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地理评论

2024-05-18 12:04

1. 2篇地理评论

  曾经在儿时疯狂设想过的种种不靠谱的想法,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人当成是救国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经地讨论。比如牟其中老师的理想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炸个五十公里的口子,引进南太平洋的暖风,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后来葛优把这个段子弄到《不见不散》里了。当时电影院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专家们拍大腿拍脑袋的时候,心里基本上不算账,好多人都是张嘴就来,按照主办方规定的议题鼓掌通过,完全不考虑实际上的可行性。这种水平跟牟其中老师差别也就不大。什么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装栏杆、给赤道镶金边”的主意都能想出来。这种主意本来主要是去忽悠领导的,被媒体一报道,就变成忽悠人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被这一小撮的专家忽悠了。

2篇地理评论

2. 求五篇地理评论

1、磁山遗址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洺河畔的一个黄土台地上,是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 磁山遗址发现一块古玉石,近期中科院的专家在对这块玉石取样分析后,认定这块古玉的年龄在10300年,进而得出磁山遗址最早年代为距今10300年前。 这块古玉为白色石英石质,质地纯净,呈半透明状,长65毫米,宽27毫米,高16毫米,各面经过磨制,比较规整,名称和用途不详。更为珍贵的是,这块玉石上还残留有一些黄、褐色的附着物,疑为入土时有机物残留。这块玉石出土的位置位于磁山......
2、8月2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位省内外知名考古专家,在铜陵市露采新村冶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个遗址是6月26日进入正规发掘的,大致为两汉至唐宋时期遗物。发掘情况表明,露采新村冶炼遗址是发展时期较长、规模较大的冶炼遗址,是铜官山矿冶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古代冶金活动的重要资料。遗址中的大型渣群,是中国古代冶铜术高度发达的实证。
3、铜梁县遭遇5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至少5万亩农作物被淹,山体滑坡28处,公路毁损16段,许多街镇的工厂和房屋不同程度进水,不少市民不得不聚在楼顶等待救援,停电的医院甚至打着手电给危重病人手术……县气象局预计,这场暴雨将持续到今日上午。12时左右地点: 安居镇中心医院三把手电助孕妇剖腹产另一位已现生产征兆的高龄产妇翻墙乘车到县城生娃昨日中午12时左右,安居镇中心医院3楼手术室,一台剖腹产手术正在紧张进行。窗外,暴雨如注,漫过街道已超半人深的......
4、纪念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发射升空10周年,英国上周公布了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10年间拍摄的精彩太空照片。1999年7月23日,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升空。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三颗卫星,目的是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其特点是兼具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间望远镜,标志着X射线天文学从测光时代进入了光谱时代。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运行在一条椭圆轨道上,近地点为1万公里,远地点为14万公里,轨道周期为64小时。卫星在轨期间......
5、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一年间探测到的科学数据,已经获得多项成果。而“嫦娥二号”也将于2011年前发射。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透露,“嫦娥一号”卫星已经出色完成四大科学任务,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科学成果。在“嫦娥一号”的科学研究中,有许多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进行的。中国科学家利用卫星传回的图像数据,绘制出了全月图,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精准度最高的一张月图。据欧阳自远介绍,这张月图还只是一张平面图,今年底......

3. 地理评论5篇,简单点啊

  每天打开电脑打开网页都有一种特别魔幻的感觉。你曾经在儿时疯狂设想过的种种不靠谱的想法,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人当成是救国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经地讨论。比如牟其中老师的理想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炸个五十公里的口子,引进南太平洋的暖风,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后来葛优把这个段子弄到《不见不散》里了。当时电影院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专家们拍大腿拍脑袋的时候,心里基本上不算账,好多人都是张嘴就来,按照主办方规定的议题鼓掌通过,完全不考虑实际上的可行性。这种水平跟牟其中老师差别也就不大。什么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装栏杆、给赤道镶金边”的主意都能想出来。这种主意本来主要是去忽悠领导的,被媒体一报道,就变成忽悠人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被这一小撮的专家忽悠了。

地理评论5篇,简单点啊

4. 求五篇地理评论要简短

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5. 地理评论5篇 速给

  每天打开电脑打开网页都有一种特别魔幻的感觉。你曾经在儿时疯狂设想过的种种不靠谱的想法,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人当成是救国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经地讨论。比如牟其中老师的理想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炸个五十公里的口子,引进南太平洋的暖风,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后来葛优把这个段子弄到《不见不散》里了。当时电影院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专家们拍大腿拍脑袋的时候,心里基本上不算账,好多人都是张嘴就来,按照主办方规定的议题鼓掌通过,完全不考虑实际上的可行性。这种水平跟牟其中老师差别也就不大。什么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装栏杆、给赤道镶金边”的主意都能想出来。这种主意本来主要是去忽悠领导的,被媒体一报道,就变成忽悠人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被这一小撮的专家忽悠了。

