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官瓷的历史演变

2024-05-04 16:42

1. 汝官瓷的历史演变

汝官瓷在北宋未、南宋初就弥足珍贵,已有近尤难得之叹,元、明、清各朝代更深藏宫中。长期以来,传世的汝官瓷不足百件,每件都是价值连城,堪称国宝。

汝官瓷的历史演变

2. 汝窑青瓷的历史记载

汝窑青瓷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据文献记载,汝窑青瓷釉色仅有八种。高濂《遵生八笺》: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蘑细小挣针。宝丰清凉寺汝窑古址发掘出土的青瓷器,釉色确如文献记载所述,有天蓝、月白、天青、豆青、粉青、卵白诸色,但不脱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器物主要有瓶、碗、盘、洗、盏托、孟等。汝窑青瓷,釉色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精光内蕴,造型古朴雅致,周身布满纵横交错的纹片,有着开片自然天趣;器物口沿由于上釉时釉汁下流,釉层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过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显紫色,底足部分不上釉,露出黑色胎骨,形成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据说北宋时人以定窑白瓷芒口、不够完美的缘故,遂在河南省临汝县创建了青瓷窑,宋时隶属汝州,故名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祜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

3. 汝窑的历史价值

汝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是中国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因产于汝州得名。汝窑又是宋代伟满足宫廷特殊需求而设立的窑厂,又称汝官窑,自北宋以来就是品鉴家竟相珍藏的对象。
                                          
 汝窑的由来: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 ,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废鲁州之鲁山县来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兴县。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临汝镇置临汝县。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县西界二乡补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今宝丰)、临汝七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汝州。
  
 五代时,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临汝县《变为镇》,划归梁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原叫过武兴、龙兴》五县《郏县于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划归颍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仍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郏县、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叶喆民为汝窑题诗两首:
  
 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后地毘邻。
  
 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亦见青瓷似窑州,花纹釉质岂同论。
  
 历来名窑多品种,独具风格无比伦。
  
 2002年3月30日,《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首发式将在我市举行。为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汝瓷的历史、特点、现状等,本版今明两天特刊出两篇相关文章——《汝瓷史话》、《古瓷新花放异彩》,请读者关注。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垕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5年5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张公巷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瓷片,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李廷怀试烧,各界考古学家认定为北宋官窑。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汝窑的历史价值

