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几年日本的制造业渐渐没落了?

2024-05-17 15:35

1. 为什么近几年日本的制造业渐渐没落了?

13

为什么近几年日本的制造业渐渐没落了?

2. 日本的制造业为什么如此发达?

一、管理制度是根本
日本二战后学习美国的生产管理方式,但是做了自己的创新。
1、品质管理方面:
把美国的精英主义品质管理改造成了大众主义质量管理,也就是从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变成了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强调了全员参加。推广了ZD运动,也就是零缺陷运动。归功于美国的Deming和石川馨。然后著名的大野耐一创立了丰田生产模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也就是精益生产方式,要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减少时间人力和材料浪费,对产品品质实施彻底的管理。
在制造中,做到无余量采购和加工,消除了二次加工,大大缩短了装配时间。(这当然增加了犯错成本,后面会解释)精密控制,比如安全系数(=1时产品正好能承受计算的应力,寿命等其他属性),通常会定的比较小,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等等;对担当的细致划分,各环节的责任划分到个人和小组,造成了明确的任责制度。以及严谨的态度(只有德国人能与之媲美),完善的法律条款。
2、组织创新方面:
形成了主力银行和交叉持股的金融体制,银行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英美的stock-holder不同,日本是stake-holder,这样给日本企业创造出极端稳定的环境,只要一心一意拓展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就好了,不需要为了投资收益率进行裁员。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注重长期交易,日语中有个词语叫“下请け”,就是大工厂把生产制造转包给小工厂,这种转包关系十分稳固。
企业内部也注重bottom-up,就是注重“现场”工人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他们个人的能力,注重培养现场工人的技术水平。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对比美国的福特生产模式可以发现,福特主要是靠高度的标准化,是对物的管理,但是日本的制造业更多的是靠对人的管理实现的。
3、日本制造业的关键还是靠上述列举的制度的变革,是这些制度塑造了战后的日本社会风气,即“在一个稳定的生产条件下兢兢业业生产优良品质的产品”,然后是这种风气塑造了日本人的严谨刻板的品格,是这些人在企业、或制造业第一线,改变并塑造了日本制造业的性格。 这些制度建设是发生在二战后的,虽然新鲜了点,也算是“历史渊源”吧。
4、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天生就很勤勉,就有某种认真的民族性格。相反在很多明治时期的在日外国人的记叙中,说日本人懒散,无纪律的记录大量存在。民族性格是个捉摸不定的东西,但是可以被制度所改变。 如果一个制度是尊重每个人,追求社会稳定,并提倡在生产上一丝不苟,就很少有人会去偷工减料,会做出昙花一现用了就扔,且粗陋难用的产品。
相反如果一个制度推崇弱肉强食,追求不择手段地发财赚钱,就会有人无视社会基本道德,不断刷新下限。一言蔽之,不是我们的制造业行不行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好的制度的问题。

3. 日本制造“走下神坛”了吗?

日本神户制钢所数据造假丑闻令日本市场和社会震惊。神户制钢的同类产品广泛用于日本汽车、飞机制造和军工部门,包括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MRJ,美国波音公司也因部分采用神户制钢产品而对日方提起关注。

这是日本制造业揭露出来的最新一起造假丑闻。上月末,日本汽车三巨头之一的日产承认,其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日产本月6日宣布召回已售38款车型共约116万辆汽车。
再之前,三菱汽车和铃木汽车去年被曝篡改油耗数据;东芝公司三任社长涉嫌财务造假;因隐瞒安全气囊质量缺陷而被美国媒体称为“有史以来最恶劣汽车安全丑闻”的日本高田公司则于今年6月申请破产。

一系列丑闻中,这些日本企业或许各有内部管理、高管品行、业绩压力等因素,但这么多日本制造业代表企业集中曝出篡改、造假、隐瞒、谎报等重大丑闻,背后是否暴露出日本社会某种深层危机。

日本制造“走下神坛”了吗?

4. 日本制造真的走向没落?

松下召回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松下电冰箱质量问题是松下公司自身发现的;另外,松下对质量电冰箱主动启动产品召回。
  类似的家电召回在业内并非个案,此前三星和LG也曾启动过家电召回活动。对于由召回引发的“日本制造”走下神坛的说法,“首先,现在的日本家电业应该是“日本创造”,其次,从松下主动召回来看,他们有能力有底气在家电业整体萧条后再创辉煌。

  
 虽然短期利益受损,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由此:日本制造不会走向没落!

5. “日本制造”当初是如何走向巅峰的?

