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前景

2024-05-17 15:54

1.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前景

一、2012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略有改善。美国房地产市场缓慢复苏,2012年前8个月新屋销量同比增长21.7%,且售价明显上扬;9月份失业率为7.8%,达2009年1月以来最低点。欧央行出台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欧洲稳定机制(ESM)启动,希腊新一轮救助计划谈判取得进展,暂时缓和了欧债危机形势,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围国家国债收益率明显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出台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内起到压低国债收益率、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一些新兴经济体也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刺激作用。据摩根大通发布的数据,9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8月的48.1小幅回升至48.9,表明世界经济下滑势头有所缓解。
中国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变化。9月份工业生产、商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均比8月有所提高;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实现4个月以来首次回升,达49.8,接近50的荣枯线;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至100的荣枯线以上,达100.8。9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在做好出口退税和金融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环境、优化贸易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通关效率,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规范和减少进出口环节收费等。这些政策措施正在陆续落实到位,将强化前期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效果,进一步提振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推动外贸增长企稳趋升。
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外需低迷的态势难有根本好转。美国经济增长没有明显起色,个人消费增速仍低于危机前水平。欧元区核心国家经济走弱,重债国持续衰退,失业率屡创历史新高,严重制约消费能力和信心。日本地震灾后重建效应减退,出口形势恶化,经济增长还在减速。新兴经济体难与发达国家“脱钩”,增长普遍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3%,低于2011年的3.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3%,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3%,低于上年0.9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长率均将低于2011年。世贸组织(WTO)预计,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2.5%,远低于2011年的5%。加上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大幅上升,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极其复杂,实现进出口稳定回升还需付出巨大努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12年四季度进出口有望延续9月份的回升态势。在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普遍放缓或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占全球贸易的份额有望保持稳定或微幅上升。
二、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需要持续紧缩财政,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无法根本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业率高企等制约,经济增长动力仍较疲弱。一些新兴经济体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发展面临的风险上升,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4.5%,明显低于危机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再起波澜。
欧债危机既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制度危机,更是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竞争力危机。随着欧洲稳定机制启动和银行业联盟构想开始落实,欧元区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正在逐步加强,但外围国家不仅财政缺口大,而且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提高竞争力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其间若经济、政治形势恶化超出预期,可能在金融市场引起新的波动。2013年,欧元区外围国家融资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国家面临大选,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美国财政悬崖涉及金额约占GDP的4%,若处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经济重返衰退。
三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
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从国内看,随着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发挥成效,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党的十八大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将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
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截至2012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累计仅增长1%,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出口难有大的反弹。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9月,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
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
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太阳能光伏电池在多个海外市场遭遇贸易摩擦,出口严重受阻。
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2008-2011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2012年前7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份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1、1.4和2.7个百分点,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低成本国家挤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
应当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最快的十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2011年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连续三年全球第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针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一方面,立足当前,密切跟踪形势变化,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难,努力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外贸长远发展后劲。同时,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进口促进平台,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部分供应偏紧商品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前景

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出口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近年来,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出口整体有所萎缩,其他贸易出口整体变化不大。
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服务贸易造成较大影响,服务进出口规模下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加快实现服务贸易提质增效。2020年我国进口额2.0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出口额2.59亿美元,同比上涨3.6%,贸易顺差0.53亿美元。2021年,进出口贸易额快速恢复,同比增速分别为22.2%和60.6%。

出口加工贸易整体萎缩
出口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2015-2020年,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出口整体有所萎缩,其他贸易出口整体变化不大。2020年,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均较上年有所增长,分别为59.34%、13.53%,加工贸易有所下降,为27.13%。从占比结构看,2020年相较2015年,加工贸易的占比下降7.94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增长5.9个百分点。

2015-2020年,我国一般贸易额自2016年来不断增长,而加工贸易额从7977.9亿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702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进一步萎缩。

进口加工贸易萎缩
进口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从占比结构看,2020年相较2015年,加工贸易的占比出现下降,下降6.92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增长5.5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进口占比变化不大。