4. 汝陶的发展历史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销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市汝瓷一厂的繁荣、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中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一万年之久,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开始了定居生活,盛水、蓄物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中国陶器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汝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所辖地域周围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森林,大量的钾钠长石、长石砂岩、方解石、叶腊石、石英、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等主要原料分布,而且地域广阔,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汝州自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灿烂的制陶艺术,烧制出了独特的陶器制品——原始汝陶。原始社会制造的汝陶制品,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这从汝州市槐树尹遗址的发掘中可以得到实证。槐树尹遗址位于汝州市洗耳街道办事处槐树尹村,属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有6000年历史。遗址中发掘的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其中以泥质红陶为多,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泥质红陶多加碳质。陶质细腻,均为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个别器物内部可明显看到泥条痕迹,制成陶坯后,外部再加以修饰打磨。器底较厚,并无修削,器壁薄而不匀。烧制火候较低,陶器质地疏松,刚出土的陶片,用力搓捻即成粉状。采集到的遗物标本多为陶片,有三足钵,深腹罐,高领罐等,器表绝大部分为素面,部分经磨光,有纹饰的很少,常见于夹砂陶器,有蓖点纹、划线和附加乳钉纹。此时生产的汝陶制品生产工艺较简单,艺术性不是很强。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时期,汝陶产品的品种有所增加,已出现了简单的黑陶和灰陶制品。该时期的汝陶以中山寨遗址的遗存为代表。中山寨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乡中山寨村,该遗址发掘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黑陶和灰陶次之,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汝陶品质特征。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出现了以彩陶为特点的“汝陶文化”,使汝陶文化达到最为繁荣时期。在该时期的神德宫遗址(位于汝州市焦村乡安沟村)中,发掘出的汝陶器物从造型和烧制水平上都较以前有较大进步。汝陶器以泥质红陶为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泥质红陶纹饰有线纹和彩绘,素面较多;夹砂红陶砂粒粗大,陶土较纯,质地较硬。器物为手制和轮制,器表多数有陶拍印迹和刮削的痕迹。在器物肩、腹部饰附加堆纹,但很少见。器物的纹饰比较单纯。器形有泥质红陶尖底瓶、红陶缸、红陶直口折腹平底钵、彩陶盆、折腹罐、罐形鼎等。仰韶文化时期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出现成为汝陶艺术的代表作,把汝陶艺术推向最为鼎盛的发展时期。该汝陶缸出土于距今6000年的闫村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乡闫村), 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六个对称的鼻钮。 在这件砂质红陶缸的腹部一侧,画有一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的陶画,从内容上看,这副陶体绘画可分为两组:一组为鹳叼鱼,一组为带柄的石斧。鹳形体椭圆、圆眸,嘴长而直,昂首挺立,体微后倾。嘴下叼一条大鱼,形态逼真,古朴优美。石斧捆绑在一个竖立的木棒上,木棒上有四个圆孔,用以穿绳固定石斧。木棒中部有x形符号,握柄处用尖状器刻画出绳索花纹。这就是堪称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绘画水平最高代表的——“鹳鱼石斧图”,被誉为中国写意画的鼻祖。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67件不可移动的国宝级文物,鹳鱼石斧汝陶缸名列第一,为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被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同属仰韶文化的洪山庙遗址(位于汝州市煤山办事处洪山庙村)中,也发掘出土了大量汝陶器物,器形主要有大口缸、小口尖底瓶、盆、钵等。在陶器外表的装饰上,缸、盖口沿上多装有鸟喙状小扳。在该遗址中出土的陶缸上,发现了大量的浮雕和彩绘图案,其中彩绘图案大都是用黑彩绘出图案,有弧线纹、三角纹、宽带纹、鸟纹等。在一件陶缸的外壁,用黄泥塑有一人,遗憾的是因缸已残破,现仅存一腿及足,腿长13厘米,但从造型看,显然是陶缸上浮雕人物形象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一些表现人体器官的陶塑。如同样在洪山庙遗址,在W39:1号缸上彩绘裸体人物中,其小腹下用泥条塑出一男性生殖器,形体粗大,中间刻有较长的凹槽,因为在平面上无法绘出男性生殖的立体形状,所以,只好用泥条塑出。为突出人的生殖功能,特意用泥条塑出男性的生殖器。在对动物的刻画中,同样是紧紧抓住动物的局部特征。汝州洪山庙的彩绘陶缸上的浮雕壁虎,攀附于陶缸的口沿下,扁圆首,口微启,四肢对称曲伏于壁,神情专注,作欲捕猎状。整个形体经刀刻削,棱角突出,造型准确。如果没有对实物的细致观察,不可能雕塑出如此鲜活的生命。再结合洪山庙陶缸上彩绘的人物遗迹看,当时人在艺术创作中并不是追求人物整体形象的完美,而是着意表现人物的部分特征。如洪山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彩绘图案中,在M1W71上绘有一组人面轮廓;在W104上绘出人的手掌;在W42上刻意绘一个正在奔跑的人的形象,人物四肢俱全,但只画出外形轮廓,五官均不画出;另外在多个陶缸上绘有成组的男根纹等。洪山庙出土的汝陶上画着一些硕大的男根纹,在史前考古文化中还属仅见,这有可能就是中国性文化的源头之一。到了距今约5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汝陶艺术继彩陶之后又出现了一伟大创造发明——黑陶。该时期的汝陶艺术主要反映在属仰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早期的大张遗址(位于汝州市陵头乡大张村)中,该遗址中出土的汝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黑陶。红陶陶土较纯净,夹砂陶质地次之。彩陶均为残片。灰陶和黑灰的陶土似经淘洗,火候高,质地坚硬,纹饰有条纹、细绳纹等。器物有折腹缸、彩陶盆、大口红陶缸等,器物分手制和轮制两种。 器物质地坚硬和采用轮制方法制造,是该时期汝陶器的进步之处,也是父系社会阶段汝陶艺术的特点。在同属龙山文化的煤山遗址(位于汝州市煤山办事处),发掘出了完整的陶灶,陶灶质地坚硬,设计科学,有两个风道,可以看出此时的制陶技术已臻完善。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汝陶艺术的影响也相当深远。汝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在汝州城北的张庄汉墓群中,发掘出了汉代常见的陶壶、陶仓、陶奁、折腹罐、陶灶、陶甑等,有些器物表面尚施有一层绿釉,釉烧成温度约在800°C左右,为低温釉。这些汝陶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也可以算作由陶器到瓷器的一个过度类型。唐、宋时期,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汝陶器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品种——汝瓷。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当时,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足见汝瓷之弥足珍贵。至此,因汝瓷的声名鹊起,有着悠久历史的汝陶便渐渐不为人知了。从汝陶到汝瓷,代表了汝州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两个阶段,共同见证了汝州历史的源远流长。纵观汝陶历史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5. 汝瓷的详细历史

