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是谁?

2024-05-11 12:29

1. 萧邦是谁?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萧邦,波兰钢琴家,作曲家。1810年2月22日生于华沙附近;1849年10月17日逝于巴黎。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萧邦,这位素有"钢琴诗人"美誉的音乐家,出生于华沙附近,父亲是法国人;母亲则是没落的波兰贵族。萧邦七岁便开始学钢琴及小提琴,同年他写了一首短的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便出现在演奏会,被称为神童。同时他在华沙学园接受正式的教育,另外亦从华沙音乐学院主任学习作曲。
 
 爱国音乐家
 
  
 
 1830年,萧邦二十岁,他离开波兰前往德法奥等国演奏,因为俄国人占领华沙,于是他从此拒绝到俄国演奏,并且再没有回到波兰。不过在他的作品,却充满了对波兰祖国的怀念。之后,萧邦留在维也纳不久前往巴黎。
 
 得意时期与恋情
 
 在巴黎期间是萧邦的最得意时期,他受到当代伟大音乐家、画家和作家的欢迎,并且是贵族沙龙里的热门人物,成为众多贵族子弟争相聘请的音乐教师。在这段期间萧邦很少公开演奏,过著教与写的平静生活。
 
 在1836年,经由李斯特的介绍,与女作家乔治桑相识继而发生恋情。1838年在与乔治桑的子女在西班牙约卡岛度冬,此时萧邦开始出现疑似肺结核的征兆。于是在1839年及1841-46年,萧邦住在乔治桑的乡间寓所休养并写曲。
 
 悲惨的晚年
 
 1847年萧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宣告破裂。在爱情破裂之后的萧邦,健康急遽转坏。翌年法国境内爆发革命,萧邦因此前往英国。由于长期的健康不良,萧邦非常的消沉。在伦敦演出最后一场音乐会之后,萧邦返回巴黎,但再也不能教琴作曲。逝于1849年。

萧邦是谁?

2. 萧邦是谁啊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萧邦,波兰钢琴家,作曲家。1810年2月22日生于华沙附近;1849年10月17日逝于巴黎。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萧邦,这位素有"钢琴诗人"美誉的音乐家,出生于华沙附近,父亲是法国人;母亲则是没落的波兰贵族。萧邦七岁便开始学钢琴及小提琴,同年他写了一首短的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便出现在演奏会,被称为神童。同时他在华沙学园接受正式的教育,另外亦从华沙音乐学院主任学习作曲。
 
 爱国音乐家
 
  
 
 1830年,萧邦二十岁,他离开波兰前往德法奥等国演奏,因为俄国人占领华沙,于是他从此拒绝到俄国演奏,并且再没有回到波兰。不过在他的作品,却充满了对波兰祖国的怀念。之后,萧邦留在维也纳不久前往巴黎。
 
 得意时期与恋情
 
 在巴黎期间是萧邦的最得意时期,他受到当代伟大音乐家、画家和作家的欢迎,并且是贵族沙龙里的热门人物,成为众多贵族子弟争相聘请的音乐教师。在这段期间萧邦很少公开演奏,过著教与写的平静生活。
 
 在1836年,经由李斯特的介绍,与女作家乔治桑相识继而发生恋情。1838年在与乔治桑的子女在西班牙约卡岛度冬,此时萧邦开始出现疑似肺结核的征兆。于是在1839年及1841-46年,萧邦住在乔治桑的乡间寓所休养并写曲。
 
 悲惨的晚年
 
 1847年萧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宣告破裂。在爱情破裂之后的萧邦,健康急遽转坏。翌年法国境内爆发革命,萧邦因此前往英国。由于长期的健康不良,萧邦非常的消沉。在伦敦演出最后一场音乐会之后,萧邦返回巴黎,但再也不能教琴作曲。逝于1849年。

3. 肖邦还是萧邦,指的是什么啊?

分类:  娱乐休闲 >> 音乐 
   问题描述: 
  
 十一月的萧邦
 
   解析: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十一月的萧邦
 
 《夜曲>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一群嗜血的蚂蚁被腐肉所吸引 我面无表情看孤独的风景 
 
 失去你 爱开始分明 失去你 还有什么事好关心 
 
 那鸽子不再象征和平 我终于被提醒 广场上喂食的是秃鹰 
 
 我用漂亮的押韵形容被掠夺一空的爱情 
 
 啊 
 
 乌云开始遮蔽 夜色不干净 公园里 葬礼的回音 在漫天飞行 
 
 送你的白色玫瑰 在纯黑的环境凋零 乌鸦在树枝上诡异的很安静 
 
 静静听 我黑色的大衣 想温暖你 日渐冰冷的回忆
 
 走过的走过的生命 
 
 啊四周弥漫雾气 我在空旷的墓地 
 
 老去后还爱你 
 
 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 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跟夜风一样的声音 心碎的很好听 
 