2015-2020年,中国一般贸易自2017年来缓慢下降趋势,加工贸易额整体不断下降,至2020年进口额下降至4042.1亿美元。

综合来看,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面临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额下降趋势将进一步延续。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 当前外贸发展的新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03年1-7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4507.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达到2284.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进口2223.2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特别是单月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都远远大于2002年。 

  (二)2002年至2003年1-7月受关税下调和世界市场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进口持续大幅增加,但对经济冲击不仅小于预期,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从总体来看,入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179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达到50%。占全部进口增量的54.6%。2003年1-7月加工贸易进口85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占进口增量的23%。加工贸易设备进口1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先进技术和短缺原材料占进口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于入世后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加大。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从出口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制成品出口2970.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占出口的比重为91%。2003年头7个月制成品出口20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从进口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占进口的比重为83%。2003年头7个月制成品进口1823.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从贸易平衡来看,2002年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顺差511.5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出口呈现逆差207.9亿美元,说明我国的制成品出口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初级产品则主要是受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用料较大的影响。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加工贸易出口1995年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以来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第一大贸易方式,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02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占出口的比重达到55%,进口1222.2亿美元,增长30%,占进口的比重47%,加工贸易顺差577亿美元。2003年1-7月加工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5%,加工贸易迄今仍是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一般贸易方式和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2002年一般贸易出口13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占出口的比重42%,进口12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占进口比重为49%,过去一般贸易一直逆差,现在转为顺差,达到71亿美元。2003年1-7月一般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35.2%,进口增长53.2%,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贸易逆差达121.9亿美元。其它贸易方式虽然还处于很大比较劣势,但发展也很快,如2002年出口9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进口4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贸易逆差为344.4亿美元。2003年1-7月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又有大幅增长。其中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92%,租赁贸易出口增长147%。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2002年我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日本、美国、香港地区、台湾省、韩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和英国,同2001年相比略有变化,台湾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马来西亚由第十位上升至第六位。马来西亚正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我国对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较快,我国对非洲和拉美的出口规模仍然较小,增速不稳定。 

  亚洲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2002年我国对亚洲出口170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0.86%,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52%。2003年头7个月我国对亚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我国对北美国家出口增长速度较快。2002年我国对北美出口742.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22%。2003年头7个月对北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33%。 
   
  2002年我国对欧洲出口59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18%。2003年头7个对欧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50%。 

  2002年我国对拉美出口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3%。2003年头7个月我国对拉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2%。同年,我国对非洲出口69.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2%。2003年头7个月我国对非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9%。2002年我国对大洋洲出口5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1.6%。2003年头7个月我国对大洋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37%。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吸引外资形势很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我国出口增长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主要力量,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9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为52.2%。2003年头7个月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0%。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逐步放开,恃别是今年我国提前实现对世贸的承诺,实行了对外贸易经营权的登记制,集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外贸的潜力被逐渐释放出来。2002年集体企业出口18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6%,2003年头7个月出口增幅为31%。2002年私营企业出口13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5%,2003年美7个月出口增幅为161%。集体和私营企业出口合计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为10%。国有企业在出口中发挥的作用逐渐下降。2002年国有企业出口1228.6亿美元,增速最低,仅为8.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37.7%。2003年头7个月出口增幅为14%,仍然是增速最低的部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2002年中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为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倍。其中出口21.9亿美元,增长5.1倍;进口25.5亿美元,增长3.7倍。2003年头7个月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57%。加工区出口的产品90%为机电产品,其中又以计算机及其零件为主要出口产品,2002年计算机设备出口7.4亿美元,增长11倍,计算机零件出口10.2亿美元,增长33倍。 

  (八)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由于近几年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予西部地区各种优惠发展政策,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有了大幅增长。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抗风险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今年受到了非典疫情的影响,但中西部地区出口仍然有了很大的增长。河南、湖北、广西、西藏、甘肃、新疆、江西、吉林等省市自治区对外贸易出口在2002年大幅增长之后,2003年头7个月,出口又出现大幅增长,河南出口增幅为41.5%,新疆出口增幅为67%,广西出口增幅为48%,西藏出口增幅为66%,湖北出口增幅为33%。江西出口增幅为44%,山西出口增幅为40%,吉林出口增幅为33%。 