它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
 
  
 
 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
 
 属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成型工艺 概述
 
 在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清凉寺),故名汝窑。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
 
 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
 
 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
 
 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烧瓷历史比耀州晚,属耀州窑系。
 
 编辑本段汝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
 
 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
 
 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
 
 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
 
 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
 
 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
 
 编辑本段北宋官窑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
 
 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
 
 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
 
 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广为流传。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
 
 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还有极少量藏于民间。
 
 编辑本段汝窑之谜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
 
 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
 
 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编辑本段汝窑的特征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
 
 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
 
 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
 
 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
 
 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
 
 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
 
 “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
 
 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
 
 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
 
 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
 
 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
 
 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
 
 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
 
 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唐代时期就有瓷器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 汝窑青釉碗
 
 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
 
 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
 
 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
 
 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盛名于北宋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
 
 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州市的名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
 
 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烧造青瓷中心
 
 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
 
 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
 
 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
 
 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窑”出现的时期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
 
 “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
 
 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
 
 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技艺失传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
 
 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
 
 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
 
 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
 
 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
 
 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窑遗址
 
 汝官窑址是一大谜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
 
 最厚者在6米以上。
 
 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
 
 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
 
 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
 
 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
 
 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追问
 
 高岭土呢?
 追答 
 质纯的高岭土具有白度高、质软、易分散悬浮于水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结性、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具有良好的抗酸溶性、很低的阳离子交换量、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因此高岭土已成为造纸、陶瓷、橡胶、化工、涂料、医药和国防等几十个行业所必需的矿物原料。
 
  高岭土在造纸工业的应用十分广泛。
 
 主要有两个领域,一个是在造纸(或称抄纸)过程中使用的填料,另一个是在表面涂布过程中使用的颜料。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233493.?wtp=tt

汝瓷的详细历史

6. 汝瓷的介绍

汝瓷,因产于临汝故得名汝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汝瓷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瓷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7. 汝瓷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汝瓷,即 汝窑 产品,中国古代著名窑厂,北宋时期在汝州创办,并以其生产地命名。