 手在键盘敲很轻 我给的思念很小心 
 
 你埋葬的地方叫幽冥 
 
 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 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而我为你隐姓埋名 在月光下弹琴 
 
 对你心跳的感应 还是如此温热亲近 
 
 怀念你那鲜红的唇印 
 
 Jā丫说 
 
 夜曲这首歌歌词由方文山所写 曲子当然是我自己写的 
 
 顾名思义 听到里面的音乐呢 会有点点古典钢琴的感觉 
 
 然后厄...里面的内容呢 就是在描述一个很凄美的这个爱情故事 
 
 但是又不会太洒狗血 大家聼聼看就知道了 
 
 那些断翅的蜻蜓 散落在这森林 而我的眼睛 没有丝毫同情 
 
 失去你 泪水混浊不清 失去你 我连笑容都有阴影 
 
 风在长满青苔的屋顶 嘲笑我的伤心 
 
 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 
 
 我用凄美的字型 描绘后悔莫及的那爱情 
 
 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 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跟夜风一样的声音 心碎的很好听 
 
 手在键盘敲很轻 我给的思念很小心 
 
 你埋葬的地方叫幽冥 
 
 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 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而我为你隐姓埋名 在月光下弹琴 
 
 对你心跳的感应 还是如此温热亲近 
 
 怀念你那鲜红的唇印 
 
 一群嗜血的蚂蚁被腐肉所吸引 我面无表情看孤独的风景 
 
 失去你 爱开始分明 失去你 还有什么事好关心 
 
 那鸽子不再象征和平 我终于被提醒 广场上喂食的是秃鹰 
 
 我用漂亮的押韵形容被掠夺一空的爱情

肖邦还是萧邦,指的是什么啊?