提起Made in Japan,很多人认为那是“精益求精”的代表、“完美工艺”的化身。日本人认真严谨、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使得“日本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随着近年来接二连三的“造假”丑闻的曝出,“日本制造”也开始逐步走向神坛。继“高田气囊”之后,近日,又有一条有关“日本制造”的谎言被揭穿,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持续震荡:
10月8日,日本主流媒体最近爆出神户制钢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出现了大量的未达标铝、铜制品,神户制钢立刻召开发布会向使用自己不达标产品的客户表示深刻反省。
日本钢铁巨头——神户制钢所(简称KOBELCO)被曝长年篡改铝、铜等制品强度和尺寸等数据。与此同时,其内部调查显示,除铝、铜制品外,铁粉产品也存在数据造假问题。对此,神户制钢所承认篡改数据,将产品以次充好供应给客户。“问题产品”不仅涉及丰田、三菱、日产等的众多日本名企,更波及波音等欧美公司。
作为一家创立于1905年,同时也是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第三大钢铁联合企业,神户制钢所的造假丑闻令日本市场和社会震惊。多家企业相继展开调查,一时间,“人人自危”。
日本制造的神坛地位近几年已经开始出现了松动,那么当年的日本制造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这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中国制造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很有借鉴意义。
日本企业的现场管理方法是全世界一流的。
日本制造企业没有绩效考核,绩效改逐渐走下善活动却是全球做得最多、最大、最好的。
日本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绩效改善肯定得通过持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步提升。
举例丰田,如果你参观丰田的车间工厂时,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安全灯,这些安全灯遍布车间的各个角落。
所有人在短时间内都可以发现这些安全灯,如果哪些细小的地方只要一出现错误立马就会有员工拉线,然后警铃响起,立刻停止整个生产线,并且立马做出抢修。
日本人觉得寻找问题是一种十分浪费的行为,先放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立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好了。
日本人从来只做正确的事情,如果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整个生产线必须停下来去研究错误,日本人十分讲究生产出品质100%合格的产品。
因为如果不能在最开始解决产品问题的话,那么后期的检修和返修就是一种浪费,因此日本人将所有的问题都留在了最前期。

日本企业一般都搞终生雇佣制,在不能裁员的情况下,也就不能反复大量地去招新人。
所以日本人善于培养得力人手和忠诚干将,如果没有可能去选择正确的人,那么只能选择正确的方法。
介绍一下日本企业的培训道场,即在生产线附近设立的5个逐级提升和改善的培训区:第一个区域为维持区,用来保持与提升一线员工的作业技能而设立;
第二个是地球屋,是为了生产现场减少浪费,循环使用,减少排废的训练区域;
第三个是完美质量,训练品质检验的技能的区域;
第四个是效率生产改善屋,保持竞争力,拍摄视频,找出改善方法;
第五个是质量控制的房间。
德国和日本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的的制造水平,“开不坏的丰田车,修不好的大众车”,也是对两国制造产品的调侃。
日前日本制造爆出“神户制钢事件”,日本制造的危机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也希望中国制造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有朝一日赶超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当初是如何走向巅峰的?

6. 日本制造为何麻烦不断?

今年以来,作为高端制造代表的“日本制造”可谓麻烦不断。先是6月份高田公司被爆隐瞒安全气囊存在缺陷,被美国媒体称为“有史以来最恶劣的汽车安全丑闻”。接着三菱汽车和铃木汽车被曝篡改油耗数据。9月,日产公司承认在车辆出厂检验环节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被证实旗下多家工厂长期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出厂数据。11月,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发布公告,承认其两家下属子公司的产品数据造假,紧接着另外一家世界500强东丽公司公开承认了篡改轮胎补强剂等产品质量数据。
日本制造一度是精益求精、完美工艺的化身,发生接二连三的丑闻实属罕见,也因此使其声誉大受影响。如果说一次丑闻尚属偶然,但连续在多个拳头行业曝出类似的丑闻则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因此有人说日本制造已被拉下神坛不无道理。正如安全生产领域的“海恩法则”所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次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人们不知道日本制造的背后还会有多少已经爆发但未曝出的“料”。

