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杰的人物评价

2024-04-28 02:22

1. 韦杰的人物评价

韦杰勤奋好学,有非凡的记忆力。他虽没有读过小学、中学,却在战争和建设中处处留心,学到丰富的学问。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亲口录于20多盒录音带之中,凡数万言。1987年2月3日,他于北京逝世。以后,女儿韦娜莎将他的录音悉心整理出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发展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韦杰极为关心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成长,他把教育培养好年轻一代作为己任。早在60年代,他就勉励青年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还要把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放在首位,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文化大革命”中,韦杰告诫干部子女:“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五的干部都是好的,他们跟随党和毛主席南征北战,建立了新中国,怎么可能一下子都成了黑帮?要多看看多想想,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你们是干部子女,两派都不要介入。”“文革”结束后,韦杰偕夫人回广西,有干部子女感谢韦杰的教育,请两位老人吃饭,席间菜肴较为丰盛,韦杰当即劝导毋忘勤俭节约的美德,青年人应当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及勤劳朴素的作风。

韦杰的人物评价

2. 韦杰的人物简介

韦杰,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班长、排长、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营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二二三团参谋长、团长、骑兵团团长,第七十四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队队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团长,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旅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十六旅旅长,华北军区第十四旅队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一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八兵团军长兼川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军长并入朝参战,回国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九八七年二月三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3. 韦奇迪的人物成就

2000年CBI湖北冠军2000年WCGC中国出线选手2001年WCG中国赛区第三,世界单打前八,双打第一2002、2003年进入WCG决赛,2003年CIG湖北冠军。