4. 萧邦是何许人物

音乐家萧邦简介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萧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个人资料 又名: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萧邦 职业: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 所属地区:波兰 真实生日: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 官方生日:1810年3月1日 于 �0�3elazowa Wola, near Warsaw, Duchy of Warsaw 去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凌晨2点30分 于 Paris, France 称号: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代表作:《夜曲》《玛祖卡舞曲》《圆舞曲》《革命练习曲》 生平 1810 年生於波兰华沙近郊小镇泽拉左瓦�6�4沃拉村,父亲是法国人,从事教师工作,母亲是波兰没落贵 萧邦族后裔。因此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萧邦是波兰人,但是从身世看来,萧邦其实具有法国血统,而且萧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兰度过,后二十年则生活在法国,波兰和法国两个国家对於萧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风格都具有相当程度影响。萧邦父母一共生了四个孩子,萧邦行二。虽然家境并不富有,但是父母总是想办法给孩子们舒适的生活,因此萧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萧邦在三、四岁时即经常自行玩弄家里的钢琴,父母见他对音乐如此有兴趣,开始教他一些基本音乐知识。 萧邦六岁时随钢琴师齐尼夫学琴,萧邦进步神速,八岁时公开演奏了一首协奏曲,自此被视为音乐神童,成了华沙上流社会宠儿。 十二岁时萧邦拜华沙音乐院院长艾尔斯纳为师,原本想学作曲,但艾尔斯纳却看出萧邦具有独特天份,因此并未用传统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维,没多久艾尔斯纳便停止对萧邦传授,萧邦以后也就没再正式向其他老师学习过,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萧邦日后被乐评家批评在管弦乐写作上有缺失,其实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训练不足。不过若从另一角度来看,萧邦能够跳出传统作曲法则的束缚,依著自己的天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钢琴音乐,却也不能不归功於艾尔斯纳的慧眼。 十五岁时萧邦首次出版作品,并积极从事演奏活动。十七岁时以一首采自莫札特歌剧 " 唐 . 乔凡尼 " 的变奏曲,赢得舒曼传颂至今的乐评:「绅士们,请脱帽……一位天才,……我在萧邦伟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标和他的大师级作品前俯首」。十八岁前往柏林举行了几场演奏会,也弹奏一些自己的作品,获得相当好评。十九岁时首度前往向往已久的维也纳,维也纳音乐界对他颇表欢迎,使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他返回波兰途中,又游历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广不少见闻。二十岁时萧邦再度拜访维也纳,当抵达维也纳没多久便爆发波兰抗俄战争,和他一同到维也纳的朋友都相继回国参战,萧邦希望随友人一起回国为祖国效力,但父母认为他体格太弱恐怕无法适应军旅生活,要他继续留在维也纳。 由於奥国支持俄国,维也纳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兰人接近,萧邦因此失去举办演奏会的机会,也丧失了经济来源。萧邦在维也纳面临生活困境,亲友也都因身陷战争无法提供救济,所以生活相当拮倨。1831 年 7 月萧邦决定离开维也纳,当行经斯图卡特时听到波兰革命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创作出 " 革命练习曲 "。 九月间抵达巴黎,并认识了麦亚白尔、罗西尼、贝里尼、白辽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当萧邦初抵巴黎时,李斯特已是巴黎乐坛上的知名人物,他对萧邦非常友善,也颇为推崇萧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赞扬萧邦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抒情钢琴家,他那轻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独特魅力,都是无与伦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会上立刻获得乐界的注意与好评。更幸运的是萧邦遇到雷齐维王子,他将萧邦引介给巴黎的上流社会,使萧邦一夕成名,不少贵妇们著迷於萧邦风采,都要求跟他学琴,也使得萧邦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可以更安心地从事创作。此后十年是萧邦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萧邦多半写作一些如夜曲、圆舞曲及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龙性质的音乐,相当受到人们喜爱,可是当萧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时,他也渐渐失去举行公开演奏会的兴趣。1835 年后,萧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举办过演奏会,大多数时候他只喜欢在社交场合为朋友们弹奏。 萧邦终身未娶,不过气质出众、才华洋溢的萧邦,当然经历过许多次浪漫的爱情。从初恋情人蕾波狄娜到 弗雷德里克.萧邦仅存的唯一照片康斯坦彩、玛莉亚�6�4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乔治桑的出现。乔治桑与萧邦是经由李斯特介绍认识,乔治桑大萧邦六岁,离过婚有两个小孩,喜欢做男性打扮,因此萧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可是另一方面,乔治桑拥有锐利的头脑与坚强的个性,这些特质和阴柔的萧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萧邦,尤其是那一年萧邦染上了肺病,虚弱的身体正好需要像乔治桑这样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来照顾,不久两人便坠入情网,进而同居。 萧邦与乔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萧邦一面可以安心养病,一面又可专心作曲,许多杰作都在这个时期完成。1846 年萧邦与乔治桑感情出现裂痕,到了 11 月中,争吵达到顶点,情缘已尽,两人分手。此后萧邦的健康情况日益衰败,也几乎不曾再写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萧邦举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后一场演奏会,从演奏会后萧邦疲惫的神情,显示出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非常差,可是之后萧邦仍然抱病访问英国,在伦敦颇受英国上流社会欢迎,并在维多利亚女王御前演奏。然而伦敦潮湿多雾的气候,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响,咳嗽日益转剧,有时连呼吸都感到困难,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几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终於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 萧邦年表 1810 三月一日诞生於波兰。 1817 7 作G小调波兰舞曲;被誉为莫札特的继承人。1818 8 二月十四日举行第一场演奏会。 1824 14 入华沙中学并拜华沙音乐学院院长艾尔斯纳为师。 1825 15 C小调第一轮旋曲。 1826 16 入华沙音乐学院。 1827 17 作莫札特歌剧唐 . 乔凡尼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 1828 18 与作曲钢琴师休姆相识。拜访柏林。1829 19 威尼斯的狂欢。七月抵达维也纳。 1830 20 F小调钢琴协奏曲。十一月离开华沙。 1832 22 於巴黎惊闻华沙沦陷,作革命练习曲。1833 23 与李斯特於四月合开一场演奏会。 1834 24 出版波兰曲调幻想曲,科罗维克舞曲,圆舞曲第十八乐章。完成七首钢琴曲,蝴蝶练习曲,B小调练习曲。 1835 25 和玛莉亚小姐相恋。 1836 26 与玛莉亚小姐前往马林巴度假。降A调练习曲。 1837 27 完成丧礼进行曲。 1838 28 与乔治桑前往西班牙马约卡岛养病,同年返法国。 1839 29 返巴黎。完成G大调夜曲第二号第三十七乐章,升E大调即兴曲,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41 31 C小调高音前奏曲四十五乐章,F小调幻想曲,F小调高音波兰舞曲,第三叙事曲。 1842 32 降A大调波兰舞曲五十三乐章,F小调第四叙事曲,E大调第四协奏曲。 1844 34 第三首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46 36 波兰幻想舞曲,船夫歌,大提琴奏鸣曲。1847 37 与乔治桑决烈。 1849 39 10 月 17 日病逝於巴黎。 萧邦作品总汇 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辉煌的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 110.《降D大调摇篮曲》

