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和谐统一清新的画面,(2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幽静宁肯谧的喜爱。另也可以答成是衬托,以动衬静。还可结合尾联答成用典,言之成理即可。(2分)

5. 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特色?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熨帖。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针叶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静感觉,是静而不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

表现了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

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特色?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 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特色?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熨帖。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针叶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静感觉,是静而不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
表现了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

7. 山居秋暝中颈联写的什么意思。用几句话将此联所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字面意思是: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描绘的画面: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山居秋暝中颈联写的什么意思。用几句话将此联所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8. 山居秋暝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哪儿幅画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的画面: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