地理评论5篇 速给

6. 写5篇地理评论

 评论一:舟曲地质灾害原因及减少灾害手段
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地质灾害引起各方关注。有网友援引甘肃省舟曲县水土保持局发表的《舟曲县水电开发建设中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做法》(原文)一文内容(发表于2009年8月《发展》杂志,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管并主办), 认为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可能是造成泥石流的原因。
  对此,中国水电学会秘书长张博庭撰稿回应,从水电建设角度解读地质灾害,认为水电建设是从根本上减轻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原题:《如何从根本上减少舟曲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
  舟曲的特大地质灾害发生后,经国土资源部、甘肃国土资源部门等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因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一是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二是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2年多时间。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乾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四是遭遇强降雨。7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40多分钟,降雨量达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另外,也还有报道说,舟曲发生的地质灾害,与当地的水电开发建设和水土流失严重有关。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国内外的普遍经验已经证明,水电建设是从根本上减轻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很有可能舟曲地区地质灾害的出现与目前的水电资源丰富,但却严重的开发建设不足有一定的关系。首先,舟曲的水能资源丰富,就说明舟曲的地形是山高水急,河水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在江水的奔腾中这些能量必然不断的切割着边坡,随着河谷被深切周围的岸坡变得越来越陡峭。一旦遭遇暴雨或地震就会出现大量的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只有在修建了水电站之后,河水的能量被用来发电,才能减少河水对河谷边坡的不断切割,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造成地质灾害的。另外,在修建水电站的过程中为了水电站的施工安全,电站建设者也必须要对周围的危险地质情况进行处理。所以,即使在建设水电的过程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特别是在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水库的形成,能够增加周围的水汽,有效地改善周围的局部小气候,有利于植被的快速生长,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出现。我们知道很多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与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直接相关。所以,一般来说水电站建成之后到发挥出最佳的地质减灾效果,还要有一段时间。只有当水电站建成几年之后,促进了周围的植被的生长,防止了水土流失,水电的地质减灾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可以说水电站建设的时间越长,它的地质减灾效果就越明显。
  因此,像舟曲这样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而且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减轻地质灾害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加速水电开发,尽量把切割河谷的能量用来发电,并善局部小气候,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评论二:湖水变土地提高民众生活综合水平?
 武汉水务局调查显示,“百湖之市”武汉市中心城区现存的湖泊仅38个,不及上世纪50年代初的1/3。禁止填占湖泊的呼声不绝于耳,填湖的行为却从不曾止息。武汉一方面在花巨资治湖,另一方面湖泊却在继续遭到侵蚀与破坏(6月23日《楚天都市报》)。
  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这样一个轮转。有官员说,“回过头来看,武汉的发展史,其中一部分是填湖史。”其实,填湖、污染之路,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史在一个城市的缩影,反映出的是城市不科学开发与发展的道路。只是,这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发展之痛留给我们的首先便是湖殇。因为这最容易有切身的感受。只是,连这最容易看到的恶性变化,也只是到现在才引起重视。
  城市在发展,湖泊在变迁。在普通大众的眼中,湖泊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良好的生活环境与较好的生态环境,但急功近利的开发,强势的利益追逐,不甚严格与完善的监管,让这些美丽的湖泊在“湖水变土地”以及“填湖盖楼发财”的逻辑中消失殆尽。填湖以及惩罚的成本并不高,而土地变现的收益与之相比却甚是惊人,其中的收益,无论对于开发商还是相关部门,收益都比美丽的湖泊更吸引他们。临湖的楼盘一般比较好卖,“洱海变别墅”也仅仅是换了个城市重演而已,在本质上却并没有什么不同,畸形的发展之痛,无视长久环境收益的急功近利的开发,就这样那样地上演着。
  填湖,污染,表面上看城市在发展,但被破坏的环境还能否重现?可能一时获利,但代价却是长久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民生的改善,是民众生活综合水平和层次的提升,但是当湖泊消失,环境污染,即使高楼再多,又能住出多少幸福的感觉?关键的是,经济发展应该为生活服务,但现在随着湖泊的减少,显而易见,生活好像已被“发展”彻底绑架了。
 