5. 萧邦是谁

——————————————萧邦——————————————

简介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萧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个人资料
  又名:Frederic Franccedilois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萧邦   职业: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   所属地区:波兰   真实生日: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   官方生日:1810年3月1日 于 Żelazowa Wola, near Warsaw, Duchy of Warsaw   去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凌晨2点30分 于 Paris, France   称号: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代表作:《夜曲》《玛祖卡舞曲》《圆舞曲》《革命练习曲》

萧邦是谁

6. 《萧邦的代表作是哪些》

夜曲 夜曲的音乐形式,其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的约翰费尔德 他是出生於爱尔兰的钢琴家兼作曲家,在俄国度过他的后半生。他之为这形式的音乐命名,可能是取自天主教会的祈祷「夜祷」,不过在他心里,这曲式是他自己的创意:在低音部的和弦伴奏形上,高音部响出夜的寂静,以及梦般优雅的旋律。 萧邦一生写下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的十八首是在他的生前分别以两首或三首成集而刊行的。很明显地,萧邦是承袭了费尔德的「夜曲」形式而作的曲。在他的初期夜曲作品中都有著费尔德的痕迹,不过其外型与内容方面都超越了费尔德。萧邦并不止是单纯地承袭了费尔德,而是使内容多样性,更加热情。换句话说,他是把费尔德的表现发扬光大,使之走上完璧的领域之功臣。  波兰舞曲 萧邦幼年时代及一八二六年少年期作品,都雀跃著活泼的童心,到了一八二七年的作品71的三首,已经有深深的诗情,作品26的两首波兰舞曲,则更加显著。其中作品22为萧邦赴巴黎之前,在维也纳作的,内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钢琴高手的风格倾向。作品40的两首是很优秀的作品,作品44及53为真正的杰作。「幻想波兰舞曲」为一八四六年的作品,在这里萧邦的创作达到了一生最后成熟的境界。从这时代起,他的健康与精神已直接面对破局,次年他与乔治桑离别,因此也放下创作的笔。虽然如此,这首曲子并不欠缺灵感,萧邦的创作力却更加深刻,把心中的痛苦牵直地化作最优美的音乐。 马历卡舞曲 马厝卡舞曲为波兰乡土舞曲之一,也是克拉科维克舞的一种,相传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但是马厝卡舞曲没有克拉科维克舞那麼粗笨,住在山区的克拉科维克人,在马厝维亚平原跳著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维克。 马厝卡舞曲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声乐用,一种维舞蹈伴奏用。声乐用曲由两个部分组成,大体上前半部为小调,后半部为大调,有浪漫曲 风格的装饰。这种在波兰就被称为「为了歌唱」,原为3/8拍,速度比圆舞曲慢。节奏方面,以附点音符为其特徵,而且是强有力、温暖,多少带点威严。不过,现在的马厝卡舞曲一般都以3/4拍来写。萧邦的马厝卡舞曲是清一色全用3/4拍子写成。 就如同波兰舞曲一样,  练习曲 萧邦共有二十七首练习曲,包括作品10的十二首、作品25的十二首,及没有作品编号的三首新练习曲。据说那三首没有编号的,是萧邦的所有练习曲中,最不好的作品话虽如此,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徵。 『无比』两个字来形容。若与萧邦的其他作品比较的话,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色是,健康新鲜而又强壮。即是像浸浴在梦中所见的哀调之中,萧邦相当多的作品,特别是夜曲,也很难看到软弱无力、疾病呻吟的情绪。在练习曲中出现的特徵是多样性的,有的有显著的美的要素,有的有技巧上的目的,更有少部分是平衡了这两要素。这些乐曲中绝不欠缺什麼,这是萧邦的方法与手段,他的钢琴语汇的结晶。亦即,被拓广的和弦、拉长的琶音、半音阶的进行,对立节奏之同时结合等实在是不欠缺任何要素。」 圆舞曲 萧邦的一生写了二十一首圆舞曲,其中生前出版的有八首。还有在他死后,以遗作问世的一部分没有编号的,但是都与生前发表的一般,可以称得上是杰作。