  二、当前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对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基本同国际接轨。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新旧体制的交替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性时期。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中国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形成重大的障碍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国际上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严正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国有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普遍偏低 

  近年来。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国有外贸企业布局过于分散,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竞争力。债务负担严重,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国有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速不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 

  (三)我国出口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的现象严重,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渐放开,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盲目竞争,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的现象。出口低价竞销的主体是受生产源头“多、低、散、乱”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企业。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在那些市场体系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表现尤为严重。 

  (四)外贸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出口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 

  2002年出口大幅增长,但从具体商品来看,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这种情况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尤为突出。出口增长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为主的格局。 

  (五)我国对外贸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和体制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要同国际接轨、并且保持稳定是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目前有些补贴政策仍未符合国际规范,一些政策虽然符合国际规范,但不能稳定落实,如出口退税机制仍不完善,跟不上外贸发展的需要。 

  (六)电子商务市场亟待规范管理 

  近年来,许多境外商人利用国内一些人急于发家致富的心理,钻了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管理不规范的空子,通过境外的国际商务公司,利用网络在国内发展非法传销。很多人自己上当受骗,购买了许多进口的高价商品,还要去欺骗亲朋好友,结果导致很多人的私人财产流失,国家的关税和增值税流失,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利益都受到很大的损失。 

  三、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和顺利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应加快进行重组和改革 

  国有外贸企业是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产生的,对满足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一种计划经济的产物要适应市场经济,就要加以完善和改革,国有企业要实现投资多元化,股权多元化,进行多种形式的重组和改革。 

  (二)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同国际规范接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严格禁止对出口进行补贴。所以今后我国作为鼓励出口的补贴政策必须改变为用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今后我国政府的补贴应向初级生产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术的丰缺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但企业缺乏资金又承担不了对高新技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资开发进行补贴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必要。 

  (三)国家应重视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加进口原料和高新技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得到发展是最完美。如果双边贸易的过度不平衡,给另一方造成过大的压力,就会造成贸易摩擦。解决双边不平衡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不断深入开拓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尤其是加大对我国有贸易顺差国家的出口。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加大原料和高新技术的进口,从要素丰缺角度来看,我国是资源和高新技术短缺的国家,增加进口资源和高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四)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行业产品的出口,把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转化为竞争优势产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这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我国企业应努力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把高新技术同我国的传统产业相结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重视科技开发,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五)加强对出口产品价格的指导和协调,对出口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增强出口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商会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功能。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不仅有法律加以规范,还有中介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出口企业必须接受协调,以防止低价竞争,自相残杀。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我国政府或商会应在出口市场建立中介组织,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督、指导和协调,对低价竞争的企业进行处罚,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正常的经营秩序。 

  (六)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 

  国际电子商务使传统的关税制度受到挑战,对各国的关税制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电子商务管理法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国际间协调进行有效的管理。国家电子商务宏观管理机构应对政府各有关部门间如海关、商务部、国家商检局、税收、工商管理部门等进行全方位的协调,联合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狠狠打击利用网络进行非法传销的行为。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4.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与发展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国际卫生条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国内、国外均高度关注这一疫情,全球贸易和中国对外贸易均面临变局。
结合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等人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研究中的两大研究结论,其一,由于反应更快、抗击疫情力度更强,因此此次疫情影响更大、时间更短,乐观估计影响主要在一季度,乐观估计全年GDP增速约5.4%;其二,疫情应对措施的三大政策组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不禁引人思考,在这样的经济形势背景下,如何“开放”以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对外贸易行业该如何化挑战为机遇?