评论三:“被吃加碘盐”的时代何时结束?
“被吃加碘盐”的问题,本来我不再想写此类文章,因为早在今年3月20日就在媒体上发表过《我能不吃加碘盐吗?》但看了“海南是碘缺乏地区,目前食用加碘盐覆盖率83.78%。省盐务局负责人说,海南加碘盐请放心食用”的话。(2009年8月16回《南国都市报》)我却感到了愤怒,你们盐务如何让人放心?放心就应让市场决定,把加碘盐和无加碘盐摆进市场由消费者自己挑选,而不是“被吃”。
  当初写《我能不吃加碘盐吗?》,是缘于妻子患了甲状腺肿,去医院医治,医生告知不能吃加碘盐,病因是摄碘过量,禁加碘盐、忌海鲜,可我们去市场买无碘盐,需要到医院开证明,到盐务局去批。我们生活在沿海地区,需不需要吃加碘盐?研究甲壳多糖及其衍生物在制药中的应用与甲亢突眼的专家陈松伟研究员说,甲亢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食盐加碘不能搞一刀切,提出了“南北分离”法,即南方灵活实施,沿海地区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多,不宜实施,但这种声音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我去医院调查,医生都说,因碘过量患上甲亢的超过了一半以上,那么就不是某“专家”说的“加碘盐不是甲状腺病增多‘祸首’。”
  的确,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被”的时代,“被就业”、“被自愿”、“被增长”、“被自杀”、“被小康”……但任何一个“被”也没有如此庞大的“被”,一“被”把13亿中国人全都“被”了;而且这一“被”,就“被”了快20年。“自199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要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这个目标在2000年已经实现,之后几乎没有发现碘缺乏病,但盐加碘还一直在延续。既然消除了碘缺乏病,就不应该再强制加碘,而应根据人体的需要来选择。可是你跑遍全国的市场也只有加碘的盐买。不能因为一个‘世界承诺’,就忽视和损害另一个庞大群体人的身体健康。”这是我在《我能不吃加碘盐吗?》的一段话。
  海南省盐务局负责人的请放心食加碘盐话,其实就是“狼外婆”的甜言密语。垄断是没有选择权的,只有被选择。假如盐业非官营,谁为高额利润而擅自加碘,甲状腺患者因食加碘盐过量,还可以向国家提起诉讼,因为国家是与利益无涉的第三者,现在国家却是得利的“大股东”。盐业是暴利产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目前食盐生产定价500元一吨,而最终销售价却是2000元一吨,在我居住的城市一包500克的加碘盐却是1.3元。全国一年总共产销700万吨加碘盐,算下来盐业的暴利却是惊人数字,那么暴利又进了谁的腰包?即使是进了国家的腰包,也不能拿老百姓的健康来作筹码。《凤凰周刊》说,盐业专营体制产生腐败,在食盐计划执行过程中,几乎没有一家盐业公司不拿回扣,也没有一家生产企业敢不给盐业公司回扣。盐业公司委托加碘,每吨只给20元钱,也在520元一吨,520元一吨的加碘盐咋到了最终销售就变成了2000元?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是胡适先生说的。当今的专家并非是这样,他们不是深入调查研究,而往往站在既得利益集团说话。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同,不是因为价值观或者专业水平的不同,而仅仅是因为对事实掌握得不同。在我看来,不要在争执时轻易选择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场——百姓和权力,而应都保持警惕和观察。许多事情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什么也真相大白了,比如这加碘盐是否带来甲状腺疾病,其实争论没有实质上的意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尊重市场,尊重老百姓的意愿,需不要加碘盐应由消费者自己选择,而不是垄断。什么时候13亿中国人不“被吃加碘盐”,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评论四:霍金:地球迟早要毁灭移居外星球是唯一出路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接受BigThink网站采访时表示,地球迟早要毁灭,而人类继续生存的唯一机会是移居外太空。
  霍金说他是乐观主义者,而他在接受BigThink网站采访时,却并未让我们对人类未来感到乐观。他表示,除非人类开始在外太空居住,否则会从地球上消失。霍金说:“如果能在未来两百年里避开灾难的侵袭,人类应该就安全了,那时我们可以移居到太空。”霍金同时指出,在这两百年里,人类面临的危机次数可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霍金对人类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方式忧心忡忡。他说,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侵略性的本能”,这种本能帮助人类在历史上无数次灾难中幸存下来。霍金表示,人类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不是局限于地球,而是应该扩展至太空。人类大规模移民外太空实难想象,但是,霍金认为这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他说:“人类不应该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或一个星球上。希望我们可以将篮子容量扩大后再将其扔掉。”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作者克里斯-马特斯治科(Chris Matyszczyk)表示,他想搞清楚霍金对人类未来的最新观点是否存在矛盾之处。不久以前,霍金曾暗示,外星人可能仇恨人类,有一天会将我们消灭。于是,马特斯治科反问,我们探索宇宙难道是预感到那里要爆发事关人类生存的大规模“太空战”?我们难称精良的装备难道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后来,霍金又表示,时空旅行真的有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不进入他们的时区,从而避免与仇恨人类的外星人开战?问题是,如果外星人也具备时空旅行的能力,在过去和未来到处追杀人类,那又该怎么办?无论如何,如果绝大多数人甚至整个人类最终到达外太空而非继续留在地球,人类生活肯定会与现在截然不同。
  以棒球为例,球是否还会从上往下飞行?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像霍金一样发挥无限想象力,构建对未来认识的问题。马特斯治科指出,从本质上讲,这超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尤其是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时期,比如当前,我们仅能预测几个月的事情。然而,在有些地方,有些人必须开始思考人类如何放弃飞船,漂浮到太空温泉疗养地享受。