这些过半数的圆舞曲之未能在生前出版,原因不在於它的艺术价值,而是被与此有关连的各种私事所耽误。萧邦的圆舞曲可分为两大类别:其一为把实际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为借用圆舞曲的形式作成的抒情诗。 圆舞曲,若与萧邦的其他形式作品相比较,演奏上并无多大困难,乐念亦不新奇,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克拉克对这些圆舞曲的演奏法提出警告说:「不沉著的演奏家,经常忽视了萧邦的低音。虽然低音对圆舞曲亦具有某种意义,不过也非绝对性的,当然,粗暴的敲打亦无必要。要注意到基础的音,而从属的和声应该弹轻些。 奏鸣曲 萧邦著有钢琴独奏用奏鸣曲三首,其中一首写於十八岁,属於作曲的练习曲,曲中并没有显出他的独创性。其他二曲为萧邦最圆熟期的作品,可以说是他的作品中杰作之杰作。 而降b小调,作品第35号,是一八三九年马约卡岛旅行之后所作。b小调,作品第58为五年后的一八四四年所作。 作品35号,以及b小调,作品58号,两首奏鸣曲,在发表的当时曾有许多类似「萧邦并没有完全修习奏鸣曲形式」的批评。 ,把这说法改变语气来说的话是:「这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相互之间全无连系,不过是很勉强地把他们集在一起罢了,根本就没有奏鸣曲所必备的组织,及有机的要求。」这样的责难并非不能接受,不过舒曼的这些话,或许也是对萧邦的抒情及优异灵感的强调吧! 叙事曲 萧邦一共写了四首叙事曲,完成於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间,亦及二十一岁至三十二岁那段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 这四首叙事曲可以列入萧邦的杰作,与另外四首诙谐曲同样地,创造了新的曲式与内容。但是,犹如诙谐曲一般地,并无模仿传统的古典形式,却也不是吐露了抽象的、主观的感情,更没有波兰舞曲那种乡土的要素所规定的曲式。 叙事曲的形式非常地自由。这四首曲都同时采用了三拍子系统而成为唯一共通的地方:第一号g小调用6/4拍子,其他三首均为6/8拍子,除此之外,在形式上可以说没有任何束缚。采用三拍子系统的原因是,在於表现这些曲子内容的态度,想叙述某种「故事」,而这种叙述又以这类拍子最为适合。 诙谐曲 诙谐一词意味著戏谑。不过萧邦的这些曲子并没有明显的戏谑感觉,也不是奇想曲。因为这些都在轻快中表示著什麼的缘故。 萧邦当时真是为了这些曲子之包含著某些嘲笑、侮蔑、挖苦之类的意味,而想取个新的名称。这些都是萧邦从心底赤裸裸吐露出来的作品, 诙谐曲本来是贝多芬继承自海顿、莫札特的小步舞曲,再经过发展而成的形式。主要的是用在奏鸣曲及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从普通舞蹈的轻快节奏,到伟大的德国巨匠们的手写下强壮的、有威力的情绪表现,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是,孟德尔颂却把它改变为奇想曲,投入轻快优雅、幻想式的感情。不过,舒曼的有些曲子倒是更接近於萧邦的型态。 即兴曲 萧邦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在这些小曲中我们将可以看出萧邦所发挥的天才。「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也可能是一时灵感的创作。不过,萧邦的情形却非常地自然,相当自由,但也不是无规则的发展,而是有著明显统一性的作品。因此哈聂卡说:「萧邦的即兴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贯的形式。看起来像是自由、独特,却可以感觉到构成上的严密。」 萧邦的四首即兴曲以第一首的降A大调与因「幻想」即兴曲而出名的升c小调作品66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两首作品之演奏能被称为是上乘的还不多。因为内容深奥,真正地富於幻想,彻底地具备了即兴要素的是第二首升F大调,这也是萧邦全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首。第三首降G大调作品51虽然很少被演奏,却隐著蛊惑的内在美。 前奏曲 萧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全由不同性格、形式和性质的二十四首乐曲组成,从C大调到b小调,以相异的二十四个大小调作曲,其排列为五度循环。[如第一至四曲分别为C→a→G→e等调性]每一曲若从全体的构成看来,都保持了相互间调和的关系,而音乐的乐念却不会有长一行短一行的现象。所以虽然每一曲看来都有片段的姿态,其实乐曲的内容却非片段的、未完成的东西,或许应该说它是完全地是完成了的作品,是经过磨鍊的、选择的小品。 各曲以一个短小的乐念为中心而构成的比较多。