本文立足于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呈现出的各种特征,结合全球对疫情的态度,展开我国贸易进出口如何化挑战为机遇的分析。
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2019年,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无论从贸易量上来看,还是从贸易效率上看,中国贸易格局在保持全球地位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如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名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从贸易效率上看,近年来,海关大力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2019年,我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8年分别压缩42.3%、42.4%,时间分别为41.4小时和4小时。



——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国际地位提升
2019年以来,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从中美贸易问题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问题,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面临多重挑战。与此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推进贸易结构优化,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也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共同稳步推进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
贸易规模、国际市场份额双双迈上新台阶。从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来看,2013-2019年进出口总额波动变化,2019年中国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达31.5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进口14.31万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较全球高2.8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份额较2018年提高0.3个百分点至13.1%。






——外贸总额逐季攀升
2019年,中国进出口规模逐季攀升。2019年一季度进出口值为7.03万亿元、二季度7.68万亿元、三季度8.26万亿元、四季度达到8.59万亿元。



——贸易顺差大幅回升
2019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25.4%,贸易顺差大幅回升。我国经济拥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这种韧性在外贸领域同样具备。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制造业基础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中国出口面形势较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贸易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出口额增速远高于进口额增速。2019年,中国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



——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位次发生变化,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9年,第一大贸易伙伴仍然是欧盟,对欧盟进出口4.86万亿元,增长8%;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对美国进出口3.73万亿元,下降10.7%;第四大贸易伙伴是日本,对日本进出口2.17万亿元,增长0.4%。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27万亿元,增长10.8%,高出整体增速7.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海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减负增效。拓展担保方式,引入保险公司参与海关税收担保,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轻负担。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进口有关科研和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中国海关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支持民营企业享受当地海关提供的各项便利措施,服务企业“走出去”。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9万亿元,增长13%;进口4.58万亿元,增长8.4%。



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57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9.9%,低于民营企业进出口额比重;国有企业进出口5.32万亿元,占16.9%。



此外,2019年中国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2019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8.61万亿元,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接近六成;201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06万亿元,增长4.4%,占出口总值的58.4%。
全球对中国此次疫情的反应和措施
世卫组织态度:理性客观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但高度肯定中国的防控工作,认为没有必要采取限制国际人员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措施,将于3个月后重新评估,若届时疫情得到控制,将撤销认定。WHO宣布PHEIC后,仍可能对中国主要疫情发生地湖北定义为受染地区(俗称“疫区”,非国家概念,而是对部分省市)。
世卫组织明确肯定中国的努力以及信息的透明程度,认为该决定不是因为世卫组织对中国没有信心,而是因为他国,尤其是卫生系统较弱且准备不足的国家。世卫组织同时宣布七条临时建议,具体如下。



多数国家:积极采取人道主义援助
从正面支持看,多数国家和地区援助中国抵抗肺炎疫情,如俄罗斯、韩国、日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其中包括捐赠物资、组织医疗团队和提供技术支持援助中国。



部分国家/地区:采取一系列的反面封锁措施
为防止病毒蔓延,多数国家和地区采取边境封锁措施,主要手段有撤侨、缩减航班、加强中国游客入境审查、限制签证和限制旅行五个方面等。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截至1月31日,已有62个国家针对中国公民采取入境管制措施,包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等等。其中,6个国家对中国公民采取了签证收紧措施,4个国家采取入境限制措施,5个国家对护照签发地为“湖北”及有“湖北”旅行经历的人员进行重点入境管控,47个国家则对入境的中国公民采取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申报等措施。



疫情对中国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
根据本文一开始的分析,中国经济整体势必受影响,但冲击主要局限在一季度。乐观估计下,此次防控及时得力,疫情持续时间较短,对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局限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此后逐步下降,3-4月结束,四个季度的GDP增速预计为4%、6%、5.8%和5.6%,2020全年在5.4%。在整体经济大环境受损这一背景下,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势必也会受影响。
结合全球对此次疫情的态度来看,各国海关暂未发布任何对中国贸易进出口采取强制、激烈的措施,目前措施主要集中在人口出入境控制。如2020年1月30日,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表示,虽然中国正在经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进口和出口活动不会受到影响;截至目前,两国的贸易活动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暂停。
此外,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认定为PHEIC,但同时也表示没有必要采取限制国际人员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措施,世卫组织不建议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此次并非将中国列为疫区国,WHO定义疫区以“省/市”为单位、而非国家,且不同省市定义和解除“疫区”的时间不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疫情被认定为PHEIC会对中国外贸有一定影响,但程度和方式上并不如外界所担忧的严重。从短期来看,即便世卫组织不宣布,每个国家也会根据疫情发展决定是否与中国进行外贸,世卫组织宣布之后相当于是一个加强的提醒。