日本制造陷入漩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制度”与“技术”两方面。从制度上看,存在管理漏洞、质量管控松懈是显而易见的,但原因还不止于此。过去20多年,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6年日本人均GDP与其1995年一样,均为4.2万美元。在徘徊不前的经济大势以及中德等国崛起赶超的竞争态势下,日本企业也陷入了艰难时世。于是,为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守住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就采取了造假欺骗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行管理制度的方式。再且,制度执行是有经济成本的,当产品的技术经济成本无法降低时,放松制度执行、降低制度成本就是企业谋求活下去的自然选择。因此,制度因素很大程度上又可追因于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后劲不足。
多年以来日本是世界科技的“优等生”和公认的科技强国之一,为何会出现创新后劲不足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创新战略的缺失和创新方向的迷失。日本科技的长处在于善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在有标杆引领、发展目标明确的“赶超时期”是可行的且是后发国家的必由之路,而一旦身份由“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和“领跑者”时,随着可引进技术绝对数量减少或者由于竞争考量受到控制,本国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科技战略能力以正确研判和把握科技发展大势,并基于此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追赶者和追随者的身份踏着先行国脚印前进的科技发展路径,客观上造成了日本擅长技术开发而相对弱于科学研究,重视操作层面的战术,而忽视方向层面的战略。为此,一方面日本屡次点错了“科技树”而错失了近年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先机,另一方面上游基础研究已无法供给和带动下游技术开发。缺乏源源不断的创新,要想降低产品的技术经济成本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长期执政的自民党最高顾问中曾根康弘曾经表示的,“日本在中长期的基本国策以及实现基本国策的综合战略方面存在体系性的欠缺”。

二是战略科技力量与创新人才的缺乏。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却难以说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和强国。一方面,日本人口总量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数量不可与中美等国同日而语,且由于人口老龄化,日本年轻人不仅数量少且不太愿意从事需要长期积累的科技创新工作。由于没有形成与不同文化协调竞合的“开放的日本”的宏大战略,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日本仍然没有放宽移民政策以扩大对外来科技人才的引进。再且,日本的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其优势是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但是却缺乏一支可以超越短期利益开展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由此也导致了日本不光基础研究相对欠缺,其在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也严重不足。正如中国社科院长期研究日本的冯昭奎研究员对比美日欧后指出,日本是“小发明不断,中发明匮乏,大发明为零”。相比之下,人口比日本少1/3的德国,却拥有在世界科研机构中排名数一数二、建制科技体量多达数万人的马普协会和弗劳恩霍夫协会,这在大学研究体系之外有力保证了德国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

三是创新体制未能很好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日本现行的科技创新体制是二战后建立的,与追赶时期的国情及工业化时代相符合的体制,它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国内外情况选择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的领域作为目标,然后,制定实施办法,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和经济立法等手段推行,并与相关企业尤其是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或财团充分磋商、反复说服,达成一致后共同推动目标实现,因此具有以政府计划为主导、以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为主体的典型特征。但是,这种体制并不符合以开放、共享、扁平化、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同时,由于政局变动频繁,对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政客来说,在很多时候迎合既得利益集团、放慢改革步伐更符合执政党谋求政治稳定的需要,因此日本总体上还缺乏一种动力、活力与战略来改革其曾经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能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制度。

因此,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战略上和体制上的问题,曾经风光的日本制造还可能将麻烦不断,不仅会跌落神坛甚至会陷入泥潭,其后果就不是小麻烦的问题了,甚至会再次错过一个时代。
正如40年前的日本,成功把握了模拟电视时代,却错过了30年前起步的数字电视时代;20年前的日本,成功把握了磁盘和光盘时代,却错过了10年前起步的云计算和云存储时代。今天的新能源时代,当世界第一经济与科技强国以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均选择纯电动的方向时,日本选择的是混合动力和氢能源的方向,这是日本制造的大胜利或是大转折,时间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7. 日本制造"在"堕落"吗?

从三菱汽车和铃木汽车被曝篡改燃效数据,到因安全气囊存在隐患而广受关注的日本高田公司被曝篡改测试数据;从东芝财务丑闻到神钢造假丑闻。无论是作为日本支柱行业的汽车业,还是曾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家电业,亦或是建筑、钢铁等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行业,日本制造业部门近年来频现各类违规、造假丑闻或缺陷问题,遭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质疑。
不少日本网友悲哀地表示,“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不再像过去那样闪闪发光,到了该是脚踏实地、放弃幻想的时候。



一系列丑闻中,涉事日本企业纷纷给出了“内部管理、高管品行、业绩压力”等原因,但如此多日本制造业代表企业集中曝出篡改、造假、隐瞒、谎报等重大丑闻,无疑显现出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危机。


从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对比上看,日企正在整体“沉沦”。1996年,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2006年,上榜日企已减少至70家;2016年,仅剩52家。对比20年前,日企上榜数量锐减了近一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相关人员认为,日本制造业的“堕落”仅体现了全球化大潮下日本经济环境巨变的冰山一角。在他看来,日本制造业企业过去追求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逐渐让位于资本收益率,成本竞争、收益竞争成了日本企业新目标。“今后,日本企业如何转型、日本经济如何升级,已成为关乎日本是 复兴 还是 沉没 的攸关问题。”

日本制造"在"堕落"吗?

8. 日本制造业为何“堕落”?