但是乐念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而已,这是依萧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并不做演奏技巧的展开。 此外,除了作品28的二十四首,萧邦另外单独发表了一首作品45的升c小调前奏曲。萧邦主要是因为除「前奏曲」别无适当的标题,才以此名来发表。事实上,这首曲子比作品28的任何一首都还要像前奏曲。从内容来说,称它是即兴曲也很适当,这是由於此曲有巧妙的转调之故。 协奏曲 萧邦的作品中,只有仅少数的非钢琴独奏曲。他的第一号e小调协奏曲比第二号f小调晚一年完成,在技巧上亦较之灿丽得多。第二号协奏曲较富浪漫的幻想感觉,尤其是第二乐章被称做「爱人的画像」,便是将他所爱的人——康丝坦琪亚的神韵与风姿,巧妙地描绘出来。第一号协奏曲是1830年十月十一日,萧邦在远离波兰前,在华沙举行的告别演奏会上;而第二号则是在1830年的三月十七日,萧邦自维也纳归国后的第一次演奏会上,皆是他亲自弹奏钢首演。 船歌Barcarolle是他在1846年内,所完成的三首著名作品之一,在此之后,便不复有闻名作品传世。在这时他所作的曲中,已经没有与George Sand热恋时轰轰烈烈而奔放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种更加沉稳、深邃的境界。萧邦虽采用威尼斯船歌特有的节奏,却不以描写方光明媚的义大利及乡土色彩为目的。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对恋人,情意绵绵的戏剧性对话」。 整首Barcarolle中,速度、音型及强弱起伏并不甚大,和弦的使用及变化上亦相当地单纯,几乎可以说,全曲就在相当平静的状态下自开始迄结束。通常,Barcarolle的曲式都是短短四、五分钟,甚至更短的形式小曲,萧邦的这首曲子亦保持了此种特性。只是,它长达八分多钟的时间及所谓异於「风情万种」之风格,使得在音乐的诠释上,愈增添了几分难度。典型的Barcarolle为6/8拍,其强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萧邦则变更为12/8拍,把强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并且延长其旋律线,使之更为流畅。 本曲的演奏必须具备完璧的演奏技巧。流畅不间断的节奏,第一段与中段不甚明确对立的这首乐曲,虽然每个细节都很优美,或许容易听来冗长单调也说不定。这是萧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现手法及用头脑,用心来演奏的难曲之一。 幻想曲 萧邦曾作过一首幻想曲,而且被承认为他的杰作。乐曲於一八四一年在诺安的乔治桑住宅完成,当时两人正过著幸福的爱情生活。 尼克斯说:「萧邦的天才正达到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他在情势可能范围内,发挥了一切威力的光辉期。」又说:「这是萧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奏鸣曲、协奏曲之类确定的形式构想,并没有妨碍到他自由发展的乐念,这首作品充满了蛊惑、怪异。怪异是热情与势力,加上幻想而作成,没有比幻想曲的名称更恰当的了。那充满爱情与憧憬的音乐,从耳朵直传到我们的心脏,吐露著某种人类激烈的抑制。谁能从曲中窥视到作曲家虚弱的病身呢?这不是暗示著『巨人鞑靼』吗?」 乐曲的形态类似於他的叙事曲。不过,叙事曲全部采用的是三拍子节奏,这三拍子本有著不可避免的叙述故事的形式,其结果形式也就具有了叙述性。但是萧邦在这里并不叙述古老的传说或爱情故事,他所谈及的是自己的现实生活,颇有戏剧的重大事件,当然也不像诙谐曲之作者的自我表现,而是记述作者也是事件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且也不是波兰舞曲的波兰乡土感情,而是一般的感情。 摇篮曲 虽然萧邦只写作过一首摇篮曲,这首乐曲却是把钢琴建筑成钢琴独特惊人的音的世界,犹如空中楼阁那麼稀有的产物,不论是和声的、旋律的,以及低音部的节奏,贯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阶,旋律只有一简单的乐念及应对的对位旋律而已。这首乐曲所表现的,便如摇篮轻轻地摇著,用单纯的旋律装饰及变奏架构而成。 摇篮曲中不变的,不止是节奏,和声组织除了一个地方外,也是不变的。各小节最初的三个拍子为主音的三和弦,其次的三个拍子则维持属七和弦。有变更的是最后的渐弱,下属音的三和弦。乐曲之严格采取以四小节的旋律来处理,不断地令人感觉有韵味。这处理是用了装饰音、花音、颤音、滚奏,以及半音阶的上行与下行。共有十六次的变奏,但不是照乐节的变奏,而是不间断的连续运动,有著抒情的本能。尤其最后自然消失般的终了表现,非常完美,附点二分音符的属七和弦之以主三和弦来解决,可以说是非常绝妙的手法。