基于以上的结论背景,要保持中国外贸在全球的格局,力争将疫情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降到最小,化挑战为机遇,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和考虑: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5.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外贸行业行业凭借优越的人口红利,以低成本优势完成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末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和虚拟经济盛行时代,中国外贸行业更是在全球引领风骚。
1、我国外贸公司的发展前景,将因制造产业的竞争劣势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发展空间和行业利润都将受到挤压,发展的压力将会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做好外贸公司的业务,必须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等多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通过积累行业经验,找到业务蓝海,才能找到光明的发展前景。
2、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3、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世界贸易深度下滑的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继续提高,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6.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对外贸易现状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外贸出口“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大变化应该就是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了。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6.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1978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85倍,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见表1)。   另外,中国很多行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强。如我国纺织品已占领全球70%的纺织品市场。我国显然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而贸易大国地位确立只用了16年的时间,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讲,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简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频道整理 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2.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自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6年间,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3.7亿美元。从占我国出口额的不足5%跃升到52%以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最主要贸易方式,也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来看(如图所示),在大部分年份当中,加工贸易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率,超过了我国的总出口增长率。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对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 图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 3.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   自1979年以来,中国以其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FDl最多的国家。   在1985年~1990年期间,我国出口增加额绝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三,处于主导地位。在1991年~1995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仍处于次要地位,但其重要性已大幅上升。在1996年~2001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继续大幅上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外贸总出口额的58.62%。 表2 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加额的贡献(1985-2005)(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期及海关统计资讯网数据整理 4.我国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双边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5%。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2%。与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出口市场集中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我国出口效益不高   我国出口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所得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一些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低于1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于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竞相杀价出口,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现了一部分产品贸易量增加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2.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创汇的要求,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很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并且我国单位产出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带来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业也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外贸增长方式没有质的改变。

7. 中国应如何发展对外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 参考资料: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731&p=1

中国应如何发展对外贸易

8. 怎样发展对外贸易?