下面的从百度搜到的,可以提供材料:

【气象专家称全球暖化致极端天气 或20年一遇】
  中新网1月18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18日报道,气象专家称2010年是“极端天气年”,极端现象持续到新年度,澳洲出现百年一见的大水、巴西泥石流造成670多人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中国、日本、韩国都出现数十年来最低温。
  今冬全球极端天气层出不穷。专家指出,北半球异常天气源自北极冷风,南半球则主要受到反圣婴现象影响。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警告,随着全球暖化,以往百年难得一遇的极端天气,将可能变为“20年一遇”。
  气候专家指出,由于气候暖化,北极冰盖的体积近30年来减少了20%。极地海洋缺少冰层覆盖,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极地冷气团不断南侵,主宰了北半球的气候。


 【世界最大超级火山恐六十万年来首度喷发】
  北京时间1月26日消息,美国科学家表示,世界最大的超级火山——黄石国家公园地下超级火山恐临近喷发,而一旦喷发,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可能会被火山灰埋没。
  据悉,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创纪录的速度升高。根据科学家的预测,一旦爆发,它的破坏力将是圣海伦斯火山1980年喷发时的一千倍。届时,熔岩会被喷到天空中,毁灭植物的火山灰云也会喷涌而出,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以外的地方将覆盖厚达10英尺(约合3米)的火山灰。美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将不适宜居住,火山喷发还会向空中释放有毒气体,令数以千计的航班停飞,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黄石国家公园地下超级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火山,倘若真如科学家预测的那样,这将是它60万年来首次爆发。在过去210万年间,这座火山曾三次大规模喷发,研究人员表示,它恐怕会在不久后再次喷发。据研究人员介绍,黄石国家公园地下超级火山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创纪录的速度上升——仅在过去三年,其地面就以每年3英寸(约合7.6厘米)的速度升高,这是1923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快速度。
  不过,由于受困于数据的缺乏,他们并没有发出全面的警告,也不能对下一次灾难何时降临做出准确预测。一旦最终爆发,其破坏力将使得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相形见绌。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在2010年4月爆发,喷发出的火山灰在天空四处飘荡,致使世界各地的空中交通瘫痪了数日。

  【中国黄渤海海冰3.58万平方公里 渤海四成被覆盖】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阮煜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最新消息说,24日,中国黄渤海海冰面积已达3.5793万平方公里。渤海浮冰面积达3.16万平方公里,渤海40%的面积为海冰覆盖。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台24日发布莱州湾海冰黄色警报,辽东湾海冰蓝色警报。
  根据24日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黄渤海海冰面积已达3.5793万平方公里。渤海莱州湾的海冰最大外缘线为37海里,分布面积6188平方公里,占该海域面积的69%,达到海冰黄色警报标准,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冰莱州湾黄色警报。辽东湾海冰最大外缘线为72海里,分布面积17436平方公里,占该海域总面积的57%,较之前一日略有增加;渤海湾海冰最大外缘线22海里,分布面积8004平方公里,占该海域总面积的54%;黄海北部海冰最大外缘线为13海里,分布面积4165平方公里,比前一天略有增加。
  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台预计,25至26日,气温较为缓和,冰情较为稳定,预计未来三天渤海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65-75海里,最大冰厚35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20-30海里,最大冰厚25厘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35-45海里,最大冰厚25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15-25海里,最大冰厚25厘米。

或者你可以从百度文库中查看,但我看了一下比较短,所以不复制网址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