7. 萧邦的音乐 现在的人怎么评价?

鋼琴大師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曾說:?世界各地聽眾音樂喜好不同,對作曲家各有偏愛,唯有蕭邦放諸四海皆準。?或許至今再也沒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蕭邦一樣,不只故鄉波蘭引以為傲,法俄兩國也搶著沾光,從南美到東瀛皆為之瘋狂。論知名度與通俗性,這世上還有巴赫、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少數作曲家能和蕭邦競爭,但若考慮到他的相對少產,以及幾乎只創作鋼琴作品這二項「限制」,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言,蕭邦魅力堪稱絕無僅有。 伴隨高知名度而來的就是高話題性。蕭邦作品不但頻繁出現在音樂廳與唱片錄音,就連蕭邦本人的故事也是熱門話題,特別是他和喬治桑(George Sand)的九年情史,更是作家爭相寫作的題材。關於蕭邦的書已經非常豐富,傳記尤其眾多。當2010蕭邦兩百歲誕生年到來,可以想見我們會有滿滿一整年的蕭邦。  從蕭邦認識音樂;從音樂認識蕭邦 無論蕭邦在世人心中印象為何,他的名聲都來自於音樂創作。了解蕭邦的作品,其實是認識他最好的方法;而作品可以獨立於作曲家的人生外,畢竟,世事沒有理所當然,人生更無法按圖索驥。我們可以設想,蕭邦真的是在聽到波蘭淪陷後滿懷悲憤,在鋼琴上揮灑出壯烈的《革命》練習曲;但在他最黯然神傷,身心俱疲的日子,他也出版《小狗》圓舞曲等輕鬆作品——難道如此歡快活潑的樂曲,也是蕭邦失戀的心得?在《聽見蕭邦》中,筆者會論及蕭邦各種作品背後的影響,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看看這位作曲家何時跟隨潮流,何時又刻意反叛,但不必然以蕭邦人生故事來解釋作品創作。 若能了解蕭邦作品以及他的創作思考發展,愛樂者自能在感性主觀偏好外,也能以理性欣賞不同詮釋。以蕭邦《B大調夜曲》(Nocturne in B major, Op. 32 No. 1)為例,1970年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Garrick Ohlsson)的演奏可謂「嚇人」,充滿怪異的突強與中斷——「難道這也是蕭邦《夜曲》嗎?」許多愛樂者乍聽之下必然有此疑問,甚至認為鋼琴家故意作怪。然而這全是蕭邦寫在樂譜上的刻意指示,整首夜曲的結構與段落編排,更無一不呼應如此古怪設計。許多鋼琴家受制於夜曲似是而非的「優美形象」,不敢真的照樂譜演奏,反而才是違背作曲家想法。當然就純欣賞的角度而言,就是喜歡這樣被「整理」過的演奏也沒什麼不對,但若能進一步了解樂曲,知道「夜曲」這個曲類的歷史背景和沿革,知道蕭邦常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應能從演奏中得到更多心得,認識更真切的蕭邦。 同理,如果能夠注意到蕭邦的特殊和聲運用,比如《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開頭或《第二號即興曲》中段,再回頭聆聽許多名家的演奏,就能知道某些聲部(甚至某些關鍵音符)以不同音色或音量演奏的道理。為何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演奏的蕭邦《平靜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和兩首《鋼琴協奏曲》,樂句就是比其他鋼琴家「聽起來」通順?如果能夠知道蕭邦「裝飾性變奏旋律」的寫法和特色,也就能客觀分析齊瑪曼傑出詮釋背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透過認識樂曲,愛樂者當能建立自己的欣賞美學,而非人云亦云。蕭邦是創造美妙旋律的絕世聖手,但他所創造的並不只是美妙旋律。鋼琴大師各有所長,但樂曲就在那裡:音樂理解並無秘密,也沒有捷徑。愛樂者對樂曲認識越多,聆賞樂趣也只會更多——這也是筆者寫作《聽見蕭邦》的最大心願,希望愛樂者能樂在欣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任何一首作品若要深入了解,幾乎都可寫成一本小書(甚至大書)分析,如何取捨自然難以拿捏。《聽見蕭邦》旨在寫給一般愛樂大眾,因此本書將不會觸及「過分專業」的和聲學知識與分析,出現專有名詞時也盡量予以解釋。但筆者也不低估讀者的學習熱忱與能力;曲式與結構其實如同作文,段落安排可以透過分析或圖示了解。因此除了和聲學術語外,筆者仍會加入曲式分析,希望愛樂者能盡可能獲得扎實知識,並以此增進自己的音樂想法與藝術思考。此外,即使沒學過鋼琴,或已經把國、高中樂理還給老師,看到本書中的譜例,可千萬不要害怕!本書譜例的作用,往往僅是讓人看得更清楚的「照片」。你不用認真讀出每個音符,卻可更了解蕭邦的想法。 至於蕭邦樂曲在本書的介紹順序,筆者首先將討論早期作品,看看這位音樂神童如何從學習中成長,當時音樂環境如何影響他的創作,以及他又如何成為獨當一面的作曲家與演奏家。對於進入成熟期的蕭邦,筆者將先討論他的小型作品,我們將看到作曲家如何自《練習曲》超越當時盛行的「華麗風格」並提出系統化的技巧心得,如何自《夜曲》學習「倫敦學派」的抒情歌唱又能創新形式,以及如何藉《前奏曲》和《即興曲》重新為此二曲類定義。小曲看完則看大曲,我們要看蕭邦如何在《詼諧曲》、《敘事曲》與成熟期《奏鳴曲》中展現創意,透過這些作品提出新曲類、新結構、新想法。而在審視大小兩類作品之後,接下來的兩個章節我們將同時看大又看小,看蕭邦如何在《圓舞曲》、《馬厝卡》、《波蘭舞曲》和波蘭歌曲中展現不同結構設計,並在晚期作品中展現新的寫作風格。《聽見蕭邦》將提及蕭邦所有可供演出的創作;雖不可能每曲皆深入分析,但重要作品皆有詳細介紹。 但無論解釋有多麼詳細,一如之前所提到的諸位演奏名家和他們在錄音中所呈現的蕭邦,隨著音樂會與唱片錄音普及,現今絕大多數愛樂者都是透過演奏而非樂譜認識蕭邦的作品。筆者從不忽視如此客觀事實,因此—?《聽見蕭邦》也是為鋼琴學習者而寫,一本討論鋼琴演奏技巧發展與演奏風格變化的書。 從演奏認識蕭邦 那麼多人學習鋼琴、聆聽鋼琴演奏,但對這個樂器的沿革和其演奏技法的發展,認識卻又那麼少。討論蕭邦作品的演奏與詮釋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蕭邦本人的演奏。而對這位站在鋼琴音樂歷史轉捩點上的絕代奇才,《聽見蕭邦》在第一部分導論中將正本清源,既討論蕭邦的技巧系統與演奏美學,更從鋼琴演奏發展史來定位蕭邦的成就。第二到四章閱讀之後,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鋼琴技巧發展,也可對當時鋼琴性能有相當認識,而如此知識可助於了解所有鋼琴作品與演奏。在個別曲目中,第二部分介紹蕭邦作品的章節皆附「延伸欣賞與錄音推薦」。