汝窑天青釉弦纹尊
北宋晚期,原为民间生产印花青瓷的汝窑被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因此汝窑包含汝官窑和汝民窑两部分。汝官窑烧制的时间短暂,不久後就毁於宋金战火,所以汝瓷极为罕见。南宋时期就有人感叹其难得,後世更进一步将汝官窑列为北方青瓷之首、五大名窑之冠,故今天多以汝窑作为汝官窑的代称。
20世纪後半叶以来,陆续有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州市张公巷和文庙等3处被认定为汝窑可能的窑址,其中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瓷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河南省汝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和宝丰县大营镇、肖旗乡、商酒务镇、赵庄乡、城关镇、杨庄镇、石桥镇、张八桥镇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北宋汝窑之天青、卵青、粉青瓷器之典范,经常成为後代瓷器仿制作品的对象,南宋官窑、元、明、清御窑[2]等皆有仿制之作品,甚至影响部分高丽青瓷制作,其中又以清朝仿制为大,乾隆曾命唐英以汝窑为典范进行仿制[2]。
建於北宋汝窑之後的南宋官窑,所生产的瓷器有很多是学习汝窑的,包含器底有小支钉,薄胎,追求满釉,天青的釉色等。例如青瓷三足尊釉色,外型上就与汝窑相似,也有开片,但除了模仿以外还蓄意多层施釉,产生釉层开片堆叠的层次变化。
讲到最喜爱汝窑的皇帝,非清朝乾隆皇帝莫属。他收藏了很多汝窑的作品,而且多附有乾隆的御制诗。他还将锺爱的陶瓷珍品绘成图、编成册,并加上亲笔对作品的描述。除此以外,他亦要求自家的窑坊追求汝窑,把汝窑当作理想官窑的典范,如仿水仙盆。
现今常见仿汝窑作品分为三大类:一为台湾陶艺家的陶瓷工作室烧制,二为中国大陆仿制,三为界於哥窑及汝窑之间的青瓷仿汝。
在现代的瓷器制造上,有些会进行仿汝,并将之作为其作品的特色。开片部分,陶艺家透过控制釉料和胎土的冷热收缩比例去达成不同的开片效果,在开片还没完成的时候可以加以染色,强化开片的效果,把「瑕疵」放大,作为作品特殊的风格。支钉方面,现代仍然有陶艺家使用支钉,让作品尽量满釉。但即便有现代仪器的辅助以及陶艺家多年的经验,还是会因为无法准确预估胎土烧造时的变化而出现许多失败的作品。
另外,为了弘扬汝瓷文化,1950年代以来,中国河南当地政府十分关心恢复汝窑作品。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恢复宋代汝窑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仿汝窑天青釉以及汝窑豆绿釉推版窑一次烧成获得成功。但在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掘证实之前,所有仿汝作品均不知道汝窑烧制过程中釉内掺有玛瑙,因此现代仿汝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宋代汝窑有较大差异:宋代官汝为「寥若晨星」,新仿品则为「繁星密布」,而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
特徵与生产工艺釉色汝窑之不凡在其釉色,釉色以天青为主要颜色,亦包含天蓝、粉青、月白等色,有「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美誉。
汝民窑的釉色则丰富多彩,不同釉色间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同种釉色的汝瓷主要由某一地区所生产。
器形从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汝官窑瓷片分析,器型主要有碗、盤、钵、瓶、洗、盏、水仙盆、尊、盖等几类。采用手拉坯的方法制作,技法熟练。
碗、盤为日常生活器皿,故造型简单大方,仅以十瓣瓜棱形或莲口式予以点缀,美观实用。钵造型成敛口,下有凹圈足或矮圈足,小巧典雅,富有生趣。
瓶、洗两类造型多样,线条流畅。茶盏托造型讲究,富於装饰。而水仙盆分椭圆形和海棠式两种,设计精巧,显示了皇家的审美意趣。
汝民窑主要生产民间生活用瓷,造型多样,采用多种装饰技法。各窑口在装饰方法和装饰纹样上各有其长处。
开片传世的汝官窑瓷大多器表有纹片,无纹片者极少见。汝瓷釉面的开片是在烧制过程中因为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而出现的开裂纹片,这本来属於瑕疵,但在文人眼里却成了艺术效果,皇宫贵族也相当崇尚。
关於开片,文献纪载∶「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目前公布的汝窑传世品中,无纹片的只有一件,即是收藏於国立故宫博物院的青瓷无纹水仙盆。
由於汝窑以玛瑙作为釉料,所以不管是冰状纹片、浅开片或白色短纹片等,皆为鱼鳞状开片,没有纹线较长的大开片,这是汝窑与其他瓷釉面开片不同的地方。
支钉汝官窑施釉技法精湛,多采裹足支烧,支钉很小,因此有「芝麻支钉」之说,使器表和器底全施满釉。另外也有少数采用垫饼垫烧法,器表和器底均施釉,圈足底则露胎无釉。
支钉的多少因器形大小而定,多者五个,少者三个,惟椭圆洗、海棠洗和水仙盆采用六支钉,四支钉者极为罕见。
汝民窑以垫饼烧制为主,少数为全满釉支钉烧制。相较之下,汝民窑的支钉稍大,如绿豆瓣。

汝瓷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

8. 汝瓷的介绍

汝瓷,因产于临汝故得名汝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汝瓷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瓷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