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024-05-05 03:32

1.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其实,你可以到央行的网站上看一下那个07年的货币执行报告,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下面的是我摘取的一部分,希望对你有用。
 07年度(紧缩性货币政策) :
6次调高利率,调高到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14%、贷款利率为7.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10次,从9%上调至14.5%。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国内及世界整体特别是亚洲通货膨胀形势严峻,贸易顺差太大,外汇储备过多及我过强制结汇制度使基础货币过多。国外原油价格连创新高,次贷危机影响,及美国的降息,都使我国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
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加快的势头有所减缓,金融运行平稳,但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3046元,比上年末升值6.90%。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 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下面是我给另外一个人的回答。你们的问题一样,我也就不再重打了。
首先要明确我国当前的经济状态,然后政策问题就好办了。 

无论具体经济活动怎样,我国当前通胀是事实。考虑到通胀的不良后果,抑制通胀,保持物价平稳永远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所以,货币政策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减少货币发行量从而提高利率。这可以通过改变货币运用成本从而抑制通胀。即从紧的货币政策。(考虑到外汇市场,可以适当让本币升值。这也正是我国当前正在采取的外汇政策) 

财政政策则需要更谨慎的斟酌。在我看来,当前的通胀很大程度上是财政政策造成的。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是通胀的源头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政策有问题,正相反,我认为这些政策非常有要,绝对不可以因为通胀而废止。(我也不相信国家会废止,因为现在的结果是刚开始实行财政政策时就预料到了的) 

也就是说,我的观点是:货币政策从紧,但财政政策保持当前的状态不变,甚至还要更积极一些。因为对低收入者的政策毕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GDP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头等大事。 

====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具体答案还请自己斟酌。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提示。

3. 分析2011年来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

央行货币政策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经结构、纠正经济发展方向。

纵观近两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我们会发现其政策存在很多不足,并且注重短期行为,常常是先犯错误,再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来纠正错误。比如:2009年央行采取的是极度宽忪的货币政策,一年的银行贷款投放达9.6万亿,是常规年份的2倍,大量的信贷投放给未来几年的通胀带来了隐患和必然,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成了推高物价的直接原因。从去年开始,通货膨胀开始显现,央行又不断采取发行央票、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通货膨胀,从目前的调整效果来看,央行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效果并非大家想象的来得快。

原因有两点:一是每阶段采用何种货币政策的预见性不够;二是使用何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时机不对。也就是说,在用利率手段或存款准备金手段时,缺乏对国际货政策的环境和走势的准确判断,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降低利率以增加本国就业为目的的背景下,我们却不断提高人民币利率,导致大量热钱进入我国,加重我们调整货币供给的压力;在美国推行量化宽忪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时,我们却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而非利率。

央行采用货币政策为何屡屡不见成效?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缺乏市场分析的基础;二是缺乏创新方式。存款准备金可以抑制货币乘数,降低银行的信贷投放,但是这种抑制是建立在银行存款真实的基础上,而现实的银行,尤其是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分行,由于高强度的存款考核指标压力,为完成任务,各家分行不得不大量做不真实的存款。主要方法,就是大量做表外业务,如开银行承兑汇票,并反复进行票据贴现,银行存款在反复开票和贴现中迅速虚位增长,地方分行行长的指标达到了,全国银行存款的总量也在这种不真实业务中每年大幅度增长。这就形成央行一方面通过存款准备金来降低货币乘数,但另一方面,银行存款的虚假放大又增加了货币乘数,一增一减,存款准备金率虽已达到历史最高位但调节的效果却依然不好,压下葫芦冒起瓢。

因此,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时候,在对存款准备金进行调节的同时,要加大对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的调节,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并且迅速降低货币乘数,起到有效调节通货膨胀的目的。

分析2011年来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

4. 2009到2011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和评价

  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全国人大谢部长已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路新”。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立足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二是“导向明”。就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活市场、统内外、利长远。三是“力度大”。今年全国财政赤字9500亿元,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四是“工具多”。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


  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应著眼於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著眼于选择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公共投资项目,以支援我国长期发展。第二,著眼于支援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实施,这既是国内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公约的要求。第三,著眼于保民生,特别是承担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的需要。第四,著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以有利於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第五,著眼于支援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专家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围绕政府职能的需要,并重视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点,为此,必须要支援国家的改革部署,并贯彻财政体制的改革。


  2010年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危机时期的“危机式管理”,也不同于正常年份的“周期性管理”。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持等,是多目标的权衡。

  除此之外,2010年的货币调控还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通胀预期来源于老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觉,也反映了对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管理通胀预期,并不是某些领导说说,简单的宣传就能调整的,而是要未雨绸缪,从影响未来通胀的各种因素入手,并通过必要的手段,如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产生现实的效果,提高大众对政府政策的信任。特别是大众感觉较为强烈的房地产价格。管理通胀预期,是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更高要求,是从原因,从机制入手,前瞻性管理通货膨胀,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技巧。

  近期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应。对此,我们仍应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取向,既不能制造泡沫,以我国未来经济运行的隐患来服务于国际经济的复苏,同时也不能压制经济中的复苏力量,过早执行全面紧缩的政策。总之,我国应严格坚持货币政策调控结果的“适度宽松”。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当一个经际体发生通货膨胀(inflation)的时候。对策(反通货膨胀的办法)1.财政政策:a紧缩政府的支出。b增加租税、提高税率、或降低起征点、c减少公共投资、d减少有效需要。2.货币政策:a提高存款准备率。b提高再贴现率。c政府出售各种有证券。d减少货币供给量。当一个经际体发生通货紧缩(deflation)的时候。对策(反通货紧缩的办法)1.财政政策:a赤字财政政策、b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公共投资)、c减少租税、d社会安全制度 2.货币政策:a降低再贴现率、b降低存款准备率、c购入有价证券。


  简单地说: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整而进行经济决策的政策,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调整而影响经济决策的政策。

5. 2005 至2009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注意加强预调和微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韵对此的评价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央行计划的2006年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还是比较合理的。而相对比2005年, 货币政策整体上在2006年是有所宽松的。 
如果说2007年外贸顺差加大是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2007年就有两件事是意想不到的,第一件事是国内猪肉价格会上涨如此之快;第二件事就是美国信用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会如此之严重。就是这两个意料之外和一个意料之中的事件,考验着央行2007年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而这一年正是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最为频繁的一年,年底中央经济会议定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这意味着2008年货币政策仍将在宏观调控中唱主角。 
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08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2005 至2009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6. 评价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2009年实行的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

7. 试评价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2009年实行的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

试评价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8. 2011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2010年,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11年,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外有巨额外汇流入,压力渐显,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能持续,央行继而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四、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五、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