前者讓愛樂者觸類旁通,了解蕭邦的時代與他的影響;後者則以演奏水準與易購程度為考量,簡要嚴選經典錄音(由於唱片改版頻繁,推薦演奏僅附唱片公司名稱而非唱片編號;年代久遠的錄音由於版權消滅,出版公司往往不只一家,因此亦不附唱片公司)。在第三部分則就實踐面加以剖析,簡述世人眼中的蕭邦形象,也討論蕭邦詮釋和演奏風格從古至今的變化。 最後為了查閱對照之便,本書附錄包括蕭邦年表以及蕭邦作品表,編號與創作日期以目前通行最廣的柯比蘭斯卡(Krystyna Kobyla?ska)編號和目錄為準。若是想要對照本書聆賞蕭邦的愛樂者,擁有一套蕭邦作品全集錄音自為必要。為迎接蕭邦年,各大唱片公司幾乎都推出「蕭邦全集」應景,但演出水準卻不見得曲曲優秀;若想省事而一網打盡,英國唱片公司hyperion重發的歐爾頌蕭邦全集是筆者最為推薦的錄音。雖然少了《馬奇斯跑馬曲》(Galop Marquis in A flat major, Op. Posth)和兩首《布雷舞曲》(Two Bourr?es in g minor, A major, KK 1403-4),但缺此二曲對欣賞蕭邦音樂藝術並無影響(加起來不到兩分鐘),無傷蕭邦全集的完整性。愛樂者也可收聽筆者在「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樂台FM97.7」所製作的「遊藝黑白蕭邦特別節目」,將會一一介紹蕭邦所有作品,也歡迎您上網收聽(好家庭聯播網 www.family977.com.tw/) 。至於想現場聆賞蕭邦作品的讀者,筆者擔任藝術總監所策畫的「20X10蕭邦國際鋼琴音樂節」,將在2010年,從3月至12月由十一位鋼琴家、十二套曲目,為愛樂者呈現蕭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鋼琴獨奏作品,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萧邦的音乐 现在的人怎么评价?

8. 萧邦的身世经历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 (法语: 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 ,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 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 (波蘭语: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有時拼作 Szopen ),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實出生日期為1810年2月22日下午6點左右,其母親以3月1日作為蕭邦出生,3月1日亦成為官方承認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早年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由於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已不复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参见瓜分波兰)。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蘭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肖邦的母亲Justyna Krzy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時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喬望尼(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 [1] ,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 [2] ,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 [3] 。1829年肖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蕭邦無法回國,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卡尔克布雷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肖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肖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間蕭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费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希勒還有門德爾松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并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与乔治·桑的恋情 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英年早逝 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結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雖然蕭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甕裡並移到華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裡。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章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蕭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裡,依然鮮花不斷。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纪念 為了紀念蕭邦,波兰华沙每五年舉行一次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自蕭邦逝世後,以下以其名命名: 小行星蕭邦3784(Asteroid 3784 Chopin)  华沙弗雷德里克·肖邦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