一)强化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保障功能  当前,主要国家外贸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对外市场开拓,对内保护国内产业的功能。增强外贸法的开拓国际市场的保障功能,实施对外贸易调查,已经成为各国开拓国际市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重要法律手段,是当今各国外贸法的立法趋势。著名的美国301条款就是一例。根据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的规定,301条款及其配套措施分为三种:一般301条款、特殊301条款及超级301条款。根据一般301条款,如果美国贸易代表确信外国的某项立法、政策或做法违反了贸易协定或与贸易协定不一致、或者不公正,并给美国商业造成了负担或限制,那么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就应该采取行动,以实现美国依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利,或者达到消除这一立法、政策或做法的目的。特殊301条款针对的则是重点监督国家的知识产权贸易。而超级301条款的关注重点则是贸易自由化,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应关注某些重点国家的主要贸易障碍和扭曲贸易的做法。根据 301条款,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可以根据情况对外国采取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例如中止或撤回贸易减让、对外国的进口货物或服务给予进口限制,也可以通过谈判要求外国政府改正其做法或提供赔偿等,这表明301条款是贸易单边主义的武器。美国常常使用这个条款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进行调查,继而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如果谈判不成就进行单边报复,以迫使他国让步。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和日本都频遭此条款的调查,深受其苦,对这个法律有切肤之痛,我国也是301 条款的主要目标。而我国1994年外贸法在这方面的功能明显不足。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内产业利益,新外贸法在原有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反规避等对外调查的基础上,调整并专门增加了第7章对外贸易调查。例如,参照美国、韩国的立法实践,明确规定国家可对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对国内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影响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主管机关、方式、措施等进行了相应规定(第38、39条)。这些规定为我国今后对外谈判和磋商、签署多双边协议、发起对外调查和贸易救济措施,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定量分析框架和评估程序,有利于全面平衡国际经济变化对国内产业及国内就业的影响,有利于全面评价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多双边安排的利弊,有利于准确及时发起对外调查和贸易救济措施。  同时,在第48条明确授权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对外贸易的双边或者多边磋商、谈判和争端解决,增强了运用国家机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高度重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重要内容,正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的本质已经不只是技术的创新,而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武器之一。因此,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日本甚至提出专利立国战略 。  在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定)中,即规定了在保护知识产权时应遵守下述原则,即国民待遇、保护公共秩序、社会道德、公众健康等原则,同时也明确规定:“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权利持有人滥用知识产权”。新外贸法根据WTO的规则,在借鉴美、欧、日等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第5章“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具体规定了通过实施贸易措施,防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出口和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权利等内容。这些规定有利于中国企业妥善处理与外国专利人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有利于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外贸法第31条还规定,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未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国民待遇,或者不能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物、技术或者服务提供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外贸法规定将对与该国家或者该地区的贸易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将为在境外有效保护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以及产品竞争优势,提供有力的国内法依据。   (三)建立预警应急机制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法定职责  建立对外贸易预警应急机制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国商务部2003年9月建立“工业分析办公室”,负责审查和评估进出口贸易、政府政策对产业及企业的影响;南非、欧盟建立的“进口监测快速反应机制”;以及印度建立的进口监测机制等。从国内产业角度来说,对外贸易预警应急机制一般称为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主要是通过对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异常情况的连续性监测,分析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为国务院领导、政府相关部门、产业和企业决策服务,实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该系统由预警、预案、应对实施三个部分组成,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基础性、前瞻性、预防性工作,对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入世后,特别是面临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产业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对此,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原国家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局)、国家质检局、人民银行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能,积极探索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其中商务部已经建立了汽车、化肥、钢铁等重点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对重点商品进行了监控,并积极推动了区域性和企业级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工作。新外贸法第49条规定,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的预警应急机制,应对对外贸易中的突发和异常情况,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一条款的出台,必将强化政府的预警职能,促进我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四)透明度原则作为一般性原则在新外贸法中得到全面的贯彻  透明度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实现WTO总体目标的关键。透明度原则的核心条款是关贸总协定的第10条。随着WTO影响的扩大,该原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保障国际贸易可预见性的关键,并已成为各国外贸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列入其外贸法主要条款。  其具体内容,一是公布和告知原则,即通知义务。该原则要求成员管理机构必须将正式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政策予以公布;必须将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条约及政府协定予以公布;在实施具体贸易过程中的法令、条例以及一般援用的司法判例及行政决定,都应迅速公布。二是关于行政和司法过程中的透明度。要求各成员管理外贸过程及审理外贸案件的过程透明,并要求能对政府管理外贸过程中的决定进行独立的司法审查。三是关于商业经济层面上的透明度。当然,WTO对透明度原则也有例外,如公开会妨害公共利益,有损国家安全或损害企业正常的利益,例如商业秘密等,则可以不公开。  我国在入世议定书有关透明度原则问题上的承诺,关键的,或者说具有突破性的一点就是政府在管理外贸工作中取消内部文件(亦称红头文件),即凡是执行的,必须是公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新外贸法在对外贸易秩序和对外贸易调查两章中的第36和38条均强调了对外公告义务。例如,第36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告”。在第54条还规定了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向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义务。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公共信息服务意识薄弱,而对外贸易公共信息能否及时向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关系到我国加入WTO时作出的承诺,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通过公告,一方面增强了透明度,体现了新外贸法与WTO基本原则的一致;另一方面也通过将扰乱对外贸易秩序的行为公开的举措,确保了国民的知情权的实现,使得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达到一个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外贸法,学习外贸法,监督外贸法施行的作用。  同时,新外贸法在修订过程中还首次征求了外国商会和外商投资企业意见。立法机关对他们提出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权、指定经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吸纳了合理意见。这种做法既体现了WTO 的透明度原则,同时对外贸法修订本身,而且对整个国家法制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