韦奇迪的人物成就

4. 韦杰三的人物生平

 韦杰三,广西蒙山县新圩镇新圩街人,一位热血沸腾的作家,一名大无畏的爱国知识分子。1903年1月5日,韦杰三出生于桂东小城蒙山县新圩镇新圩街一个贫寒的家庭,1岁多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他8岁就读于村里的私塾,10岁入读新圩初等小学,12岁升县立高小。他自幼聪明好学,在高小期间就阅读了《少年》《学生》等进步刊物,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毕业后,他到古排国文专馆读了一年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便辍学到古排小学当教员,那年才16岁。1919年秋天,韦杰三考入梧州省立师范学校就读,一年后毕业。1920年,他筹借了三十元钱前往广州,先是到慕黎英文专馆就读,半年后又考入广州培英中学。在学校里读书求学的韦杰三,正好处在伟大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和抵制外国列强的爱国运动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涨的学生运动热潮中,他一边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同时积极从事社会工作,曾经担任校刊《培英杂志》的编辑和学生自治会干事等职。1922年夏,他回到家乡蒙山作了为期10天的通俗演讲,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发动家乡的有志青年外出求学。为了实现他在乡间创办“模范学校”的抱负,1923年他转学到东南大学附中,任学校自治会《周刊》主编。因为在《周刊》中评论校政,触犯了学校当局,只读了半年就被迫转学到吴淞中国公学读书。1924年,他因为生活困难而辍学,不得不返回家乡,担任蒙山县立中学英语和音乐教员。期间,他和校长蔡挺生、进步教师黄成业合股开办“源生和”书店,经营一些进步书刊,如《响导》周报、《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还主编县立高小出版的《学生周刊》,传播科学民主新思想。从1915年到1923年4月,他写下了许多表达思想抱负以及向“恶社会”挑战的诗文,共计有儿童文学作品138篇、短篇小说4部、杂文21篇,另外还写有《儿童文学分类法》1部、译作《童话集》21篇、译作《西洋儿童诗集》24首。1924年,中国转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5月4日,蒙山县立高等小学为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数百名师生举行集会,韦杰三和黄成业等人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他们刊出墙报,走上街头演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对军阀统治,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抱着读书救国的宏愿,那年秋天他筹措了一笔费用到上海求学,考入进步力量较强的上海大学,在英文文学系学习。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后,上海大学被英国人用武力强行封闭。在那期间,韦杰三与上海大学的同学们奔波于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讲演,发动群众对死难者进行募捐。在斗争激荡的日子里,韦杰三还通宵疾笔写文章发表在上海的进步报刊上,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表达对工人运动的呐喊和支援。他还创作出许多诗歌,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绪。上海学生会成立时,他积极加入学联组织,与工商界联合会人士一起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在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形势下,韦杰三并未被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镇压吓倒,他失学退回家乡却并没有滞留下来,而更激发他“读书救国”的强烈心愿。那年秋天,北京的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新制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韦杰三毅然赴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韦杰三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一直热心于从事学校和社会的服务工作,对学校里和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敢于直言抨击。1926年3月,美、日、英、法等八国以“大沽口事件”为借口,向北洋政府提出 “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内答复。面对美国、日本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段祺瑞政府屈服于压力,表示要遵守不平等的《辛丑条约》,撤除海口封锁。这激起了京津人民极大的愤怒,反帝情绪非常高涨。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陈为人、陈毅等领导下,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有2000多人参加,其中有几队工人和农民,一队广东外交代表团,一队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人,还有一队留日归国学生团,其余绝大多数是北京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清华大学的同学则统一参加了游行抗议。韦杰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手举小红旗,带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严正驳复最后通牒”等反帝口号,还边走边散发传单。游行示威队伍到达狮子胡同的时候,段祺瑞政府的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爱国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26人、伤200多人。韦杰三腹部连中四弹,当即倒在血泊中,被同学们救出送往协和医院。他在昏迷中仍然怒骂“段贼”,念念不忘祖国振兴富强,说:“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3月21日凌晨,这位爱国志士停止了呼吸,年仅23岁。3月22日,清华大学派代表到协和医院起灵,步行护送灵柩回校,他们高举写有“杀尽国贼”等标语的白布旗帜抬棺游行。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西门列队迎祭,当天举行追悼大会,并写了“碧血溅都门,丹心照清华”的挽联,表达了清华大学师生对他的悼念和爱戴。韦杰三的英雄事迹传回家乡,蒙山县城1000多群众集合举行追悼大会,县立高等小学校长蔡挺生泪湿悼词,代表家乡人民对他进行深切悼念。清华大学为了将韦杰三短暂一生的遗著留传后代,特别编辑出版了《韦杰三文集》;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也将韦杰三编入《壮族现代文学史》,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著作。1957年,清华大学在图书馆的草坪上竖立了一根由北京圆明园旧墓址移来的、已经断折了的白色大理石柱,旁边有一块石板,铭刻着韦杰三的主要事迹。

5. 韦杰的人物档案

姓名:韦杰籍贯:中国江苏徐州出生年份:1982年星座:天秤座身高:178cm三围:83/60/89cm体重:52 Kg

韦杰的人物档案

6. 韦杰的人物性格

韦杰忠厚耿直,平易近人。1983年,韦杰夫妇应邀回广西,在南宁时,有熟人请他们在南宁饭店吃饭,他们去早 了些就站在走廊里等候,也不亮出身份去休息室小憩。1985年,韦杰路过柳州,下榻地区招待所。在柳州检查工作的自治区主席韦纯束获悉,深夜赶去探望。此时韦杰已经休息,他休息前告诉秘书,有人找次日清早再来。可是秘书却忘了转达,第二天清早韦纯束一行有事离开了柳州。韦杰知道后,严肃批评秘书道:“别说是区人民政府主席来看我,就是一般同志来看也要接见,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韦杰是一位重乡情的将军,他身在军营,心怀桑梓。1954年,他带着家小第一次回到阔别25年的家乡。此后,他常乘工作之便,先后五次回东兰探望革命战友和父老乡亲。从1978年至1985年,他四次回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老革命根据地柱杖调查研究,推动扶贫工作。所到之处,都是轻车简从,粗茶便饭。半路上老人可随乘他的车子。他常说,我是喝玉米粥长大的,不用什么招待,一碟豆腐两碗粥就够了。他把东兰的土拿到四川去化验,极力要为故乡的脱贫致富寻找一条好路子。耳濡目染,他的子女对故乡也怀有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