7. 地理评论

地球表面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01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主要为非洲和中东地区,印度、秘鲁、英国、波兰及中国部分地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16.5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猛增到180多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水4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198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达到70%。但我国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是较发达国家低许多,一些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离不开水,动植物也离不开水,科学家早已证实,早期的原始生命缘于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构成了一个水的世界,科学家称它们为水圈。水圈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海洋出现之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样,没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湿气流是形成云雨的主要因素。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气涌向天空,随着气流飘向大陆,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过江河重新回到两极和大海,另一部分则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而在南北两极和大陆高寒地带,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气温过低,大量的积雪又难以变成坚冰,于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主要水源地,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线。每年夏季,当太阳的光辉照射到冰峰的时候,融化的冰雪顺着沟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场,成了当地人畜饮用和农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丰富的水资源给万物带来生机,使生态保持平衡。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积为水所覆盖,然而,人们很难想象,传统观念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开始成为稀有资源,水资源保护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储水总量13.7亿立方公里,而淡水却只占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于两极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积雪之中,这么一来,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于地下蓄水层、河流、湖泊、土壤、沼泽、植物和大气层中,这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据联合国关于一个国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便是一些国家的人民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因饮用脏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都隐伏着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危机。水资源危机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问题,在联合国列出的最有可能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名单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另外还有开罗、孟买、雅加达、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国是个多山多河的国家,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条。但我国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水资源比较贫乏。就全世界而言,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对淡水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对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现赤潮,江河鱼虾绝迹,有的甚至成为臭河、死河。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望采纳多谢

地理评论

8. 地理评论

  【世界最大超级火山恐六十万年来首度喷发】
  北京时间1月26日消息,美国科学家表示,世界最大的超级火山——黄石国家公园地下超级火山恐临近喷发,而一旦喷发,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可能会被火山灰埋没。
  据悉,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创纪录的速度升高。根据科学家的预测,一旦爆发,它的破坏力将是圣海伦斯火山1980年喷发时的一千倍。届时,熔岩会被喷到天空中,毁灭植物的火山灰云也会喷涌而出,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以外的地方将覆盖厚达10英尺(约合3米)的火山灰。美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将不适宜居住,火山喷发还会向空中释放有毒气体,令数以千计的航班停飞,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黄石国家公园地下超级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火山,倘若真如科学家预测的那样,这将是它60万年来首次爆发。在过去210万年间,这座火山曾三次大规模喷发,研究人员表示,它恐怕会在不久后再次喷发。据研究人员介绍,黄石国家公园地下超级火山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创纪录的速度上升——仅在过去三年,其地面就以每年3英寸(约合7.6厘米)的速度升高,这是1923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快速度。
  不过,由于受困于数据的缺乏,他们并没有发出全面的警告,也不能对下一次灾难何时降临做出准确预测。一旦最终爆发,其破坏力将使得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相形见绌。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在2010年4月爆发,喷发出的火山灰在天空四处飘荡,致使世界各地的空中交通瘫痪了数日。
  【中国黄渤海海冰3.58万平方公里 渤海四成被覆盖】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阮煜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最新消息说,24日,中国黄渤海海冰面积已达3.5793万平方公里。渤海浮冰面积达3.16万平方公里,渤海40%的面积为海冰覆盖。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台24日发布莱州湾海冰黄色警报,辽东湾海冰蓝色警报。
  根据24日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黄渤海海冰面积已达3.5793万平方公里。渤海莱州湾的海冰最大外缘线为37海里,分布面积6188平方公里,占该海域面积的69%,达到海冰黄色警报标准,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冰莱州湾黄色警报。辽东湾海冰最大外缘线为72海里,分布面积17436平方公里,占该海域总面积的57%,较之前一日略有增加;渤海湾海冰最大外缘线22海里,分布面积8004平方公里,占该海域总面积的54%;黄海北部海冰最大外缘线为13海里,分布面积4165平方公里,比前一天略有增加。
  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台预计,25至26日,气温较为缓和,冰情较为稳定,预计未来三天渤海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65-75海里,最大冰厚35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20-30海里,最大冰厚25厘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35-45海里,最大冰厚25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15-25海里,最大冰厚25厘米。
  【气象专家称全球暖化致极端天气 或20年一遇】
  中新网1月18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18日报道,气象专家称2010年是“极端天气年”,极端现象持续到新年度,澳洲出现百年一见的大水、巴西泥石流造成670多人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中国、日本、韩国都出现数十年来最低温。
  今冬全球极端天气层出不穷。专家指出,北半球异常天气源自北极冷风,南半球则主要受到反圣婴现象影响。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警告,随着全球暖化,以往百年难得一遇的极端天气,将可能变为“20年一遇”。
  气候专家指出,由于气候暖化,北极冰盖的体积近30年来减少了20%。极地海洋缺少冰层覆盖,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极地冷气团不断南侵,主宰了北半球的气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