始创于1905年的日本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Kobe Steel, Ltd。)当天承认,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底期间,违反合同篡改了强度和尺寸等质量数据,涉及其中的产品包括铝制零部件1.93万吨、铜制品2200吨、铝锻件1.94万件,约占铝和铜业务年销售额的4%。


事件影响巨大,日本媒体形容其为“动摇日本制造”的“神户冲击”。加之早些时候多家日企曝出的造假丑闻,“日本制造”这个国家品牌正在蒙上阴影。
 >> 数据造假10年前就开始
神户制钢所为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仅次于新日铁住金、JFE钢铁公司,其粗钢产量725.9万吨,在全球钢铁公司中排名第53。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神户制钢所在日本享有盛誉,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979年曾进入神户钢铁公司纽约分公司工作。神户制钢所从201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总部设在上海。其在苏州、天津、鞍山等地都设有工厂。
这样一家历史悠久、实力突出的企业,在今年8月底公司内部调查时发现,旗下位于栃木、三重、山口3县的3家铝工厂和位于神奈川县的铜制品子公司长期篡改部分铝、铜制品出厂数据,冒充达标产品流向市场。


上述这些涉事工厂在产品出厂前就已发现某些方面不达标,却在产品检查证明书中修改强度和尺寸等数据。神户制钢所副社长梅原尚人公开致歉称:对篡改数据深表歉意,正在反省。梅原尚人表示,“这是迫于按期交货的压力。”


造假并非“一日之寒”。经调查发现,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数十人参与其中,这说明神户制钢所造假案是一起长期的、集体性的行为。梅原尚人也承认,部分产品从10年前开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后的数据,篡改数据也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性问题。
另据报道,造假铝制品波及客户约200家企业,以汽车厂商等为主,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日产和铃木在内的日本车企巨头都已受到波及。
以丰田汽车为例,丰田已确认使用了神户制钢所生产的问题产品,包括在日本国内工厂组装的部分车型的引擎盖、尾门等,而问题铝制品已被用于部分车型的引擎盖等部件。丰田方面正在对汽车安全性进行确认,如果涉及汽车性能和安全,或将引发大规模召回。
更令日本业界担心的是,这些问题产品甚至已流入日本国防领域。目前已有三菱重工、川崎重工、IHI株式会社、SUBARU(斯巴鲁)4家企业确认,其生产的国防用品也使用了神户制钢所的问题铝制品。更有最新报道指出,连日本自卫队使用的武器,可能也用到神户制钢所供应的原料。
数据造假丑闻对神户制钢所造成的影响正在发酵。10月10日当天,东京股市神户制钢所股价暴跌22%,创单日最高跌幅。10月11日,东京股市神户制钢所股价继续跳水。短短两个交易日,股价累计暴跌34%,15亿美元市值“蒸发”。
若引发后续召回事件,付出的成本将更为巨大。神户制钢所副社长梅原尚人说,不排除部分客户将因此召回问题车辆的可能,目前正与相关企业协商。
在丑闻曝光之前,铝、铜部门一直是神户制钢所的主要创收部门。该公司年度收支报告显示,因钢铁行业原料成本上涨,神户制钢所已经连续两年亏损,但铝、铜部门在上一个财政年度实现了120亿日元(约合7亿元人民币)利润收入。


>> 日本制造“丑闻频频”
神户制钢所的故事并非个案。近来“日本制造”丑闻频出:日本汽车巨头日产在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三菱和铃木篡改汽车燃油及经济性测试数据;日本汽车配件制造商高田公司(TAKATA) 因隐瞒安全气囊质量缺陷已于今年6月申请破产。
长期以来,日本制造一向以精细严谨和过硬品质享誉世界,“排队买日本马桶盖”曾经一度成为中国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开不坏的丰田”更是成为全球司机多年公认的口碑。如今密集爆发的日企造假让业界震惊,“日本制造”怎么了?
长期研究日本企业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表示,虽然日本制造名声在外,但生产管理漏洞,诸如篡改产品数据、生产日期等现象一直存在。“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曝光这些问题也越来越容易。其实日企和其他企业并无二致,只是被光环和名誉所掩盖。”
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吴保宁认为,一方面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降低成本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强调创利创收、忽视社会责任,如何平衡两者关系需要利益调整。
记者梳理多起被曝光的造假事件,涉事日本企业纷纷给出了“内部管理、高管品行、业绩压力”等因素,但如此多日本制造业代表企业集中曝出篡改、造假、隐瞒、谎报等重大丑闻,无疑显现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危机。
从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对比上看,日企正在整体“沉沦”。1996年,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2006年,上榜日企已减少至70家;2016年,仅剩52家。对比20年前,日企上榜数量锐减了近一半。
日本制造业的“堕落”仅体现了全球化大潮下日本经济环境巨变的冰山一角。日本经济如何升级,已成关乎日本是‘复兴’还是‘沉没’的攸关问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